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微信:3935302 看朋友圈有免费设计资料,更多更新活动资料上新!
淘宝:520arch.taobao.com/
德水路海绵城市建设工程 施工图设计说明
1 施工图设计依据文件
1、德水路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委托书
2、遂宁市德水路道路工程(道路及排水)竣工图文件
中铁八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3、交通部和建设部现行的有关市政道路、公路的勘测、设计、施工技术规程、规范、地质勘察等相关行业的有关规程、规范。
2 采用的施工规范、规程和工程验收标准
本项目是依据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为编制依据。采用的规范标准有:
2.1 国家规范、标准、规程
1、《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 (GB50788)
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
3、《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GB50318)
4、《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
5、《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技术规范》 (GB50400)
6、《屋面工程技术规范》 (GB50345)
7、《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42)
8、《蓄滞洪区设计规范》 (GB50773)
9、《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 (GB/T 50805)
10、《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
11、《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T 50596)
12、《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 (GB/T 50563)
13、《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37)
14、《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 (CJJ194)
15、《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 (CJJ/T135)
16、《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 (CJJ/T190)
17、《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 (CJJ/T188)
18、《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JJ1)
19、《公园设计规范》 (CJJ48)
20、《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82)
2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HJ2005)
22、《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 (JGJ155)
23、《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 (DB11685)
24、《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
25、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
2.2 相关的国家标准图集
1、《雨水综合利用》 (10SS705)
2、《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 (06MS201)
3、《城市道路——人行道铺砌》 (05MR203)
3 设计概要
3.1 工程概况
3.1.1 概述
(1)德水路现状
德水路位于遂宁市河东新区,起点为遂宁市德水路与旗山路交叉口,道路由西北向西南延伸,德水路全路段分为德水北路、德水中路、德水南路,德水北路为旗山路至交叉口至栖霞路交叉口段,长度约1920米,德水中路为栖霞路至灵泉大道段,长度为1634米,德水中路与德水南路之间被河东区体育馆阻断,德水南路于体育馆南侧沿德水中路走向继续向西南延伸,终点止于九宫书院路,长约571米,道路全长约4125米。德水路各段道路宽度均为40米,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设计时速40km/h。根据现场踏勘,德水路已实施完成。
(2)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改造方案概况
本次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沿用原道路线形、标高、雨水管道、雨水井等。
本次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主要改变传统雨水排水方式,改造原雨水口为除污雨水口、替换部分普通路缘石为透水路缘石收集雨水、替换普通人行道面砖为透水面砖,新建雨水渗排设施,同时也利用传统雨水系统进行雨水的溢流排放和错峰排放。
3.1.2 工程规模
德水路位于四川省遂宁市河东新区,全长约4125米。
本项目沿线在布设了除污雨水口、排水路缘石、碎石下渗带,本工程东侧人行道采用6cm 人行道透水砖。
3.1.3 工程范围及主要工程内容
本项目路线全长约4125米,为现状道路。
根据委托书要求,项目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工程设计、排水工程设计、结构工程设计以及预算编制。
3.1.4 主要技术标准
(1)本次实施计划确定了基于分区的地块海绵建设项目和道路海绵建设项目,以保证实现试点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0%。
(2)本次海绵城市建设未改变地块原排水防涝和城市防洪标准。
3.1.5 施工标段划分
根据建设计划安排,本项目只划分1个施工标段。
3.2 平、纵线形设计
德水路平面、纵断面线形设计沿用原德水路设计成果,本次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不进行调整。
3.3 横断面设计
3.3.1 道路横断面布置
本项目为在建路改造项目,断面布置与现状一致。横断面布置为:
5m(绿化带)+3.5m(人行道)+7.5m(机动车道)+7.5m(机动车道)+3.5m(人行道)+5m(绿化带)=30m。
3.3.2 道路横坡
德水路的机动车道横坡采用1.5%外倾坡,新建人行道表面横坡为2%内倾坡,人行道底层做成2%向路基外侧的坡度,方便雨水进入下渗带。
3.4 海绵城市系统设计
本次设计仅是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系统。
3.4.1 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单项设施工程
低影响开发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要实现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的海绵城市构建,其途径和措施主要包括:在建筑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的规划建设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手段,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
3.4.2 低影响开发排水系统设计
德水路海绵城市排水系统采用除污雨水口,同时也利用传统雨水系统进行雨水的溢流排放。
原设计雨水口位置不变,其雨水口改成本次设计的除污雨水口,对路面雨水进行净化。雨水口两侧各5米范围内路缘石改为排水路缘石收集在海绵设施调蓄能力内的雨水。
排水系统设计
经海绵设计后德水路排水系统分两部分
降雨量在20.9mm内时,排水路缘石→碎石盲沟→碎石下渗带→渗入地下水
降雨量超过20.9mm时,路面雨水→除污雨水口→市政管网。
3.4.3 除污雨水口设计图
除污雨水口结构为三层同心圆筒结构,中层和外层分别装填不同的滤料。其工作原理为:初期雨水经网格盖板后依次进入中层和外层,逐步净化,最后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后期雨水经过中层滤料上部,溢流至内层,并直接排放。中层滤料为复配轻质滤料,具有生物降解功能,并易于清理泥砂杂物。经现场监测数据可知,其对 COD、SS、NH3-N、TP 的去除率为 71%、60%、50%、77%,对 Cr、Cu、Zn 等重金属的去除率为 80%。除污雨水口的安装应严格按照生产厂家要求进行。

3.5 路基、路面工程设计
3.5.1 路基设计
德水路路基设计技术标准及要求按原设计文件要求。
3.5.2 路面排水及边坡设计
路面排水采用渗透吸收、溢流雨水管道相结合方式。
边坡设计采用原设计方案。
3.5.3 路面结构设计
在满足使用要求前提下,根据因地制宜、方便施工、合理选材等原则,选用经济合理、技术成熟的路面结构形式,努力提高路面使用质量和寿命。本次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不对车行道路面结构进行破坏,故仅调整人行道路面结构层。
人行道路面结构层:
面 砖:8cm厚透水砖
找平层:3cm厚细砂滤水层
基 层:15cm厚透水混凝土
路面总厚:26cm
透水混凝土技术指标
透水混凝土基层是由粗骨料及其表面均匀包裹的水泥基胶结料,相互粘结,并经水化硬化后形成的具有连续空隙结构的混凝土。
透水混凝土的性能应符合下表规定:
透水混凝土的性能
项 目
| 要 求
|
|
耐磨性,mm (磨坑长度)
| ≤35
|
|
透水系数,mm/s
| 0.5
|
|
抗冻性,% (25次冻融循环后抗压强度损失率) (25次冻融循环后质量损失率)
| ≤20 ≤5
|
|
空隙率,%
| 11~17
|
|
强度等级
| C20
| C30
|
抗压强度(28d),Mpa
| ≥20.0
| ≥30.0
|
弯拉强度(28d),MP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