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师范学院茶山校区环境规划方案设计说明
一、工程概况
1、项目名称:温州师范学院茶山校区环境规划设计;
2、建设单位:温州师范学院;
3、项目性质:高等师范院校,以本科层次和师范专业为主,包括单独建制的非师范本科专业的二级学院——温州师范学院瓯江学院;
4、建设地点:大学城入口主干道右侧,现状为果园,周边河道。
二、设计依据
1、浙江省教育委员会浙教师[2000]101号文:《关于印发浙江省中等师范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
2、温州市高教园区建设委员会《关于温州高教园区——大学城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及《关于温州市高教园区各校详细规划设计条件(讨论稿)》;
3、温州师范学院发展规划(2000-2010年);
4、国家有关园林规划设计的技术规范。
三、设计理念
1.配合温师院总体规划,通过环境景观设计,积极改善校园整体环境结构要素,使其统一融合于绿色环境之中,营造富有生机,蓬勃发展的新世纪师范学院校园风貌。
2.强调校园环境特色塑造,设计时注重环境内涵,于景,突出表达师范学院特色“咏归”大道,桃李园,诗乐广场等一系列特色环境空间的创造,突出表达了温州特色。
3. 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环境对人们心理的改善作用,环境设计,结合建筑共同营造一系列人性化尺度的宜人小空间,为师生提供了学习、生活和交流的场所。
4.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设计优化人工植物群落,最大限度增加绿量,提高环境生态效益,改善环境质量。
5.设计风格要突出时代性,要有超前意识,并注重环境空间布局,充分将当地的水系、山体的自然环境融于一体,特别要体现高等师范院校的独有特色。
环境设计
温师院环境设计以桃李园、道德广场、萃萃园为核心,“咏归”大道,车行道及滨水游步道为骨架,并连接诗乐广场,育美广场等各特色环境空间,共同构成一个具温师特色的室外环境空间。
环境规划设计
? 桃李园:桃李园位于图书馆前,以大面积广场和图书馆共同形成一种辉煌的气势,同时,桃李园周围设计了一系列自然,亲切的宜人空间,规则与自然的对比表达了理性与自然的对比表达了理性与感性的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科学前进与图书馆氛围相谐调,多植桃,李等树,喻涵温师弟子满天下之意。
? “咏归”大道,“咏归”大道连接着诗乐广场与图书馆,取意于《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篇中典故,表现孔子“游于艺”的教学思想,寓教于乐表达一种个人的理想追求与社会理性道德规范完美而和谐的统一,环境设计是由一系列富有情趣的小空间组成,为温师人提供了一个散步、游憩、交流、学习的线性环境空间。
? 美育广场,位于美术学院北,以游廊、展墙、雕塑、舞台、竹林共同构成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环境空间,可作为美术学院师生的户外展示绘画、雕塑作品与观摩学习的场所,植物种植配置一片竹林,点缀几棵梅花,烘托广场的艺术氛围。
? 诗乐广场,该广场位于音乐楼前,以水、石与绿共同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气氛,并形成大小、方向、高低各不相同的多情趣空间,为师生是供了一系列以诗,乐会友的特色空间,在轻松的氛围中提高水平,这也是“咏归”大道的起点,于表达“游于艺”思想。
? 道德广场,该广场位于桃李园南,教学楼北。四面由树林和建筑所包围,内设方形开阔草坪,寓意温师院教师心胸开阔为人正直,道德广场北边树林同时也可作为桃李园背景及图书馆对景,广场周围设坐凳及游廊,可为师生提供休憩场地。
? 六艺园,六艺园位于行政楼前,表示孔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全面教育思想,注重以人格教育为核心,主景为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塑象。
? 纪念园,纪念园位于温师院次入口处,同时也是温师院主入口处道路端点,该林与温师院同龄,凡温师重大的喜庆、交流纪念活动,均可在此植树或其他艺术方式来作纪念。
? 莘莘园,该园位于学生活动中心与教学楼之间,寓意温师莘莘学子积极进取,奋发学习的精神传统,该园利用校园内原有河道进行改造,布置水边广场,休息亭,汀步,并结合微地形与植物种植,共同形成一个温师院师生户外游憩活动的场所。
? 滨河游步道位于教学楼东侧,结合滨河绿化,点景休憩建筑,游步小道与水边小广场等共同形成一个有情趣的滨水空间。
? 教学区:教学区要保证教学环境的安静,在不妨碍楼内采光,通风的前提下,多植落叶大乔木和花灌木,绿地间设一定量硬质铺装场地,供课间集散、休息。
? 体育运动区:以开放为主,多植遮荫大树,地被草坪选耐践踏树种。
? 车行道:除咱植行道树形成道路骨架系统外,在主要车行道边另布置一定宽度绿带作隔离防护之用。
? 周边隔离带,在温师院西边布置绿化隔离道,隔离,对校园环境的干扰与污染,在规划上考虑绿化浓密,栽植手法上采用复层混交模式。
给排水设计
1设计依据: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8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16-87)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J84-85)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90)
《城镇规划与环境卫生规范》(GBJ50180-90)
2.给水设计
从市政管网接入四根管径为DN150的供水管线,在区域内连成环状管网,以供应整个校区的用水。用水量标准为:学生.老师: 50升/人.日;浇洒道路和绿化:1.5升/每平方米.每次。本区域内最高日用水量约为700 m3/d。
3.排水设计
室外排水采用雨污废分流制,雨水直接就近排入内河。雨水量重现期按1年计算,区域总雨水量约为 10000L/S;其中道路雨水口的间距为20-50米一个。
污水量按给水量的90%计算(不包括绿化用水及游泳池及景观补水用水)约500m3/d。其中,教学过程中产生少量有毒的废水经过处理再集中排放;粪便污水经过化粪池,沼气净化池处理后与生活废水汇集后排入市政污水总管;近期就近排入内河。
8.3消防设计
8.3.1消防用水量
室内消防用水量 15L/S, 火灾延续时间2小时
室外消防用水量 25L/S, 火灾延续时间2小时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30L/S, 火灾延续时间1小时
8.3.2消防系统
室外消防采取低压制给水系统,在校园道路,建筑物附近设室外消防栓,消防间距不超过120米;
室内按规范设置消防给水系统,并分别配置建筑灭火器。其中,图书馆及资料阅览室,超过3000座的体育馆,学校信息服务中心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室内消防用水由大学城内消防泵房统一供应。
8.4管道敷设
管道沿道路或绿化带边缘敷设,道路下最小覆土0.7米;给水管材为球墨给水铸铁管,排水为U-PVC加筋管。,
电气及智能化布线
1、负荷等级:本工程最高负荷等级为二级负荷,大部分为三级负荷。
2、负荷估算:本工程总安装容量为1.0万kW,变压器总安装容量为6000kVA。
3、供配电系统
(1)本工程设10kV总配变电所一座,10kV变电所二座,要求二路10kV电源,双环网供电,10kV电源接自高教园区内的10kV开闭所。
(2)校内各建筑物用电均自10kV总配变电所或10kV变电所,建筑物内采用分区树干式配电方式。二级负荷要求双回路供电,并在未端自动切换。
4、照明设计
照明以荧光灯为主,体育馆采用金属卤化物灯,室外道路采用庭园灯,室外体育场地采用高杆投光灯。
5、线路和敷设
10kV进户缆由当地供电局定,校内10kV电缆采用YJV22-10型电缆,380/220V电缆采用YJV22-1kV型电缆,穿混凝土管块沿道路东侧或南侧埋地敷设,室内均采用BV-500型铜芯绝缘导线穿管暗敷。
6、接地与防雷
本工程接地采用TN-C-S接地形式,各建筑物按三类防雷建筑设计。
7、单层体育馆实验室及设有空气调节系统的公共建筑,均设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并在行政楼底层设消防控制中心。
8、本工程弱电部分设有:电话通讯系统,有线广播及有线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保安监控系统。以上系统集中设置校网络信息中心,规划设于校行政楼内,并设PDS综合布线,电话通讯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的传输均纳入PDS中。
9、弱电部分及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的室外电缆穿多孔电缆管块在道路的北侧或西侧埋地敷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