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素
| 有利条件
| 不利条件
| 机遇
| 风险
|
区域经济环境
| 成都市及其周边地区的GDP和人均GDP持续增长,旅游者可自由支配时间和货币在不断增长,居民用于旅游的消费支出比例不断增大,以及成都市民特别喜爱节假日休闲游。
| 下岗职工增多,城镇居民为适应住房改革不得不将多年的积蓄用于买房,在几年内都将影响旅游市场消费,但小尺度的近郊旅游所受影响不会太大。于蓄P2—1085—8℃℃℃℃℃℃℃
| 成都城市向东发展已成定制并正在付诸实施,洛带即将成为成都市区边缘的唯一古镇,城市化发展、人气的东移,投资力度的加大为洛带旅游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 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目标能否实现,决定了这几年内旅游者购买力的大小。城市东扩及洛带古镇的城市化将破坏古镇的原生态环境,保护不力和不按规划实施都将毁灭旅游业。
|
吸引力
| 由于旅游产品定位为客家文化旅游,使洛带旅游产品在四川独具特色,在成都市具有不可替代性,使洛带旅游一开始就具有区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对港、澳、台、粤、闽、赣等地区游客和成都市及其周边游客,以及天下客家人都有吸引力。
| 古镇周边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古镇仅一条主街道,且复旧还要投入大量资金,镇周围及山上生态环境差,基本上缺乏大面积的森林绿化,严重影响游客的感知。
| 90年代以来国内旅游市场的全面启动,国内旅游者对新开发的旅游地的好奇心,成都市国内旅游市场出现兴旺局面。世界客家人的寻根、探亲,客家文化研究已成为热点,在大陆内地开发出一个保护较完好的古镇,对世界客家人都有吸引力。
| 宣传促销力度不够,促销经费匮乏,以及经营管理者不懂旅游,管理水平不高,没有在游客心中树立起良好的感知形象。
|
形象
| 作为客家文化观光、休闲地的主题形象突出,特色鲜明,是一般风景名胜区所难以比拟的,这将对海内外游客产生持续的吸引力。
| 尽管规划对古镇的旅游形象定位准确,但在实施和经营管理中,可能使主题形象模糊或有损形象,会使古镇沦为一般旅游地。
| 旅游者厌倦了传统旅游方式,而期待新的旅游项目。文化休闲旅游将成为下个世纪初的热点。
| 古镇旅游资源以文化旅游资源为主,自然旅游资源贫乏,必须加以弥补,使人文与自然旅游资源能较好地融为一体,填补旅游形象空白,否则,旅游风险大增。
|
区位条件与可进入性
| 区位条件优良,距成都约20km,有成渝高速公路,正在修建的成洛路、成龙路、老成渝公路,三环路可直达或提供多处便捷的通达线路,这些线路通车后,进出洛带十分方便,离成都仅10多分钟路程。
| 区位条件和可进入性太好,对发展旅游业也未必是好事,因为它很难留住过夜客,减少了游客的逗留时间,每位游客的平均产出值也会降低,洛带必须以特色留住客人。
| 优良的区位条件和可进入性为洛带的周末和其它节假日夜间的餐饮娱乐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可以以特色吸引回头客,即使不过夜,也会使其多次消费。
| 游客对旅游地一旦不满意,可马上重新选择新的旅游目的地,也可能使这里难以留住游客,同时旅游者对旅游地的不满会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更快地传播,为古镇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
市场竞争态势
| 在成都近郊的同类旅游景点中,洛带区位条件最好;文化内涵最丰富;也最有海外影响力;又是刚开发出的新旅游地;这些都使洛带古镇在与同类的黄龙溪、安仁镇等古镇竞争中处于优势。同时,洛带古镇具有明确的目标市场。
| 在成都周围,旅游资源富饶,空间分布密集,新开发的景点和旅游项目较多,市场分割厉害,市场竞争激烈。文化观光旅游对近期中国游客的吸引力不太大,所以洛带不能搞单纯的观光旅游,在成都东郊,除了“桃花会”能短暂地聚人气外,还没有一个大型的有特色的旅游地吸引游客东移。
| 将洛带开发为集文化观光、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地,有助于奠定它在东郊旅游地的领头地位。并通过它可以将桃花会、农家乐、龙泉湖、十陵等景点连为一体,形成农业生态观光、度假休闲和文化旅游的综合型旅游区。
| 近几年来,旅游者可能会喜欢雪山、森林等生态旅游地和温泉、滑雪等健身度假类旅游产品,而这类产品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会不断增多。
|
环境
| 在当地政府努力下,古镇基本得到保护,在古镇的南方尚有大片土地未被利用,保证古镇能与田园风光融为一体,规划区内无工业污染。
| 三峨山及玉带湖周围山地没有形成森林植被,古镇周边绿化较差,使古镇既无林相、也难以形成季相,严重影响感知和形象。
| 规划的实施和当地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是改变环境的大好时机,绿化规划应优先实施。
| 绿化规划不能有效地实施,古镇面貌不能复旧,古镇南郊再建城市化街道,必然毁坏古镇的旅游业。
|
旅游服务设施
| 古镇尚有较多的存量土地可用于旅游设施的开发,以满足高、中、低档游客的需求。
| 由于古镇尚未开发,旅游服务设施基本上还不具备,为早期开发和吸引游客增大了难度。
| 在规划实施时,采取各种方式引进资金,建立灵活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服务设施系统。
| 服务设施的投入所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