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方案设计说明
     

1      设计依据

     1、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概念设计方案征集书。
     2、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概念设计方案征集书附件。

2      工程概况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东临国家公安部,北沿东长安街,南侧与最高人民法院相对。本次改扩建工程将在现状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建筑规模从现在的6.5万平方米扩建至15万平方米。改扩建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将成为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交流和博览展示、学习教育及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博物馆建筑。

3      设计构思与创意

    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华夏文明与历史的见证,记录着中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映射出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因此,其蕴藏着民族国家历史文化的深层内涵。同时,其作为博物馆也反映着独特的建筑文化特征,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影响力。在建筑设计中,如何通过建筑语言来传达这些信息,体现其中的深刻,以及如何使建筑艺术与博物馆文化艺术的主题相融合,并且相得益彰,是本次建筑创作的出发点和切入点,也是设计的中心思想。

3.1      创意

    设计主题: 永远的辉煌和沟通之桥梁
    中国国家博物馆记录着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设计中,通过建筑空间和环境的营造,突出辉煌的主题,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加强民族凝聚力。
    同时,博物馆是沟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是跨越时空,全方位的文化展示;也是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文化以及人与人互动和交流的桥梁。

3.1.1      体味辉煌之意

    在设计中通过建筑空间、环境、风格与形式的创作,借助声、光、色的变幻,营造出恢弘和博大的气势,从而使人们从视觉、听觉、触觉和感觉等各个方面都能深切体会到辉煌的意味。
    1建筑空间组织:
    建筑空间由纵横两个方向的轴线贯穿起来,形成完整的空间序列。纵轴代表时间,横轴寓意空间,纵横交织展现出历史的全貌,昭示国家和民族从辉煌走向更加辉煌。
    2建筑环境组织:
    建筑从广场到内院,从周围环境到内部温室走廊和绿色中庭,通过灯、光、色、影等多重处理手法,结合馆内珍藏的极具艺术感染力的文物展示,营造出辉煌的场景和环境氛围。
    3建筑风格和形式:
    博物馆新建部分采用简洁明确的建筑体量结合典雅清新的立面风格,与老馆恢弘的建筑形式相互对应,形成气势宏大、端庄而又不失灵动的建筑形象。

3.1.2      感受沟通之桥

    时空展现:
    通过建筑纵横两个方向空间序列的营造以及横向公共空间内多重桥的设置,将博物馆承前启后、贯通古今、通达未来的主旨充分发挥出来。
    人与自然:
    将国家博物馆营造成为博物馆公园。通过建筑内外空间和环境的创造,形成系统的绿色生态环境,体现人与自然的对话与沟通。
    人与历史:
    通过馆内文物展示、内部主题公共空间的营造以及纵横双方向空间序列的组织,形成人与历史的交流与沟通,从而达到教育与启迪之功效。
    人与文化:
    通过馆内展品的陈列、历史长廊的营造以及博物馆本身新老建筑的有机融合,实现了全方位的文化展示,促成人与文化的直接对话和沟通。
    人与人:
    通过博物馆营造的空间和环境氛围,创造了良好的交流与沟通的平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陶冶情操,文化休闲和交往交流的首选。

3.2      构思

3.2.1      城市空间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首都的中心广场,具有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其空间形态的变化必然会对广场空间和长安街建筑形态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老楼的基础上改扩建,如何通过新楼的建设完善城市空间形态,也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本方案的扩建部分集中于老楼的中间部位,保持老楼原有西、南和北侧立面的完整。中间新建部分在原楼基础上向东扩建,同时加建一层。新楼呈简洁的立方体嵌于老楼中部,形成了新老融合贯通的格局。这一改扩建后的建筑具有以下的城市空间特征。
    尊重和改善并重:
    尊重现有天安门广场的环境特征和城市空间形态。博物馆新建部分在沿广场一侧尽量虚化和压低建筑体量,保留老楼原有的西立面和柱廊及入口前广场,从而保持和延续了人们对广场空间的定式思维和记忆。另一方面,重新设计入口广场,体现怡人的环境和丰富的空间趣味,使之成为人们可以停留和活动的场所,体现亲民和民主的主旨。
    保持和完善并重
    保持长安街建筑形态的完整和协调。新建部分退后长安街,形成良好的沿街空间形态。
    善待左邻右舍:
    与东侧国家公安部大楼形成良好的空间组合。规划建设中的公安部大楼沿长安街和其西侧路呈L型布置,主要入口设置于西侧,与国家博物馆东侧扩建区相对。考虑到公安部大楼沿西侧街区巨大的建筑体量,本方案在建筑设计中将新建部分集中设置于中间部分,避免对道路产生压迫感,从而形成良好的空间形态。同时,考虑到公安部特殊的使用要求,国家博物馆东侧不设公众出入口,只设博物馆内部出入口,以避免出现大量室外人流聚集区域,保证公安部的安全与方便。
    扩建后的博物馆建筑体型与天安门广场西侧人民大会堂的建筑体量相呼应,完善了广场空间形态。
    可持续发展:
    考虑到博物馆收藏和研究的不断发展,本方案在改扩建中尽量将建筑集中设置,留出空地便于建筑的持续发展。

3.2.2      新老建筑的融合

    本次改扩建是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而原博物馆建筑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著名建筑,是时代的象征。因此,对该建筑的改扩建必须注重新老建筑的对话,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本方案在设计中是采取以下的建筑策略来融合新老建筑的空间和形式的。
    有机生长:
    尊重原有建筑的历史和建筑文化,保留老建筑主要的立面和空间特征。新建部分在建筑尺度、空间特征以及立面肌理上承接了老建筑的特质,从空间内在的规定性上延续了老建筑固有的内涵和精神。同时,新建筑是从中间嵌入老建筑中,随老建筑向新建筑的过渡,新建筑也相应地由,既体现了对老建筑的保护和尊重,又体现了建筑有机生长和融合的特征。
    新旧分明:
    建筑是时代的产物,必然具备当代的特征。在建筑设计中,尽可能地保持老建筑的原汁原味,而同时新建筑则应用全新的建筑材料和工法建造,从而形成鲜明的新老建筑对比,体现出不同时代的特征。
    保护与更新:
    保持原有的建筑文化氛围和特征,同时按照当代博物馆功能的要求重新组织空间和安排设施。将原博物馆中间部分与东侧扩建部分组成全新的展示空间和公共空间。中间部分原有的外墙变成室内的装饰墙面,从而达到保护和再利用的功效。

3.2.3       传统文化与当代精神

    在设计中,将传统文化的底蕴与当代精神的表达相结合,表现出独特的个性与品质。
    传统文化的表达: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太极、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八卦,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和宇宙观,根植于中国文化和社会心理的深层中。传统的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都具有这些哲学思想和文化内容。在本方案的设计中力图体现传统文化的特征,与北京古城内在的逻辑相吻合。
    坤至为方
    老北京城和皇家紫禁城皆依据传统文化以为本,以方型作为古都的基本形制。在本方案设计中,将新建部分设计为简洁的方型,与原有的博物馆旧楼相互呼应,切合古都的城市机理。
    大中至正
    古语云:大哉乾乎,刚健中正。说明传统文化中讲求居中得正的特质。在设计中,保持和强化了博物馆的东西中轴线,同时创造了南北空间轴线,体现大中至正的空间形态。
    太极阴阳
    古语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乾坤阴阳合而为太极。体现了世间万物相互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在设计中通过总体布局、内部空间以及建筑风格等多重的虚实对比和空间构成,体现出这一传统文化特质。
    天地人文
    传统文化推崇三才”——天、地、人,讲求天人合一。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文化以及人与人的和谐统一,将其体现在空间和环境的融合和贯通中。
    四象与五行
    传统文化中讲求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四象规定了四个不同的方位,也就是东、南、西、北,与之对应的是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在建筑设计中根据不同的方位,在立面上设计出与之对应的标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行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五行即为:金、木、水、火、土,代表了世间万物相生相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本质。在设计中,将博物馆五个内院分别对应五行的主题,体现传统文化的内涵。
    当代精神的体现:
    中国国家博物馆虽应具备丰富和深刻的传统文化底蕴,但同时还必须是现代化的博物馆,具有时代的气息和当代的精神。
    现代博物馆对内具有文物收藏、保护、研究以及交流的功能,对外具备展示、交流、文化休闲以及文化经济的功效。内外功能是通过文化信息传播结合在一起,成为有机的整体。在设计中将博物馆空间组织成为高效适用的空间,设置数字化的现代设施,使之成为现代博物馆的同时,也注重其环境和公共区域的营造,体现博物馆公园的特征,实现博物馆经济的良性循环。

4      总体布局

4.1      功能分区及结构组织

    在总体布局上将博物馆分为三个部分:即南区、中区和北区。建筑围绕东西轴线对称布置。南区和北区各围绕两个内院布置功能用房,中区西侧为开放广场,东侧为内院,各种功能用房组织在其间。改扩建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南和北侧保持原有的建筑形象和空间形态。新建部分集中于建筑的中部,尽量减少对长安街和天安门广场的影响。  
    博物馆西向的广场成为沟通天安门广场和博物馆内庭的重要空间,创造出了空间序列中的高潮和亮点,成为博物馆建筑最重要的室外空间和人们交往交流的场所。

4.2      交通组织

    在博物馆的交通组织中,充分利用现有的道路系统和公共交通站点,做到人车分流。
    在建筑的东侧设置两处机动车出入口,主要为内部用车及展品运输设置,与西和北侧观众流向分开,互不干扰。在东北和东南侧设少量地面绿化停车位,供内部使用。在建设用地的南侧设一处机动车出入口,主要为观众用车和研究人员用车设置。在建设用地北侧设机动车入口一处,主要为来宾和观众用车设置。在用地的东北端和东南端分别设置地下车库出入口。在用地的西侧设博物馆的主出入口,以人行为主,遇重大礼仪时也可以进出贵宾车辆。在地段的北侧和南侧分别开设人行出入口,便于地铁人流及广场人员的进出。
    在建筑的西侧设置博物馆主入口,北侧设置贵宾出入口,南侧设置研究人员出入口,东北侧设置后勤出入口,东南侧设置文物展品出入口。整个博物馆区的人流与车流,观众与内部工作人员,展品运输与参观活动流向严格分开,互不干扰。

4.3       环境营造

    在博物馆的环境营造中,突出体现绿色、水景和传统文化的主题,使建筑立于绿色中,临于水景边,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也使得博物馆的整体环境充满了灵动和活力。在环境的营造中,东西轴线的广场、前庭、中庭及内院是人们停留、活动的中心地带。在设计中沿东西轴线布置镇馆之宝,形成恢弘的气势和完整的空间序列。在建筑的五个内院中分别按照金、木、水、火、土的主题营造院落空间和环境,通过加入大量的主题雕塑和景点,大大加强了环境的趣味性和亲和力,使自然与人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使人人乐在其中

5      建筑设计

5.1      平面设计

    博物馆新建部分设置于老楼的中部,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向东扩建66.5米,南北向长150米,地上四层。
    建筑分为三个部分,即北区、中区和南区。各区之间通过贯穿东西和南北的公共空间序列组织在一起。博物馆地下一层布置文物库房、机房和机动车

评星:
  • 0
  • 0

作品评论(0)

登录 后参与讨论
相关推荐:
本站所有资源由用户上传,仅供学习和交流之用;未经授权,禁止商用,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浏览:239 次数:3
下载:0.10 收藏:0
等级:
编号:114327 3
文件格式:word文档
文件大小:44.5KB
投稿:资料王 进入
上传时间:2016/3/10 12:16:44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站首页 典尚平台 建筑素材 三维模型 室内装修 视频素材网 上传教程 帮助中心 热门搜索 版权申明 关于我们 联系典尚

Copyright © 2000-2020 www.jzsc.net.粤ICP备0704761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609470690 客服电话:0755-83549300 深圳市典尚风设计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6典尚平台 JZSC.NET

网站推荐使用腾讯、Chrome浏览器浏览,不推荐360,很卡

粤公网安备 44030302000908号

QQ咨询
推广分享
×
复制本页url网址

推广详情

如您已登录,分享网址将自动加载您的推广编号,您将获得2元/注册用户的奖励。

推广记录  积分记录

网站首页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