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尚
清华大学校河沿岸空间规划设计报告 魏娟娟 990070 余知衡 990078 指导教师:袁牧 20030409 清华大学校河沿岸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报告 第一部分 清华大学的历次规划发展与校河的关系 1.1 历史与回顾 1.2 选题简介 第二部分 校河河滨走廊发展规划 2.1 总体设想和主要的发展目标 2.2 区域问题和解决办法 2.2.1宿舍区 2.2.2 过渡区域 2.2.3 老校区 2.2.4 西门开发区 第三部分 河岸设计大纲及标准 3.1 项目简介及分区 3.2 空间退让线 3.3 河岸区 3.4 沿河绿带区 3.5 可建设区 第四部分 附录 4.1 第一周选题汇报 4.2 初步调研结果 4.3 草拟任务书 清华大学的历次规划发展与校河的关系 1.1 历史与回顾 清华大学从1911年建校至今,共经过了5个比较重要的发展时期,即早年的清华学校(1911-1928)、国立清华大学(1928-1937)、西南联大时期(1937-1946)、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1946-1978)、改革开放以来(1978-)。除了西南联大时期,全校先后迁往长沙、昆明,并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以外,其余时期均在北京发展。 ·早年的清华学校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是用美国退还的一部分庚子赔款办起来的留美预备学校。建校初期,校园南、东以万泉河(又称外河)为界,西至古月堂,北抵今明斋前道路一线,校园占地约450亩。这一阶段,在校学生平均约为500人,教师50余人。 当时工字厅用作行政办公,职员与西文部中国教员宿舍,又称为“学务处”。古月堂为国文部教员宿舍;怡春院为庶务长住宅。一院大楼建成后,校行政即迁于此,并兼作高等科教室、宿舍、青年会会址。三院为中等科教室与宿舍。同方部早期为礼堂,后改为俱乐部。北院为外国教员住宅。如图1。 由图可见,当时的校园建筑相对比较稀疏,有大片的绿地、园林景观。校河南支(外河)是作为边界存在的,北支身为内河,有荷花池与之连通,也在北部学生生活区引出了一处湖水,为日后的南北两支会合埋下伏笔。 1914年,美国建筑师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和丹纳(Richard Henry Dana)为清华学校制定了第一个校园规划。该规划的主要特点是在一个小院中布置两个学校:八年制的留美预备学校和四年制的综合大学。预备学校位于校园东部,基本保持1911年清华学堂校园规模,保存工字厅建筑群,以新建1500座大礼堂为中心,布置高等科教学区。规划中新扩展 图1 的大学位于校园西侧,该地包括近春园、长春园东南隅水磨村的一部分,扩展用地约为480亩。大学规划以“荒岛”为中心,岛中央设立图书馆。南北轴线南端为大学校门,北端为4000座礼堂。沿湖设置教学区,教学区西侧为农场试验场与动力站。北部校河(内河)以北为学生宿舍区。南部校河以南则为教员住宅区与大学未来发展地。如图2。 这个规划分区明确,用地紧凑,留有发展余地。保存熙春园古建筑与园林绿地,并以此将两个校园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荒岛原有自然环境,把曲折有致的大片水面组织到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里来,从而构成别具一格的富有自然山水情趣的教学环境。不足之处是大学教学区道路布局是直线方格状,与自然地形不够协调。
网站首页 典尚平台 建筑素材 三维模型 室内装修 视频素材网 上传教程 帮助中心 热门搜索 版权申明 关于我们 联系典尚
Copyright © 2000-2020 www.jzsc.net.粤ICP备0704761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609470690 客服电话:0755-83549300 深圳市典尚风设计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6典尚平台 JZSC.NET
网站推荐使用腾讯、Chrome浏览器浏览,不推荐360,很卡
粤公网安备 44030302000908号
推广记录 积分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