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科技馆(新馆)设计方案说明
设计概念:
深圳市三十年来的发展得益于重视科学技术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带来持久的力量,同时打造文化之都、创意之都的内在追求也为深圳市的进步注入了内在的精神动力。年轻的深圳历来不缺乏求知的精神,因此,集科普、展览、培训、文化交流功能于一身的深圳市科技馆(新馆)也必将成为一个深圳高科技城市的形象品牌。
在设计中,我们追求深圳市科技馆(新馆)应展现出的魅力是:开放,鼓励参与,对城市友好,生态以及展现科技成果。
规划格局
区域位置:
深圳市科技馆(新馆)位于南山区高科技园区,毗邻科技公园中心绿地。项目建成后,将与周边的深圳湾体育中心、南山保利剧场等文化设施共同组成区域性的文化设施综合区。科技馆(新馆)将成为综合性强,服务层面立体,专业层次高的深圳市大型科技活动中心。
交通组织:
? 地块南侧为深圳市重要的城市快速干道--滨海大道,其中滨海大道的一段立交匝道穿越项目用地,将基地一分为二。基地东侧紧临科苑南路,北侧将规划建设一条城市支路,机动车将主要由科苑南路和北侧道路进入基地。
? 地铁二号线在地块西北角穿越而过,将在科苑南路北侧设置与地铁十五号线的交汇站点,届时将成为步行人流主要来向之一。地铁十五号线将在项目南侧的深圳湾体育中心设置站点,部分人流将跨越滨海大道进入基地。
? 科苑南路上的公交站点分布均匀,步行人流能便捷地到达本项目用地块。
项目规划要求:
深圳市科技馆(新馆)建筑占地应小于建设用地面积的30%, 留出足够绿地,并采用跨越式设计,不得占用道路立交匝道。
建筑设计
建筑界面:
? 利用基地位于科技公园中央绿地东侧的有利条件,首层尽可能的架空,实现少占地,将更多绿色与公园融为一体,把开放空间还给城市。
? 运用减法塑造建筑体形,呼应科技公园和后海商务区形成的两条绿色轴线。
? 利用场地内现有的坡度,设置绿坡延伸到建筑的二层平台,形成立体的开放空间。
功能布置:
? 发掘地段价值,合理确定功能布局:基地北侧临商务办公区,是大量人流的主要来向,底层安排布置对外经营的商业设施,充分挖掘商业价值,上部安排交流中心和培训中心,满足使用上频繁和多时段的需求特点。基地西侧被立交匝道隔离,安排布置科技影城,具有相对独立使用的便利条件。展厅部分布置在基地东南侧, 沿-滨海大道形象展示充分。
? 兼顾功能分合需求:在一层设置相对独立的门厅,具备各自独立经营,分区管理的能力,在四层以上各功能区又联系紧密,使用方便。
? 内部功能流线清晰明确,互不干扰。
交通流线:
? 车行-内外有别:结合功能分区安排车库出入口,实现内外部车流组织的清晰有序,大巴停车库安排在展区的地面一层,实现人员转换的无缝连接。
? 人行-四面八方:高度开放,分区配置的门厅满足了多个方向进入的可能。
主要建筑材料
深圳市科技馆(新馆)的材料选择应体现出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在建筑外延材料实体部分选择钛锌金属外挂板,这种材料使用寿命可达建筑全寿命周期,对光线的反应良好,能随着天色变化而呈现出动人的外观,具有优异的抗腐蚀性能和自我修补功能,是当今一种先进的建筑材料。部分非重点区域选用增强玻璃纤维水泥板—GRC,具有轻质高强的特点。
深圳市气温炎热,为减少建筑得热,降低建筑能耗,玻璃选择双钢化LOW-E中空玻璃。
结合深圳市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丰富的特点在建筑屋面布置太阳能光电板----铜铟镓硒薄膜电池,这是当今最高效的太阳能接收装置,光电转换率明显高于非晶硅薄膜电池,具有良好的弱光发电性能的突出优点,在国内已成功应用于北京南站。
结构体系简述
本工程地上六层(54.0m),局部设有夹层,有一层地下室。为满足首层占地不超30%的设计要求,结构体系底层采用混合框架,上部结构采用筒体支撑巨型钢桁架(拉索)的钢结构形式。
结合已有工程做法,决定通过以下方案和措施,降低大跨度连体的不利因素,保证结构的安全和经济性:
? 连体与主体结构采用弱连接形式。
? 采用压型钢板组合楼板。
? 对弱连接方式,针对支座非线性性质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准确估计滑动支座的滑移变形量,避免连体滑落及连接筒塔楼发生碰撞,对主体结构造成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