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全部素材 > 建筑方案设计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土资发(2017)3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为加强自然生态空间保护,推进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促进生态文明设,按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国土资源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设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海洋局、测绘地信局等9个部门,研究制定了《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已经国务院同意,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17年3月24日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筑则J第一条为加强自然生态空间保护,推进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生态文明设,按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自然生态空间(以下简称生态空间),是指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产品或生态服务为主导功能的国土空间,涵盖需要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岸线、海洋、荒地、荒漠、戈壁、冰川、高山冻原、无居民海岛等。本办法所称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第三条凡涉及生态空间的城乡设、工农业生产、资源开发利用和整治修复活动,都必须遵守本办法。鉴于海洋国土空间的特殊性,海洋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相关规定另行制定。第四条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坚持生态优先、区域统筹、分级分类、协同共治的原则,并与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和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要求相衔接。置素衬网Z.ZC
第五条国家对生态空间依法实行区域准入和用途转用许可制度,严格控制各类开发利用活动对生态空间的占用和扰动,确保依法保护的生态空间面积不减少,生态功能不降低,生态服务保障能力逐渐提高。第六条国土资源、发展改革、环境保护、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水利、农业、林业、海洋等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生态空间进行管理,落实用途管制的要求。第七条市县级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系统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科学合理编制空间规划,作为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的依据。第二章生态空间布局与用途确定第八条各级空间规划要综合考虑主体功能定位、空间开发需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粮食安全,明确本辖区内生态空间保护目标与布局。国家级、省级空间规划,应明确全国和省域内生态空间保护目标、总体格局和重点区域。市县级空间规划进一步明确生态空间用途分区和管制要求。第九条国家在地林享原虚地以水域、淫线、海洋和生态环境等调查标准基础上,制定调查评价标准,以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自然资源专项调查和地理国情普查成果为基础,按照统一调查时点和标准,确定生态空间用途、权属和分布。第十条按照保护需要和开发利用要求,将生态保护红线落实到地块,明确用途,并通过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予以明确,设定统一规范的标识标牌。第十一条市县级人民政府应通过组织编制中心城区和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其他涉及空间开发、利用、保护、整治的规划,落实空间规划要求,对生态空间用途与管制措施进行细化。第三章用途管控第十二条生态保护红线原则上按禁止开发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严禁任意改变用途,严格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占用和改变用地性质,鼓励按照规划开展维护、修复和提升生态功能的活动。因国家重大战略资源勘查需要,在不影响主体功能定位的前提下,经依法批准后予以安排。生态保护红线外的生态空间,原则上按限制开发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按照生态空间用途分区,依法制定区域准入条件,明确允许、限制、禁止的产业和项目类型清单,根据空间興尚览Z.ZC
规划确定的开发强度,提出城乡设、工农业生产、矿产开发、旅游康体等活动的规模、强度、布局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由同级人民政府予以公示。第十三条从严控制生态空间转为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禁止生态保护红线内空间违法转为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加强对农业空间转为生态空间的监督管理,未经国务院批准,禁止将永久基本农田转为城镇空间。鼓励城镇空间和符合国家生态退耕条件的农业空间转为生态空间生态空间与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的相互转化利用,应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根据功能变化状况,依法由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进行修改调整。第十四条禁止新增设占用生态保护红线,确因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保障项目设等无法避让的,由省级人民政府组织论证,提出调整方案,经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审核意见后,报经国务院批准。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原有居住用地和其他设用地,不得随意扩和改。严格控制新增设占用生态保护红线外的生态空间。符合区域准入条件的设项目,涉及占用生态空间中的林地、草原等,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办理:涉及占用生态空间中其他未作明确规定的用地,应当加强论证和管理。曲瓶表大网1鼓励地根据生态保护需要和规划,结合生地综合整治、上矿废莽地复垦利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等各类工程实施,因地制宜促进生态空间内设用地逐步有序退出。第十五条禁止农业开发占用生态保护红线内的生态空间,生态保护红线内己有的农业用地,立逐步退出机制,恢复生态用途。严格限制农业开发占用生态保护红线外的生态空间,符合条件的农业开发项目,须依法由市县级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筹安排。生态保护红线外的耕地,除符合国家生态退耕条件,并纳入国家生态退耕总体安排,或因国家重大生态工程设需要外,不得随意转用。第十六条有序引导生态空间用途之间的相互转变,鼓励向有利于生态功能提升的方向转变,严格禁止不符合生态保护要求或有损生态功能的相互转换。科学规划、统筹安排荒地、荒漠、戈壁、冰川、高山冻原等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设,因各类生态设规划和工程需要调整用途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办理转用审批手续。第十七条在不改变利用方式的前提下,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对依法保护的生态空间实行承载力控制,防止过度垦殖、放牧、采伐、取水、渔猎、旅游等对生态功能造成损害,确保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第四章维护修复筑素衬网Z.ZC.NE]
第十八条按照尊重规律、因地制宜的原则,明确采取休禁措施的区域规模、布局、时序安排,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和生态空间休养生息。第十九条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分区分类开展受损生态空间的修复。集体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单位和个人应认真履行有关法定义务,及时恢复因不合理设开发、矿产开采、农业开垦等破坏的生态空间。第二十条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组织制定和实施生态空间改造提升计划,提升生态斑块的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立和完善生态廊道,提高生态空间的完整性和连通性。制定激励政策,鼓励集体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单位和个人,按照土地用途,改造提升生态空间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价值。第五章实施保障第二十一条国家立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推动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促进生态空间有效保护。第二十二条市县级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生态空间进行管理,同时加强部门协同,实现生态空间的统筹管理和保护。第二十三条国家鼓励地方采取协议管护等方式,对生态保护红线进行有效保护。确有需要的,可采取土地征收方式予以保护。采取协议管护方式的,由有关部门或相应管护机构与生态空间的相关土地权利人签订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约定管护和违约责任。鼓励立土地使用信用制度,对于没有履行管护协议的行为,记入当事人用地信用档案,强化用地监管和检查。第二十四条市县级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长效机制和多渠道增加生态设投入机制,采取资金补助、技术扶持等措施,加强对生态空间保护的补偿。国家鼓励地区间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引导生态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之间、流域下游与上游之间,通过资金补助、产业转移、移民安置、人才培训、共园区等方式实施补偿,共同分担生态保护任务。第二十五条市县级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依法保护的生态空间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低、生态服务保障能力逐渐提高。生态空间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自然生态损害责任实行终身追究。市县级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之间,应逐级签订生态保护红线保护责任书,责任书履行情况纳入生态文明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筑素前网Z.ZC.NE]
第二十六条结合各地现有工作基础、区域差异和发展阶段,并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空间规划改革试点、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等工作相衔接,在试点地区省、市、县不同层级开展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第六章监测评估第二十七条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整合设国家生态空间动态监管信息平台,充分利用陆海观测卫星和各类地面监测站点开展全天候监测,及时掌握生态空间变化情况,立信息共享机制,并定期向社会公布。立常态化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超过或接近承载能力的地区,实行预警和限制性措施。第二十八条地方人民政府应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和绩效评估,监督生态空间保护目标、措施落实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贯彻执行。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生态空间保护监督检查制度,定期组织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生态空间保护情况进行联合检查,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破坏生态空间的行为,及时责令相关责任主体纠正、整改。第二士九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健全生态保护的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机制: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公众的监督垂用,加强宣传教南和科普,提高公众生态意识,形戚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第七章附则第三十条本办法先行在试点地区(见附件)实施:自印发之日起施行。附件: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方案.doCx興尚理筑素前阀Z..ET
途、权属和分布等情况,立数据共享机制,为自然生态空间的规划布局、确权登记和用途管制奠定基础。(二)划定保护范围。按照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规范,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以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市开发边界为依据和主要内容,综合考虑主体功能定位、空间开发需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粮食安全,编制空间规划,明确本辖区内自然生态空间保护要求,统筹确定自然生态空间的保护目标与布局。(三)制定准入条件。按照生态主导功能和生态保护类型,分类制定生态功能类型区的区域准入条件,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确定允许的开发强度,明确允许、限制、禁止的产业和项目类型清单,提出城乡设、工农业生产、矿产开发、旅游康体等活动的规模、强度、布局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限额要求。(四)落实空间用途。根据保护需要和开发利用要求,依据空间规划确定的自然生态空间保护目标与布局,确定用途管制要求,落实到地块,并予以公告。(五)制定转用规则。整合现有各类用途转用制度,分别针对生态空间向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的转变,生态空间内设用地、农业用地管控,以及生态空间内部用途之间的相互转换,区分生态保护红线内外,制定差别化转用审批流程,探索立用途转用许可制度。理罚素前网Z.Z心.ET
评星:
  • 0
  • 0

作品评论(0)

登录 后参与讨论
相关推荐:
本站所有资源由用户上传,仅供学习和交流之用;未经授权,禁止商用,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浏览:41 次数:0
下载:10.00 收藏:0
等级:
编号:227963 0
文件格式:zip-rar
文件大小:323.57KB
投稿:f1030 进入
上传时间:2023/5/29 22:49:12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可能在找这些:

网站首页 典尚平台 建筑素材 三维模型 室内装修 视频素材网 上传教程 帮助中心 热门搜索 版权申明 关于我们 联系典尚

Copyright © 2000-2020 www.jzsc.net.粤ICP备0704761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609470690 客服电话:0755-83549300 深圳市典尚风设计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6典尚平台 JZSC.NET

网站推荐使用腾讯、Chrome浏览器浏览,不推荐360,很卡

粤公网安备 44030302000908号

QQ咨询
推广分享
×
复制本页url网址

推广详情

如您已登录,分享网址将自动加载您的推广编号,您将获得2元/注册用户的奖励。

推广记录  积分记录

网站首页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