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全部素材 > 规范图集 > 国家规范

JT/T645.2-2016JT/T645《公路服务区污水再生利用》分为3个部分:—第1部分:水质;—第2部分:处理系统技术要求;—第3部分:处理系统操作管理要求。本部分为JT/T645的第2部分。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代替JT/T645.2一2005《公路服务区污水再生利用第2部分:处理系统技术要求》。本部分与JT/T645.2一2005相比,主要修改如下:一增加了二级处理的定义(见3.4);—增加了隔油池的定义(见3.5);增加了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的定义(见3.6);增加了膜生物反应器的定义(见3.7);增加了土地处理系统的定义(见3.8);增加了人工湿地的定义(见3.9);增加了土壤渗滤的定义(见3.10);删除了生活污水再生利用处理设施的定义(见JT/T645.2一2005的2.2);删除了水量平衡的定义观理置64522005的2.3);17C个E修改了公路服务区污水再生利用处理工艺(见4.1,T/T645.222005的4.2);增加了隔油池处理系统技术要求(见6.1);删除了水量平衡的定义(见JT/T645.2一2005的2.3);增加了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技术要求(见6.4.2);删除了沉淀池关于工程设计的内容(见JT/T645.2一2005的6.6.2);增加了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系统技术要求(见6.4.3);增加了混凝、沉淀、过滤技术要求(见6.5);增加了微孔过滤处理系统技术要求(见6.6);增加了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技术要求(见6.7);增加了土壤渗滤处理系统技术要求(见6.8);增加了消毒工艺处理系统技术要求(见6.9);修改了卫生安全管理处理系统技术要求(见8.2,JT/T645.2—2005的7.2)。本部分由交通运输环境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本部分起草单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中国轻工业清洁生产中心。本部分起草人:沈毅、薛鹏丽、倪栋、孙晓峰、杨艳刚、秦晓春、范庆春、莘凯、王亮。莲筑素荷网Z.ZC心
JT/T645.2-2016公路服务区污水再生利用第2部分:处理系统技术要求1范围JT/T645的本部分规定了公路服务区污水再生利用处理系统的设置原则、处理工艺、系统设施、构筑物设计、污水再生利用系统等技术要求。本部分适用于各类公路服务区污水再生利用处理工程,可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污水再生利用处理系统施工、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及设成后运行与管理的技术依据。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096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5026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3术语和定义.NEI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生物接触氧化biological contact oxidation process一种好氧生物膜污水处理方法,该系统由浸没于污水中的填料、填料表面的生物膜、曝气系统和池体构成。在有氧条件下,污水与固着在填料表面的生物膜充分接触,通过生物降解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营养盐等,使污水得到净化。[H田2009-2011,定义3.1]3.2微孔过滤micro-porous filter孔径为0.1um~0.2μm滤膜过滤装置的统称,简称微滤。[GB50335-2002,定义2.0.6]3.3原水original wastewater作为再生利用水的水源而未经处理的污水。3.4二级处理secondary treatment既能去除污水中含碳有机物也能脱氮除磷的处理工艺。[GB50335-2002,定义2.0.2]3.5隔油池oil separation tank专门用来隔除浮油的污水处理构筑物。1素村网ZC.ET
JT/T645.2-2016[HU580-2010,定义3.83.6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在同一反应池(器)中,按时间顺序由进水、曝气、沉淀、排水和待机五个基本工序组成的活性污泥水处理方法,简称SBR法。其主要变形工艺包括循环式活性污泥工艺(CASS或CAST工艺)、连续和间歇曝气工艺(DAT-LAT工艺)、交替式内循环活性污泥工艺(AICS工艺)等。[HW577-2010,定义3.1]3.7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以膜为载体,把生物反应(作用)和分离相结合,能改变反应进程和提高反应效率的设备。[HU2527-2012,定义3.1]3.8土地处理land treatment system利用土地及其中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对污水(废水)进行处理,同时又利用其中水分和肥分促进农作物、牧草或树木生长的工程方式。3.9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用人工筑成水池或沟槽,底面铺设防渗漏隔水层,充填一定深度的基质层,种植水生植物,利用基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使污水得到净化。按照污水流动方式,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HW2005-2010,定义3.1]3.10土壤渗滤soil infiltrating充分利用在地表下面的土壤中栖息的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植物根系以及土壤所具有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将污水净化过程。3.11复合土地处理工艺complex land treatment process将人工湿地和土壤渗滤联合起来对污水进行处理的工艺。3.12滗水decanting在不扰动沉淀后的污泥层、挡住水面的浮渣不外溢的情况下,将上清液从水面撇除的操作。[H577-2010,定义3.7]3.13曝气量aeration通过曝气机曝入水体中气量。3.14平流沉淀池horizontal sedimentation tank废水从池的一端流人,水平方向流过池子,从池的另一端流出的沉淀池。3.15表面流人工湿地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污水在基质层表面以上,从池体进水端水平流向出水端的人工湿地。[HJ2005-2010,定义3.2]2素村网Z.ZC.ET
JT/T645.2-20163.16水平潜流人工湿地horizontal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污水在基质层表面以下,从池体进水端流向出水端的人工湿地。[H山2005-2010,定义3.3]3.17垂直潜流人工湿地vertical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污水垂直通过池体中基质层的人工湿地。[HU2005一2010,定义3.4]3.18深度处理advanced treatment进一步去除二级处理未能完全去除的污水中杂质的净化过程。深度处理通常由以下单元技术优化组合而成:混凝、沉淀(澄清、气浮)、过滤活性炭吸附、脱氨、离子交换、膜技术、膜生物反应器、曝气生物滤池、臭氧氧化、消毒及自然净化系统等。[GB50335-2002,定义2.0.3]4设置原则4.1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应做好对服务区污水回用的调查工作,再生水处理工艺的选择及主要构筑物的组成,应根据再生水原水的水质、水量等因素进行设计。工程设计之前,宜进行污水再生利用试验,或借鉴已工程的运转经验,选择合理的再生处理工艺、处理规模,保证总体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出山Z争公套安士十网又4.2污水回用系统中的深度处理应按照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污水处理单元技术优化组合。4.3污水回用系统处理设施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易于维护、适合当地气候特征的污水处理工艺。4.4污水再生利用产生的污泥,按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进行处理。4.5污水再生利用工程应确保水质安全水量可靠。5处理工艺5.1再生处理工艺5.1.1好氧生物处理法公路服务区污水再生好氧生物处理法包含以下内容:a)生物接触氧化与深度处理相结合,其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化粪池深度处理原水格栅调节池初沉池接触氧化混凝隔油储水池再生利用水消毒过滤沉淀图1生物接触氧化与深度处理相结合工艺流程图3莲素村网Z.ZC.ET
JT/T645.2-2016化粪池原水格栅调节池土壤渗滤人工湿地隔油“般中水回用特殊中水回用储水池再生利用水消毒池图6复合土地处理工艺流程图5.2化粪池管理化粪池根据实际情况,3个月或半年清理一次,化粪池残渣拖运至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理。6系统设施6.1隔油池6.1.1隔油段的有效水深应不小于2m,池体超高应不大于0.4m。6.1.2配水孔孔流速应为20mm/s~50mm/s。6.1.3在寒冷地区,集油管及隔油池宜设置加热设施。6.1.4隔油池废油应送有危废处理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6.2格糊6.2.1格栅在运行过程中,齿耙、传动机构等运动部件应运转灵活、平稳,无卡滞、碰撞、梗阻、异声等现象,整机运行平稳可靠。6.2.3在正常工况条件下,格栅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应不少于2000h。6.3调节池6.3.1根据工艺设计要求设置预曝气管进行预曝气,曝气量不宜小于0.6m3/(m3·h)。6.3.2采用地面设置的,底部应设有集水坑和泄水管,池底应有不小于2%的坡度,坡向集水坑,池壁应设置爬梯和溢流水管。采用地下设置的,顶部应设置入孔和直通地面的排气管。6.3.3调节池的调节容积按日处理水量35%~50%计算。6.4生物处理6.4.1接触氧化6.4.1.1供氧方式宜采用鼓风机加曝气装置、水下曝气机或其他曝气设备。6.4.1.2接触氧化池的水力停留时间,应根据原水水质情况和出水水质要求确定,但不宜小于4。6.4.1.3接触氧化池宜采用挂膜、无毒、耐用、比表面积大、维护简便的固定填料或悬浮填料。采用固定填料的,安装高度不小于2m;采用悬浮填料的,装填体积不应小于池容积的25%。6.4.1.4接触氧化池的曝气量可按B0D,去除负荷计算,宜为40m3/kg~80m/kgB0D,o6.4.2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6.4.2.1进水水温宜为12℃~35℃,pH值宜为6~9,B0D/C0Dcr的值宜不小于0.3。筑素荷网Z..ET
JT/T645.2-20166.4.2.2有去除氨氮要求时,进水总碱度(以CaC0计)/氨氮的值宜不小于7.14,不能满足时应补充碱度(以CaCO,计)。6.4.2.3应保证SBR反应池具有静置沉淀功能和良好的泥水分离效果。6.4.2.4SBR反应池应设置固定式事故排水装置,可设在滗水结束时的水位处。6.4.3膜生物反应器6.4.3.1根据原水水质情况和出水水质要求确定容积负荷,但不宜大于0.4kg(m·d)~0.9kg(m3·d)。6.4.3.2采用的膜及其膜组件应耐污染和腐蚀,结构简单,便于安装、清洗和维修;膜的工作水量宜大于10L/(m2·h)。6.5混凝、沉淀、过滤工艺6.5.1絮凝时间为10min~15min。6.5.2平流沉淀池沉淀时间为2.0h~4.0h,水平流速可采用4.0mm/s~10.0mm/s。6.5.3澄清池上升流速宜为0.4mm/s~0.6mm/s。6.5.4滤池的进水浊度宜小于10NTU。6.5.5滤池宜设气水冲洗或表面冲洗辅助系统。6.5.6滤池应备用冲洗滤池表面污垢和泡沫的冲洗水管。滤池设在室内时,应有通风装置。6.6微孔过滤6.6.1微滤膜孔径宜选择0.2μm,或0.1μm~0.2um。6.6.2二级处理出水进入微滤装置前,应投加抑菌剂。6.6.3微滤系统当设置自动气水反冲系统时,空气反冲压力宜为600kP,并宜用二级处理出水辅助表面冲洗,也可根据膜材料采用其他冲洗措施。6.7人工湿地6.7.1湿地处理系统土壤渗透率应不大于0.12m/d,土壤厚度大于0.3m,水力负荷为3m/a~30m/a,有机负荷为1.8×10kgB0D/(ha·a)。6.7.2人工湿地的主要设计参数应根据实验数据获得,无实验数据时,可采用经验数据或按照表1中的数据取值。表1人工湿地主要设计参数人工湿地类型BOD,负荷[kg/(hm3·d)]水力负荷[m3/(m2·d)]水力停留时间(d)表面流人工湿地1550<0.1<>4-8水平潜流人工湿地80-120<0.5<>1-3<1.0<>垂直潜流人工湿地80-120(议值:北方为0.2~0.5,1~3南方为0.4~0.8)6.7.3不规则潜流人工湿地单元,应考虑均匀布水和集水问题。6.7.4人工湿地植物选择与种植应符合以下要求:)人工湿地宜选用耐污能力强、根系发达、去除效果好,具有抗冻和抗虫害能力、有一定经济价值,容易管理的多年生植物;6筑素荷网Z..ET
JT/645.2-2016b)人工湿地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植物作为优势种搭配栽种,增加植物的多样性并具有景观的效果;?)潜流人工湿地可选择芦苇、蒲草等挺水植物:表面流人工湿地可选择睡莲、浮萍等浮水植物或黑藻等沉水植物;d)人工湿地植物栽种的密度可根据植物种类和工程要求进行调整,挺水植物的种植密度宜为9株/m2~25株/m2,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的种植密度为3株/m2~9株/m2;e)种植土壤的质地宜为松软黏土~壤土,土壤厚度宜为20cm~40cm,渗透系数宜为0.025cm/h~0.35cm/ho6.8土壤渗滤6.8.1土壤渗滤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参数为负荷率。常用的负荷率有水力负荷和有机负荷。不同类型土地渗滤处理工艺参数见表2。表2不同类型土地渗滤处理工艺参数慢速渗滤快速渗滤地下渗滤土壤渗滤速度(m/s)≥0.036≥1.200.036-1.2土层厚度(m)>0.6>1.5>0.6地下水埋深(m)0.63.0>1.0>1.0水力负荷(cm/d)0.6-66-1500.4-3有机负荷[kgBOD/(ha·a)2×1033.6×10布水方式可丰表面布水或高乐喷水闪J表面布水○U二地下布水覆盖植物经济与高秆作物无植被绿化植物6.8.2渗滤介质一般选择既具有一定的渗透性能,又具有一定阳离子交换容量的粉砂、细砂、中砂或砾石等天然砂石。6.8.3土壤渗滤处理系统中的填料一般选择天然土壤和天然河砂作为人工土柱,可分别添加不同配比的活性炭和活性污泥,提高土壤渗滤处理系统的出水效果。6.9消毒工艺6.9.1服务区再生水宜采用二氧化氯或液氯消毒。6.9.2再生水的加氯量应按卫生学指标和余氯量确定。6.9.3二氧化氯或液氯消毒后应进行混合和接触,接触时间不应小于30min。6.10中水回用储水池6.10.1服务区中水回用储水池的容积应根据服务区每日污水处理最高量确定。6.10.2服务区中水回用储水池应做好防护措施,如警示牌提示、储水池周边安装防护栏等。7构筑物设计7.1再生处理构筑物的处理能力应按最高日供水量加自用水量确定。自用水量可采用平均日供水量的5%~15%。7.2各处理构筑物的个(格)数不应少于两个(格),并按并联系列设计。任一构筑物或设备进行检修、7筑素荷网Z..ET
评星:
  • 0
  • 0

作品评论(0)

登录 后参与讨论
相关推荐:
本站所有资源由用户上传,仅供学习和交流之用;未经授权,禁止商用,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浏览:184 次数:1
下载:免费下载 收藏:0
等级:
编号:208498 4
文件格式:pdf文本
文件大小:859.66KB
投稿:1001 进入
上传时间:2022/8/25 18:48:59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可能在找这些:

PDF文本 免费下载

网站首页 典尚平台 建筑素材 三维模型 室内装修 视频素材网 上传教程 帮助中心 热门搜索 版权申明 关于我们 联系典尚

Copyright © 2000-2020 www.jzsc.net.粤ICP备0704761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609470690 客服电话:0755-83549300 深圳市典尚风设计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6典尚平台 JZSC.NET

网站推荐使用腾讯、Chrome浏览器浏览,不推荐360,很卡

粤公网安备 44030302000908号

QQ咨询
推广分享
×
复制本页url网址

推广详情

如您已登录,分享网址将自动加载您的推广编号,您将获得2元/注册用户的奖励。

推广记录  积分记录

网站首页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