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规划(2018-2022年)
    征求意见稿
     
     
     
     
     
     
     
     
     
     
     
     
     
     
     
    渭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8年7
     
     
      
    
    一、发展现状与前景              4
    1、振兴基础              4
    2、机遇挑战              7
    3、指导思想              8
    4、基本原则              9
    5、发展目标              10
    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3
    6、优化乡村发展布局              13
    7、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14
    8、提升现代农业园区示范辐射              16
    9、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17
    三、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18
    10、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              18
    11、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20
    12、增加高端有效供给              21
    四、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22
    13、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2
    14、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23
    15、创建特色品牌农业              24
    五、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25
    16、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              25
    17、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27
    18、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              27
    六、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29
    19、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29
    20、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31
    21、加大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              33
    22、推动实现生态资源价值              34
    七、繁荣发展乡村文化              35
    23、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36
    24、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7
    25、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38
    八、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              39
    26、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39
    27、深化村民自治实践              41
    28、提高农村基层法治水平              42
    29、实施乡村德治工程              43
    九、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              45
    30、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45
    31、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47
    32、提升农民就业质量              48
    3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50
    十、规划保障              52
    
     
     
     
     
     
     
     
     
     
     
     

一、发展现状与前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第十三次党代会、市委五次党代会部署,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描绘好战略蓝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特编制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

1、振兴基础

    渭南市作为农业大市,在全省农业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全市上下围绕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地,积极适应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的变化,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全市粮食总面积达到758.16万亩,总产211.54万吨,占全省的20%以上。农业生产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9.5,农机总动力达到550万千瓦。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全市水果总面积达到385万亩,总产量463万吨,占全省的35%左右,设施瓜菜总面积达到195.6万亩,设施瓜菜总产量480万吨,占全省的30%以上,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55万吨、28万吨和62万吨,粮食、蔬菜、瓜果等主要农产品总产量均位居全省前列。农业品牌建设实现突破,“白水苹果”“大荔冬枣”“蒲城酥梨”“合阳红提”荣获“2017年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我市荣获“中国优质果品示范基地”称号。
    现代农业园区蓬勃发展。坚持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的主要抓手,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重点构建了苹果、梨、葡萄、冬枣、猕猴桃和时令水果等六大区域板块,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到369个,园区总面积达到92万亩,面积规模均居全省前列。以临渭、大荔、白水、华州区为重点的生猪、以合阳县为核心区的奶牛、以富平县为核心的奶山羊和以蒲城、大荔、临渭、潼关县为重点的家禽四大产业聚集区基本建成。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持续推进。农村安全饮水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基本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公路网络基本完备,建制村交通通畅率达99%。电力供应能力显著提升,电力入户率达到100%,动力电自然村全覆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基本健全。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基本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快速提升,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居民社会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社会服务均等化水平全面提升。农村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覆盖率分别达到95.3%和100%。
    生态美丽乡村成效初显。居住集中化、设施城镇化、管理社区化、环境生态化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的格局基本形成。全域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全市共创建县级美丽宜居示范村350个,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95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5个,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村庄达8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29.1%,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44.7%,农村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形象不断彰显,美丽的秦东大地展现更加蓬勃的活力和生机。
    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农业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稳步增长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11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84个,年销售产业140多亿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253家,家庭农场2067家,经营土地面积26万亩,种养大户15560个,培育认定职业农民5691名。农村“三变”改革全省领先,乡村旅游、民宿经济、休闲农业、农村电商快速兴起,农村资产盘活,内生动力激发,农民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2017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260元,实现历史性跨越。
    与此同时,农业农村发展还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主要突出表现:区域农业发展不均衡,三大区域生产力水平、农民收入存在差距;产业布局结构不优,与资源环境承载不匹配,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农业效益总体偏低,同质化农产品多,原料农产品多,优质农产品少,加工农产品少;水体、土壤等环境污染压力较大,面源污染问题突出;乡村治理能力建设依然滞后。

2、机遇挑战

    从国内看,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及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深入推进,乡村发展将处于大变革、大转型的关键时期。
    从全省看,随着城乡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人民群众对优质农产品、生态产品、乡村旅游等的需求更加迫切,质量和效益成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主题,乡村经济将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在政府引导和市场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城乡发展要素双向流动,城市资本、技术、人才下乡的进程不断加快,农业农村成为投资兴业新的热土,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拓展了广阔空间。
    从全市看,我市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改善,乡村振兴具有雄厚物质基础。我市优秀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寻根溯源的人文情怀和国人的乡村情结日久弥坚,现代城市文明导入融汇,乡村振兴具有深厚文化土壤。同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双层经营体系不断完善,乡村振兴具有坚强制度保障,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各地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我市加快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既有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粮食及重要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仍是长期趋势,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同时,中高端、多元化消费需求快速增长,需要加快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随着城市辐射带动农村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大量农民仍然生活在农村的情况不会改变,迫切需要重塑城乡关系,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市乡村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差异显著,乡村的独特价值和多元功能在不断发掘和拓展的同时,应对好村庄空心化和农村老龄化、延续乡村文化血脉、完善治理体系的任务艰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对“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完成好这一重大历史使命,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挥优势,主动作为,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3、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盯追赶超越目标,践行“五个扎实”要求,认真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4、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政治保障。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把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各级党委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调动社会力量投身乡村振兴。以科技进步支撑乡村振兴,以人才汇聚保障乡村振兴,强农业农村自我发展动力。
    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既尽力而

评星:
  • 0
  • 0

作品评论(0)

登录 后参与讨论
相关推荐:
本站所有资源由用户上传,仅供学习和交流之用;未经授权,禁止商用,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浏览:159 次数:3
下载:免费下载 收藏:0
等级:
编号:202362 3
文件格式:word文档
文件大小:177.5KB
投稿:1001 进入
上传时间:2022/8/18 17:58:07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可能在找这些:

网站首页 典尚平台 建筑素材 三维模型 室内装修 视频素材网 上传教程 帮助中心 热门搜索 版权申明 关于我们 联系典尚

Copyright © 2000-2020 www.jzsc.net.粤ICP备0704761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609470690 客服电话:0755-83549300 深圳市典尚风设计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6典尚平台 JZSC.NET

网站推荐使用腾讯、Chrome浏览器浏览,不推荐360,很卡

粤公网安备 44030302000908号

QQ咨询
推广分享
×
复制本页url网址

推广详情

如您已登录,分享网址将自动加载您的推广编号,您将获得2元/注册用户的奖励。

推广记录  积分记录

网站首页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