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全部素材 > 施工组织设计

目        录
     
    1                              2
    2              自然地质环境条件              3
    3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4
    4              滑坡稳定性评价              5
    5              滑坡治理工程设计              6
    6              费用预算              11
    7              监测工程设计              11
    8              施工工序和注意事项              12
    
    附件*县职教中心后山滑坡治理设计计算书
    附件*县职教中心后山滑坡治理设计图纸
    滑坡周边环境图(图纸编号:01
    治理分区及工程布置图(图纸编号:02
    区支护剖面图(图纸编号:03
    区支护剖面图(图纸编号:04
    微型桩平面布置图、剖面图、微型桩与连系梁连接图(图纸编号:05
    锚杆与连系梁连接图、格构配筋图、锚杆与格构连接图(图纸编号:06
    排水管、截水沟大样图(图纸编号:07
    坡面位移监测点布置图(图纸编号:08
     
     
    治理设计 第 11页,共11
     

    *县职教中心后山滑坡治理设计
     

1      前  言

1.1      任务由来

    200472*县职教中心后山南坡土体出现开裂,下部五层住宅楼后混凝土地面产生鼓胀变形,挡土墙裂开并向外错动。险情发生后,引起了职教中心及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实施了抢险,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滑坡体范围全部用防水彩条布遮盖,避免雨水渗入滑体内;临空面坡脚采用回填土反压。76,滑移变形体已基本得到控制,712727,五层楼后侧挡土墙向外错动了3mm,说明滑体仍在发生缓慢蠕动变形。
    尽管该滑坡在临时抢险措施下险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如不进行根本治理,今后在雨季仍有失稳的可能。受县抢险指挥部和职教中心委托,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承担了该滑坡的治理设计任务。

1.2      工程概况

    滑坡位于*县职教中心后山,东西两侧为民居,紧邻滑体前缘为一栋五层教师住宅楼,沿主滑方向南约30m,为职教中心教学大楼,在滑体后20m山坡上还有一条110KV高压线路及铁塔。另外,滑体周边现有在校学生1700余人,教职员工130人,周边居民住户22人。一旦滑坡失稳,将对教职员工、学生及周边居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危及高压线路与铁塔的安全与稳定,后果严重。
    该滑坡产生滑动变形后,坡面出现了大量破裂裂隙,后缘最大裂缝宽20cm,长12m,垂直位移40cm,各裂缝断断续续呈扇形分布;前缘临空面出现几条垂直裂缝,五层住宅楼后挡土墙已经破裂,局部已经向外错动34cm,由于挤压作用,挡土墙与住宅楼之间水泥地面鼓胀隆起近20cm。据调查该部位历史上曾两次产生滑动变形,此次滑坡不但诱发了老滑坡复活,而且扩大了滑坡范围,形成了一个更大范围的滑坡体。
    根据滑坡变形程度,本滑坡体可分为西部主滑坡段和东部次滑坡段。主滑坡段位于五层住宅楼后,为历史滑移变形叠加部位,该滑坡段土体结构破碎,扰动强烈;次滑坡段位于临空面后,土体内裂隙发育,土体扰动不强烈,结构较完整,为一新滑坡体。

2      自然地质环境条件

2.1      地理位置

    *县隶属咸宁市管辖,县城城区呈东西向长条形,距咸宁市公路37km,至武汉市128km,皆有省道与国道相通,交通便利。

2.2      气象与水文

    *县城区属北亚热带气候区,四季分明,具有空气湿润、雨量充沛,少冰雪严寒等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6℃,一月(最冷月)平均气温4℃,绝对最低气温-13℃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9℃,绝对最高气温达40℃。相对湿度6681%,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多年平均降雨量1285mm。年最大降雨量主要集中在春夏(其中20034月最大月降雨量为320.4mm20046月降雨量达334mm)。由于地处鄂南暴雨中心,降雨具有集中、强度大的特点,每年49月为雨季,其降雨量占全年的75%,7月初为每年的梅雨季节,多阵雨和暴雨,一小时最大降雨量可达50mm。特殊的气象件是诱发各种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2.3      地震

    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出版),*县城区属无震中分布、地震烈度低于度的非地震危害区。

2.4      地质构造

    滑坡所在区域位于*向斜北翼,岩层倒转,倾向近北,倾角40°90°。区内无较大规模的断裂构造穿过。

3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3.1      地形地貌

    滑坡位于城区西部,属剥蚀残丘地貌,区后山山顶海拔183.5m,坡脚海拔77m,最大相对高差106.5m。勘察区南部为校区,房屋密集,地势相对较缓,房屋后多为13m高人工陡坎,平均坡度10°15°;学校后山前部坡度相对较缓,后部相对较陡,总体坡度15°35°

3.2      地层岩性

    滑动区范围内基本全为第四系残坡积松散土层覆盖,土层厚度5.520.5m,下伏志留系上统茅山组石英细砂岩、粉砂岩与石炭系中统黄龙组灰岩,各岩性特征如下:
    1)第四系残坡积松散土层,从上到下分为三层:
    第一层为粉质粘土:该层主要呈褐黄色、黄色、黄褐色,以粉质粘土为主,结构松散,可塑,主要为下部残积粘土层进一步风化而成,局部有少量坡积物,该层厚1.05.5m,在滑坡体后缘较薄,前缘相对较厚。
    第二层为砂砾质粘土:该层结构密实,硬塑,具网纹结构,网纹内主要充填黄色或白色高岭土,可见紫黑色铁锰质浸染,层厚1.57.3m
    第三层为含砂砾粘土,主要为紫红色、砖红色,粘土成分相对较高,软塑,局部可塑,厚度1.69.1m
    2)志留系上统茅山组:紫红色中厚至厚层石英细砂岩、粉砂岩,砂质结构,层状构造,主要成分为石英,具较好的分选性,硅质胶结。上部为强风化,破碎程度较高;下部为中风化,岩石较完整,呈灰褐色,结构致密坚硬。
    3)石炭系中统黄龙组:灰白色至深灰色灰岩,微风化,粉晶结构,块状厚层状构造,岩石较完整,局部节理裂隙发育,主要为方解石充填。
    根据勘察报告,滑坡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见表1
    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表
    土层名称
    密实或状态
    含水量
    重度
    孔隙比
    液限
    塑限
    抗剪强度

    压缩
    模量
    压缩
    系数







    内摩
    擦角
    粘聚力




    w
    γ
    e
    ωl
    ωp
    φ
    C
    Es
    a0.1-0.2


    %
    kN/m3
     
    
    
    °
    kPa
    MPa
    Mpa-1
    粉质粘土
    松散,可塑
    20.5
    19.1
    0.726
    32.1
    20.1
    27.2
    32.1
    7.3
    0.29
    砂砾质粘土
    密实,硬塑
    21.5
    19.2
    0.719
    46.0
    26.0
    27.0
    22.4
    6.6
    0.28
    含砂砾粘土
    软塑
    36.6
    17.8
    1.077
    60.4
    35.1
    18.4
    18.8
    10.3
    0.21

3.3      水文地质条件

3.3.1      地下水

    滑坡内地下水均为潜水,埋藏较浅,多在4.513.9m。滑坡周边无地表水系,滑坡内地下水主要由后缘基岩裂隙水及降水补给。
    地下水按赋存状态分为三类:碳酸岩岩溶水、碎屑岩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
    1)      碳酸岩岩溶水
    岩溶水多由降雨下渗、地表裂隙水及地下暗河补给。
    2)      碎屑岩裂隙水
    碎屑岩裂隙水主要受降雨的影响,水量一般很小。
    3)      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
    本滑坡区地表全由第四系松散层覆盖,由粉质粘土、砂砾质粘土和少量碎石土组成,滑体内土体结构松散,裂隙发育,破碎程度较高,透水性很强,孔隙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一部分渗入地下基岩岩溶水,一部分顺坡向渗流。

3.3.2      水质分析

    通过水质分析,本区地下水对钢筋及混凝土结构均无腐蚀性。

3.3.3      土体透水性

    ZK4ZK5ZK7钻孔现场注水试验表明:土体内裂隙极其发育,结构破碎程度很高,透水性很强。

4      滑坡稳定性评价

4.1      滑坡形态特征

    滑坡所在山体地形较陡,滑坡体后缘上部坡度35°,滑体前缘坡度1520°,由于人工开挖建筑场地,在滑坡体前缘形成了多级人工开挖陡坎,坎高14m。总体地形为高临空面及坡上部斜坡地形。
    滑坡体东西长约120m,南北宽55m,分布面积6600m2,厚5.515.3m,平均约9.8m,沿山坡呈扇形分布,全部为第四系残坡积土体,估计方量约7万方。滑体最后缘海拔121m,土体较薄(约5.5m),下伏志留系石英细砂岩;滑体最前缘海拔90.8m,土体较厚(1120.2m),下伏石炭系灰岩。滑坡区山体表面坡度24°46°,总体呈楔形向南倾伏。

4.2      滑坡地质结构特征

    根据现场调查和勘察报告,滑坡结构面根据其物质组成、力学性状可分为三类:滑坡土体裂隙结构面、基岩不整合接触面和土体与基岩接触面附近滑动带。
    1)      滑坡土体裂隙结构面基本特征
    滑坡内裂隙结构面主要有北东、北西和东西向三组。其中,北东向裂隙结构面控制着滑体西侧边界,北西向裂隙结构面控制着滑体东侧边界,东西向张拉结构面控制着滑体后缘范围,致使滑体在坡面上呈扇形分布。
    2)      基岩不整合接触面
    根据勘察报告,滑坡体下伏基岩为志留系上统茅山组红色石英细砂岩和石炭系中统黄龙组粉晶灰岩,岩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3)      土体与基岩接触面附近滑动带
    根据钻探资料,滑带位于基岩与土体接触面附近,一般沿基岩接触面滑动。在滑体后缘表现为张裂破碎,土体结构松散,可塑-软塑;前缘表现为扰动强烈,滑动带厚0.94.1m,在可塑部位有滑动镜面与擦痕等微构造。
    在滑体西部主滑段上,滑带土体扰动强烈,滑移摩擦镜面及蠕动变形迹象极其发育;在滑体东部次滑段,接触面附近土体扰动较弱,破碎现象明显,但滑带厚度不大,一般小于1m,局部可见揉皱及滑动镜面。

4.3      滑坡失稳破坏类型

    根据钻探结果,滑体后缘土体较薄,下伏基岩为细砂岩,滑体前缘土体较厚,下伏基岩为灰岩,基岩坡面较陡,坡度呈24°46°。因此滑体主要在自重力作用下沿基岩接触面滑移。由于滑体为土体,滑动面强度主要受土体的粘聚力和摩擦力控制。所以假定滑坡失稳破坏模式为:滑体后缘受张拉应力作用,在滑体内形成张拉裂隙面,滑体中部沿基岩接触面滑移,滑体前缘在土体内形成挤压剪切滑动面。

4.4      滑坡稳定性评价

    在应急措施下,目前滑坡体中部和东部土体在天然状态下处于基本稳定和临界稳定状态,如果没有外在建(构)筑物的阻挡作用,滑坡体西侧土体还处于不稳定状态,正是有建筑物的阻挡和反压,它才基本稳定,事实上,5层楼房后混凝土地面鼓胀还在继续,挡土墙裂缝还有
评星:
  • 0
  • 0

作品评论(0)

登录 后参与讨论
相关推荐:
本站所有资源由用户上传,仅供学习和交流之用;未经授权,禁止商用,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浏览:399 次数:0
下载:免费下载 收藏:0
等级:
编号:53416 2
文件格式:word文档
文件大小:364.5KB
投稿:ZYJ 进入
上传时间:2016/1/19 17:28:59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可能在找这些:

网站首页 典尚平台 建筑素材 三维模型 室内装修 视频素材网 上传教程 帮助中心 热门搜索 版权申明 关于我们 联系典尚

Copyright © 2000-2020 www.jzsc.net.粤ICP备0704761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609470690 客服电话:0755-83549300 深圳市典尚风设计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6典尚平台 JZSC.NET

网站推荐使用腾讯、Chrome浏览器浏览,不推荐360,很卡

粤公网安备 44030302000908号

QQ咨询
推广分享
×
复制本页url网址

推广详情

如您已登录,分享网址将自动加载您的推广编号,您将获得2元/注册用户的奖励。

推广记录  积分记录

网站首页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