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设计方案 



目录

 

第一部分  蚌埠市高新技术开发区(27km2)概念性规划

第一篇  都市之声

一、地理区位

二、经济区位

三、交通区位

四、景观区位

第二篇  环境分析

一、地理位置

二、交通优势

三、发展机遇

第三篇  功能定位和发展策略

一、开发区性质

二、发展目标

三、发展规模

四、发展策略

第四篇  互动关系

一、功能结构的协调统一

二、交通网络的利用和延伸

三、景观轴线的完善和拓展

第五篇  概念规划布局

 

 

 

     第二部分  蚌埠市高新技术开发区(6.4km2)控制性详细规划

·蚌埠市高新技术开发区(6.4km2)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第1章      总则

第2章      地区发展规划

第3章      道路交通设施规划

第4章      绿地系统规划

第5章      城区景观控制

第6章      配套公用设施控制

第7章      工程管线控制

第8章      环境保护规划

第9章      城市防灾规划

第10章      附则

    ·蚌埠市高新技术开发区(6.4km2)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第一篇  导言

一、概况

二、依据

三、范围

四、内容

第二篇  发展规划

一、地区发展目标

二、总体结构

三、土地使用规划

四、道路交通规划

五、公共绿地规划

六、工程管线规划

七、环境保护规划

八、城市防灾规划

第三篇  开发控制

一、开发控制目的

二、开发控制要素

三、开发控制规定

 

 

 



第一部分  蚌埠市高新技术开发区(27km2概念性规划

 

第一篇  都市之声

一、地理区位

蚌埠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地处淮河中游,东邻江苏泗洪县和本省的明光市,南邻凤阳县和淮南市,西邻蒙城,北邻宿州、泗县、灵壁三市县。位于东经117°11′—117°31′和北纬32°49——33°01之间。蚌埠市辖三县(怀远、固镇、五河)四区,总面积5832平方公里,市区面积44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46平方公里。

二、经济区位

蚌埠市系华东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地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技术经济直接辐射范围内,又是陇海——兰新经济带上十个综合发展条件较好的城市;同时蚌埠市地扼京沪铁路中段,系这条大动脉上的重要枢纽,是联系长江三角洲各大城市与华北(京津)、东北(辽沈)和中原、西北等经济枢纽带。这种区位优势将促使蚌埠市发展成为东南沿海的经济技术与中西部地区的能源、原材料等互补优势传接与融合的“接力站”,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1994年被列为全国十六个“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活力”试点城市之一。

蚌埠是安徽省中心城市之一。安徽省是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和农业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之一,基础资源匹配协调。皖北地区是国家和本省经济发展重点建设地之一,可以建成发达的大农业和煤、电、机械、化工、轻纺、建材等综合经济区。省委、省政府在《安徽省国民经济的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指出:“到本世纪末,蚌埠市要积极创造条件发展为大城市。”蚌埠现有优势和基础,将对皖北地区经济发展起着联系、引导、扩散、带动、服务等主要作用。

三、交通区位

蚌埠地处京沪铁路与淮南铁路的交汇点,是京沪铁路七大站之一,也是淮南线、蚌阜线的中继始发站。京九、合九铁路和拟建的京沪高速铁路、浦西铁路,加强了蚌埠与东南沿海(包括香港)、华中地区的交通联系。蚌埠历来是千里淮河第一大港,随着淮河航道等级的提高,水运也将成为蚌埠的重要交通优势。蚌埠现有二级军民合用机场,同时在建一个军用二级、民航4C级新机场。蚌埠市有多条国道连通周边城市和地区。拟建的徐合、界阜蚌高速公路经过本地区,进一步提升了蚌埠的战略地位。



四、景观区位

蚌埠地处淮河流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由于地处两大气候林带的交错过渡地区,蚌埠市适宜于城市绿化的各种乔木、灌木、花卉的品种比较多,而且生长茂盛。

蚌埠城市的发展主要依托近代铁路的修建贯通,也依赖淮河水的滋养哺育。淮河水自西而东从城市北部流过,龙子湖、张公山大塘等湖泊水面与之辗转相连,构成城市优美独特的水环境。另外蚌埠地处平原与丘陵地形的过渡地带,有大小二十余座山环绕,市中心还孤立蚌山小南山一座。规划范围东邻老虎山,北接张公山,东望曹山,张公山上还有望淮塔耸立,构成城市良好的眺望景观。

 

第二篇  环境分析

一、地理位置

本次概念性规划的范围属城市四大片区的张公山片区,位于蚌埠城市中心区的西南部,整个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南部。规划范围东邻老虎山,南至仁和集,西依徐合高速公路,北接张公山,东望曹山。用地规模为2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规模约为8万人。

二、交通优势

蚌埠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开发区地处蚌埠市西南,交通区位十分优越。在建的徐合高速公路在开发区西南部毗邻通过,丰原铁路专用线从开发区中部由西向东横贯而过。同时,环城路、蚌西路、区间公路这几条主要的开发区对外交通干道又将开发区与蚌埠市及邻近区市紧密地连接起来。在建的蚌埠市新机场也与开发区在地理位置上十分接近。优良的交通条件使开发区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更加充满吸引力,成为投资的沃土。开发区完全有能力成为蚌埠市区及更广阔区域大市场、大企业相连接物流中心,带动蚌埠现代物流产业的建立和发展。

三、发展机遇

(1)宏观经济发展机遇

A、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当今世界已经从“国际经济”时代过渡到“全球经济”时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促进了资本的跨地区流动和新的劳动地域分工形成,这为发展中的中国城市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开发区地处蚌埠市为皖北商贸中心,交通枢纽 、综合性工业城市,区位条件优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加速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球产业重构的步伐,外贸和制造业大量涌入国内,使开发区有可能吸纳更多的外贸,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机械化工、医药电子、环保卫生、高新技术等多种产业,增加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的份额,充分利用外向带动战略,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使开发区能参与经济一体化行列,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的特色工业制造基地。

B、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开发开放中心的梯度转移,将给地处沿海与中西部地区过渡地带的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京沪高速铁路,西气东输工程和蚌(埠)南(京)、合(肥)徐(州)、界(首)阜(阳)蚌(埠)等三条高速公路的建成,使蚌埠的交通枢纽地位和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这使开发区可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强沿海和西部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使开发区经济快速增长。

(2)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

A、未来的皖北“火车头”

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加快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中要求:蚌埠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展成为皖北地区重要的加工、商贸、科技中心城市,作为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规划期内,力争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00万人以上。建设部在批复《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时指出蚌埠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充分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建成皖北地区主要加工工业基地,商贸中心,科教文化信息中心和综合实力最强的中心城市。产业发展方向是重点发展机电、食品、纺织、建材、医药等行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上的战略发展目标,给开发区的规划、建设提供了机遇,提出了挑战。

B、优化城市用地结构

在市场经济政策的调控下,盘活土地存量,利用土地级差,对土地资源进行市场配置,将有力地改进城市内的用地结构。“九五”期间,蚌埠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充分发挥科学规划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市场对土地资源进行了有效的分配。一方面使大量工业用地转化或外迁,降低企业成本,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增加了市区三产和居住用地的面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我们要抓住这个契机,适时地在外围扩大工业发展用地,进一步优化城市用地结构,这与高新区的开发目的也是暗合的。

C、发展对用地的需求



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引导和产业主导方向的调控,近期引发了加工工业和高新产业对用地的强劲需求。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有科学的规律。不切实际地扩大用地范围没有积极意义,反而使耕地沦荒,破坏生态,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样,如果不能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固步自封,满足于现状同样不利于发展。因此,市场要求我们实事求是适当超前地完成对开发区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一方面有效地、集约地利用好土地,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产业对用地的极大的需求。

 

第三篇  功能定位和发展策略

一、开发区性质

根据蚌埠市总体规划的原则与要求,结合开发区发展实际与潜质,确定蚌埠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性质与功能定位如下:园区以科技、工业为主,同时兼顾管理、文化、商业、仓储、物流功能,使之成为现代化的生态型产业园区。

二、发展目标

到2005年,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达到以下水平:完成18平方公里开发。

1、年全区工业总产值150亿元,年均增长136%;

2、年全区技工贸总收入180亿元,年均增长128%;

3、年国内生产总值45亿元,年均增长120%;

4、年进出口总额12亿美元,年均增长133%;

5、“十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0亿元;

6、“十五”期间协议引进资金40亿元;

7、区内就业人数增加20000人;

8、年税收收入总额18亿元。

到2010年,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技工贸总收入达360亿元,协议引进资金达80亿元,基本完成36平方公里的土地开发。

三、发展规模

1、用地规模

根据蚌埠市总体规划,开发区用地规模为35.21km2,本次概念性规划地块位于愚公路,徐合高速公路以东,蚌西路友谊路以西,东海大道以南,规划用地面积27km2

2、人口规模



现状开发区概念规划地块范围内有村镇人口约4万人,在工业区开发过程中需就近拆迁安置,另考虑工业区一部分的职工就近居住在开发区居住区内,因此估计开发区内的常住人口将会达到8万人。

四、发展策略

1、生态发展策略

(1)水脉沟通,生态回归。

自从1992年地球首脑会议通过的“二十一世纪议程”以来,使人们认识到生态回归的重要性,理性地对待自然已成共识,环境保护也列为各国政府的基本国策。开发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应在生态回归的理念指导下。将流经开发区的迎河和开发区西部的天河沟通起来,成为统一水脉,改善整体水系,优化开发区区域环境,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蚌埠市原有的山水城市的脉络体系。

(2)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行“工业化、生态化、集约化”的环保新模式。

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变贫困落后面貌,一般在经济发展上均采用赶超战略,常常以高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取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工业发展、交通建设、人口猛增、城市扩张蚕食着宝贵的耕地、清洁的水源、洁净的空气、平衡的生态,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为了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必须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念,按照《中国21世纪议程》的内容,和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的方针,从生产发展、能源利用、保护资源、防治污染、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教育和科技、消除贫困以及消费方式全方位地推进工业化、生态化、集约化的协调发展。

利用先进环保技术,治理三废,修复生态,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循环良性化。江苏的苏州工业园区,工厂实行清洁生产,三废排放达到高标准的环保要求,成为“生产清洁化、环境无害化”的花园式工业新区,这正是开发区憧憬的未来。对开发区目前而言,首先要加大根治污染源,合理调整工业布局和能源结构,提升传统工业的工艺技术,严格要求工业企业达标排放,其次是搞好城市绿化工程和环境管理,使开发区成为一个生态型工业园区。

2、经济发展策略

在当今城市如林、产业如云、节奏如擂、时尚如潮的开放体系中,逆

流而动或随波徜徉都会重蹈失败之覆辙,只有顺流而动,把握方向才能到达理想的港湾。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只能立足现实、发挥优势、突出重点、铸造特色、推陈出新、合纵连横才能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保持其独特的经济魅力。

(1)区域整合对策:依托蚌埠,联动周边,保持个性,特色发展。

蚌埠市是安徽省重要的中心城市,皖北地区商贸中心,交通枢纽,综合性工业城市。区位条件优越,蕴含巨大的发展潜力。蚌埠位于沿海与中西部地区过渡地带的城市,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环节,是沿海产业向内陆转换、扩散的接力棒。

开发区一定要利用这一独特的区位优势,紧紧依托蚌埠市,并且联动周边地区,注重培育自身特色产业,形成个性化发展。

(2)经济发展阶段对策,小顺大跨,三马齐驱。

纵观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工业化先行,然后为二产服务的三产(金融、交通、通讯等行业)兴起,工业化后期又转向高科技产业,实行知识化,呈现出工业化——服务业化——知识化三大发展阶段。中国顺着这三个阶段去,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转,必须出奇制胜,才能尽快实现追赶战略,就开发区而言,日前正处在工业化中前期,消费品工业比重较大,而工业化中后期则是重化工发展时期。现在开发区机械、化工均有一定基础,可以接受国内国外化工企业的辐射,发展重化工。在稳定提升轻工业的同时,抓住重化工发展的大好机遇,并有重点地发展高科技产业,顺应工业化发展趋势。而在经济发展阶段上,应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技兴市战略,实行大跨越,使工业化、服务业化、知识化三匹骏马一起拉动开发区“经济列车”高速前进。

(3)产业发展对策:培育高新,壮大支柱,发展服务业

中国加入WTO之后,传统产业将受到强大冲击,技术陈旧、设备落后的产业将被淘汰。开发区只有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紧跟全球经济发展的脉搏,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才能迎头赶上发达地区。同时,传统产业在新的经济形式下,通过深化改革、技术创新、内引外联,使其产品不断升级换代,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要采取多种措施扶持一批有实力、有基础的企业扩大规模,成为开发区支柱产业,税收的重要来源。第三,以迎合综合园区的开发为契机,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培育与经济发展发展相适应的市场体系,逐步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齐全、运行规范、高效灵活的流通和服务体系,促进高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规模扩张和效益提高。



第四篇  互动关系

一、功能结构的协调统一

1、蚌埠市是皖北重镇,明确了城市性质是:“安徽省重要交通枢纽,皖北商贸中心,综合性工业城市”,对城市的发展制定了较全面的近远期规划,确定了市中心片区为:全市商贸金融、行政办公及科研、信息、文化、医疗、服务中心;张公山片区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港区,主要综合工业区;锥子山片区为:铁路运输枢纽,商贸次中心,城市重要工业区;河北片区主要发展农副产品批发及工业产品交易市场,形成辐射周边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和交易中心。

2、本开发区位于城市中心区的西南部,张公山区片的南部。规划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它一些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其功能定位上与城市总体规划的思想完全符合,是原规划思路的延续和发展。

二、交通网络的利用和延伸

1、蚌埠市是安徽省重要交通枢纽,有非常便捷的对外和市内交通条件。在张公山片区内部已经形成以东海大道、燕山路、大庆路等为主干道的较为畅达的交通体系。同时徐合高速公路、丰原铁路专用线、环城路、蚌西路等道路又将片区与市区以及邻近县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开发区在规划道路系统时,进行了充分考虑。一方面利用片区内部现有的道路网络,充分发挥现有路网的作用,降低开发成本。同时根据发展需要,合理地在现有路网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使开发区拥有一个迅捷畅达的内部交通体系;另一方面利用并优化对外主干道路,使开发区能够方便地与全市其它片区及邻近县市进行交流。

三、景观轴线的完善和拓展

1、蚌埠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适合生物成长。千里淮河穿城而过,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张公山、老虎山、龙子湖、曹山形成城市两大绿轴,迎河、南山、小黄山点缀其间,黑虎山、天河、锥子山呼应其外,具有发展山水生态城市的优良条件。

2、开发区在规划时充分尊重城市现有的以一横(淮河)、两纵(张公山、老虎山和曹山、龙子湖)为主的生态布局。积极保护和发展绿化,形成以小黄山为中心,点线面相结合的内部绿化系统。同时利用迎河与天河的水脉沟通工程,使张公山绿轴与天河找到了呼应关系,拓宽了城市的生态空间,为发展山水生态城市添上浓重的一笔。



第五篇  概念规划布局

规划范围内用地,总面积约27km2,整个设计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初步设计阶段,我们提出了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三个构思方案分别是以细胞式生长概念、十字形的发展模式以及生态发展的概念为构思基点的基础上拓展而来的。

第二阶段为深入设计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提出了方案四、方案五两个构思方案,是在第一阶段的三个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精炼和提升,从而得出的新的规划思路。其中,方案四为三组团结合的布局模式,是在方案一细胞增长模式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方案五则是在第一阶段的带状布局模式上提出的新思路。

第三阶段为初步成果阶段,它结合了前两阶段方案的优点,保留了前阶段的基本理念和正确的规划思路,在来自各方建议的指导下,更深入的、更全面的理解了规划对象的实质和特点,从而提出了进一步的构思和思路。最终形成方案六、方案七,作为初审方案,听取了市里专家和领导的意见。方案六、七是在阶段一和阶段二的细胞组团和带状发展的规划思路基础上形成的。但是它具有更完善和系统的结构模式。方案中,着重提出了关于物流中心的建设和仓储用地的选点问题以及周边的道路系统的布局思路,从而更利于工业区的发展。同时方案中更注意绿化系统的布局与建设,使整个工业区的建设更符合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下对产业形象更新塑造的要求,生态环境良好,生产、生活、休闲、娱乐在整个区域中协调发展。

第四阶段为最终成果阶段。

在上一轮的初审过程中,市里的专家领导均一致认为方案七分区明确、功能合理、路网通畅,是最有发展前途的方案。在总结和吸取了初审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对方案七进行了进一步深入设计,使其更加合理,在规划概念、功能分区、实际操作等各方面都能更加完善。并作为最终成果,报送评审。

 

最终方案

(一)总体布局

1、规划理念

本方案在设计过程中借鉴了城市带形发展的理论,即城区(特别是工

业区)发展呈带状沿主要交通干线逐步发展,居住区、工业区集中布置于交通干线的两侧,中间即干道两侧则通过宽阔的绿带加以间隔,以提升环境、降低工业污染,这种发展模式的特点是功能分区明确,各分区功能单纯,相互依托,并由轴线型绿地系统连接,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由于这种布局结构中用地独立完整,相对融合在一个区块中,所以比较有利于工业区的启动与运转。同时又由于分区功能单纯,彼此可通过绿化系统分隔,所以也较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协调安排,避免了工业区对居住区的干扰,保证了彼此的相对独立。

此方案的另一大特色在于方案中道路线形顺畅,与城市的原有路网衔接紧密,相互关系较好,利于开发区分期、分步骤开发实施建设。

同时,为提升方案的生态、品质、特别提出了迎河和天河水脉相通的构想,并在水边建设200米宽的生态绿带,从而使开发区对蚌埠市原有的山水城市脉络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和拓展。

2、规划结构

整个方案规划结构可概括为“两心两轴,两片四带”。

“两心”:是指位于南北两片居住区中的绿心,其内设有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商业金融设施、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医疗设施以及完善的教育科研设施),和完善的市政设施。因此也是南北两片区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心;

“两轴”:沿大庆路、长征南路这两条开发区交通主干道,布置180米宽绿带,共同形成的开发区主要发展轴线,也是开发区最主要的景观轴线,通过这两条轴线,开发区才得以保持顺畅的交通,与原城市路网紧密相接,使开发区各功能区块联系紧密。

“两片”:是指以铁路为界开发区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依托东部原有的居住区重点发展科教与产业区,仅在小黄山处发展小部分居住;南部依托铁路与公路的优势,发展仓储、商业物流与工业,同时配备较大面积的居住。 

“四带”:是指整个开发区由居住带、产业带、物流带、仓储带四带组成。

(二)用地分类及用地平衡表

本次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建设用地分类,是按有关规定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中用地分类制定,但其中工业用地的分类根据工业园的特点和实际规划管理工作中的需要作了适当的调整,用地分类及代码如下:



  广场用地S2  公共绿地G1  防护绿地G2  工业用地M  货场物流W  

行政办公C1  文化教育C6  道路用地S1  商业金融C2  居住用地R

用地平衡表

项目

数量

单位

比例(%)

总用地面积

26.8

平方公里

100

居住用地

351.62

公顷

13.12

市政用地

36.72

公顷

1.37

公共绿地

251.65

公顷

9.39

防护绿地

346.79

公顷

12.94

文化教育

75.04

公顷

2.80

配套服务

106.13

公顷

3.96

商业物流

117.92

公顷

4.40

仓储用地

91.66

公顷

3.42

产业用地

833.75

公顷

31.11

河流水域

47.44

公顷

1.77

道路用地

421.28

公顷

15.72

(三)各专项布局

1、产业区

以铁路为界产业区大致上是分为南北两部分:

  北部依托东部原有的居住区重点发展研发区与产业区;

  南部依托铁路与公路的优势,发展仓储、商业物流与工业。

  总体上说,产业区的发展与居住区结合较紧密,由北向南呈带状发展。

  规划用地面积为833.75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31.11%

2、居住区

居住用地面积351.62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13.12%

分为南北两片,北片面积为147.50公顷,南片面积为204.12公顷。

  考虑到新建设将会产生的巨大的拆迁问题,要为原居民提供在原住地享受新空间的可能性,因此每片居住区中各有一部分作为拆迁户的安置用地,一部分为商品房开发。

各片区中居住又分为动迁居住用地与商业居住用地:其中北片动迁居住用地为18.30公顷,商业居住用地为129.20公顷,南片动迁居住用地为31.90公顷,商业居住用地为172.22公顷。

3、公共建筑



规划将两个的大型公共建筑(商业金融、行政办公、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设施等)集中布置在绿化轴的旁边,作为整个开发区的服务中心。这个与绿化系统融合在一体的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将具有纯净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景观效果,它会成为居民日常购物、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

  同时在各个居住小区中也配置居民日常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小型超市、和小餐饮部等,以满足居民需要。

  规划用地面积为106.13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3.96%

  规划文化教育中,高等学校、中等技校集中在燕山路南北两侧,中小学及幼托则布置在居住区内部。

  规划用地面积为75.04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2.80%

4、道路系统

方案主体道路结构为“七横三纵”。分为交通性主干道、交通性次干道、生活性主干道、生活性次干道四个等级。其中交通性次干道和生活性次干道可根据不同产业对用地的需求作适当的调整,由管委会规划局作个案处理。 

七横为东海大道、燕山路、黄山路、环城路、崇文路、区间公路(东西段)、曙光路。三纵为大庆路、长征南路、区间公路(南北段)。

对外交通

蚌埠高新技术开发区周边依托着有利的交通环境。其中自北向南有:

  丰原铁路专用线:丰原公司的私有铁路支线,贯穿开发区中部的东西,为工业区的交通运输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条件。

  环城路:快速路,位于丰原铁路的南侧,工业区的中部。是蚌埠市外环路的组成部分;分担了主要的过境交通量。

  蚌西路:为开发区本次规划范围的东边界。蚌西路红线宽度110米连接蚌埠市区,是蚌埠西侧最主要的快速道路。在其在开发区东侧与环城过境路立体交叉,形成了良好的过境交通和市区交通的联系枢纽。

  区间路:蚌埠市下各级城镇联系的主要道路;但是目前道路等级比较低,规划进行改造利用,可以成为开发区一条主要的物资交流脉络。

  合徐高速公路:在建的全封闭式的高速公路。是本次开发区规划范围的西南边界。

 规划用地面积为421.28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15.72%。

5、市政设施

(1)供水



开发区按人均综合用水量650升/人·日(含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市政用水、消防用水),人均系数取1.35,则用水量预测为:7.0万吨——8.0万吨。

北片由二水厂、三水厂联合供水,基本能满足开发区北片对供水的需求。

开发区南片供水由区内新建水厂解决供水,选址位于开发区西侧,靠近天河,以解决就近取水的问题。规划用地面积8.79公顷,占总用地面积0.33%

(2)排水

开发区规划采用雨污分流制,根据地形走向,大部分地区的雨水根据地形自然汇入迎河及人工开挖疏通的使迎河天河沟通的人工河道。

规划考虑生活排水量与治水量基本相同,工业污水适当折减10%,包括工业污水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规划在开发区相对低矮地段,铁路仓储站南侧的不规则三角地块设5万吨/日一座,主要负责处理开发区南片的污水处理问题。规划用地面积5.14公顷,占总用地面积0.19%

(3)供电

开发区用电负荷按1——1.5千瓦/平方公里预测,近期在开发区燕山路南侧建110kv长征变电所一座,远期在铁路仓储区南侧再建110kv变电所一座以解决开发区南片的供电问题,供电线路远期均采用地理位置,在各工业小区内配置开闭所。规划用地面积5.07,占总用地面积0.19%

(4)环卫

远期规划在徐合高速公路东侧建综合垃圾处理厂一座,进行集中处理生产生活垃圾,工业垃圾的综合利用率要求达到60%。规划用地面积4.92                                                              公顷,占总用地面积0.18%

(5)供热

开发区北片的供热由开发区北部已建成的热电厂供应,其管道已铺设到开发区地界边缘,开发区接管即可供气,远期热电站扩建达13万千瓦小时,应能满足北片的供热要求。

开发区南片的供热,规划新建热电厂一座,具体位置位于徐合公路东侧,规划用地面积9.79公顷,占总用地面积0.37%,以满足南片工业企业的供热要求。

(6)供气

  规划在开发区东侧建天然气门站,规划用地面积3.06公顷,占总用地面积0.11%。



6、仓储

规划仓储用地集中在丰原铁路专用线与环城路之间。

  由于这两条路所夹的用地形状不规整,再加上噪音污染严重,布置其它用地比较困难,而仓储对用地形状与环境的要求较低,同时,由于环城路从一侧通过,交通的便利更是使这块地适于做仓储。

  规划用地面积为91.66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3.42%

7、物流

随着中国加入WTO,物流开始成为一项新兴行业,开发区地处华东经济区和京沪铁路主干线上,有广阔的内陆腹地,交通运输尤为便利,因此具有建设物流区的优越条件。

——徐(合肥至徐州)高速公路及商邱——南京国家一级公路从开发区边缘经过;规划建设中的4C级新标准机场,距开发区5公里,货柜当天可送达南京、连云港。开发区东侧110米宽主干道蚌西路和市区相连。

  因此,在工业区内设置一个物流中心可以更好的利用这一优势,加大工业区的运转能量和力度,为开发区和城市服务。

  规划用地面积为117.92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4.40 %

8、绿化系统

蚌埠市是一个典型的山水城市,整个城区被淮河、张公山和龙子湖分为四片,呈现良好的生态城市的雏形,高新区在概念性规划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对这种城市脉络的秉持和发扬,一方面通过河道整治将天河和迎河加以疏通连接,进一步完善高新区和蚌埠市的山水脉络,使高新区开发与城市发展良好对接,同时,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绿地,严格控制厂区内部用地,积极扩大绿地面积,使整个开发区处处呈现一种绿的氛围。从而从整体上提升了整个高新区以至整个蚌埠市的生态品质。

(1)公共绿地

整个公共绿地设置采取了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网络。

点式绿地以街头小绿地、居住小区为中心绿地和组团绿地为主,结合厂区内小片集中绿地形成点式绿地景观区。

线式绿地以主干道路和河道线为轴线,向两边扩展形成宽阔的绿化大道或滨河绿带,具体可概括为三横三纵,三横为黄山路绿带、崇文路绿带、区间公路(南北段)绿带(水景带);三纵为大庆路绿带、长征南路绿带、区间公路(东西段)绿带(水景带)。



面状绿地分为南北两片,北片以小黄山为核心,向西扩散渗透。

南片以天河公园为中心,向西扩散渗透。

规划用地面积251.65公顷,占总用地面积9.39%。

(2)防护绿地

为保证厂区居民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规划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交通干道两侧,工业仓储用地和居住用地之间设置防护绿带。

规划用地面积346.79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12.94%。

绿化系统分类指标

项目

数量(ha

占总用地百分比(%)

公共绿地(不包括厂区、居住区)

251.65

9.39

防护绿地

346.79

12.94

厂区内公共绿地

208.44

7.78

居住区公共绿地

35.16

1.32

合计

842.04

32.43

9、水域              

为提升高新区整体环境品质,拓展蚌埠市原有山水脉络,同时解决高新区原老鸭湖地区的内涝问题,规划输理原有河道,将迎河与天河连通起来,构成园区内完整的水系系统,规划用地面积47.44公顷,占总用地面积1.77%。

 

 

 

 

 

 

 

 

 

 

 

 

 

 



第二部分  蚌埠市高新技术开发区(6.4km2)控制性详细规划

 

蚌埠市高新技术开发区6.4km2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第一章  总则

1.1      为实现《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意图要求,指导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开发建设,为统筹园区的土地使用、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环境容量等提供技术依据和措施,特制此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1.2      蚌埠市高新技术开发区6.4km2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等为依据,同时参照蚌埠市城市规划建设的一系列管理规定和技术规范。

1.3      本次控制性规划范围东起友谊路,南至规划黄山路,东至东海大道、长丰路,西至禹公路,规划总用地面积6.4平方公里。

1.4      规划文本与6.4km2控制性详细规划分图图则同时使用,二者不可分割。

1.5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本范围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都必须遵守本规划。

1.6      本规划的解释权归蚌埠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第二章  地区发展规划

2.1 地区发展目标

将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区建设成为功能完善、交通便捷、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协调,为蚌埠市和整个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2 总体结构

2.2.1 规划结构

本方案规划结构可概括为“一心、两轴、三带、五片”的结构体系。

“一心”:即以小黄山为地块结构、景观核心,居住区片和工业区片围绕小黄山布置。是该工业园区的生态绿肺。

“两轴”:工业区两条主要道路形成的景观轴线,一条为南北向的大庆路(北段已建成),路东侧为60米宽控制绿带。西侧为主要公建景观带。另一条为长中路(已建成),东西向横贯整个地块,路北侧有保留水渠,形成主要工业建筑景观轴。



“三带”:以小黄山为对景点,由西向东形成三条大绿带,楔形插入环保工业园与加工工业园内,使工业园内处处营造一种绿的气息。

“五片”:地块共划分为五大片区:机械工业园、医药电子工业园、环保工业园、加工工业园和综合居住区片。

2.2.2 交通组织

本方案交通组织在工业区块内主要采用了棋盘式的道路方格网,以适合大工业生产对交通顺畅的需要,而在综合性居住区内则采用了曲线型的路网,以体现居住区对车行交通通而不畅的规划设计要求。整体道路分四级:交通性主干道、交通性次干道、生活性主干道、生活性次干道。

2.2.3 绿化结构

区域绿化是一种“点、线、面”结合的绿化体系。“点”式绿化主要位于厂区地块内的庭院空间,并与喷泉、雕塑等景观小品紧密结合。“线”上绿化主要沿道路布置,形成工业区线上林带。“面”式绿化有两种,一种以小黄山为核心,形成一定范围的集中绿化区域,另一种以小黄山为对景点,向工业区内楔形插入三条大绿带,形成绿色景观通廊。

2.3 土地使用规划

2.3.1      本规划设计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和代码均采用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见表1)

表1

大类


中类


小类


代码

名称

代码

名称

代码

名称

R

居住用地

R2

二类居住用地

R21

住宅用地





R22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R23

道路用地

C

公共设施用地

C1

行政办公用地

 

 



C2

商业金融业用地

C21

商业用地





C24

服务业用地





C25

旅馆业用地





C26

市场用地



C3

文化娱乐用地

C36

游乐用地



C5

医疗卫生用地

C51

医院用地



C6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M

工业用地

M1

一类工业用地

 

 



M2

二类工业用地

 

 

S

道路广场

S2

广场用地

 

 

U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U1

供应设施用地

U12

供电用地



U3

邮电设施用地

 

 



U4

环卫设施用地

U42

粪便垃圾处理用地

G

绿地

G1

公共绿地

 

 



G2

生产防护绿地

 

 

2.3.2      

本规划地块编号按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的顺序进行,前面数字为园区号,中间的数字为街区号,后面的数字为地块号。

2.3.3      当地块为整体成片开发时,地块用地边界及地块内的次要道路、支路可根据实际开发建设需要在修建性详规中作适当调整,但其规模必须符合分图图则中提出的控制性指标要求。

2.3.4      图则中所规定的土地使用性质及规模如需作变更时,必须经规划管理部门核准。

2.3.5      建筑的改建、扩建和新建,其使用性质应同所在地块的土地使用性质相符。

2.3.6      建筑物使用性质的变更及建筑的改建、扩建和新建后使用性质与所在地块的土地使用性质不符时,必须经规划管理部门核准并符合下述“高新区土地使用相容性表”(表2),“高新区规划控制指标一览表”(表3)的规定。

建筑分类

用地分类


行政办公会展

住宅

商业服务娱乐

医院

科研文化

学校

社会停车场

市政公用设施

R

R11

 

 

 

 

 

 

 


R12

 

 

 

 

 

 


R22

 

 

 

 

 

 

C

C11

 

 

 

 

 

 


C21

 

 

 

 

 

 

 


C23

 

 

 

 

 

 

 


C24

 

 

 

 

 

 

 


C25

 

 

 

 

 

 

 


C36

 

 

 

 

 

 

 


C51

 

 

 

 

 

 

 


C62

 

 

 

 

 

 


CR2

 

 

 

 

 

 

M

M1

 

 

 

 

 

 

 


M2

 

 

 

 

 

 

 

S

S22

 

 

 

 

 

 

U

U

 

 

 

 

 

 

 

G

G11

 

 

 

 

 

 

 


G12

 

 

 

 

 

 

 


G22

 

 

 

 

 

 

 

D

D3

 

 

 

 

 

 

 

表2  高新区土地使用相容性表

 

 

 

 

 

 

 

 

 

 

 

 

 

▲  表示允许设置

○  表示必须由规划部门进行个案批准后才允许

其余为不允许

     

 

 

 

 

表3 高新区规划控制性指标一览表

地块

编号

地块

性质

用地面积

(平方米)

建筑面积

(平方米)

配建车位

(辆)

绿地率

%

建筑限高

(米)

容积率

建筑密度

%

A1-1

M2

92393

64675

86

40

24

0.6-0.8

40

A1-2

M2

27992

--

--

--

--

--

--

A3

M2

98483

68938

90

35

24

0.6-0.8

50

A4-1

M2

99520

69664

100

35

24

0.6-0.8

50

A4-2

M2

6827

--

--

--

--

--

--

A6

M2

123609

111248

105

35

24

0.8-1.0

50

A7

M2

112462

101216

100

35

24

0.8-1.0

50

A9

M2

174940

122458

120

35

24

0.6-0.8

45

A10

M2

147090

102963

110

35

24

0.6-0.8

50

A11

M2

81088

72979

80

35

24

0.8-1.0

50

B5

M2

112688

101419

100

35

24

0.8-1.0

45

C1-1

R21

63169

69486

150

35

18

1.0-1.2

20

C1-2

G22

49977

0

0

80

0

0

0

C1-3

U42

3633

2543

15

25

8

0.4-1.0

45

C2-1

R21

318728

374505

500

35

36

1.0-1.2

20

C2-2

R22

14923

7461

20

50

12

0.4-0.6

10

C2-3

R22

53446

26723

60

50

18

0.4-0.6

10

C3-1

R21

86683

91017

230

40

18

1.0-1.1

21

C3-2

R22

15793

7897

20

50

12

0.4-0.6

10

C3-3

G22

50428

0

0

80

0

0

0

C3-4

R21

33152

34810

60

40

18

1.0-1.1

21

C3-5

R22

5241

7862

0

5

10

1.2-1.8

80

C3-6

R23

14816

0

0

30

0

0

0

C3-7

R22

5652

8478

0

5

10

1.2-1.8

80

C4-1

R21

49077

53985

250

30

36

1.0-1.2

24

C4-2

G11

184447

0

200

85

0

0

0

C4-3

U3

2392

2272

10

15

12

0.8-1.1

35

C4-4

G11

47469

0

30

85

0

0

0

C4-5

C21

25621

21718

80

20

9

0.7-1.0

40

C4-6

R21

43766

48154

250

30

36

1.0-1.2

24

C4-7

R22

3612

4876

0

10

12

1.2-1.5

60

C4-8

R23

9611

0

0

40

0

0

0

C4-9

R22

3579

4832

0

10

12

1.2-1.5

60

C4-10

C21

3254

4881

5

15

15

1.2-1.8

45

C4-11

C26

7617

11426

15

15

12

1.2-1.8

55

C4-12

C36

6801

10202

10

15

15

1.2-1.8

40

C4-13

C24

6225

7470

10

15

12

0.9-1.5

40

C5-1

R21C2

163225

174900

315

40

18

1.0-1.1

20

C5-2

R22

13994

6997

20

50

12

0.4-0.6

10

C5-3

G22

49458

0

0

80

0

0

0

C6-1

R21C2

192747

194927

360

35

36

0.8-1.0

18

C6-2

R22

16482

7456

20

50

12

0.4-0.6

10

C6-3

C21

2376

2257

5

5

9

0.8-1.1

40

C6-4

C51

22210

22625

60

30

18

0.8-1.0

28

C6-5

C25

3675

4691

20

20

12

1.2-1.5

35

C6-6

U3

1531

1454

5

15

12

0.8-1.1

40

D1-1

M1

66574

59917

66

35

18

0.8-1.0

50

D1-2

G12

27547

0

0

90

0

0

0

D1-3

M1

67334

60601

66

35

18

0.8-1.0

50

D2-1

M1

28672

25805

25

35

18

0.8-1.0

50

D2-2

U12

21431

--

--

--

--

--

--

D2-3

G12

21393

0

0

90

0

0

0

D2-4

M1

51362

46226

50

35

18

0.8-1.0

50

E1-1

M1

36102

32326

35

30

21

0.8-1.0

45

E1-2

M1

33570

30213

33

30

21

0.8-1.0

45

E1-3

G12

28942

0

0

90

0

0

0

E1-4

M1

32039

28835

30

30

21

0.8-1.0

45

E1-5

M1

32094

29564

30

30

21

0.8-1.0

45

E2-1

M1

26936

24242

25

30

21

0.8-1.0

45

E2-2

M1

26970

24273

25

30

21

0.8-1.0

45

地块

编号

地块

性质

用地面积

(平方米)

建筑面积

(平方米)

配建车位

(辆)

绿地率

%

建筑限高

(米)

容积率

建筑密度

%

E2-3

G12

15216

0

0

90

0

0

0

E2-4

M1

25845

23261

25

30

21

0.8-1.0

45

E2-5

M1

25761

23185

25

30

21

0.8-1.0

45

E3-1

M1

59409

41586

50

35

21

0.6-0.8

40

E3-2

G12

7691

0

0

90

0

0

0

E3-3

M1

56637

39646

50

35

21

0.6-0.8

40

E4-1

M1

63877

44714

60

40

21

0.6-0.8

40

E4-2

M1

57291

40104

55

40

21

0.6-0.8

40

E5-1

M1

29217

26295

25

30

21

0.8-1.0

45

E5-2

M1

27428

24685

25

30

21

0.8-1.0

45

E5-3

G12

28655

0

0

90

0

0

0

E5-4

M1

25748

23173

25

30

21

0.8-1.0

45

E5-5

M1

25454

22909

25

30

21

0.8-1.0

45

E6-1

M1

20625

18563

20

30

21

0.8-1.0

45

E6-2

M1

23638

21274

20

30

21

0.8-1.0

45

E6-3

G12

16805

0

0

90

0

0

0

E6-4

M1

21046

18941

20

30

21

0.8-1.0

45

E6-5

M1

21329

19196

20

30

21

0.8-1.0

45

E7-1

M1

46798

32759

45

35

21

0.6-0.8

40

E7-2

G12

11354

0

0

90

0

0

0

E7-3

M1

45527

31869

45

35

21

0.6-0.8

40

E8-1

M1

50682

35477

50

40

21

0.6-0.8

40

E8-2

M2

48778

34145

48

40

21

0.6-0.8

40

 

 

 

 

 

 

 

 

 

 

 

 

 

 

 

 

 

 

 

 



表4                    用地平衡表

用地性质

用地面积(m2

比例(%)

现状工业

825726

12.90

二类工业

885256

13.83

一类工业

1076644

16.82

防护绿地

341812

5.34

公共绿地

962066

15.03

居住

927501

14.49

市政设施

21123

0.33

公共建筑

303406

4.74

文化教育

369458

3.93

道路交通

687981

12.60

合计

6400973

100%

 

2.4 土地使用强度控制

2.4.1      地块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地块建筑密度指地块内的建筑基底面积与地块用地面积之百分比,控制最大值。地块容积率指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地块用地面积之比,控制最大值。

2.4.2      规划范围内所有建筑物、构筑物改建、扩建和新建后的绝对高度、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均不得超过分图图则中规定的建筑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限制。

2.4.3      建筑间距应符合如下规定:建筑的间距均应符合相关的日照消防安全、环境卫生、建筑保护、工程管线埋设等有关规定和要求。

2.4.4      建筑高度控制:建筑高度为建筑物的最大高度控制值。

 

第三章  道路交通设施规划

3.1      道路红线内用地为道路及道路绿化专用,任何与道路交通无关的建筑和构筑物的改建、扩建和新建均不得占用道路用地。

3.2      凡在本规划区内进行土地开发建设,应严格按规划图所控制道路实施。

3.3      规划范围内不同用途建筑物在新建时,必须设置配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库),地块内机动车地面泊位必须达到总停车泊位的30%。并应符合以下规定(见表5)。

建筑性质

单位

自行车

机动车(标准小汽车)

一类住宅

车位/户

2

1.0

二类住宅

车位/户

2

0.5

行政会展

车位/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

2

0.5

商业服务娱乐

车位/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

2

0.5

商住综合

车位/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

2

0.5

科研文化教育

车位/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

5

0.3

医院

车位/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

3

0.5

表5

3.4      

道路开口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道路交叉口不允许开口。

2、      禁止在城市快速道路上开设地块出入口。

3、      城市主要道路交叉口70米内不允许开口。

4、      城市次要道路交叉口30米内不允许开口。

5、      地块内机动车出入口应尽量避免在城市主要道路上开口。

道路红线宽度

建筑后退道路红线

   30米以下

     8-10米

   30-45米

    15-20米

   45米以上

    25米

3.5      建筑要求贴线建造,以更为有效地围合城市空间;建筑主体部分的后退红线距离与建筑高度和道路红线宽度有关,以避免城市空间的过于封闭和压抑。本次规划建筑退界基本按以下标准控制:

分类

名称

起始

红线宽度

断面形式

交通性主干道

大庆路

东海大道-黄山路

45

3-4.5-1-12-4-12-1-4.5-3


长征南路

兴技路-黄山路

45

3-4.5-1-12-4-12-1-4.5-3


东海大道

禹功路-友谊路

55-57米

5.5-5-2-30-2-5-5.5


燕山路

禹功路-友谊路

45

3-4.5-1-12-4-12-1-4.5-3


黄山路

禹功路-长征南路

50

6-5.5-1.0-10.5-4.0-10.5-1.0-5.5-6.0


禹功路

大禹路-黄山路

30

4-8-6-8-4

交通性次干道

平成路

东海大道-燕山路

20

4-12-4


山香路

大禹路-燕山路

20

4-12-4


长明路

东海大道-黄山路

30-45米(燕山路以南)

4-3.5-20-2.5


长青南路

东海大道-黄山路

30

5-20-5


友谊路

东海大道-燕山路

25

5-15-5


大禹路

禹功路-大庆路

20

4-12-4


长中路

禹功路-友谊路

35

30

4-15-4-8-4

4-22-4


长华路

禹功路-友谊路

20

4-12-4


兴业路

大庆路-长征南路

30

4-22-4

生活性主干道

兴技路

大庆路-长征南路

30

5-20-5

生活性次干道

崇文路

禹功路-丰源东路

30

5-20-5


曙光路

禹功路-丰源东路

20

4-12-4


丰源西路

崇文路-黄山路

20

4-12-4


丰源东路

燕山路-黄山路

20

4-12-4



道路一览表

 

 

 

 

 

 

 

 

 

 

 

 

 

 

 

 

 

 

 

 

 

 

 

 

 

 

 

 

 

 

 

 



第四章  绿地系统规划

4.1      图则所示的城市公共绿地和防护绿地在城市开发建设时不得侵占。

4.2      本区内设置的公共绿地主要为城市公园、区内街头绿地、社区公共绿地及绿化走廊,公共绿地必须按规划图控制。

4.3      本区内绿化主要控制绿地率,应满足以下要求:

4.3.1 不得小于“图则控制指标”中规定的绿地率。

4.3.2 单位附属绿地及道路绿化应满足高新区规划控制指标中有关绿地率的规定。

4.3.3园区内所有道路均应按规划的道路断面配置行道树和绿化隔离设施。

 

第五章  城区景观控制

5.1      规划电信线路均采用电缆敷设方式,原则上南北向道路规划在西侧,东西向道路规划在南侧。

5.2      建筑设计应从严审查,并精心组织实施。

5.3      重视广场、道路、街头绿地的规划设计,包括绿化、雕塑、喷泉、各类站牌、电话亭、坐凳、果壳箱、路灯、路面铺砌及建筑物外部装修等都应列入规划设计和管理中。

 

第六章  配套公用设施控制

6.1      配套设施项目、数量、用地和建筑面积应符合“高新区规划控制性指标一览表”的要求,规划不小于规定数值。

6.2      配套公用设施项目规划和设置地块不应变更,确需变更者须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根据修建性详细规划作适当调整,但其项目、数量、用地和建筑面积均不得小于规划分图图则中的规定。

 

第七章  工程管线控制

7.1      在管线规划过程中,按照GB 50289­­­­­­—98《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的要求,并结合该地区及周边的现状管网情况,编制本规划

7.2      原则上各种管线在道路下的平面布置,从道路红线向道路中心线方向敷设的次序为:供电电缆、电信电缆、供水、天然气、雨水排水、污水排水;其中电信电缆一般布置在道路的西侧和南侧、供电电缆一般布置在道路的东侧和北侧;雨污水管道分别布设在车行道或慢车道下。各种管线敷设时应满足规范中的工程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和工程管线交叉时管线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最小垂直净距。

7.3      

本区域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排水分为兴技路排水系统(Φ1350),兴业路排水系统(Φ2000),黄山路东排水系统(Φ1800),黄山路西排水系统(Φ1350),崇文路排水系统(Φ2000)五个分区,雨水规划考虑均为重力自排,无需排涝设施。以燕山路为界,北部地区污水由南北向道路汇入长中路污水干管,向东排向污水提升泵站,南部拓展地区污水由东西向道路汇入长征路主干管,向北排向污水提升泵站,最终进入污水处理厂。兴业路与黄山路之间南侧部分用地的污水因容量和标高的缘故规划向南排向未来高新区拓展地块的污水管网中。

7.4      依据《蚌埠市城市给水工程规划》(2000年~2010年),规划高新区供水环状管网由东海大道现状DN1400供水干管分配供水。高新区内南北向有现状大庆路DN400供水管、长征路DN600供水管,本次规划新增禹功路DN400供水管、长青路DN500供水管,组成南北向干管。东西向有现状东海大道DN1400供水管、燕山路DN400供水管,本次规划新增长中路DN400供水管、燕山路向西DN600供水管延伸、兴业路工业区DN400供水管、黄山路DN600供水管构成东西向干管。规划供水干管原则上规划于人行道下,条件不具备时,规划埋设于非机动车道或机动车道下,同时应满足《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对供水管道的覆土要求。

7.5      高新区现有区域内有110KV长征变一座,20回10KV出线基本能满足区域内供电容量需求,区域内有现状110KV秦集变~长征变、110KV秦集变~东郊变、110KV西郊变~刘府等供电线路和现状长征变~机场变10KV供电线路,本次规划由长征变10KV出线,分别沿长青南路、燕山路、大庆路、禹功路、兴业路等路架设,向周边用地辐射供电。每条规划道路均留有一边作为供电线路路径,原则上南北向道路规划在东侧,东西向道路规划在北侧。

7.6      高新区内内及周边有现状西郊分局和陶店支局,规划电信管线由西郊分局经由长征路向南沿东海大道、长中路、燕山路等道路敷设电信管线,由陶店支局向燕山路、兴技路、兴业路敷设电信管线,并在南北向道路禹功路、大庆路、长青路、长征路等道路敷设电信管线,提供电信业务。规划电信线路均采用电缆敷设方式,原则上南北向道路规划在西侧,东西向道路规划在南侧。

7.7      “西气东输”工程为蚌埠市提供了高效、洁净的天然气能源。根据蚌埠市城市天然气利用规划,高新区属规划供气范围。

7.7.1      

本次规划根据高新区总体规划各区职能的用气负荷制定管道的布局和规格。管网设计工作压力为中压A级,管道设计压力为:P=0.4Mpa;

7.7.2      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然气中压管网规划内容:蚌埠高新区(燕山路以北)天然气中压管网的主干线沿燕山路与仁和路敷设的DN600管道相接,引天然气气源入高新区,分别在长征路、大庆路、东海大道、长青南路、平成路敷设中压管。而燕山路以南新增区域,则主要在黄山路规划敷设DN300的管道与仁和路DN600的管道相接,引天然气气源入高新区(燕山路以南),分别在黄山路、大庆路、兴技路、丰源东路、长青南路等道路上敷设中压管,与燕山路以北的区域相接成网。

7.7.3      天然气管道埋设在车行道下的管道最小覆土深度不小于0.9m,埋设于非车行道下的管道最小覆土深度不小于0.7m

7.7.4      城镇燃气输配系统中不同压力级制 管道之间通过调压装置连接。在本规划设计中,为了节省用地,施工简单方便,取消调压站,在各小区统一安装调压箱。

 

第八章    环境保护规划

8.1  规划目标:到2010年环境全面达标,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GB3095-1996 二级标准。水面水体达到GB3838-88Ⅳ标准,环境噪声分五类地区,全面达到GB-3096-93国家标准各级功能区标准

8.2  水环境整治主要是城市污水的收集与处理。建立完善的排水体系,采用雨污分流制,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根据城市水资源的功能区划,确定相应的水质控制目标及污染物削减计划。

8.3  大气污染整治

8.3.1限制、处理大气污染,达标排放。

8.3.2加强城市货运车辆扬尘的监测和防治工作,在开发区道路上逐步限制符合运输标准的车辆运行。

8.3.3积极开展植物绿化工作,降低城市粉尘污染。

8.4  固体废弃物整治

8.4.1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近期95%,远期98%。

8.4.2生活垃圾清运率100%,无害化处理近期达95%,远期100%。

8.5  声环境整治,生活区噪声平均等级声级昼夜低于55分贝,夜间低于45分贝,交通干道平均等效声级昼夜不高于70分贝,夜间不高于55分贝。



第九章    城市防灾规划

9.1  消防:规划将建消防指挥中心、消防站和消防栓形成点、线、面配套系统。开发区消防指挥中心设在开发区管委会大楼内。消防栓间距严格按照120-150m间隔要求,将居住建筑和工业区的仓库建筑作为重点防火对象。居住建筑间距必须满足消防间距。

9.2  人防规划考虑“防患于未然”和平战结合”的原则。按照蚌埠市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的要求统一布置。

9.3  防震规划利用开发区的主要干道,对外交通干道作为避震疏散通道,沿线建筑物应按规划要求控制高度和后退,对开发区绿地公园、广场、运动场等避难疏散场予以保护,形成通畅的快速疏散体系。

第十章  附则

10.1 名词解释

10.1.1地块:被城市道路、河道所包围的用地。本规划中的地块面积是指以道路红线及地块分割为界的全部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均针对地块面积而言。

10.1.2容积率:指地块内建筑物建筑面积的总和与地块面积的比值。

10.1.3建筑密度:地块内建筑物基底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率(%)。

10.1.4绿地率:地块内绿地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

10.1.5建筑限高:地块内建筑物地面部分最大高度限制值。

10.1.6建筑高度: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其檐口顶加檐口挑出宽度或至女儿墙顶的高度。

10.1.7建筑后退: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

10.2       用词说明

10.2.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必须    反面词:严禁

10.2.2表示很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应      反面词:不应

10.2.3表示允许选择,在有条件时首先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应或宜  反面词:不应或不宜

 

 

 



蚌埠市高新技术开发区(6.4km2)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第一篇  导言

一、概况

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地块位于东海大道以南,黄山路以北,东邻友谊路,西接禹功路,紧邻高新区东部的迎河综合园区,总用地面积约6.4km2。地块内燕山路以北,大庆路以东区域内的骨架路网已基本建成,土地批租进展顺利,已开发或有开发意向的地块达到100%。燕山路以北地块已基本形成大型机械工业园和医药电子工业园两大园区。园区东北部单独形成一个民营工业园,地块内有现状村庄三个,需整体拆迁安置。现有学校两座,位于地块东部,需全部保留。整个地块地势平坦,多为农田,只有西南部有低矮的小黄山,适合于进行工业的整体开发。

二、依据

1、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2、蚌埠市的有关法规、标准和规划

——《蚌埠高新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

——高新区规委会规划任务书

三、范围

地块北至东海大道、南至黄山路、东邻友谊路与海军士官学校、西接禹功路,总用地面积6.4km2

四、内容

规划工作包括二个层面的内容

(1)在开发地块范围内制定发展规划,包括土地使用、道路交通、公共设施、绿地体系四个方面的规划目标和措施。

(2)以发展规划为依据,在开发地块范围内,拟定相应的开发控制和引导的具体规定。

 

第二篇  发展规划

一、地区发展目标

将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区建设成为功能完善、交通便捷、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协调,为蚌埠市和整个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二、总体结构

1、规划结构

本方案规划结构可概括为“一心、两轴、三带、五片”的结构体系。

“一心”:即以小黄山为地块结构、景观核心,居住区片和工业区片围绕小黄山布置。是该工业园区的生态绿肺。

“两轴”:工业区两条主要道路形成的景观轴线,一条为南北向的大庆路(北段已建成),路东侧为60米宽控制绿带。西侧为主要公建景观带。另一条为长中路(已建成),东西向横贯整个地块,路北侧有保留水渠,形成主要工业建筑景观轴。

“三带”:以小黄山为对景点,由西向东形成三条大绿带,楔形插入环保工业园与加工工业园内,使工业园内处处营造一种绿的气息。

“五片”:地块共划分为五大片区:机械工业园、医药电子工业园、环保工业园、加工工业园和综合居住区片。

2、交通组织

本方案交通组织在工业区块内主要采用了棋盘式的道路方格网,以适合大工业生产对交通顺畅的需要,而在综合性居住区内则采用了曲线型的路网,以体现居住区对车行交通通而不畅的规划设计要求。整体道路分四级:交通性主干道、交通性次干道、生活性主干道、生活性次干道。

3、绿化结构

区域绿化是一种“点、线、面”结合的绿化体系。“点”式绿化主要位于厂区地块内的庭院空间,并与喷泉、雕塑等景观小品紧密结合。“线”上绿化主要沿道路布置,形成工业区线上林带。“面”式绿化有两种,一种以小黄山为核心,形成一定范围的集中绿化区域,另一种以小黄山为对景点,向工业区内楔形插入三条大绿带,形成绿色景观通廊。

在工业园整体景观处理上,主要分成三大不同的肌理景观,首先是机械工业园所独有的大尺度,大跨厂房所形成的重型工业景观风貌区。其次是加工工业园和环保工业园形成的小尺度厂房工业景观风貌区。第三是居住区片形成的居住区景观风貌区。

三、土地使用规划

1、原则

根据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地块的功能配置,调整用地结构和用地布局,强调地区活动的多元性,土地利用的复合性和衔接开发的整体性,平衡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益,提高地区的发展潜能。



2、规划

区域内土地根据功能要求,划分为工业用地、居住用地、教育用地、绿化用地、公共建筑用地、市政用地、道路用地。全区以工业用地为主。共分机械工业园、医药工业园、环保工业园、加工工业园四大园区;在小黄山周边,结合小黄山规划综合居住园区,以解决现状拆迁相应的就地安置以及工业配套居住问题,在地块西南保留学校用地并有所拓展加建;在小黄山东侧,大庆路西侧建主要公建带,形成大庆路主要道路景观并解决工业区公建配套问题。

(1)工业用地

整个工业用地大致分为三个区片:机械工业片区、医药电子工业片区和环保加工工业片区,基本上以长明路和燕山路为界线。

现状工业大都集中在大庆路北段两侧,整体较为陈旧,而燕山路北侧地块由于整个开发区经营势头良好,大部分地块已批租,其余也均已达成开发意向。

燕山路以北、长明路以西地块主要为大型机械工业厂房,因此厂房规模、尺度较大,以适应其工业生产要求。

燕山路以北,长明路以东地块厂房尺度适中,工业主要以医药、电子为主。

燕山路以南,大庆路以东地块为环保加工工业园区,园区内以高新技术含量较高企业为主。

普遍厂房较小,但工作环境景观要求相对较高。

现状工业用地825726平方米,占总用地12.90%。

规划一类工业用地107643平方米,占总用地16.82%。

规划二类工业用地885255平方米,占总用地13.83%。

(2)居住用地

规划区居住用地以小黄山为核心,在燕山路以南、大庆路以西,建居住区片,区内绿树成荫,碧水环绕,大致由北向南,分成低、中、高三个档次,东北面靠近燕山路与丰原铁路专用线,区片考虑当地村庄拆迁为就地居民安置用房区。

规划居住用地面积927501平方米,占总用地14.49%。

(3)教育用地



规划区内现状教育用地集中于燕山路和长华路之间,长青路两侧用地,为中等技术型学校,近期规划将校园向东、向西扩展至友谊路和长明路。

规划的教育用地主要集中在小黄山区片,靠近居住区,位于燕山路和大庆路交界处,为中学用地,其余小学、幼托用地则按服务半径和人口规模在居住区内平衡配置,共全日制小学四所、幼托四所。

规划教育用地面积251558平方米,占总用地面积3.93%。

(4)公共配套服务用地

公共配套服务用地主要包括商业用地和医药卫生用地,主要沿大庆路西侧布置,同时在居住区内部相应配置一些公共商业服务设施用地。

规划公共配套服务用地303406平方米,占总用地面积的4.74%。

 

用地性质

用地面积(m2

比例(%)

现状工业

825726

12.90

二类工业

885256

13.83

一类工业

1076644

16.82

防护绿地

341812

5.34

公共绿地

962066

15.03

居住

927501

14.49

市政设施

21123

0.33

公共建筑

303406

4.74

文化教育

251558

3.93

道路交通

805881

12.59

合计

6400973

100%

控制性详细规划地块用地平衡表

 

 

 

 

 

 

 

 

 

 

 

 

 

四、道路交通规划

1、原则

确保工业区交通的顺畅、通达,同时避免厂区车辆对居住生活带来的干扰。

2、规划

地块内道路分为主要交通性干道、次要交通性干道、主要生活性干道,次要生活性干道四个等级。

分类

名称

起始

红线宽度

断面形式

交通性主干道

大庆路

东海大道-黄山路

45

3-4.5-1-12-4-12-1-4.5-3


长征南路

兴技路-黄山路

45

3-4.5-1-12-4-12-1-4.5-3


东海大道

禹功路-友谊路

55-57米

5.5-5-2-30-2-5-5.5


燕山路

禹功路-友谊路

45

3-4.5-1-12-4-12-1-4.5-3


黄山路

禹功路-长征南路

50

6-5.5-1.0-10.5-4.0-10.5-1.0-5.5-6.0


禹功路

大禹路-黄山路

30

4-8-6-8-4

交通性次干道

平成路

东海大道-燕山路

20

4-12-4


山香路

大禹路-燕山路

20

4-12-4


长明路

东海大道-黄山路

30-45米(燕山路以南)

4-3.5-20-2.5


长青南路

东海大道-黄山路

30

5-20-5


友谊路

东海大道-燕山路

25

5-15-5


大禹路

禹功路-大庆路

20

4-12-4


长中路

禹功路-友谊路

35

30

4-15-4-8-4

4-22-4


长华路

禹功路-友谊路

20

4-12-4


兴业路

大庆路-长征南路

30

4-22-4

生活性主干道

兴技路

大庆路-长征南路

30

5-20-5

生活性次干道

崇文路

禹功路-丰源东路

30

5-20-5


曙光路

禹功路-丰源东路

20

4-12-4


丰源西路

崇文路-黄山路

20

4-12-4


丰源东路

燕山路-黄山路

20

4-12-4



道路一览表

 

 

 

 

 

 

 

 

 

 

 

 

 

 

 

 

 

 

 

 

 

 

 

 

 

 

 

 

 

 

 

 



五、公共绿地规划

1、原则

开辟各种绿地,增加绿地总量,并在功能构成和空间布局上形成一个完整体系,从景观和生态两个方面来改善城市工业区的环境品质。

2、规划

规划区绿化用地分为公共绿化用地和防护绿化用地两大部分。

公共绿地以小黄山为中心,建小黄山休闲公园,并以小黄山为端点,向东延伸出三条锲形大绿带,插入环保加工工业园区内,形成主体绿化网络,其余绿地则以居住区、厂区、街头等小片绿地为主,形成点式绿地。

公共绿地面积962066平方米,占总用地面积15.03%。

防护绿地线或绿地为主,主要为道路两旁的分隔绿地、防护绿地面积341812平方米,占总用地面积5.34%。

绿化用地指标平衡表

用地性质

公共绿地率(%)

面积(平方米)

占总用地百分比

公共绿地

100

962066

15.03

防护绿地

100

341812

5.34

工业用地

25

696906

10.88

居住用地

15

139125

2.17

合计

 

2139205

33.42

六、工程管线规划

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管线规划的编制,以高起点、高标准为原则,重视近期建设的可行性,同时考虑远景的可持续发展。在管线规划过程中,按照GB 50289­­­­­­—98《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的要求,并结合该地区及周边的现状管网情况,编制本规划。

规划主要对以下六种管线(雨水、污水、供水、供电、电信、天然气)进行综合规划。本区域采用雨污分流制,依照《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1996—2010)、《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蚌埠市排水规划》和《蚌埠高新区排水规划》等规划,经方案优选和水力计算编制雨、污水规划。

原则上各种管线在道路下的平面布置,从道路红线向道路中心线方向敷设的次序为:供电电缆、电信电缆、供水、天然气、雨水排水、污水排水;其中电信电缆一般布置在道路的西侧和南侧、供电电缆一般布置在道路的东侧和北侧;雨污水管道分别布设在车行道或慢车道下。各种管线敷设时应满足规范中的工程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和工程管线交叉时管线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最小垂直净距。



(1)雨水规划

A、现状简介

本次高新区定义范围是:东起友谊路,南至规划黄山路,北至东海大道、长丰路,西至禹功路,规划总用地面积6.4平方公里,其中燕山路以北地区约3.7平方公里雨水工程管线的规划已完成并逐步实施,此次重点对燕山路以南约2.7平方公里的各种工程管线进行规划设计。

规划区现有建设主要集中在东海大道、长征路两侧,以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为主。其余用地多为耕地和村落用地。

现状燕山路以北区域的雨水主要通过长青南路、长明路、山香路、平成路、禹功路汇入规划长中路干渠排向八里沟。新增的燕山路以南区域的排水主要以黄山为界,黄山以东排向迎河,黄山以西排向八里沟。

B、地理、气候

  蚌埠市位于安徽省的东北部,地处淮河中游,地理位置东经117°22′,北纬32°57′。

  蚌埠市地跨淮河两岸,属副热带高压季风气候区。是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带。年平均降水日为105天, 年平均降水量为905mm,夏季464.7mm占全年降水量52%, 各月降水量差异大,七月份最多达199.2mm。

C、本次规划主要依据蚌埠市排水规划,暴雨强度公式采用:

       2550×(1+0.77lgP)

  q = ──────────   l/s.ha 

               (t+12)0.774

其中:重现期P=0.5~1年,在不同或同一汇水系统中,根据地区重要性的不同,取不同的重现期。

   地面集水时间t1=15分钟,

         t=t1+2t2

                  t2为管内流行时间

   流量Q=q×Ψ×ΣF

   Ψ取值:进行加权平均计算;

    其中:绿化范围Ψ=0.15

       建设范围综合Ψ=0.8

例如对控规中某区域:绿地率35%,容积率1.0,建筑密度40%,按绿化范围Ψ=0.15,建设范围综合Ψ=0.8计,加权平均Ψ=0.15×35%+0.8×65%=0.58,为计算简便,取加权平均Ψ=0.58。



D、规划原则

高新区内考虑规划竖向高程均高于迎河规划最高防洪水位21.00m,防洪渠底17.50m,故雨水规划考虑均为重力自排,无需排涝设施。

E、雨水排水规划分区介绍

1、兴技路排水系统

规划排水范围:北起兴技路、南至规划公用绿地,西起长明路,东至迎河,汇水面积为36.ha,设计流量2.25m3/s,出水口主干管断面为d1350,出水口管内底标高为19.36m

2、兴业路排水系统

规划排水范围:北起兴业路以北规划公用绿地,南至兴业路以南公用绿地,西起黄山,东至迎河,汇水面积为85.2 ha,设计流量5.2m3/s,出水口主干管断面为d2000,出水口管内底标高为18.90m

3、              黄山路东排水系统

规划排水范围:北起黄山路以北公用绿地,南至黄山路,西起黄山南侧,东至迎河,汇水面积61.90ha,设计流量3.70m3/s,出水口主干管断面为d1800,出水口管内底标高为19.02m

4、黄山路西排水系统

规划排水范围,南至黄山路,东起黄山南侧,西至规划范围,汇水面积23ha,设计流量1.70m3/s,出水口主干管断面为d1350,出水口管内底标高为24.70m

5、崇文路排水系统

规划排水范围:北起燕山路,南至黄山路排水边界,东至黄山西侧,西至规划禹功路,汇水面积77.5ha,设计流量5.3m3/s,出水口主干管断面为d2000,出水口管内底标高为23.60m

(2)污水规划

根据蚌埠高新技术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原有高新区污水规划,规划在对区域内原规划提升泵站进水管容量校核,同时推算区域南部污水管网末端标高能否满足要求后,确定将规划拓展区域的污水原则上向北接入东海大道规划污水提升泵站。

原有高新区污水规划范围包括禹功路、东海大道、迎河、兴技路所包围的纳污面积共计654 ha,本次高新区污水规划范围包含禹功路、东海大道、迎河、黄山路北侧所包围的纳污面积,共计804 ha,增加了兴技路以南部分纳污面积。



高新区内以燕山路为界,北部地区污水由南北向道路汇入长中路污水干管,向东排向污水提升泵站,南部拓展地区污水由东西向道路汇入长征路主干管,向北排向污水提升泵站,最终进入污水处理厂。

规划确定将规划拓展区域的污水原则上向北接入东海大道规划污水提升泵站,同时考虑到高新区内建成区内尚未施工污水主、次干管,对原规划平成路、山香路等道路部分污水管进行调整,以适应本次新增南拓范围的污水排放。兴业路与黄山路之间南侧部分用地的污水因容量和标高的缘故规划向南排向未来高新区拓展地块的污水管网中。

1、高新区南拓范围新增污水流量水力计算

(1)      规划指标

按《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2.2条“城市用水量”标准:一类工业用地最高日污水排放量指标取1.2万吨/km2·d,时变化系数Kh=1.1。住宅用地最高日污水排放量指标取1.3万吨/ km2·d,时变化系数Kh=1.2。(以上时变化系数取值已考虑针对管网下游提升泵站处的“削峰平谷”作用)

(2)      升泵站进水管容量校核

本次高新区南拓在原规划纳污范围外增加部分纳污面积,其中向北排入提升泵站的一类工业用地(M1)73 ha,住宅用地(R2)32 ha。

新增工业污、废水量:Qh= m3/s

 

新增生活污水量:Qh= m3/s

合计新增流量Qh=0.11+0.06=0.17 m3/s

总流量Qh=0.57+0.17=0.74 m3/s

原计算管径d1000、i=0.0015在 h/d=0.75 时能排放0.79 m3/s流量,能满足流量要求。

2、新增南拓地区污水分块计算

(1)      原专用线以西、燕山路以南、黄山路以北住宅用地23 ha,地势南高北低,有条件向北接入禹功路,该住宅用地最高日最高时污水计算(规划参数同前):

Qh= m3/s

禹功路(长华路~燕山路)取管径d400、i=0.002。

(2)      山路、丰源东路、大庆路、兴技路所包含范围内住宅用地10 ha,其地处黄山北麓,地势能满足向北排的需求,规划分多个方向排入平成路、山香路,并更改平成路、山香路部分原规划污水管。该住宅用地最高日最高时污水计算:



 Qh= m3/s

取d400、i=0.002污水管道。

(3)      兴技路与黄山路之间新增一类工业用地73 ha,规划在兴技路和兴业路上埋设污水主干管,向东排向长征路,向北汇入长中路。该工业用地最高日最高时污水量为0.11m3/s,

取d600、i=0.0015污水管,在h/d=0.6时Q=0.15 m3/s >0.11 m3/s

3、供水规划

依据《蚌埠市城市给水工程规划》(2000年~2010年),规划高新区供水环状管网由东海大道现状DN1400供水干管分配供水。

高新区内南北向有现状大庆路DN400供水管、长征路DN600供水管,本次规划新增禹功路DN400供水管、长青路DN500供水管,组成南北向干管。东西向有现状东海大道DN1400供水管、燕山路DN400供水管,本次规划新增长中路DN400供水管、燕山路向西DN600供水管延伸、兴业路工业区DN400供水管、黄山路DN600供水管构成东西向干管。

规划供水干管原则上规划于人行道下,条件不具备时,规划埋设于非机动车道或机动车道下,同时应满足《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对供水管道的覆土要求。

4、供电规划

高新区现有区域内有110KV长征变一座,20回10KV出线基本能满足区域内供电容量需求,区域内有现状110KV秦集变~长征变、110KV秦集变~东郊变、110KV西郊变~刘府等供电线路和现状长征变~机场变10KV供电线路,本次规划由长征变10KV出线,分别沿长青南路、燕山路、大庆路、禹功路、兴业路等路架设,向周边用地辐射供电。

每条规划道路均留有一边作为供电线路路径,原则上南北向道路规划在东侧,东西向道路规划在北侧。

5、电信规划

高新区内内及周边有现状西郊分局和陶店支局,规划电信管线由西郊分局经由长征路向南沿东海大道、长中路、燕山路等道路敷设电信管线,由陶店支局向燕山路、兴技路、兴业路敷设电信管线,并在南北向道路禹功路、大庆路、长青路、长征路等道路敷设电信管线,提供电信业务。

为适应建设宽带高速传输网络,大力发展高速互联网,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及互联网的三网融合,推动电子商务,促进国民经济及社会服务信息化的要求,避免道路建设重复破坏开挖,规划在道路建设时,各种网络基础设施应同时建设,管孔设置应充分考虑电信、联通、移动、广电等发展需要,集中统一敷设。



规划电信线路均采用电缆敷设方式,原则上南北向道路规划在西侧,东西向道路规划在南侧。

6、天然气规划

“西气东输”工程为蚌埠市提供了高效、洁净的天然气能源。根据蚌埠市城市天然气利用规划,高新区属规划供气范围。

(1)本次规划根据高新区总体规划各区职能的用气负荷制定管道的布局和规格。管网设计工作压力为中压A级,管道设计压力为:P=0.4Mpa;

(2)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然气中压管网规划内容:

a.蚌埠高新区(燕山路以北)天然气中压管网的主干线沿燕山路与仁和路敷设的DN600管道相接,引天然气气源入高新区,分别在长征路、大庆路、东海大道、长青南路、平成路敷设中压管。而燕山路以南新增区域,则主要在黄山路规划敷设DN300的管道与仁和路DN600的管道相接,引天然气气源入高新区(燕山路以南),分别在黄山路、大庆路、兴技路、丰源东路、长青南路等道路上敷设中压管,与燕山路以北的区域相接成网。

b.天然气管道埋设在车行道下的管道最小覆土深度不小于0.9m,埋设于非车行道下的管道最小覆土深度不小于0.7m

c.城镇燃气输配系统中不同压力级制 管道之间通过调压装置连接。在本规划设计中,为了节省用地,施工简单方便,取消调压站,在各小区统一安装调压箱。

 

七、环境保护规划

1.原则

    从根本上说,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来自于能源和资源的流失和浪费,因此最基本的对策应是改变能源结构,更新与改造技术设备,提高能源与资源的利用率,建立完整的环保系统工程,加强城市“三废”及噪声污染的综合整治。

2.水环境整治规划

主要是城市污水的收集与处理,建立完善的城市排水体系,采用雨污

分流制,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根据城市水资源的功能区划,确定相应的水质控制目标及污染物削减计划,对于水污染大户实施治理整顿方案,发展污水处理和污水资源化事业,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3.大气污染整治规划

(1)限制、处理大气污染,达标排放。

(2)加强城市货运车辆扬尘的监测和防治工作,在开发区道路上逐步限制符合运输标准的车辆运行。

(3)积极开展植物绿化工作,降低城市粉尘污染。

4.固体废弃物整治规划

(1)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近期95%,远期98%。

(2)      在禹功路以西,燕山路以南建垃圾收集处理站。

(3)      生活垃圾清运率100%,无害化处理近期达95%,远期100%。

5.噪声整治规划

生活区噪声平均等级声级昼夜低于55分贝,夜间低于45分贝,交通干道平均等效声级昼夜不高于70分贝,夜间不高于55分贝。

 

八、城市防灾规划

1.消防规划

(1)      规划原则及标准

“遵循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工作方针。

按照国家消防规范要求,消防车须在五分钟内到达责任区内最不利点,每个消防站服务范围为4——7平方公里。

市政消防设施,消防通道应达到国家要求,市政消防栓的间隔严格按照120-150米一个的要求设置。

(2)      消防设施布局

规划中将消防指挥中心、消防站和消防栓形成点、线、面配套系统。开发区的消防指挥中心设在开发区管委会大楼内,规划区范围内消防站设在小黄山东侧山脚,按国家消防规范要求,消防栓间距严格按照120-150间隔要求。居住建筑、工厂区的仓库建筑火灾发生率最高,应作为重点防火对象。居住区规划中,应充分考虑防火间距,保证居民的疏散和消防车、消防人员的作业。

2.人防规划

    (1)规划原则



以“防患于未然”和“平战结合”为原则。

(2)规划对策

以蚌埠市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为指导,对避难疏散场地应加强保护,城市对外交通保证多处出口,以满足快速疏散和对外联络的要求。

3.抗震规划

规划利用城市的主要干道,对外交通干道作为避震疏散通道,沿线建筑物应按控制性规划的要求严格控制高度和后退,对城市绿地、公园、广场、运动场、空地等避难疏散场地予以保护,形成通畅的快速疏散体系。同时应加强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建设,加强防护措施,并应在居民中普及防震常识。

 

第三篇  开发控制

一、开发控制目的

贯彻开发规划在土地使用、交通组织、公共设施、公共绿地等方面的原则和措施,具体化为各个地块开发控制的法定要求,对具体的开发活动进行控制和引导,为实施管理建设提供依据。

二、开发控制要素

开发控制包括使用性质、开发强度、基地布置、建筑形体和设施配置五个方面的控制要素,分为一般规定和特别规定。

在贯彻发展规划的意图时,特别控制规定具有双重特性,分别是概念方案的规定性和形态方案的引导性。开发活动必须符合规划控制提出的概念方案,这是指基地布置、建筑形体和设施配置的基本原则。

 

使用性质

开发强度

基地布置

建筑形体

一般规定

使用性质

容积率

建筑密度

绿地率

建筑后退道路红线

车辆出入口方位

人流出入口方位

建筑高度范围控制

特别规定

 

 

广场控制线

建筑贴线控制线

开发控制指标一览表

 

 

 

 

 

 

 

三、开发控制规定

1、关于开发强度的控制规定

为了贯彻发展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意图,在开发地块范围内,对于开发

强度实施下述控制规定,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

1)容积率

容积率是指建筑物地面以上的各层建筑面积的总和与基地面积的比值。开发地块的容积率指标包括二个概念,分别是毛容积率(指总建筑面积与征地面积之比值)和净容积率(指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值)。在“地块规划设计条件”中,为了适应现行的操作程序,以毛容积率作为规划控制指标,净容积率指标则能够反映实际的开发强度。

2)建筑密度

建筑密度指建筑物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基地面积的百分比。开发地块的建筑密度指标也包括二个概念,分别是建筑毛密度(指建筑物的垂直投影面积与征地面积的比例)和建筑净密度(指建筑物的垂直投影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例)。在“地块规划设计条件”中,为了适应现行的操作程序,以建筑毛密度作为规划控制指标,建筑净密度指标则能够反映实际的开发强度。

3)绿地率

绿地率指绿地面积占基地面积的百分比。开发地块的绿地率指标包括二个概念,分贝是毛绿地率(指绿地面积与征地面积的比例)和净绿地率(指绿地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例)。开发基地内的三项主要用途是建筑用地、其它用地(按25%计算)和绿化用地。绿地率与建筑净密度有关,净绿地率=100%-建筑净密度-25%,毛绿地率=净绿地率×用地面积/征地面积。

在“地块规划设计条件”中,为了适应现行的操作程序,以毛绿地率作为规划控制指标,净绿地率指标则能够反映实际的开发强度。

2、关于基地布置的控制规定

为了贯彻发展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意图,在背景率沿线范围内,对于基地布置实施下述特别控制和一般控制规定。

1)广场控制线

广场控制线界定开发基地中用于公共广场的大致位置和范围。

(2)建筑后退红线

建筑要求贴线建造,以更为有效地围合城市空间;建筑主体部分的后退红线距离与建筑高度和道路红线宽度有关,以避免城市空间的过于封闭和压抑。本次规划建筑退界基本按以下标准控制:

 



道路红线宽度

建筑后退道路红线

   30米以下

     8-10米

   30-45米

    15-20米

   45米以上

    25米

 

 

 

 

 

(3)出入口方位

出入口方位的设置原则是步行街两侧不准设置车辆出入口,尽量避免在城市主要道路上设置车辆出入口。在一般情况下,每个地块设置2-3处车辆出入口;如需要设置三处以上车辆出入口时,由规划部门作各案处理。

3、关于建筑形体的控制规定

为了贯彻发展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意图,在地块范围内,对于建筑形体实施下述特别控制和一般控制规定。

(1)主体建筑控制线

指主体建筑的大致位置和范围,用来引导主体建筑界面对城市外部空间的围合。

(2)建筑贴线控制线

建筑贴线控制线要求此线的80%以上为建筑界面,从而更为有效地围合城市外部空间。

 

 

42

 

评星:
  • 0
  • 0

作品评论(0)

登录 后参与讨论
相关推荐:
本站所有资源由用户上传,仅供学习和交流之用;未经授权,禁止商用,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浏览:670 次数:0
下载:1.00 收藏:0
等级:
编号:23592 2
文件格式:pdf文本
文件大小:22.70MB
投稿:PANZAN 进入
上传时间:2015/12/16 10:32:06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可能在找这些:

网站首页 典尚平台 建筑素材 三维模型 室内装修 视频素材网 上传教程 帮助中心 热门搜索 版权申明 关于我们 联系典尚

Copyright © 2000-2020 www.jzsc.net.粤ICP备0704761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609470690 客服电话:0755-83549300 深圳市典尚风设计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6典尚平台 JZSC.NET

网站推荐使用腾讯、Chrome浏览器浏览,不推荐360,很卡

粤公网安备 44030302000908号

QQ咨询
推广分享
×
复制本页url网址

推广详情

如您已登录,分享网址将自动加载您的推广编号,您将获得2元/注册用户的奖励。

推广记录  积分记录

网站首页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