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全部素材 > 建筑方案设计

维特鲁威—《筑十书》一、《筑十书》:第一部完整的筑学和城市规划理论总结二、时间:写于古罗马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被发现。三、作者:维特鲁威四、主要内容:总计了希腊、伊达拉利亚和罗马的筑色和城市设的经验,对城市宣纸、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等提出了见解,同时描绘了理想城市的方案。1,城市选址:高,有良好水源,丰富农产资源,便捷的交通2.筑物选址:筑与城市的关系3.街道布置与广场设计:与常年风向关系,与公共筑位置关系4.关于理想城市的构想,对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响阿尔伯蒂一《论筑》一、时间:文艺复兴时期二、作者:阿尔伯蒂三、主要内容:主张成城市环境因素来合理考虑城市的选址和选型,结合军事防卫的需要来考虑街道的布局,他对筑城的要求归纳为便利与美观。同时提出了理想城市(Ideal City)的模型1.合理选址,兼顾城市与要塞2.便利美观的原则一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3贤高禁阿尔伯蒂—《理想城市》一、时间:文艺复兴时期二、作者:阿尔伯蒂三、主要内容:主要以教堂、宫殿、城堡为城市中心,大街由中心向外辐射,同时城市平面呈现多边形星型形状,有利于防御。田园城市一、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二、产生背景:1.工业革命1)工业用地未有效规划与区分,工业发展造成劳动人大量流动,城乡发展失衡;2)城市环境恶化的问题,有碍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健康:3)交通设施的不足,行政管理的落后,出现资源严重浪费;4)公共设施的缺乏,居民生活不方便;5)工业经济成长与工人分配所得不成比例,出现两极分化。2.自由竞争—帝国主义垄断三、思想渊源興尚理筑素前网Z.ZC.E1
1.宗教思想;2.空想社会主义;3.理性精神;4.社会改革与社会公正;5.其他。西方筑传统;马歇尔、李嘉图的经济学思想(有组织的人迁徙运动);斯宾塞改革土地使用体制的思想:爱德华·贝拉米社会改革思想。四、内涵:讲究适度规模、城乡交融和社会管理五、实质和思想内核:社会改革的主张六、社会问题:土地所有制税收、城市贫穷、城市膨胀、生活环境恶化等七、规划内容1.田园城市的空间模式:城乡交融、群体组合的“社会城市”)城市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对成区用地的扩张进行限制;2)几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组成系统;3)用绿带和其他场地将相对独立的居住区隔开;4)合理的居住,工作,基础设施功能布局;5)各功能间拥有良好的铁路(交通)联系;6)可以便捷地与自然景观接角触。2.田园城市的社会目标:1)通过土地价格公共政策规定限制房客的房息压力;2)资助各种形式的合作社;3)土地出租的利息归公共所有;4)设各种社会基础设施:士十5》创造各种就亚岗位,包括自我创造就业岗位的专业户?SC.NE3.田园城市的组织管理目标:1)具有约束力的城市设规划;2)城市规划指导下的筑方案审查制度;3)社会作为公共设施设的承担者;4)把私人资本的借贷利息限制在3%-4%范围之内;5)公营(国有)或共营(集体)的企业的立。八、核心思想1.万能钥匙(The Marster Key)土地公有、自由结合、自然之爱、社会之美、行政办公、过份集权、侵犯利益、妨碍自由。2.三磁铁目标(关注中心People,城乡结合)城市膨胀发展,由于其吸引力引起,将其磁性移植(企业的位置),城乡二元结构、三个磁铁各自吸引、目标在于解决城市出现的问题。1)城市有提供就业机会,享受设施机会,环境恶化;2)环境美好,是各种财富的源泉,缺乏物质设施,就业机会;3)城乡磁体,人类社会与自然美景结合。九、重大奉献:1.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提出关心人民利益的宗旨,这是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点的根本转换2.针对工业社会中城市出现的严峻复杂的社会与环境问题,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从城乡结合的角度将其作为一个体系来解决3.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体系,对现代城市规划興尚理览素前网Z.Z沁.ET
思想及其发展都起到了重要启蒙作用4.首开了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的先河,以改良社会为城市规划的目标导向,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十、内容:1.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部分2.城市居民可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仅限于当地3.田园城市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边缘地区没有工业企业4.城市规模必须限制,每城市不超过3万人,超过了需新城市5.目的是保证城市不过度集中和拥挤,以免产生大城市弊病,同时使每户能方便接近自然空间十一、布置1.实质是城市与乡村结合体,形成无贫民窟无烟城的城市群2.每城市6000英亩,至少有5000英亩当做绿地3.田园城市圈状布局,借助于快速交通工具几分钟即可往来于田园城市与中心城市及其它田园城市间4.每田园城市由农田用地包围,其中包括耕地、牧地、林地、果园及其它相应设施作为永久性绿地、农业不得改作他用5.目的“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美丽及一切福利结合起来”十二、实践:莱彻沃斯、韦林十三、田园城市的影响1.卫星城理论恩温一“在大城市周围设卫星城市,以疏散大城市的人”)起源可列系例Z.NEa)工业从大城市转移出去;b)大城市周围首先用永久性绿化包围,限制城市膨胀和无序发展;c)在永久性绿地外围设新的卫星城市;d)母城与卫星城间保持一定距离又要联系方便。2)发展只有居住区(卧城)一半独立式卫星城(除居住也有部分工作)一独立的卫星城(英国大伦敦规划,疏散大城市人)。筑配合自然景观。3)田园城市与卫星城概念的辨析城镇体系目标、规模、功能组合、成员间的相互关系。卫星城:形似:不是谋求通过一个适度规模、协调共生的城镇群体取代特大城市的发展道路,主张以发展与“中心城市”体量悬殊、承担局部功能的“卫星城”来继续推进特大城市的发展;没有触及“田园城市”中关于社会改革方面的实质。一田园城市:小城镇的布局结构其用意在于促进大城市的解体;-卫星城:用发展卫星城的办法促进大城市地区的继续扩张。2.邻里单位理论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3.新城设一种规划形式,其目的是在大城市以外重新安置人,设置住宅、医院和产业,设置文化、休憩和商业中心、形成新的、相对独立的社会。4.新城市主义(新都市主义)承袭了田园城市的一些理论,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興尚览素前阀ZC
式。邻里之间具有明确的边界,以突出邻里的归属感与可识别性,混合住区。T0D模式(公共交通导向的发展模式)盖迪斯—综合规划思想1.城市研究的综合观:首创了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这使他成为西方城市科学走向综合的奠基人。他强调城市规划不仅要注意研究物质环境,更要重视研究城市社会学以及更为广义的城市学。盖迪斯的“城市学”就是强调要用有机联系、时空统一的观点来理解城市,既要重视物质环境,更要重视文化传统与社会问题,要把城市的规划和发展落实到社会进步的目标上来,这是盖迪斯认识城市问题的理论思想精髓。2.区域协同的综合观:城市规划应把城市和乡村的规划都纳入进来,即包括若干城镇和它们的影响范围。3.勤奋务实的实践观:提出了“先诊断、后治疗”的规划路线,并制定了“调查一分析—规划”的“标准”程序4.深切的人文关怀观:极度重视人文要素与地狱要素在规划中的基础作用,主张人文地理学为规划思想提供了丰厚的基础。关怀城市中广大居民的生活条件,主张规划要在经济上和社会上促进各系统的协调统一;尊重社区传统,对巴黎改那样简单粗暴的“城市清理”持否定态度;强调规划是一种教育居民为自己创造未来环境的宣传工具。二、学说1.关注人类生态学领域: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揭示现代城市发展成长与变化的动力2.对规划的奉谳:把规划立在研究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即周密地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与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结合的影响关系3.提出:工业的集聚与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造成一些地区城市发展显著集中,在这些地区,城市向郊区扩展已成必然,并形成了使城市结合大城市集聚区或者形成组合城市这样一种趋势。在这样的条件下,原来局限于城市内部地区的城市规划应当成为城市地区的城市规划,即把城市与乡村规划纳入到同一体系中,使规划包括若干城市和他们四周的影响范围芒福德一、城市观1.坚持从历史发展观角度来认识城市,因而倾力于研究文化和城市的相互作用2.把西方城市发展历史、现在、未来分为6个阶段:原始城市、城邦、中心城市、巨型城市、专制城市、死城,分别阐述了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社会文化演变后,高度强调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一城市的生命过程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高等生物体,城市可以局部成长、部分成长、自我更新一城市文化可以从遥远或长久孕育中突然产生,它们可以借助于多种文化来延长它的寿命,它们可以通过移植其他地区健康社区或健康文化的组织而显现出新的生命二、区域观1.继承盖迪斯生态区域论观点,强调把区域作为规划分析的基本单元,在地区生态极限内立独立存在而又相互联系的社区(密度适中),使其网络结构体系興素前网Z.ZC.ET
2.倡导城市一区域研究,提出从城市之外更广阔的区域来研究城市问题。认为“区域是一个整体,而城市又是其中的一部分”,“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城市文化的第一生产要素要包括城市、村庄和永久农业地区,作为区域综合体的组成部分”3.对城市密集区进一步倡导区域整体观,主张大中小城市结合、城市和农村结合、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4.其实质是人文区域,是地理要素、经济要素、文化要素的综合体5.认为大都市带并非一种新型的城市区域空间形态,而是城市无限生长和蔓延的结果,将会抹掉农村、模糊人类处境的真实状况,最终成为“类城市混合体”三、规划观1.批判西方许多城市规划思想2.提出崇高思想命题“城市最好的运作方式是关心人、陶冶人马塔—带形城市1.基本原则:城市发展需尊重,结构对称和留有发展余地2.特点:在新的集约运输形式的影响下,城市将发展成带形的。城市发展依赖交通运输线成带状延伸,可将原有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的网络。不仅使城市居民容易接近自然,又能将文明的设施带到乡间。3.理论:1)城市应有一道宽阔的道路作为脊椎,城市宽度应有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无限2)沿道路脊椎可布置一条或多条电气铁路运输线,可铺设供水,供电等各种地下工程管线心由容去,才W3)最理想的方案是沿道路两边进行设!城市宽度500米,城市长度无限4)如果从一个或若干个原有城市作多方延伸,可形成三角形网络系统4.评价:有其明显优点,忽视商业经济和市场利益这两个基本规律,使得城市空间增长的集聚效益无法体现真正造成带形城市发展障碍的是缺乏商业经济的考虑,而非技术要素5.观点:传统从核心向外一圈圈扩展城市形态已过时,它会使城市拥挤、环境恶化。在集约运输形式影响下,城市将发展成代行,城市发展依赖交通线成带形延伸,可将原有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的网络,不仅使居民更容易接近于自然,又能将文明设施带到乡戈涅一工业城市1.目的: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背景中的功能组织。2.原则:工业布局优先。3.观点:)城市各项用地要符合工业布局的要求,这是各项布置的先决条件:2)城市选址是靠近原料产地或附近能源可以利用,或便于交通运输。3)城市没有集聚性,各功能区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扩展。4)基地用地布置在日照条件良好的高地上,沿着通往工业区的道路展开;5)考虑设施本身的要求及其与工业之间的关系,在工业区内布置大片绿地;6)生活服务设施与住宅筑结合布置:理览素前阀Z心.NE]
7)居住区被划分为几个片区,每个片区各设一所小学;8)城市街道按交通性质分类且宽度不等。4.影响:1)二三十年代,前苏联城市规划;2)柯布西耶的集中城市主义;3)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原则。柯布西耶一、精髓一功能主义、理性主义二、明日城市规划方案核心思想一通过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尤其是市中心区密集来改善交通,提供充足的绿地、空气、阳光,以形成新的城市发展概念三、城市规划理论—城市集中主义四、城市规划要点1.城市是必须集中的,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2.传统的城市由于规模的增长和市中心拥挤的加剧,已出现了功能性的老朽。城市中心需要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它的集聚功能。3.拥挤的问题可以用提高密度来解决。摩天楼是“人集中、避免用地日益紧张,提高城市内部效率的一种极好手段”。4.主张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降低市中心区的筑密度与就业密度,以减弱中心商业区的压力和使人流合理地分布于整个城市。高密度发展的城市,必然需要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立体化的城市交通系统来支撑五、霍华德s柯布西耶凡系个」闪霍华德田园城市柯布西埃的功能理性主义模式分散主义集中发展起源社会改革理想筑师角度“人文关怀”、社会问题、经济关注重点问题工程技术手段、物质空间的改造现代城市发展对既有大城市内部空间的集聚方式一组规模适度的城市(城镇)群走向与功能改造六、柯布西耶—形式理性主义将各种复杂的城市功能装载到可控、有秩序的城市象形形态中;功能主义十象征主义一形式理性主义七、评价1.虽然柯布西耶鼓吹自己是为大众设计,但是事实上对机械美、机器理性与形式的追求才是他的最高理想,他的绝大多数筑和规划作品都都体现在这种明显的思想倾向2.柯布西耶希望把城市按照机械方式进行规划,明确的功能分区,超级的立体交通体系,宏大的公共社区,一体化的关联系统,都表现了他对规范秩序、可控社会的向往3.因而,他的规划思想常渗透着“专制”与“独裁”的设计哲学特征,这与他另一方面兼而有之的现代主义民主特色看似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赖特—广亩城市興Z.Z沁.ET
自然主义者。“草原住宅”风格;高度重视自然环境,努力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一、产生背景20年代末30年代初,美国经济的极度萧条及个人生活挫折,使热衷于田园生活模式的赖特对美国集中发展城市及背后的经济决定性产生怀疑。人的感觉、文化底蕴、不满现代城市环境、怀旧情绪。二、观点1.现代城市是一种反民主的机制。2.应创造一种新的、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就业相结合文明形式。三、设想1.反对大城市的聚集与专制,追求土地和资本的平民化;2.认为交通工具、电力可以终结集中的城市;3.现代城市是一种反民主的机制,应创造一种新的、分散的、低密度的生话居住就业相结合的文明形式;4.完全分散、低密度;5.汽车作为“民主”的驱动方式,廉价电力;6.小生产者生活方式:7.居住区之间以高速公路相连接;8.沿着这些公路,设公共设施。四、影响:60年代以来美国的郊迁化五、规划思想一城市分散理论发展的极致1.资本主义城市弊病在于资本垄断和城市集中的恶性循环,现代城市不能代表和象征人类的愿望需要将其取消斯去士大,网末来城市应设是无所不在而支元所材在钢·没有接市的城市9C.NE丁172.3.战略上是对城市有机疏散的原则,使城市消失在广袤的自然里。4.低密度蔓延、极度分散。六、广亩城市VS田园城市霍华德田园城市赖特的广亩城市“个人”的城市社会组织方式“公司城”劳资双方的和谐关系居住单元相互独立、富人生活既保持城市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秩序,完全抛弃传统城市的结构特征,真正城市特性又具有乡村的自然优雅环境一折融入自然乡土环境一“没有城市的中方案城市”影响导致了西方国家的新城(卫星城)运欧美中产阶级郊区化运动的根源《雅典宪章》一、时间:1933二、作者:CIAM召开的第四次会议三、主要内容:1.城市的种种矛盾是由大工业生产方式及其土地利用引起,应按照城市人民意志进行规划,要有区域规划作为依据2.应按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平衡后,再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興尚理筑素前阀Z.ZC.ET
3.居住是城市的首要因素,应多从人的需求出发。住宅区应占据城市最好的地区,应规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4.考虑工作与居住缩小距离,减少上下班人流5.游憩主要增加城市绿地,降低人密度和在市郊保留良好风景地带6.城市交通改变学院派过去那种“姿态伟大”“排场”的做法,不要沿交通干道设住宅和商店,应考虑适应机动交通发展的全新交通系统7.保留名胜古迹和古筑,城市规划是一个三度空间的科学,应考虑立体空间,要以国家法律形式保证实施四、主要思想:1.提出了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2.提出城市的功能分区3.认识到了城市与区域的关系4.认识到了文物古迹的保护需要和价值5.重视三维空间的规划设计营造6.重视法律保护对城市规划设和控制的重要性7.提出了以人和人的活动为核心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强调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城市规划的基础五、基本评价1.工业革命已经发展到顶峰,城市急速发展出现了众多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城市无计划无秩序发展出现了众多问题,尤其是居住与工业区混杂分布的问题,导致了严重的交通问题、居住问题、环境卫生问题。功能分区可以缓解和改善这些问题2.城市规划学科依据城市活动对士地分区进行划分,更改传统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突破过去形式主义局限(追求平面构图和空间气氛效果),导城市规划学科向科学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3.受筑学思维与方法的影响,认为城市对话是对城市发展的终极蓝图的描述,并期望通过不断地设活动从而达到理想的空间状态,是典型物质空间规划思想4.没能有效解决现代城市问题的根源(过分强调理性主义))理性主义思想对事物的认识采取的是分解而非组合2)强调明确而清楚认知事物,因此,规划师对城市的认识只停留在物质层面,而忽略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3)是现代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相脱离的症结所在六、意义1.现实意义:功能分区缓解和改造了城市无秩序发展的现状(城市中各种问题)。2.科学意义:抽象出了四大功能,科学系统地探讨城市问题,与传统城市规划思想不同,引导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朝着科学方向发展。3.1第一次从本质上认识和分析城市:空间(具体)一功能(抽象);城市的运行机制,透过现象看本质。4.第一次提出交通问题的重要性《雅典宪章》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大纲。系统论一、三个基本原则1.系统观点,有机整体原则一西方国家以环境设计构思到空间秩序组织,时时研究筑興尚理野素前网Z.Z沁.E1
与环境的、人与空间和环境的关系,使筑与自然环境、社会历史环境相协调而融为有机整体2.动态观点,认为生命是自组织开放系统,也就是自组织性原则一城市划分若干小区,列出非线性运动方程,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计算,得出一些有兴趣的结果3.组织等级观点,认为事物存在着不同的组织等级和层次,各自的组织能力不同一各国的规划工作者把整个系统逐层分成不同等级和层次结构,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和目标服从系统最佳最优目标,以达到整体最优协同论1.客观存在的很多物质系统,都是由大量的子系统组成;现代城市就是由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子系统组成的复杂大系统2.把组成这个大系统的子系统进行分类概括。第一层次:经济、社会、生态3.各子系统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制约、相互推动的内在非线性作用;其相互关联在保证不断对外交流的情况下,总会对子系统产生制约,从而在现代城市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功能上显现出来,这时各子系统就产生了协同耗散结构论1.系统在与外界进行交流中,可能会产生负熵流,从而产生逐步导致稳定有序的促协力,所以熵就是一个系统失去信息的度量2.城市就是一个耗散结构,它需要不断的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并不断的输出产品和废物,才能保证稳定有序的状态,否则就会趋于混乱及至死亡○U.N上突变论1.城市在延续性发展过程中本身存在着系统局部或总体突变的种种可能,在城市规划中须有足够的预测和应对能力2.1960年后,西方城市规划普遍采用数理模型化方法,试图预测未来的种种结果沙里宁一有机疏散理论一、观点:城市是有机的集合体,城市发展应遵循有机秩序地原则。二、城市改的目标:1.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2.把上述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它最适宜的用途;3.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三、基本组织方式:1,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2.对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四、主要主张:1.城市是有机体,是和生命有机体一样有其内部秩序,不能听任自然凝成一块,而要把城市的人与工作岗位分散到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上去2.重工业不应安排在中心城市位置,轻工业也应疏散,前者带来适于生活与安静的居住条興尚理野素前网Z.ZC.E1
评星:
  • 0
  • 0

作品评论(0)

登录 后参与讨论
相关推荐:
本站所有资源由用户上传,仅供学习和交流之用;未经授权,禁止商用,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浏览:154 次数:0
下载:10.00 收藏:0
等级:
编号:231024 0
文件格式:pdf文本
文件大小:1.30MB
投稿:CAD 进入
上传时间:2023/12/21 0:53:11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可能在找这些:

网站首页 典尚平台 建筑素材 三维模型 室内装修 视频素材网 上传教程 帮助中心 热门搜索 版权申明 关于我们 联系典尚

Copyright © 2000-2020 www.jzsc.net.粤ICP备0704761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609470690 客服电话:0755-83549300 深圳市典尚风设计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6典尚平台 JZSC.NET

网站推荐使用腾讯、Chrome浏览器浏览,不推荐360,很卡

粤公网安备 44030302000908号

QQ咨询
推广分享
×
复制本页url网址

推广详情

如您已登录,分享网址将自动加载您的推广编号,您将获得2元/注册用户的奖励。

推广记录  积分记录

网站首页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