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石市人民广场修建设计

黄石市人民广场修建设计
设计单位: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设计等级: 甲级
证书编号: 0210045
项目负责人: 戴慎志、周玉斌
设计人员: 庞磊、刘立立、陈易、张建龙、王铭、吴祯东、李强、王路、陈践、方红、刘益思、马洪川、王天青、高广鑫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目 录
1、 概况
2、 设计依据
3、 设计目标与原则
4、 总体设计
5、 市政公用设施布置
6、 经济技术指标用地平衡表
附图
分析图1 功能结构
分析图2 交通流线
分析图3 绿化景观
目 录
1、 总平面
2、 道路、定位
3、 竖向设计
4、 道路及工程管线布置断面
5、 会展中心、广电中心立面
6、 给水、排水
7、 电力、电信、煤气
黄石市人民广场修建设计
1、 概况
黄石市人民广场位于黄石市团城山新市区中心。广场北靠杭州路(红线宽度50米),与市政府大厦、规划的市委大厦、市人大、市政协等办公建筑为邻;西临桂林路(红线宽度50米),与中国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新维大厦、市妇幼保健医院等相邻;西北与商贸中心隔路相望;东有磁湖自然延伸水面、及规划的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南面为会展中心、广播电视教育中心。广场占地面积14.84公顷。
基地现已基本完成土地平整。基地西南角有一座高于地面约17米的小山,山上树木茂盛。东北部有可与外湖贯通的水域,地形高差较大,自然景观较好。
2、 设计依据
1. 《黄石市城市总体规划》及《黄石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纲要概要(供汇报用)》
2. 《黄石市人民广场地区规划》
3. 《黄石市人民广场设计方案招标文件》
3、 设计目标与原则
1. 设计指导思想
运用现代化的城市设计手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因地制宜,力求建成一个功能布局合理、交通组织有序、生活气息浓郁、生态环境优美、独具黄石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中心广场。
2. 设计目标
人民广场是黄石市的公共活动中心。设计充分考虑到居民休憩和交往以及集会等需要,广场既要雄伟开阔、又要绿色宜人、情趣盎然、空间丰富,做到“可望、可入、可留、可憩”,成为黄石市标志景观之一。
3. 设计创意
(1) 独具黄石特色的“山水广场”
(2) 体现社会、文化、环境多方面价值
? 从社会角度:建造一个既可集会又可适合市民交流的活动场所。
? 从休闲角度:创造多层次的供市民休闲、游憩的空间。
? 从环境角度:构建绿心与多元活动空间,人工与自然有机组合的现代城市广场的生活氛围。
4、 总体设计
1. 功能分区
广场分为五大功能区,分别为A-中央活动区、B-滨水游憩区、C-娱乐、服务区、D-山径休闲区、E-观光休闲区,既相互联系,又可隔离,有机组合。
(1)A区位于广场中心,由中心绿坛及市标、中央平台铺地、旱地喷泉、观赏台阶和花池组成。
广场中央设置椭圆型略有上升的中央平台,核心为中心绿坛,中有黄石市市标,周围辅以泛光照明成为广场的焦点。中央平台也可作为大型露天舞池以及大型演出之用。围绕平台有四个旱地喷泉,使得广场层次丰富而又赋有生机。喷头选用可伸缩型,不喷水时与地面相平。中央平台的周围是灯槽镶嵌的中央广场,隐喻国泰民安、健康祥和的城市生活氛围。围绕中心硬质空间外围的是大片的绿地。以绿作底,烘托中心。在中央广场周边布置了4组8个金属灯光柱,既围合了广场空间,又与中心市标形成“火树银花”的意境。此区域是人民广场中集聚人流的重要场所。
(2)B区位于广场东北部,由茶室、人防下沉式入口和伸向水面的滨湖平台、蓬帆、大型音乐喷泉以及坝桥等组成。
在椭圆型广场中心的东西向轴线与水面的节点处,结合人防下沉式入口广场设一多功能茶室,茶室的弧形玻璃覆盖向水面伸展,为品茶、休闲的人提供宁静、舒适的独特场所。
广场东北部的磁湖水体由两道滚水堤坝相拦,形成“月潭”,岸边设置硬质鹅卵石及台阶,逐级而下,深向水面形成层层滨水平台,成为市民休闲、聊天、赏月的理想场所。由于磁湖常年水位与广场设计标高近5米的落差。为创造广场亲水性,在磁湖畔建造提水泵站,将磁湖水提升至月潭第一阶水潭,逐级下落,流回磁湖,形成两处叠落的瀑布,创造丰富的景观层次。第一道堤坝紧靠广场,坝顶设置汀布,可供游人通过,提供与瀑布充分接近的机会。第二道堤坝位于磁湖边,堤坝上设有五孔拱桥。上可行车,下可过水,形成2-3米的自然瀑布。紧贴广场的第一阶水面有一组水下柱状音乐喷泉,与广场中心呼应。
入口广场东部绿地中设钢结构支撑的白色蓬帆,一直深向水面,并在蓬帆下形成鲜花走廊供游人休憩。
(3)C区位于广场东南部,由草坪、生态铺地、地下人防娱乐设施以及广场管理设施组成。
地下人防设施地面为大面积草坪,作为此空间与北面滨水空间的分隔。草坪四周为高大的乔木围合。地下人防设施设有娱乐设施可供市民使用。人防设施平战结合,合理利用。广场东南角设有广场管理设施,含有广场的照明、音响、维护、监控、治安以及变电所等设施。
(4)D区位于广场西南部,由小山、游览步道、高密乔木组成。
保留广场西南角植被较好的自然山体,自然地穿插到广场中来,成为广场一景,山顶建“观景平台”,成为市民俯瞰广场的独特视角。通向山顶的游览步道形成“曲径通幽”的宁静氛围。
(5)E区位于广场北部,由广场北部花苑和草地组成。该区内以草坪和低矮灌木为主,配以花坛、座凳等,给人以宽广开敞的感觉,烘托广场中心气氛。
2. 空间环境
广场形成纵横两条空间主轴。纵轴位于由广场北入口--中央平台--会展中心。横轴位于广场两入口—中央平台—滨水游憩区。
广场的各种活动空间、休憩空间、过渡空间和交通空间有机组织,井然有序。
广场内铺地变化多样,根据各种不同空间性质要求,选择不同图案;小品与雕塑与环境气氛相协调,既有自然浪漫,又有严谨理性,形成主题、多元、融合的高品味的环境品质。
3. 交通组织
为保证广场的安全、便利,采用车行与步行两套系统,互不干扰。广场设有步行主入口两个,分别设在北面的杭州路和西面的桂林路,并有地下人行过街通道与市行政小区和金融办公设施相联系。广场利用地下人防设施作为地下停车场,可提供人民广场地区的停车泊位约300个。车辆进入地下车库入口设在广场东、南次要道路处,接近会展中心、广电大厦,有利于大型活动时停车。
4. 竖向设计
人民广场的竖向设计总体上做到与现状地形相符。整个竖向标高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中央活动区中心绿坛的标高为21.60,滨水区标高20.25-21.50,磁湖月潭第一阶(最高)水面标高19.40,其余标高详见竖向设计图纸。本设计均采用黄海标高。
5. 种植设计
广场中央作为活动的硬地广场,结合交通的主轴和次轴,将广场绿地划分为四个部分。其中靠近杭州路的两块绿地为市委、市政府前绿地,为满足视觉通视的要求,主要设计为平缓的草地,基本不布置乔木,结合道路的蜿蜒曲折和草地内的空间划分在部分地段布置花卉和修剪的灌木带,厕所、临时停车场和西部入口处少量种植乔木以起遮蔽效果。广电大厦和会展中心前的两块绿地是广场主要活动和视线的边缘,因此以疏林草地的景观为主,强调乔灌木的合理搭配,以创造丰富和有层次的林冠线,结合其周边的建筑为广场起围合空间的作用。
为配合靠杭州路的两块绿地视觉通视的需要,杭州路南侧的人行道不栽植行道树,其它周边的人行道可依据具体的道路断面和已有的行道树现状进行合理的栽植。广场东南部的人防工程覆土1米,不适宜种植乔灌木,主要铺设草坪。滨水平台的平台面以树穴的方式种植大型乔木,滨水地带可适当地种植水生植物。广电大厦和会展中心前的绿地尽管栽植乔灌木,在主体建筑前依然需要空出视线的通道。
树种以黄石的地方树种为主,其中特别强调市树(香樟)的应用。不同的空间分区因为相应的景观、功能和生态的需要而需作不同的植物配置。乔木在休憩性的空间要选用一定量的落叶植物,夏季可以遮阳,冬季可以透阳。灌木主要以耐修剪的植物为主,自然生长的灌木在形态、色彩、质地等方面要和其周边的乔木取得呼应。草地要求选用耐践踏的草种,通过混播做到四季常青。树种的配置要考虑季相的变化和植物生长速度等因素。总体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