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全部素材 > 规范图集 > 国家规范

GB17741-2005本标准的2、3、6.1.3、6.3.4、8.2.3、9.1.2、10.5.2、11.2.1、12.1.2、12.2.1、12.4.4和13.2.4为推荐性的,其余的技术内容为强制性的。本标准代替GB17741一1999《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本标准与GB17741一1999相比,主要有以下变化:)重新划分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作分级,工作内容和适用对象调整如下:I级工作的内容不变,明确了核电厂地震安全性评价属于I级工作;一原Ⅱ级工作为现Ⅲ级工作,原Ⅲ级工作为现Ⅱ级工作;一级工作的内容由地烈度复核变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b)删除了原文本的第4章“符号”和所有计算公式;c)增加了“发展构造”、“空间分布函数”、“弥散地展”、“超越概率”和“地震动反应谐特征周期”5个术语及其定义:d)增加了“地震动蜂值加速度复核”一章,并规定了具体工作要求;?)调整了部分内容的层次和章节划分,修订了部分内容的技术要求,修改了部分文字的表述和措词。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5)归。本标准起草单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熊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展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聿贤、张裕明、高孟潭、唐荣余、陈国星、李小军、赵凤新、薄景山、徐宗和、金严、鄢家全、陶夏新、吴春、杜玮、陶裕录、韦开波、冯义钧。SFT理筑素村网Z.ZC.ET
GB17741-2005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程场地地袭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各类设工程选址与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防展减灾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工作中所涉及的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18207.1一2000防震减灾术语第一部分:基本术语GB18306一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50267一1997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3术语和定义GB/T18207.1一2000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J.NE可地晨构造seismic structure与地震孕育和发生有关的地质构造。3.2活动构造active structure晚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构造,包括活动断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活动隆起等。3.3发震构造seismogenic structure曾发生和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3.4构造类比structure analog一种地震活动性分析方法,该方法认为,具有同样构造标志的地区有发生同样强度地震的可能。3.5活动断层active fault晚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断层。3.6断层活动段active fault segment在一活动断层上,活动历史、几何形态、性质、地震活动和运动特性等具有一致性的地段。3.7f能动断层capable fault可能引起地表或近地表明显错动的断层。3.8古地震paleo-earthquake1理筑素前网ZC.E7
GB17741-2005没有文字记载、采用地质学方法发现的地震。3.9地震区seismic region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环境均相类似的地区。3.10地震带seismic belt地震活动性与地展构造条件密切相关的地带。3.11地震构造区seismic tectonic zone具有同样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的地理区域。3.12弥散地晨diffuse earthquake在地震构造区内,与已确认的发震构造无关的最大潜在地震。3.13SFT本底地晨background earthquake一定地区内没有明显构造标志的最大地震。3.14潜在震源区potential seismic source zoneSFT未来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3.15空间分布函数即atial distribution function才1717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表征地震带内各震级档地震发生在每个潜在震源区可能性的函数。3.16震级档magnitude interval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的展级分档间隔。注:一股取0.5级。3.17晨级下限lower limit magnitude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影响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的最小地震震级。3.18震级上限pper limit magnitude地展危险性概率分析中,地震带或潜在震源区内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的震级极限值。3.19地展动参数ground motion parameter表征地震引起的地面运动的物理参数,包括峰值、反应谱和持续时间等。3.20超越概率probability of exceedance在一定时期内,工程场地可能遭遇大于或等于给定的地震烈度值或地震动参数值的概率,3.21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ground motion 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response spectrum规准化的反应谱曲线开始下降点所对应的周期值,3.22场地相关反应谱site-specific response spectrum2理筑素前网Z.ZC.ET
GB17741-2005考虑地度环境和场地条件影响所得到的地展反应谱。3.23地震地质灾害earthquake induced geological disaster在地震作用下,地质体变形或破坏所引起的灾害。4工程场地地展安全性评价工作分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划分为以下四级:a)I级工作包括地震危险性的概率分析和确定性分析、能动断层鉴定、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和地震地质灾害评价。适用于核电厂等重大设工程项目中的主要工程;b)Ⅱ级工作包括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和地震地质灾害评价。适用于除I级以外的重大设工程项目中的主要工程:?)Ⅲ级工作包括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区域性地震区划和地震小区划。适用于城镇、大型厂矿企业、经济设开发区、重要生命线工程等:d)V级工作包括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地动峰值加速度复核。适用于GB18306一2001中4.3条b)、c)规定的一般设工程。5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展构造评价5.1区域范围和图件比例尺5.1.1区域范围取对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有影响的范围,应不小于工程场地外延150km。5.1.2区域地震构造图比例尺应采用1:1000000,其他图件比例尺应不小于1:2500000。2地风新翻性整5.2.1地震资料收集与目录编制,应符合以下要求:a)根据地震部门正式公布的地稷目录和地震报告,收集相关的地履资料:b)历史地震资料应包括区城内自有地展记载以来的全部破坏性地震事件:c)区域性地震台网地震资料应包括区域内自有区域性地震台网观测以来可定震中参数的全部地震事件:)编制区域破坏性地震目录,包括发震时间、地点、震级、震源深度及定位精度等。5.2.2震中分布图的絹制,应符合以下要求:)分别编制破坏性地震震中分布图、区域性地晨台网记录的地震展中分布图;b)注明资料起止年代:c)注明主要地震的震级和发震日期;d)区分出浅源、中源和深源地寢。5.2.3地震活动时空特征的分析应包括:a)不同时段各级地震的可靠性与相对完整性:b)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c)展源深度分布特征;d)地震活动时间分布特征;e)未来地震活动水平。5.2.4应收集、补充本区域震源机制解资料,编制震源机制解分布图。5.2.5应收集、分析对工程场地有影响的历史地震烈度资料。5.3地展构造5.3.1I级工作,应有下列工作内容:理览素前网Z.
GB17741-2005)收集区域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杨资料,分析其与地展活动的关系;)编制区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图、地质构造图和新构造图:?)编制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图、航磁异常图和地壳结构图;d)立区域地球动力学模型。5.3.2Ⅱ、Ⅲ、V级工作,应收集区域地质构造资料,分析区域内地震发生的大地构造和新构造背景。5.3.3对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断层,资料不充分时,应补充下列工作:ā)查明断层最新活动时代、性质和运动特性;b)进行断层活动性分段:?)分析重点地段古地展的强度及活动期次。5.3.4应根据实地调查和已有资料分析,编制地餐构造图,地展构造图应包括以下内容:a)第四纪以来活动的主要断层及其活动时代;b)活动断层的性质:c)第四纪以来活动的盆地及其性质:d)现代构造应力杨方向:e)破坏性地虞度中位置。5.4综合评价5.4.1应评价区域地晨活动特征5.4.2应评价区域地震构造环境,分析不同震级档的地震构造条件。6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晨构造评价6.1近场区范围和围件比级简害女网J.N正6.1.1近场区范围应不小于工程场地及其外延25km。6.1.2近场区地展构造图和震中分布图比例尺应不小于1:250000,I级工作应不小于1:100000,6.1.3活动构造细节图件,根据需要选定比例尺。探槽剖面图比例尺宜取1:10~1:50,地质和地貌平面图和剖面图比例尺宜取1:100~1:1000。6.2地震活动性6.2.1对破坏性地腰的参数有疑问时,应进行资料核查和现场调查,6.2.2「级工作,应对近场区内猴级小于4.7级的仪器记录地震重新定位。6.2.3应编制近场区地晨震中分布图,分析其与活动构造的关系。6.2.4I级工作,应利用震源机制、小地震综合断层面解资料,进行局部构造应力场分析。6.3地震构造6.3.1应收集第四纪地质和地貌资料,分析第四纪构造活动特点。I级工作应进行现场勘察,编制第四纪地质构造剖面图和平面图。6.3.2应对主要断层进行详细的活动性鉴定,包括活动时代、性质、运动特性和分段等,并判定其最大潜在地震的震级。6.3.3在覆盖区,已有资料不能确定已知主要断层的活动时代时,应选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钻探和测年等手段进行勘查。6.3.4宜收集地壳形变和考古资料,分析现代构造话动特点。6.3.5I级工作应在工程场地及其外延5km的范围内进行能动断层鉴定,6.3.6应编制近场区地构造图,近场区地震构造图应包括以下内容:)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主要断层及其活动时代:b)活动断层的性质;c)第四系分布及其厚度;理素衬网Z.Z沁
GB17741-2005)第四纪盆地的范围及其活动性质:e)破坏性地震震中位置。6.4综合评价6.4.1应综合评价近场区地震活动特征。6.4.2应综合评价近场区发展构造。7工程场地地展工程地质条件勘测7.1场地勘测7.1.1场地范围应为工程设规划的范围。7.1.2应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资料。7.1.3应进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调查、钻探和原位测试。7.1.4应编制钻孔分布图及柱状图。7.1.5地震小区划应编制工程地质分区图。7.1.6钻探应符合下列规定:)I级工作应有不少于三个深度达到基岩或剪切波速不小于700m/s的钻孔:b)Ⅱ级工作的钻孔布置应能控制工程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控制孔应不少于两个:地震小区划场地钻孔布置应能控制土层结构和工程场地内不同工程地质单元,每个工程地质单元内应至少有一个控制孔:c)Ⅱ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控制孔应达到基岩或剪切波速不小于500m/s处,若控制孔深度超过100m时,剪切波速仍小于500m/s,可终孔,应进行专门研究。及,地座幸筑.NE可应调查历史地展造成的液化现象,勘查地下水位、可能液化土层的埋藏深度,测定标准贯入锤击数和颗粒组成。1级工作应符合GB50267-1997中5.3条的规定。7.2.2软土履陷应收集和调查软土层厚度分布及软土震陷等资料。7.2.3崩塌、滑坡、地裂缝和泥石流应收集和调查地形坡度、岩石风化程度、古河道、崩塌、滑坡、地裂缝和泥石流等资料。7.2.4海啸与湖涌I级工作应收集历史海啸与湖涌对工程场地及附近地区的影响资料。7.2.5地表断层应收集地震引起的地表和近地表断层的分布、产状、活动性质、断层带宽度、位错量及覆盖层厚度等资料。7.3场地岩土力学性能测定7.3.1应进行分层岩土剪切波速的原位测量和密度的测定。7.3.2应测定剪变模量比与剪应变关系曲线、阻尼比与剪应变关系曲线。I级工作应对各层土样进行动三轴和共振柱试验:Ⅱ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应对有代表性的土样进行动三轴或共振柱试验。7.3.3进行竖向地震反应分析时,应取得纵波速度值、压缩模量比与轴应变关系曲线,阻尼比与轴应变关系曲线。8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8.1基础资料8.1.1应收集区域及邻区的等震线图或地震烈度资料。5興尚理筑素衬网Z.ZC
GB17741-20058.1.2应收集区域及邻区的强震动观测资料。8.2基岩地震动衰减关系8.2.1在基岩地震动衰减模型中,应考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的高频分量在大震级和近距离的饱和特性。8.2.2具有足够强震动观测资料的地区,应采用统计回归方法确定地震动衰减关系。8.2.3缺乏强震动观测资料的地区,可采用转换方法确定地震动衰诚关系。8.2.4应论述地震动衰减关系的适用性,I级工作应进一步论证其合理性。8.2.5强度包络函数应表现上升、平稳和下降三个阶段的特征。8.2.6应确定强度包络函数特征参数与餐级、距离的关系。8.3地震烈度衰减关永8.3.1应采用有仪器测定震级的地震烈度资料确定地震烈度衰减关系。8.3.2地展烈度衰减模型应体现近场烈度饱和并与远场有感范围相协调。8.3.3应将确定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和实际地震烈度资料进行对比,论述其适用性。9地震危险性的确定性分析9.1地震构造法9.1.1应依据地震活动和地质构造划分地震构造区,确定弥散地震。9.1.2宜根据断层活动时代、力学性质、地度活动性等对活动断层进行分段,确定发构造。9.1.3应根据各断层活动段的尺度、活动特点、最大历史地震和古地震,判定最大潜在地震。9.1.4确定工程场地地展动参数,应遵照下列规定:一山膏量在变茶预瓷SC.NE丁?)计算结果中的最大值为地震构造法所确定的地展动参数。9.2历史地震法9.2.1应计算历史地震在工程场地处的地震动参数。9.2.2应根据历史地震的记载与调查资料,确定工程场地的烈度值,转换得到地屡动参数。9.2.3应将计算和转换结果中的最大值作为历史地震法所确定的地晨动参数。9.3结果的确定应取地震构造法和历史地屡法结果中较大者作为地震危险性确定性分析的结果。10地震危险性的概率分析10.1地震区和地震带划分10.1.1应依据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分区性和地震与活动构造区的相似性划分地区。10.1.2应在地震区内依据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成带性和地震与活动构造带的一致性划分地展带。10.2潜在震源区划分10.2.1应在地震带内划分潜在震源区。10.2.2综合判定潜在展源区时应考虑下列标志:a)破坏性地展展中:b)微震和小很密集带;c)古地晨遗迹地段:d)地震空间分布图像的特征地段;e)断层活动段;)晚第四纪断陷盆地;6興尚理甄素前网Z.ZC
评星:
  • 0
  • 0

作品评论(0)

登录 后参与讨论
相关推荐:
本站所有资源由用户上传,仅供学习和交流之用;未经授权,禁止商用,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浏览:279 次数:1
下载:免费下载 收藏:0
等级:
编号:208963 17
文件格式:pdf文本
文件大小:1.00MB
投稿:1001 进入
上传时间:2022/8/25 21:54:37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可能在找这些:

网站首页 典尚平台 建筑素材 三维模型 室内装修 视频素材网 上传教程 帮助中心 热门搜索 版权申明 关于我们 联系典尚

Copyright © 2000-2020 www.jzsc.net.粤ICP备0704761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609470690 客服电话:0755-83549300 深圳市典尚风设计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6典尚平台 JZSC.NET

网站推荐使用腾讯、Chrome浏览器浏览,不推荐360,很卡

粤公网安备 44030302000908号

QQ咨询
推广分享
×
复制本页url网址

推广详情

如您已登录,分享网址将自动加载您的推广编号,您将获得2元/注册用户的奖励。

推广记录  积分记录

网站首页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