西安国际港务区绿地系统规划(2010—2030) 规划说明书
前言
2001年2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城市绿地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加强城市绿化工作。会议不仅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了较高而急迫的要求,将其从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提升为城市规划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相对独立、必须完整的强制性内容,而且对绿地系统规划寄予极大的期望,希望通过规划全面落实绿线管理制度,切实保护城市各类绿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2009年11月25日,温家宝总理宣布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落实科学发展观,西安国际港务区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低碳生态经济发展道路。这一举措是随着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日趋恶化,以及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的大背景下出台,发展低碳经济已是大势所趋,城市低碳化已经成为必然选择。
为了将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成为生态园林化的城市新区,今后如何在既有成绩基础上,选择一个落脚点,将生态城市建设推向适应低碳化趋势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编制本次《西安国际港务区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内容。西安国际港务区作为中国内陆第一国际港,西部经济的动力引擎,因而具有了更为广泛的现实意义。
一、工作思路和技术路线
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中类型齐全、比例适当、布局合理的绿地系列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开放的绿地网络体系。
过去,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一直是城市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的主要范围是工厂、企业、街道、广场、居住区和公园,以及其它各种类型附属绿地。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是沿用前苏联关于城市游憩绿地的规划方法和相应的定额指标,强调城市绿地的“游憩”功能,较多考虑公共绿地的均衡布局,以满足市民的游憩需求和城市生活、生产活动的安全要求,以及满足城市艺术风貌的要求。
然而,随着快速城市化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这种仅仅建成区内部的绿地系统理论和简单的“点、线、面”布局原则,正面临着深刻挑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控制手段,城市边缘地区的绿地和各种绿色开敞空间,正加速萎缩和消失,城市整体生态和环境随之恶化。
对于西安国际港务区而言,以物流为核心产业功能,打造中国内陆第一无水港,同时四水环绕,生态景观极佳。在这种情况下,港务区的各种绿色开敞空间(包括水域、林地、园地、牧草地等),其生态景观功能已经远远高于经济功能,改变传统的产业区建设模式,运用新城建设理念,将这一地区打造为具有独立成长能力的城市新区,成为综合性生态陆港商城。
有鉴于此,本此规划尝试让《西安国际港务区绿地系统规划》承担起城市绿色开敞空间总的建设指引职能,为规划区内非建设用地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一个技术支撑平台,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绿地系统规划和快速城市化相适应的一个尝试,是城市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也是西安国际港务区全面实现中国内陆第一生态国际港务区的现实需求。
二、规划范畴的拓展
本次规划从宏观到微观,将工作分解为西安国际港务区规划控制范围(120平方公里)绿地系统规划和规划建设范围(44.6平方公里)绿地系统规划两个层次,实现对规划区绿色开敞空间的全覆盖,形成与快速城市化稳定发展的城市开敞空间控制体系。
三、建立绿地和绿化的科学对应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绿地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的一种方式,同时具有生态性、人文性和景观性三个基本功能,而每一类的绿地由于其功能的不同,这三个基本功能的绿化设计要求都有所不同,比如幼儿园、大学校园、医院等特殊环境中的绿地公园及生态绿地,其各自的生态性、人文性和景观性的要求和侧重点是不同的,对应的设计手法和理念都各有不同,绿化的手段、目的和具体的树种要求也应该有所区别。
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肩负着两重职责:一是作为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部分,要解决绿地空间落实问题;二是作为行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不仅要解决种什么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什么地方种什么树和怎么种的问题。
为了科学地建立绿地和绿化的对应关系,本次规划在跟踪研究国内外城市绿地规划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应用城市生态学、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以及城市设计的有关理论,以期符合国际社会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要求。
3
上篇 现状和挑战 第一章 城市概况 第一节 自然条件 一、地理位置 西安国际港务区位于西安市区东北,地跨西安、临潼、高陵三地。它是西安城市未来空间发展格局“东接临潼,西连咸阳,南拓长安,北跨渭河”格局中的战略要地,同时也位于城市近期发展的主要方向上。用地范围为西沿灞河,北至铁路北环线,东至西韩公路,南接城市三环和西安绕城高速,规划建设范围为44.6平方公里,规划控制范围120平方公里。 西安国际港务区将依托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西安保税物流园区,承接沿海港口功能,承载新陆桥经济的物流商贸枢纽,打造中国内陆第一港,建设西安城乡协调发展先导区,现代化、生态化的西安东部商贸物流新城。 二、地形地貌 西安国际港务区整个区域地处关中平原渭河地堑,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系骊山西麓,西南系杜陵源,西北为灞河与渭河冲积平原。规划区整地地形从北到南呈二级阶地分布,北低南高,阶地面平坦。 三、气候气象 规划区地处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夏温差大,多年平均气温13.3 ℃。春季升温迅速,常出现干旱、大风、霜冻等灾害;夏季炎热、干燥、日照强烈,常出现暴雨、冰雹和旱情;秋季温和湿润,时有阴雨,常出现干旱;冬季寒冷、干燥,降雪偏少。多年极端最低气温为20.6 ℃,极端最高温为45.2℃。 规划区常年以东北风向为主,降雨不均匀,多年平均降雨量570.5mm,最大降雨量为903.2mm,最小降水量312.2mm。年内降雨主要集中在7、8、9 三个月,占全年降雨量的53%以上,多以暴雨形式出现。 四、土壤 西安市土壤分布形成南北两个差异明显的区域,北部的渭河平原以黄褐土、褐土为代表,南部的秦岭山地以黄棕壤、棕壤为代表。土壤类型的复杂多样,为区内农作物的多品种组合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西安市的成土条件,成土过程作用下土壤的属性和土体结构,把全市土壤类型划分为12个土类,24个亚类,50个土属和180个土种,规划区土壤以黄色种植土为主。 五、水文 “八水绕长安,泾渭灞浐四水聚港” ——西安国际港务区浐、灞、泾、渭四水汇聚,是西安生态的“血脉”,北部和西南部分别是渭、泾河与灞、浐河。渭河为黄河最大支流,灞河是渭河第一大支流,浐河是灞河的支流。流经规划区的渭河为渭河下游段,水面较宽,多年平均流量为170.6m3/s,渭河洪水呈现多峰特点。位于规划区的灞河是灞河流域的下游,水流较平缓,多年平均流量为16.94m3/s,常有不均匀洪水下泄。 六、植被与主要动、植物状况 西安国际港务区植被群落水平分异性高,局部抗干扰能力弱——受不同生态系统影响,港务区内植被群落空间差异性较大。其中湿地植被可分为稗草水寥莎草群、香蒲草丛群落、芦苇丛群落、柳丛草地群、狗牙根草甸群落,生物多样性较高;而农田植被单一,抗干扰能力弱,易受到外界活动
本站所有资源由用户上传,仅供学习和交流之用;未经授权,禁止商用,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