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Huzhou City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Development Plan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Research Ins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Nanjing University

 

 

2003年3

 


 

 

 

 

 

 

 

 

 

 

 

 

 

项目负责

崔功豪 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红扬 博士、副教授

 

项目组成员

崔功豪 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红扬 博士、副教授

沈洁文 教授

管驰明 01级博士研究生

孙  娟 01级硕士研究生

方  倩 01级硕士研究生

朱郁郁 02级硕士研究生

陈志敏 02级硕士研究生

 

 

谨向在本次规划研究工作中为我们提供了支持、帮助和参与讨论的湖州市政府、湖州市建设局、湖州市规划

设计研究院、湖州市政协、湖州市委政策研究室、湖州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南洵镇城建办、织里镇城建办、

长兴县建设局、安吉县建设局、德清县建设局等部门有关领导和专家致谢!


  

 

 

第一部分 综合报告

 

第一章 规划的问题

在优良条件下逐步边缘化的湖州              1

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边缘化              1

二、交通区位的边缘化              3

三、核心产业的边缘化              3

四、经济联系的边缘化:大城市的阴影交汇区?              4

 

第二章 战略的核心思辨

如何从边缘化的现状实现追赶?              5

一、从区域比较中认识缺陷、寻找优势              5

二、边缘化过程中湖州自身的失败何在?              7

三、落后与追赶:发展机遇期理论              7

四、机遇——新发展机遇期              9

五、突破口——后发优势              9

六、小结              10

 

第三章 发展战略的整体框架

整合资源、系统优化、创新突破、后发致胜              11

一、功能定位(发展战略目标)              11

二、实现功能定位的配套策略              13

 


第四章 市域、市区空间发展战略

立足大战略、谋求大整合、构筑大交通、迎接大发展              15

一、理念              15

二、市域整体空间结构规划与开发控制指引              15

三、市域、市区城镇(体系)规划              18

四、人口城市化发展              20

五、市域综合交通网络规划              21

 

第五章 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自然与人文、历史与未来、现实与发展的对话              25

一、理念              25

二、总体结构:有机疏散的双核心城市              26

三、用地布局              27

四、交通组织              27

五、城市景观与意象塑造              27

六、重要地段布局设计概念              28

七、城市发展的时序控制              29

八、结论:自然与人文、历史与未来、现实与发展的对话              30

 

附 图 目 录

1、市域空间发展导引图

2、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3、市区城镇体系规划图

4、市域综合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图

5、市域水路交通规划图

6、中心城区现状用地图

7、用地布局概念图

8、功能结构分析图

9、绿化景观系统规划图

10、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图

11、老城发展概念分析图

12、新区发展概念分析图

13、工业园区发展概念分析图

14、分期发展控制规划图

 

 

第二部分 专题报告

 

专题研究一 产业发展及其未来

一、湖州产业发展现状特征分析              32

二、产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36

三、产业发展战略              38

四、产业空间布局研究              40

 

专题研究二 中外城市空间组织理论与实践及其对湖州的启示              42

一、湖州城市功能空间演变和评析              42

二、国外城市空间组织方式的发展趋势              42

三、国内城市功能空间组织的进展              43

四、对湖州的启示              43

附:几种学派对城市空间模式的探索和几种理想的可持续城市形态              45

 

专题研究三 城市功能与定位              47

一、失落的湖州:渐趋边缘化的城市              47

二、重振的希冀:第三次发展机遇期              51

三、复兴的湖州:进入核心的太湖城市              55

 

专题研究四 市域、市区城镇体系与人口城市化              58

一、市域城镇空间现状特征解读              58

二、湖州市域城镇空间组织              59

三、人口发展              60

 

专题研究五 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62

一、湖州城市综合交通现状              62

二、未来交通发展要点              64

三、湖州未来交通功能定位:中转型区域交通枢纽              65

四、区域交通构想和布局              65

五、市区交通组织              67

 

专题研究六 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方案比选              68

一、湖州城市空间影响要素解析              68

二、空间规划总体目标              68

三、空间结构多场景方案及其比选              69

 

专题研究七 城市景观风貌研究与设计——???              73

一、湖州的景观大基底              73

二、市域景观建设总体把握              74

三、构筑中心区的城市生态景观              74

四、需要协调的关系              77

 

专题研究八 信息化、网络化与湖州城市发展              78

一、一般概念              78

二、信息化条件下的城市特征              78

三、信息化对湖州城市发展影响的辨证思考              79

四、湖州信息化发展总体目标              80

五、现实问题与战略规划              80

六、实施战略              81



 




 

在优良条件下逐渐边缘化的湖州

Huzhou: A Marginalised City with Privileged Conditions


 

 

 

 


 

 

 

第一部分  综 合 报 告

 

 

 

 

 

 

 

 



第 23

 



 


 

 

规划的目的是实施。因此,从终极蓝图式规划到过程式规划、从目标式规划到情境式规划(scenario planning),城市规划在努力走近发展的客观现实。这些首先在国外城市规划界提出的改变,在中国由计划经济逐步转为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尤其具有现实的相关性:静态地对未来某个时点发展状态的设想或定义,只是在构筑海市蜃楼,即便其无比美好也只是幻象;只有在系统思索和规划了发展的合理过程之后,才可能获得对未来的恰当预见。这样的规划,一方面不再只是理想的终极蓝图,另一方面,它在提出合理的规划目标的同时,也同时提出一整套的实施方案,是一套关于发展的一揽子的政策建议(a package of policies for development)。本规划努力成为这样一个真正意义的---的规划,一个基于对发展道路、发展情境的深入研究而提出的能够对地方发展的实践真正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

 




作为土壤

本规划的整体框架

 

 

辨析规划问题

湖州的边缘化

确立战略的目标

复兴湖州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这样的条件:它能够

使湖州从边缘化的现状实现追赶

要追赶,必须找到更突出的优势并配合以相应的战略

湖州的缺陷是什么?

边缘化的现状意味着什么?

湖州自身存在缺陷,因为一定是缺陷的存在导致了它的边缘化

复兴的战略,必须包含对既有缺陷的克服

面向未来,湖州的起点已经落后

独特的优势在哪里?

湖州战略的突破

后发优势

从而化被动为主动,跳出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宿命

 

更低成本参与竞争、更高强度工业化

在区域比较中找差距、找优势

如何选择?

珍视、保持自己的环境、文化、社会肌理

 

传统工业

高科技

 

内生发展

外资依赖

 

必须克服成熟模式可能导致的思维范式和盲区

 发展机遇期的理论内涵

湖州的边缘化,最直接的原因

两次宏观发展机遇期成长滞后

表现

两次发展机遇期机遇因子是什么?

自上而下的制度和观念的创新、改善使经济活力因素得到解放

主观上未能做好准备、抓住机遇因子;自上而下的思想观念和制度的惰性、封闭、保守。实践中表现为湖州:

没有合理的区域定位

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

没有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

没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热情

区位的相对弱势?

行政区划的反复?

传统文化的惰性?

理论意义一:快速增长在机遇期最可能实现

理论意义二:快速增长的实现首先在于对该时期机遇因子的理解把握

概念

新发展机遇期?

以中国向更加自由市场化但同时更加有序规范、经济进入更加稳定型持续增长、市场潜力得到更充分挖掘的经济高级阶段过渡为特征的

第三次发展机遇期

 

第三次发展机遇期的特征是什么?

前期发展中的真正失败

为什么后发可以优势?

 

依大城市

立足自我





劣势到优势:区域比较中理解发展条件的辨证

?      未被过度开发的充足、完整用地

?      未被严重污染的环境、水

?      浓郁、人性、有序的文化、品味、社会肌理

?      区域合作、中介的理想区位

?      后起者的学习效应

 

新发展机遇期的特征

经济整体档次提高——

?      在自由中更有序、规范

?      对环境、文化、品味的更高要求

?      外资进入持续力度增强、档次提高,并尤集中于长三角

?      区域合作型发展成形

?      新兴市场发育

?      制度对发展的激励

 

 

战略目标定位

传承湖学古韵、融汇山水湖州的亲雅人居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核心环太湖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辐射内地的门户城市,上海都市圈首位旅游休闲城市之一,浙江吸引外资的首选城市、投资兴业的新高地

市域、市区:立足于战略,谋求大整合、构筑大交通、迎接大发展

空间使用依据战略整体协调

城镇体系围绕战略安排分工

交通网络服务战略构筑网络

人口城市化根据发展模式预测

中心城市:自然与人文、历史与未来、现实与发展的对话

立足于战略,新发展要能够保护、延续既有优点、改进原有不足,并为潜在的大发展提供核心支撑和有效引导。规划目标于一个高、雅的湖州,但同时努力协调这种与现实中的

空间支撑和表达?

政策配套

实现功能定位的系统优化策略

?      交通

?      区域合作协作

?      生态保护

?      文化保护

?      本地绿脉、文脉的延续、演绎

?      高水平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      管制环境

?      创业文化

布局概念在重点地区的延伸

空间发展的时序引导

总体结构:有机疏散的双核心城市

保证了老城环境,使城市享有最高品质的生态、生活、工作、文化和产业环境,满足未来产业区对用地的巨大需求,并使新区得到有依托、有生命力的发展,

景观与城市意象

湖山半入州,绿带襟两城;六水绕西厢,古渡望吴兴

交通组织

用地布局




在优良条件下逐渐边缘化的湖州

Huzhou: A Marginalised City with Privileged Conditions



 


 

 

 


城市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三次产业比重

财政收入

(亿元)


人均GDP(元/人)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数值

位次

 

数值

位次

数值

位次

数值

位次

上海

4950.8 

1

1.747.650.7

1995.6

1

37382

1

40.3

1

苏州

1760.3 

2

5.256.838.0

208.9

2

30384

3

11.9

5

杭州

1568.0 

3

7.150.642.3

188.5

5

25074

4

12

4

无锡

1360.1 

4

4.055.240.8

141.9

6

31248

2

10.4

7

宁波

1312.7 

5

7.654.837.6

190.3

4

24213

5

14.5

3

南京

1150.3 

6

5.147.647.3

204.8

3

20597

6

17.8

2

绍兴

822.5

7

9.858.132.1

62.4

9

18997

8

7.6

15

南通

809.3

8

16.848.534.7

66.8

8

10329

14

8.2

11

常州

672.9

9

7.056.636.4

75.3

7

19704

7

11.2

6

嘉兴

604.3

10

10.555.234.3

53.5

10

18223

10

8.9

9

扬州

505.5

11

13.348.738.0

40.7

12

11205

13

8.1

12

镇江

502.7

12

6.655.338.1

40.8

11

18852

9

8.1

12

泰州

450.0

13

15.348.036.7

38.5

13

8958

15

8.6

10

湖州

385.0

14

13.153.933.0

29.5

14

15031

11

7.7

14

舟山

126.7

15

26.134.139.8

12.4

15

12893

12

9.8

8

资料来源:国务院政策研究中心


 

 

第一章 规划的问题

在优良条件下逐步边缘化的湖州

 

 


区位优越的湖州


改革开放以来,湖州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巨大的提高。和整个中国一样,湖州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是,当思考湖州市未来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长期的发展战略时,我们将不会陶醉于已经取得的成绩,而是以审慎、冷静的思索,在把握本地的长处的同时努力检讨存在的不足乃至问题,在对问题的解决中规划湖州更加坚实的前进的脚步。检讨现状发展中的问题,也是任何具有全局意义的规划所不能绕过去的,尤其是发展中系统性、基础性的问题。

我们对所获证据的分析显示,湖州市发展中的问题,已经集中地表现为这个城市在大区域的比较中相对落后、边缘化的发展状态!尤其值得深思的,是这种边缘化是在湖州市本身拥有优良发展条件的情况下形成的——湖州市地处中国自然条件最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中部的杭嘉湖平原,乃鱼米之乡、天下粮仓,丝绸之府、锦衣九州;更兼双溪合抱、面山濒湖,山水形胜,奠基窈窕城郭,地杰人灵,因此盛极一时:工商繁荣、富可敌国,湖学都会、文冠华夏。而反观今天的湖州——

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边缘化

1  2001年湖州与长三角城市经济发展比较

 

1、经济发展量化水平处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低谷

湖州近年来获得获得了长足进步,最近发展速度位居全省前列,但我们不能忘记这种发展是建立在较低基础上的恢复性增长。正如表1所示,当我们把湖州放进一个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即与同处长江三角洲的其他城市横向相比却发现,湖州经济的近年来的发展实际上是落后了,特别是当与其周边的发达城市如苏州、无锡相比时。我们可以看到,湖州各项经济指标除人均GDP略高外,均处于长三角城市的最后两位。从量化方面讲,湖州的GDP总值仅相当于排在13位的泰州的85%。而人均GDP也刚超过15000元,仅为排在第10位的嘉兴的80%。可以说,湖州基本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不发达

处于长三角低谷的湖州经济

的城市之一,处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最低谷。在长三角城市经济呈整体推进的态势下,湖州的经济发展水平使湖州的经济地位在长三角区域中日趋边缘化。

2、产业发展阶段相对滞后


2 2001年湖州市企业规模结构统计表  单位:万元

企业分类

工业产值

产值比重

比上年增长

大中型企业

1650059

40.3%

-9.4%

小型企业

2444978

59.7%

27.8%

 

从湖州目前的产业结构比例来看,一、二产业比重较高,初级产业比重高。如表1所示,湖州市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依然保持在13%左右,这可能与湖州的自然资源优越和农业发展水平较高有关,但仍然反映湖州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同其它绝大多数城市一样,产业结构呈二、三、一的格局,基本处于工业发展的中期阶段。但湖州较高的第二产业比重是建立在小型企业(见表2)与传统的纺织、建材和金属加工工业基础上(参见产业专题),同其它城市本质上不同,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3展特色不清晰

没有清晰的发展模式,也就是没有可预见、可期待的发展道路,而湖州恰恰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周边的苏州、无锡等城市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同属浙江的温州、台州则成功创造了温台模式。而处于江浙交界处的湖州本可以有多种成功发展道路加以借鉴,但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可能正是这种多样性使湖州在发展道路的选择上无所适从,亦步亦趋,始终存在于其他城市的阴影中,没有形成独立的具有湖州特色地发展道路。


4、中心城市地位边缘化

1城市化发展滞后

湖州在浙江省来讲经济发展水平位居中游,人均GDP在全省排名第5,而城镇化水平却位居第8,落后于全省平均城镇化水平将近10个百分点,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5个百分比左右。社会发展水平滞后于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未来城市力量的进一步释放。

3  2000年 浙江全省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地区

城镇化水平

(%)

城镇化水平

排名

人均GDP

(万元/人)

人均GDP

排名

全国

36.09

 

0.71

 

全省

48.68

 

1.35

 

杭州市

58.64

1

7.52

1

舟山市

56.03

2

1.16

8

宁波市

55.75

3

2.18

2

台州市

51.54

4

1.24

6

温州市

51.52

5

1.14

9

绍兴市

48.68

6

1080

3

金华市

45.33

7

1.23

7

湖州市

38.73

8

1.48

5

嘉兴市

37.97

9

1.64

4

丽水市

33.09

10

0.55

11

衢州市

29.57

11

.067

10

资料来源:嘉兴城市发展概念规划,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中国的明星城市,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九大科技新城之一。

无锡经济文化基础雄厚,交通优势明显,素有小上海之称。 

嘉兴区位优势突出,乍浦港作为上海分流港的重要性日渐突出。 

湖州……,对外人来说却是陌生的城市。

2相比周边城市,知名度小,要素集聚能力弱

当我们提起湖州时除了其曾经兴盛的文化外,很难还有其他印象。相比起周边的苏州、无锡等明星城市,湖州的知名度要小许多。同时,由于其他一系列的限制条件,既不像苏南城市那样获得外资的垂青,又不像温州那样有着极强的自生长能力和扩散能力。城市对资本、劳动力、信息等要素的集聚与扩散能力相对较弱,影响未来城市的扩张和功能的提升。

3中心城市弱中心特征明显

通常来讲,作为地级中心的湖州相对于其郊县由于有着更为有利的发展条件,其发展应更有活力。但是,正如图1所示,历年来湖州郊县的经济增长比市区表现更为出色,市区经济的相对优势正在消失,没有展现出过人的发展前景和夺目魅力。湖州市作为弱中心城市的趋势日益明显。

大交通区位难与匹敌的嘉兴


湖州市县GDP增长率比较

 

 

 



长三角核心产业集群分布示意

4经济腹地受到周边城市挤压


德清由于其紧邻杭州市的特殊区位和旅游资源,将自身定位于杭州的后花园,其主要经济联系方向是杭州。

长兴有着更为突出的交通区位,湖州市区经济的弱小难以给它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安吉借助浦江源头的开发,吸引的大量上海游客,据统计高达90%的游客来自上海,无疑安吉的经济联系方向在上海。

在我国现行的市带县的行政体制下,.郊县是中心城市地天然经济腹地。但由于湖州自身作为弱中心城市辐射力较小和周边强中心城市的影响,其经济腹地正受到多方挤压。一方面,湖州中心城区对其邻县的影响力基本只限于政治力,经济力的影响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另一方面,湖州周边上海、杭州、苏州、无锡等强中心和嘉兴、吴江、宜兴等次级强中心地存在,极大削弱了湖州对其腹地地影响力,湖州的经济腹地可能被袭夺,甚至自身也可能附属于其他城市。



二、交通区位的边缘化

如果说湖州本来在交通区位上并不逊色的话(104318、大运河、皖赣线、长湖申运河),今天的湖州,已经处于长三角快速干道网字轴线的边缘。

2002年以前,湖州境内没有高速公路,只有104318两条国道,在现今高速化的时代,这样的公路网已显得十分落后。当发达地区已经进入到高速公路时代时,湖州还停留在水运和铁路时代。而境内虽然有宣杭铁路通过,但离市区较远,通达性差,同时宣杭线没有经过如上海这样辐射力强大的城市和苏锡常这样的增长极,无法取得经济轴线的地位。运河运输在现在大运量、快速运输的要求面前显得已不合时宜。交通条件的相对落后,极大限制了湖州与外界交流的能力,尽管与上海仅165公里,却无法象距离相仿的无锡、常州一样获得来自上海的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支持,即使与嘉兴相比也有很大不足,嘉兴显然拥有更为有利的交通区位条件。

三、核心产业的边缘化

一直以来,长江三角洲都将自己定位于世界制造业基地,而从目前长江三角洲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其核心产业的发展方向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和重化工工业。在现有基础上,最有可能形成苏锡常和杭甬两大高科技产业集群以及包括宁镇扬、苏锡常和宁波在内的沿江、沿海的重化工产业集群。这两个产业集群包括了长三角地区所有的先进城市。然而,我们面对湖州时却发现,湖州基本没有这两大产业,也就是说湖州脱离了区域产业发展的主流,无法借助区域集群竞争的优势。

如果从长三角产业发展的动力来看,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外资,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另一个是民资,集中于浙江,并且开始进入快速扩张期。但在湖州的发展动力中,外资经济与整个浙江的情况类似处于起步阶段,与苏南城市不可相提并论,而自身传统上又受苏南影响较大,民营经济弱小,城市产业发展缺少强大动力。

四、经济联系的边缘化:大城市的阴影交汇区?

湖州地处中国经济实力最雄厚、发展最健康的长江三角洲,区域内仅重量级的特大城市就包括中国经济的龙头——上海和综合实力雄厚的南京和杭州同时增长迅猛、活力四射而且后劲十足的苏州、无锡、常州、宁波等城市。然而湖州似乎没有能够成为区域任何一个核心城市(上海、南京、杭州)的重要经济伙伴,与区域中的二级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也非常一般。在本区域中,苏锡常地区最有效地借助了上海的经济、技术和信息中心的作用实现了腾飞,而湖州虽然是黄浦江的源头,但在经济上的联系比较单一(旅游是其中最突出的)、低强度、低层次(反映在制造业方面的联系)。与南京的联系之弱,两地的客运交通联络可见一斑:作为两地间几乎是唯一的客运方式的长途班车一天-六班车(约30座)一般还都坐不满。三个核心城市之间,与杭州的联系最紧密,但这种联系行政关系的影响很大,经济上湖州并未表现出与杭州的密切关联,湖州现状支柱产业是轻纺工业和一些基础工业,是资源型、传统型和自给型的工业,从中看不出多少杭州的影响。湖州,如同一只离群的大雁(如果它还是一只大雁的话),是很难跟上区域整体发展的步伐的。


简单分析一下城镇之间的分工,就可以看出湖州角色的边缘化:

 



苏锡常

对外开放

湖州

杭州

旅游、管理

嘉兴

远郊,交通连接点

宁波

港口

 

 


 

进一步分析区域的经济宏观布局走向,湖州的边缘化同样明显,如上海,一方面自身构筑郊县工业圈层体系、外向大小洋山港拓展,一方面在传统的苏南地区以外,北上南下,将南通、宁波揽入怀中;杭州,正由西湖时代进入钱塘江时代,南进的趋势十分明显,抓紧杭州地区以及浙江省的经济重心地区,势属必然。

在对城市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解释中,有一个大城市阴影区的概念,在大城市的理论腹地范围中没有处于核心城市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的区域;这类区域,由于核心城市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地带对经济资源的袭夺,不仅不能受益于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还会因为自身资源被虹吸,其发展益加被动。湖州,从理论上看,不仅毫无疑问处于上海的腹地范围,也同样处于南京、杭州的辐射范围,区位优势乏有匹敌。但是从实际经济联系看,它是否恰恰是三个大城市的阴影交汇区? 



如何从边缘化的现状实现追赶

How to Go beyond the Destiny of Maginalisation



 


 

 

 

 

 

 

第二章 战略的核心思辨

如何从边缘化的现状实现追赶? 

 

 

 

理解了问题,也明确了战略所应承担的使命、也是本规划所面对的巨大挑战:有着良好基础的湖州其发展严重滞后了,那么未来的发展中,湖州能否重新跟上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步伐?更进一步,湖州能否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复兴其原有的区域地位?是延续今天的格局、甘于边缘化,还是戮力进取、突破囿围、谋求城市地位的复兴,答案只有一个——选择挑战、寻求突破因为不求突破,连长三角边缘的位置也保不住,差距将越来越大。

实现复兴,挑战首先来自于边缘化——边缘化的现状一方面意味着湖州自身可能存在固有的羁绊,这些羁绊的存在导致湖州的边缘化;另一方面意味着迈向未来的起点的差距因此,首先,复兴的战略必须包含对既有缺陷的克服,那么,湖州的缺陷是什么?其次,要追赶,在起点已经落后的情况下,湖州必须找到相比于周边地区明显突出的优势和相应的战略,以使湖州在别人也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更快的发展。

如果只是泛泛地讨论本地发展的条件或优势,则几乎肯定不可能抓住湖州迈向未来的关键。事实上本地一般的条件或优势人们通常已经认识到,正是在这些条件下,湖州走入了边缘化,因此,如果这样去思考,恐怕连跟上周边地区都存疑,遑论追赶?这里需要在一个更高的起点去捕捉可能的具有转折意义的突破口,并围绕这一突破口建构系统性战略。一个战略,最终的行动建议或许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战略背后的理性,是后者构造、支撑了行动建议,也唯有真正理解了战略背后的理性,才可能真正理解战略,战略也才可能得到真正的执行,即便需要调整,调整的合理性也才可能得到保证。正因此,我们强调本章是关于战略的核心思辨

一、从区域比较中认识缺陷、寻找优势

1、上海、杭州的影响

处于沪杭两大都市圈内,湖州与这两大城市联系密切。而湖州也常常引以为豪,认为自身区位条件优越,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但事实上,从目前看来,这两大城市对湖州的拉动作用并未显现,而极化效应却十分明显。由于上海和杭州这样的城市中心极化能力过强,湖州始终处于这两大城市的阴影中。正象大树下的小草很难获得阳光一样,湖州很难留住优秀人才,外来资本、技术、人才也更愿意进入这些大城市,从而获得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而越来越密切和便捷的联系可能加剧这种影响。日本在六七十年代发生的人口、资本大量流入东京大阪等大都市,由此产生的大都市人口过密化和周边地区人口过疏化现象同样也可能发生在湖州身上。如何象苏州那样实现借势发展是我们思考的首要问题。

2、与苏州的比较

苏州的经济发展轨迹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这是整个长三角乡镇经济大发展的时期,几乎每个城市的乡镇集体经济都得到了极大提高,湖州也不例外,因此这一时期,苏、湖两市基本同步发展。而从90年代开始,苏州及时抓住了新的发展机遇即外资和开发区,经济得到了爆发式的增长,从区域经济中脱颖而出,成为耀眼的明星。反观湖州,在这一时期既没有象苏州一样发展外资经济也没有象温州那样实现经济的内生发展,被这些城市远远抛在身后。今天的湖州与苏州已不可同日而语,苏州(也包括无锡)以其优良的发展环境和前景吸引了流向该区域的大部分资源,起着一种过滤器的作用,抢得了最优质得发展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剥夺了湖州发展资源,削弱其发展潜力,湖州的发展正面临同区域发达城市的巨大竞争优势的压力。


2000年 湖州与周边地级城市比较


 

3、嘉兴的比较

嘉兴与湖州曾经有着相同的发展经历,有着优良的发展条件却未能取得应有的发展。但新的发展机遇在向嘉兴招手,嘉兴似乎已经找到的自己的发展思路,即定位于上海南翼副中心,充分发挥自己的区位和港口优势,在与上海的合作中寻求自身的最大发展。9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发展明显增速,其领先优势正逐步扩大,面对有着相似条件的竞争对手,湖州显然应该感受到直接的威胁。


2000年 湖州市区经济与邻县比较


 

4、与邻县的比较

上图显示,湖州市区经济与邻县相比并不占优势,甚至要落后于吴江、宜兴这些较为发达的县城,对湖州而言,这些县级经济体的竞争力不容小觑,湖州发展不进则退,而后退已没有余地(湖州已经位居长三角最后列)。


5、湖州的矛盾:如何实现自身发展

区域间的比较,最终都启示着这样的问题:对湖州而言,什么自己的发展道路?成功的经验中似乎并没有启示一定之规,很多选择摆在面前,并且有些选择是两难的。一些地区的发展是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实现的,引进外资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优惠的条件和,那么湖州是否就努力以更低的成本参与招商引资的竞争?很多地区的发展是超强度、低成本工业化的结果,而后果则是污染和商业化,这在一些论者眼里似乎是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么湖州是否也效仿之?苏州地区似乎更多以外资取胜,而浙江的发展则以民资为主力,湖州又当如何?嘉兴近来的加快发展似乎主要还赖于与上海的关系日近,那么对于湖州而言,是致力于上核心城市,还是以我为主?如此种种,湖州该如何选择,湖州的缺陷是什么,湖州的优势又在哪里?

但是在这样的比较中,很容易落入成熟模式成功模式导致的思维范式和盲区,似乎非此即彼,从而在自己的发展模式选择上形成某种路径依赖,最终跟着别人跑。毫无疑问,只会跟着别人跑将永远无法实现超越。因此,带着这里的问题,我们需要更深入的思考。

二、边缘化过程中湖州自身的失败何在?



直接分析湖州的缺陷,常见的一个分析是认为湖州在区位上实际上被甩在了宁、沪、杭、甬构成的长三角字型发展轴线的外面,因而,虽说湖州名为长三角一员,实际并未参与到主流的经济社会发展轴线中。但是,这个因素是否是决定性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嘉兴为什么在较长的时期里几乎与湖州是难兄难弟而位于湖州边上、区位条件及其类似的宜兴市,发展也比湖州快得多。应该说,对于湖州这样一个与上海距离并不远、历史渊源也较深的城市而言,这个因素不应该被过高估计更重要的,这条字轴线,并不真正是多节点的,真正的节点恐怕只有一个——上海,因此,这条轴线上通过概念其实是不重要的,也就是,轴线之上的交通其实对地方经济发展施加的影响很小,也就是,苏州其实并未因为南京、镇江、常州、无锡都要经过苏州进入上海而有多少受益,更不要说很多县级市连通过也没有。而对上海本身而言,恐怕也没有沿轴线而扩散的主观故意,它更关心的是自己(上海市)同心圆式的层层推进、扩张,如现在实行的郊区工业发展战略(参见苏州规划)。今天的轴线之谓,与其说是发展的原因,莫如说是发展的结果,是几个地区的良好发展衬托出了轴线!而今天交通区位上的边缘化也是发展的结果,它会是今后发展中原因的一部分,但却不能算是过去走向边缘化的原因。换言之,如果轴线有意义的话,它的意义在于与上海的联系,而在此意义上,湖州的劣势并不特别突出,尤其是在更早些年时

除此之外,还有湖州文化的惰性,安于现状、安于平庸。但是,无锡、苏州在历史上与湖州几乎同源、同文化,为什么它们走到了前面?另外还有行政区划的反复调整,看来也影响了湖州的发展。这些都或多或少影响了湖州的发展,但是对于湖州自身的失败,我们需要更有力的解释。

三、落后与追赶:发展机遇期理论

如果,我们探讨的不仅仅是健康发展的问题,而是在健康的基础上跨越发展的问题,那么,宏观的发展机遇期这样一个概念就格外重要,因为大量经验告诉我们,在一次宏观的发展机遇期中,一个地方最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地方与地方之间发展水平差异的剧烈变化,最常发生的就是在这一个时期。因为,宏观的发展机遇期也是微观机遇最丰富的时期,而在平稳发展或者衰落期,一个个体区域要实现比较好的发展,其难度就已经比较大,更不用说快速发展了。进一步的启示就是,在发展机遇期,如果不能抓住机遇快速发展,那么,即便是平稳的发展,也将因为相对速度的落后而在总体上掉队。

我们的观点就是,湖州现状的边缘化最直接的原因是湖州在中国改革开发以来,主要是两次发展机遇期中的滞后发展造成的,甚至,这时期湖州其实也保持了平稳的发展,但是,因为发展机遇期的平稳就是相对滞后,湖州与周边地区的差距拉开了。这两次机遇期,一是8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大发展的时期,二是90年代外资大量进入中国和民资快速成长的时期。下图与苏州地区比较,湖州在机遇期滞后发展非常明显。


苏州、湖州经济发展比较(GDP总量,单位:亿元)

 


 

发展机遇期,简单地说就是因为某些宏观因素的改变所导致的具有普遍性的经济快速增长期,其原因是这些改变导致了一些全局性的经济增长刺激因的出现。发展机遇期的这种性质,决定了要想把握住这种快速发展时期的机遇,一个基本途径是抓住这种改变中产生的经济增长动力,或者说机遇因子,否则,就需要有其它的具有同样足够强的影响力的经济动力因素。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二、三十年,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发展机遇期,其动力来自于大战之后积极进取、乐观创新、和睦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战争破坏的大规模重建、良好的政治生态和相对简单的经济秩序,我国在这个时期初期的良好发展正是对这些动力的把握,而中后期的掉队与逐步改变了这些动力源不无关系,最终也导致由于发展机遇期的掉队而使国力与一些良好发展的国家之间不仅没有缩小,还拉得更大了。总体上来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一直处于一个经济发展机遇期中,其机遇因子在于自上而下的制度和观念的创新、改善(改革),它们使大量经济活力因素得到释放。由于主要活力因的转换,这个长机遇期又可以分出一些小的机遇期。无论如何,抓住这里的机遇因子,即能够自上而下地展开制度和观念的创新、完善,就能够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这里强调自上而下,并非指创新只来自于,而是强调,的发动在这里起着初始化、先决的作用,这一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可能更具意义。

依据这样的理论,我们就认为,湖州现状的边缘化直接原因是两次发展机遇期错过机会,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机遇期中的机遇因子未能抓住。这首先由于主观上没有做好准备,没有机遇意识、没有迎接机遇、抓机遇的意识;其次,则在于同样是自上而下的思想观念和制度的缺乏有效的创新思想观念偏于保守、缺乏突破、没有有效的创新就不可能走在自己(现状)的前面,何谈走在别人的前面。湖州首批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的放弃,可以说是一个佐证。湖州的惰性、保守、封闭是自身发展中的最大敌人,当然传统文化客观上提供了产生这种情况的土壤,前述的政体制的反复更迭进一步削弱了发展的连续性和对发展道路的认真选择。至于今天区位的相对弱势,应该说,恰恰湖州的保守、惰性使之未能主动在与上海的联系方面寻求更新、寻求提高对比地区其它城市,当用发展机遇期的理论来解释他们的快速发展时,我们就能对湖州发展中的缺陷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事实上,长江三角洲或者扩大至整个上海经济圈,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与其说是(发展轴)带状的,毋宁说是块状的,如总体上苏锡常属于一块,湖嘉杭北地区属于一块,宁波及其周边属于一块,温台地区属于一块等等。似乎可以用地理特征、区位等来区分这种经济区块,但真正导致它们在发展方面趋同和分异的,最有效的解释可能一种集体行为范式——当地人的文化、思考方式、行为模式等一系列决定人的行为的因素的统称。集体行为范式表现于当地的总体行为特征,包括领导和体制方式。每一个块中的所有地区总体上都分享了同一种集体行为范式,而所有成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地区,都是因为这个地区的集体行为最有效地抓住了发展机遇期中机遇因子,同时,这种集体行为范式的一个特征是,在内部认同的基础上,有既互相学习又互相较劲、努力争先的良性竞争文化。因此,以苏锡常地区为例,总体上共同的集体行为范式使他们第一次发展机遇期来临时抓住了农村改革的机遇,通过乡镇集体企业的大发展实现第一次跨越,在第二次发展机遇期来临时抓住了我国更加开放、上海重新受到重视的机遇,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实现了第二次跨越。而彼此的认同又意味着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从而优秀的发展方式在大家都得到运用,遇到困难也能较快克服(如乡镇集体企业遇到困境时)。

因此,在实践中,湖州的情况则表现为:没有合理的区域定位,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没有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没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热情。         


四、机遇——发展机遇期

那么理解了湖州的失败、理解了发展机遇期的重要意义,当我们思考湖州未来的战略时,一个很自然的想法就是——我们是否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期?或者说,在以改革开放为基本机遇因子的我国仍在持续的发展机遇期中,我们是否又在迎来某些新的经济动力因素的作用?如果是这样,那么这是湖州不容错失的、重新找回自我的机会。幸运的是,这样一扇机遇之门正在向我们打开,第三次发展机遇期已经到来,这为湖州重整旗鼓、实现追赶提供了契机。那么这个机遇期的特点是什么?湖州是否可能在这一机遇期中找到自己突出的优势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们认为,新发展机遇期是以中国向更加自由市场化但同时更加规范有序、经济进入更加稳定型持续增长、市场潜力得到更充分挖掘的经济高级阶段过渡为特征的经济快速增长期,它有以下一些特征:

1) 经济整体档次提高,在自由中更加有序、规范

2) 产业投资对环境、文化、品味有更高要求

3) 外资进入中国持续力度增强、档次提高并尤集中于本区

以上这三点,比较集中地体现于珠江三角洲部分外资向长江三角洲的转移现象中,最近外经贸部国际贸易研究院的有关研究也证明了上述特点。

4 区域合作型发展成形,从中孕育新的发展动力和市场

随着较发达地区的成长,通过区域合作来推动市场的扩大和消费的升级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内生的需求。

5新兴市场发育

如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发展。

6)制度对发展的激励

如国家通过大规模城市化、开发区政策等推动发展。

但是,这样一些特征对湖州有什么意义?湖州的突出优势在哪里?

 

 


在外经贸部国际经贸经济研究院日前主办的“2003: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新趋势研讨会上,外经贸部国际经贸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认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日益呈现出五大新动向:

1、加大投资力度,新一轮投资热开始。19792001年,外商在华投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791991,开始进入;1992起,一轮投资热;2001年起,新一轮投资热形成。台商为新投资热潮的先驱,日本在华企业在这一轮投资热潮中,投资战略由中国事业战略中国市场战略转变,逐步建立以中国市场为对象的营销体系。

2、投资项目系统化。跨国公司在中国入世前后进行了相当深刻和广泛的投资领域调整,在加强制造业原有项目投资与经营的同时,注重加强制造业上下游项目的投资,即纵向一体化投资;注重加强与制造业相关的服务业项目投资,即横向一体化投资。中国正成为地区研发中心、地区管理运营中心,很多跨国公司酝酿将在华的投资性公司升格为在中国或大中华区的地区总部。

3、投资地点集中化。有所背离中国政府期望,东部投资进一步集中,近几年比例超过86%,而投向西部的比例低于22年的平均数。从数字看,跨国公司投资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

4、投资方式多样化。一是由于中国逐步成长起一批有价值的企业,以及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逐步认可和需求,跨国公司从新建投资转向更多并购投资;其次,独资化趋势加强;再次,从单个项目投资转向产业链整体投资,如诺基亚在北京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投资,带动整个产业链一同投资,把供应商等集中在一起,实现强强联盟、强强获益。

5、投资管理体制一体化,整合、调整过去非市场因素投资遗留的问题。

王志乐认为,由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的调整,将运用我们所不熟悉的投资方式,进入我们不熟悉的投资领域,过去单个项目的投资将转变为系统整体的经营。要实现跨国公司与中国的双赢,中国也应调整战略,例如借助跨国公司促进地方经济繁荣,从办企业的竞争到改善投资环境的竞争,改善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软环境、硬环境及包括产业链、企业群、区域经济体的企业生态环境。        《扬子晚报》2003-01-25

 


 

突破口——后发优势

在这样的机遇和挑战混杂、自身优势尚不明显而不足却较突出的复杂情境下,湖州寻求追赶的突破口在哪里?综合了所有这些分析,我们认为,湖州恰恰可以将自己追赶的支撑点落在过去发展中形成的差距上,后发可以成为优势。湖州过去发展的劣势(这也已经成为湖州今天发展无法回避的客观起点),如果反而能够成为今后发展的优势,那么我们将可以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参与竞争,湖州将实现绝地反击。其实,起跑线已经确定,它不能成为动力就会成为羁绊;而动力的涵义如果只停留在精神上的激励而没有实质的帮助,那么这种动力的意义是有限的。令人兴奋的答案就在于,我们无可回避的这条起跑线,完全可能带给湖州独有的实质性优势。我们的发展机遇期理论已经指出,抓住发展机遇期的机会,最常规的方法就是抓住机遇期中的动力因素。而善用后发优势,湖州就能够很好地抓住上文分析的第三次发展机遇期中的核心动力因素从劣势到优势,我们仍然在区域比较中理解发展条件的辨证

1未被过度开发的充足、完整用地

相对于很多地区日趋紧张的开发区用地、支离破碎的县乡镇用地,湖州土地储备充足,特别是湖州市区位于杭嘉湖平原地开阔地带,大量未开发土地优质土地为未来湖州城市拓展和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空间保证。

2、未被严重污染的环境、水

湖州的青山碧水在周边区域中堪称最优,这不仅是生态质量上,也包括旅游价值方面

3、得到延续的浓郁、人性、有序的文化、品味和社会肌理

包容与创新是湖州文化的秉性,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和敢为天下先的豪情。这与新时代的文化要求也是相一致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在此基础上生成的学习氛围既是未来湖州未来参与城市竞争的优势资本,也是使湖州人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的重要条件,更是新时期湖州城市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

2  2003年某周湖州主要方向长途电话统计

 

 

4、次区域:区域合作、中介的理想区位


现在的竞争并不仅仅局限于城市之中,也包括了区域之间的竞争,而城市发展中的矛盾也往往可以通过区域加以解决,于是区域合作的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认同和实施。湖州处于三省交界的特殊区位,从图中可以看到湖州与上海、浙江、苏南以及安徽的宣城、安庆、阜阳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密切联系为未来的沪、苏、浙、皖甚至包括赣之间的区域合作奠定了最基本的联系条件,在此其中,湖州可以发挥通道与纽带的作用。而随着中国经济由东向西梯度推进的趋势日益明显和先进城市拓展经济腹地、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使湖州地处东西结合部的优势与作用将越来越凸现与重要。一个区域合作时代的来临,也意味着湖州借助区域力量提升城市功能与地位时代的到来。

5、后起者的学习效应

学习效应使后来者总是可以走得更快、走得更好。当然,这也取决于会学习,但这毕竟给了后起者一个机会。湖州处于中国最富有活力和最有希望的区域中,其中许多先进城市都为湖州树立了一种可以借鉴的发展模式、理念。模式的兼收并蓄、理念的学习,使湖州完全有可能绕过其他城市走过的弯路,或者跨越发展阶段,创造一种全新的湖州模式,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小结

这样,从边缘化到复兴,湖州美好的未来图景正变得清晰起来:湖州不仅可能跟上周边地区的发展步伐,并完全具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潜力。但是,后发优势的发挥将有赖于其它条件的配合、支撑,这些条件不仅是硬件上的,如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网络,这在湖州现状已经大大落后;更包括软件上的,如当地观念和体制的改进。在这些条件的配合下,湖州需要有更具创新性和前瞻性的发展定位和实施策略。

 



整合资源、系统优化、创新突破、后发致胜

Development upon the Advantages of Under-Development through Innovation



 


 

 

 

 

 

 

第三章 发展战略整体框架

整合资源、系统优化、创新突破、后发致胜 

 

 

 

后发优势要真正发挥作用还有赖于系统的整体运作。成功的整体运作意味着形成有利的各种因素,并有效地相互配合,共同构建一个具有正反馈效应的动态系统,这将是战略的核心内容。因此,湖州市发展运作系统需要相应的整体优化,而这个整体优化的过程,还会创造出一系列新的优势,好的行动方案,也应该能够强化、发展动态中已经形成的优势。这个整体优化的过程,同时包含着对湖州市过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经过对各种发展情境的综合与对比,我们最终为湖州市确定了以下发展战略,其整体思路在本章阐述。因循于习惯的思维,同时方便于首先让人们获得战略的轮廓,我们首先提出湖州的发展定位,然后阐述配套的发展策略。

一、功能定位(发展战略目标)

传承湖学古韵、融汇山水湖州的亲雅人居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核心环太湖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辐射内地的门户城市,上海都市圈首位旅游休闲城市之一,浙江吸引外资的首选城市、投资兴业的新高地。

这一功能定位的涵义阐述如下:

1、传承湖学古韵、融汇山水湖州的亲雅人居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生活功能定位:人居湖州、生态湖州、文化湖州

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人们为了生活得更好而留在城市(亚里斯多德),城市的第一位功能是生活,生产功能的最终目标仍然是生活,而生活的基本需求是温饱,中级需求是环境,高级需求是文化,最高级需求是在温饱、环境和文化的和谐中实现创造。湖州就具备这样的品质和潜力。 “城市以文化论输赢”,城市越发展越需要文化与精神的支撑,尤其是先进文化的支撑。这一论断将在未来城市发展的轨迹中不断得以证实和强化。城市的发展轨迹最终由城市的文化秉性决定。湖州包容与创新的文化禀性是新时代湖州最需要的文化支柱。未来湖州文化的发展必然需要以自身传统文脉的延续为基础,但决不意味着因循守旧,而必须有所扬弃,必须是其精髓部分,是符合时代脉络的部分,也就是湖州文化包容与创新的禀性,并由此而发展出富有时代特色的新湖州文化

作为太湖沿岸城市唯一由湖而得名得城市,我们说湖州从笤溪时代太湖时代不仅是城市空间向太湖推进,也是社会精神的一种转变,从适应农业社会的封闭偏狭的笤溪情结到新时代所需要的开发广阔的太湖胸怀。在此过程中,作为湖州传统城市要素的山水在新的城市空间中仍将得到延续与张扬。我们设想的新湖州应该包孕山水,滨湖立州,从而实现融汇山水湖州。

在此基础上,.建树我们的理想,即:人居湖——一个最适宜人居住的城市;生态湖州——一个拥有并保护者完好生态环境的城市;文化湖州——一个传承历史文脉、彰显现代文明的文化城市 这样的湖州也必然是一个亲雅人居城市、一个生态园林城市、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长江三角洲核心环太湖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辐射内地的门户城市——城市区域角色定位

湖州要在可行的前提下找准对自己最有利的区域定位。区域关系的重要性人们普遍意识到,同时,第三次机遇期的已经显现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更加实质广泛的区域合作协作,这可能是中国第一次真正接轨上世界、同步进行的一个重要发展(其它的机遇多是补课性质的发展),世界上大到全球性的合作协作,如WTO;中到地区性合作协作,如欧洲一体化、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南亚协作区等;小到很多区域合作协作。这首先是发展到达一定水平之后寻求进一步的市场增长的必然要求,同时能够促进活力与创新。湖州前两次机遇的错失中,在这方面几乎可以说是无所作为,这有很多客观原因,当然也有主观因素。而这一次,机遇已经到来,因为对于发达地区而言,它们也开始主动寻求合作。


环太湖都市圈——长三角的核心


从边缘到核心——区位条件的根本改变


这个定位首先是——作为长江三角洲核心区域的环太湖都市圈的三分之一。这首先明确了本地处于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其次强调了主动与苏州、无锡协调合作,围绕太湖一体化发展。湖州与苏州、无锡在历史上就有渊源,一湖连三州,同属吴文化区。今天,建国初与湖州地位相仿的苏州、无锡已经远远跑在了前头,湖州要坐的不是怨天尤人,也不是自怨自艾,而要振作起来,主动向两位大哥学习,主动寻求帮助、寻求合作,解放思想,扫除观念、体制上的障碍,创造合作共赢的条件。其中,特别重要的一个意义,将是通过这一区位、通过与苏州、无锡的合作将湖州推介到跨国资本之中。湖州不能光记着跑到难兄难弟的嘉兴那里走亲戚,嘉兴已经开始起飞,而嘉兴起飞的条件是湖州所不具备的。湖州要有自己的定位。也不要全指望着杭州,杭州毕竟不是上海,有强大的辐射力、带动潜能,杭州首先得在强烈的区域竞争中巩固自己,其次杭州的区域重点不在于此,最后杭州的优势与湖州的潜力并不对称,湖州有大的吸引外资的潜力,而杭州乃至浙江全省在这方面都无法和苏州、无锡相比。

其次,上海辐射内地的门户城市——首先,这是借上海之势,有帮助上海扩大腹地的概念,在此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区域地位。第二,通过为上海承担二传手的角色紧密与上海的关系之后,可以更进一步融入上海市场,从上海吸引外资,并接受合适的上海的工业转移,但是,我们不主张湖州成为蹩脚工业的收容所,这是与湖州的高发展定位是不相吻合的,将湖州变成上海的制造业基地的提法恐怕不合适,而浙江省提出将湖州和嘉兴变成浙江开放前沿的思路则与本规划不谋而合。更紧密的与上海的关系当然也大大有利于本地成为上海的后花园、菜篮子,最近的若干年首先就有一个接轨上海世博经济圈的问题。这种接轨,应该紧扣湖州的发展战略定位,除了短期经济利益的接轨之外,如旅游业、成熟的对路的工业品的接轨、菜篮子的接轨等,更要为湖州的长远发展张本、铺垫,要使对世博经济的参与变成对湖州形象的一次重塑,要让湖州的秀美高雅彰诸世人,产品方面不仅要拿成熟产品,更要能够瞄准世界消费市场的整体趋势,对湖州市具有文化、资源优势的民族文化产品、生态产品作提前的大力开发,如竹丝织品等,即便到时不成熟,也可以为今后引进外资、引进合作作提前宣传。

第三,或许更重要,做上海辐射内地的门户城市也是为自身的传统工业寻求实现积累、逐步过渡、升级的市场区。这一点,在我们注意到湖州的生产功能定位之后,就比较容易明白了。因为湖州发挥自己后发优势的生产功能定位将首先是高水平工业化,这是第三次发展机遇期的关键所在,也与湖州的优势吻合。但在这种情况下,既有的低水平传统工业不能立刻贬值,出路就将在门户城市这一区域角色上。我们强调了区域角色定位,就是强调区域定位不仅仅是在哪个区域的问题,更有一个在区域中起什么作用的问题。每个地区都会把自己和上海拉在一起,但关键是当什么角色。

3、上海都市圈首位旅游休闲城市之一,浙江吸引外资的首选城市、投资兴业的新高地——城市生产功能定位

上海都市圈首位旅游休闲城市之一是基于本地得天独厚的山水湖州旅游资源。

一方面正是伴随着前面的城市生活功能定位、城市区域角色定位的实施,同时归根到底是基于湖州既有的优势资源、而这些优势资源由于后发而很好地得以保留,湖州的环境、文化、秩序、土地、区位将完全可能使自己成为浙江吸引外资的首选城市!这是本规划的一个重要结论。

同时湖州将成为浙江省投资兴业的新高地,这里主要指民营资本。吸引外资并不必然排斥其它机遇,湖州的优势就在于,它属于浙江省,而与苏州、无锡共饮太湖水。苏南与浙江发达地区分属于不同的经济模式,民营经济是浙江发达地区发展的核心动力。湖州后发的一个优势是,可以兼收并蓄、学习别人共同的长处,没有包袱和学习效应有可能使本地在外资和民资的吸收方面同时获得飞跃。

相对于已经近乎极限地被开发的周边发达地区而言,湖州几乎可以被称为一块大规模开发的处女地。因此,配套以得当的措施,湖州将可以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良性的跨越式发展。

这里一个可能的疑问是,产业的更具体的定位除了旅游,还有什么?我们认为,其它的产业门类,更适合留给市场去做选择,但是在我们的进一步的规划中(这些规划我们将放在对空间的规划中),我们将对产业发展提出控制条件,主要是针对整体的环境目标,这里的环境包括生态环境,也包括文态环境、城市整体环境,还有从纯粹产业布局、企业行为、产业可持续发展角度需要维护或营造的环境。总体上,除了这些方面将要提出的强制性限制规定之外,我们不提出具体的类似主导产业定位的东西,政府其它要做的,是基础设施和软环境(管理环境)。

二、实现功能定位的配套策略

上述发展目标当然首先是基于本地的客观优势,而这些客观优势很大程度体现为一种后发优势。客观条件是上述目标科学性的基础,但同时,它还需要湖州自身进一步的系统优化,需要适当的行为的作用,当然,我们也认为这些必须的系统优化策略同样具备可行性。有关的系统优化策略包括:

1、以交通的改善凸显本地区位的优势

2建立区域合作协作和产业发展的设施基础

3、严格保护本地尤其是重要地区的优越生态

4维护和延续本地的文脉和重要地区的文化资源

5、通过高水平的城市规划、建设实现本地绿脉(大地景观的特点)、文脉在城市发展中的延续、演绎

6、循序渐进、滚动开发,建设高水平基础设施体系

 

7、创造灵活、创新同时有序、规范的管制环境

观念要更开放、创新,区域合作要能走出去,开发区发展要规范、合理等。

8、进一步培育崇尚创业的文化环境

上述很多内容首先都要求一个高水平的规划,这些将在本规划的后面进一步阐述

 

这样一个发展的整体战略,在其实质内涵上,可以总结为这样的发展思路:突出个性,强化优势;高屋建瓴,敢为人先;开放融合,兼收并蓄;寻求伙伴,借力借势;打破常规,跨越发展。

只有真正个性的,才可能是比较上的优势。要在竞争中实现追赶,依据同样的资源、走同样的路是不可能实现的。湖州钟灵毓秀,而历史与过去的发展赋予并保持了它优雅的气质,在这样的高起点上,在今天所面临的机遇的配合下(这一点非常重要,这凸显了上面的战略不是好高骛远,而是对趋势的前瞻和主动迎接),我们的发展战略应该是在充分保护和继续发展湖州的高格调的基础上实现它的进一步发展,而不要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如低水平工业化、超低价倾销土地等)。同时要努力在别人没有做好的方面大胆创新,如通过学习、吸收别人已有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在自己的发展方面避免弯路,在区域合作协作上大力突破,借力发展等等。只有突破固有的模式不因循守旧,湖州才能避免一步落后、步步落后,而努力实现一招领先、招招领先的跨越发展。

 




立足大战略、谋求大整合、构筑大交通、迎接大发展

Aiming at the Strategy, Pursuing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More Effective Transportation



 


 

 


城市成长管理——国外正发展中的城市空间管理模式

生长管理(Growth Management)借鉴了企业管理中的一个概念,最早用于社区发展管理是在1960年代后期,强调对增长控制,以保护环境资源。美国城市土地协会(ULI1975年出版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系列刊物《对增长的管理与控制》中,对增长管理的定义为:政府运用各种传统与演进的技术、工具、计划及活动,对地方的土地使用模式,包括发展的方式、区位、速度和性质等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城市生长管理(Growth Management)就是基于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生长的认识,准确把握城市开发的地点、程度和时机,在城市不该生长的地方,坚决制止生长;在城市可以生长的地方,控制开发的量和度。实质上是一套集区域经济、社会平衡、法律功效于一身的日常操作机制。其具体的操作是根据开发的环境条件许可,通过划分诸如优先开发区、引导开发区、控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等类型,分别明确空间准入的条件,进而依据不同类型的不同规定进行严格管理。

最为著名、应用最普遍的一项增长管理工具要算俄勒冈州首创的城市增长界线(Urban Growth BoundariesUGBs)。俄勒冈规定,城市增长界线范围内包括现有已建设土地、闲置土地及足以容纳20年规划期限内城市增长需求的未开发土地,地方政府必须对土地供应情况进行监督,并定期考察有无必要对现实有增长界线进行调整。

 

区域开发管制区划—— 中国区域发展的管理模式

在建设部1998年文件《关于充实完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内容的要求》中,把区域开发管制区划列为省域城镇体系建设规划中需要补充和加强的规划内容区域开发管制区划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依据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综合考虑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生态诸要素相互协调的要求,划定不同发展方向的类型区,并制定其开发标准和引导措施,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区域开发管制区划要根据区内条件的相似性和区域间条件的差异性进行区域划分,指出不同区域发展的方向,并全面制定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生态利用保护的标准和引导措施。对区域开发管制有不同的理解,浙江省基本上从区域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将全省划分为城镇发展区(包括大都市区、城镇连绵区、城镇点轴发展区、城镇点状发展区)、环境敏感区、农业种植区、林业生产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原则、标准、措施等。也有省份比如河南省则是从城镇发展、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等综合角度来进行区域开发管制区划。


 

 

 

第四章 市域、市区空间发展战略

立足大战略、谋求大整合、构筑大交通、迎接大发展

 

 

 

一、理念

市域、市区空间发展战略立足于实现前述的整体战略,为此,分析表明,应当在区域中按照战略的要求谋求整合,服务于战略构筑更有效的大交通,而人口城市化的过程必须在界定了区域发展模式之后进行预测。而且,空间的整合则不仅仅是市域和市区城镇体系的问题(严格说来,市区中谈不到城镇体系),因为湖州的发展还涉及诸如环境、旅游等不仅仅是城镇中才涉及的问题。所以这里首先还应有一个整体空间的规划。因此,以下将分市域空间整体规划、市域、市区城镇(体系)规划、人口城市化预测和交通网络规划五个部分。

市域整体空间结构规划与开发控制指

首先需要一个整体空间结构规划,除了发展战略还涉及城镇以外的问题,还因为规划的弹性要求。发展并不可能都在规划的预计之中,因此,在整体上对各类地区如何发展、可以发展什么、不可以发展什么给以界定,特别是对不可以发展的内容加以明确禁止、将余下的用地留给发展的弹性,是非常必要的。

空间结构规划与开发控制指引的相关理论包括国外的城市生长管理理论和我国的区域开发管制规划。在立足于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本规划指引同时借鉴了城市成长管理和区域开发管制区划理论或认识。

 

根据发展战略,生态环境是对湖州市域空间整体结构规划中着重需要贯彻落实的一个方面;其次是产业布局的不同要求,因为作为高级产业发展平台的地区主要应是中心城市;第三,是旅游产业,这方面实际与环境污染的控制问题也特别相关。

同时,吸收城市发展的湖州地域东西长126km,南北宽90km,土地总面积5820km2,境内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形成比较复杂的地貌景观。西南部为山地丘陵,西部垄岗蜿蜒,构成大小不等的河谷平原,东部属于长江三角洲冲击平原,河港密布。湖州东西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可以说是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一般区域发展模式的理论和实践,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的开发形式与空间组织形式也不同,落后地区一般采取增长极点开发模式,发达地区一般采用网络开发模式,介于这两种发展阶段之间的应该采用点轴开发模式。根据开发的环境条件许可、现状区域差异,以城市成长管理和区域开发管制理念作为思想基础,以对污染控制要求为着眼点,在湖州市域内可以分为可以适当发展污染工业的一般发展区发展服务业和一类工业为主高级城镇发展区严格控制污染发展区污染的山区生态旅游区和生态廊道区。不同分区类型采用不同的开发模式,要求不同的空间准入的条件,对污染也有不同的要求,开发导引措施也有所不同。

1高级城镇发展区

1范围

主要包括湖州市区、织里镇区、南浔镇区,这些地区大部分是湖州城镇最为密集、发展层次最高的区域,也是经济发展基础最好的地区,是湖州未来发展的重点区域。此外安吉的递铺由于处于生态旅游区,应该作为旅游发展的后备基地,对环境要求较高,我们也将其作为高级城镇发展区。

2开发模式

环湖地区由点轴开发模式向网络开发模式过渡,安吉递铺采用增长极点开发模式

相对而言,这个区域城镇发展历史悠久,城镇都比较发达,轴线系统比较完整,包含各种交通线路,而且交通线路的等级也都较高。以往该地带的开发模式主要是沿着长湖申航线和318国道进行据点式开发,主要的增长点为湖州市区、织里和南浔。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城镇扩张态势明显,又有一些新的增长点的出现,如湖州市区东面的八里店,轴线的密度也在逐渐增加,加上该区依然拥有较多的水土资源,所以具有发展成为多中心的网络化组合城市化地区的可能。

安吉递铺主要发展服务于旅游的附属产业和部分自产自销满足当地居民生活的小工业,作为区域主要增长中心,将重点中心镇孝丰作为次级中心,作为湖州西南支撑旅游发展的基地和小范围内的区域经济中心。

3污染控制

高级城镇发展区的大部分临近太湖,应该通过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严格限制污染型、高耗(耗能、耗水、耗矿产、耗土地等)型产业的发展,积极鼓励节能型、节地型清洁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将现代化第三产业、可持续性工业作为本区的优先发展重点,形成以第三、第二产业为主的清洁型产业化区域。同时对生活污染要进行控制,对少量难以避免的污染产业实现达标排放。

对于安吉而言,由于临近生态旅游区,主要发展为旅游服务的产业。更应该严格控制污染,要严禁水泥、砖瓦厂等污染大的工业的发展。小规模的关、挺、并、转,规模较大的要限期整改,实现达标排放。

4开发引导措施

网络开发模式的关键是衔接好不同结点,使不同结点之间形成产业与城市功能上的合作与互补,所以要加快城镇内部及城镇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和城镇集聚的力度。作为市域优先发展的重点地区,应积极采取科技、金融、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支持本区域的大发展。以极化中心城市作为指导思想,通过制定激励机制、多方引资、财政支持等政策和措施,加大本区域的城镇建设、特别是湖州市区的发展,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夺中心城镇地带。在这条多中心城市带内,市区和织里联合发展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都市区,南浔作为湖州著名的古镇,重点发展旅游和以木器为主的轻工业;安吉适当采取科技、资金等措施重点支持和鼓励生态旅游的发展,并适当鼓励经济林和绿色食品、特色山野食品的开发,支持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

2一般发展区(城镇)

1范围

长兴雉城、湖州市区西南、安吉市域北部、德清城关和武康、长湖申航线复线以南、东宗线以东、练市和埭溪等重点镇。

2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为主

湖州市域东部大部分是河网密集的平原地区,水土资源较好,空间资源相对较多,小城镇较为发育,城镇密度较大,而且城镇发展较为均衡,短期内需要择优重点发展,即采用点轴开发模式为主,随着点和轴的发展,有可能带动该区域共同发展,逐渐过渡到网络开发模式。安吉北部和长兴也大部分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是产业发展和城镇集聚较好的地区。

点轴开发的关键是找准经济增长点和选择好重点开发轴线。本次规划选取德清城关和武康作为市域西南部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同时选取未来可能成为湖州东部地区对外交通门户的练市作为次级经济增长点。重点开发轴线有两条,一条是纵向的从长兴湖州市区到德清的交通轴线,主要包括杭宁高速公路,宣杭铁路和杭湖锡航线;另外一条是湖州市区至嘉兴的轴线,主要包括湖嘉高速公路和乍湖铁路以及湖州-和孚-菱湖-新市的公路。

3污染控制

由于本区域依然处在城镇发育成长阶段,强烈需要工业产业对城镇的带动,原则上鼓励节能型、节地型清洁产业和企业的发展,但也可以适当允许发展污染工业。尤其是长兴,重点发展重工业,有发展重工业的优良基础条件,除了水源保护地和临近太湖地区之外,其他地区污染控制标准可以适当降低,使之成为市域的重工业基地。

4开发引导措施

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有机结合,在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的前提条件下,加快本区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充分利用杭宁高速公路和规划的乍湖铁路、湖嘉高速公路,优先发展长兴、德清城关、武康、练市、埭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区域性中心城镇,以带动和促进东南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建立市场一科技一人才等信息体系、强化科技投入等措施,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展,带动和促进第一、三产业的发展。

3一般发展(其它)

1范围

湖州市区东南部除了一般城镇发展区以外的河网密集区,安吉中西部西苕溪外围地区,以及长兴煤山和仁皇山附近。

2开发模式:增长极点开发模式

由于地形的限制,安吉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域内缺乏强有力的扩散中心和等级较高的区域性大交通,只有11省道和04省道,这两条通道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也不明显。同时,针对这个区域来说,更为重要的区域角色是生态旅游,所以也不宜大张旗鼓的开发,主要应是服务于旅游的附属产业和部分自产自销满足当地居民生活的小工业。对于市区东南部来说,由于处于河网密集区,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较高,不宜大面积开发,而应该依托前述的重点中心镇和湖州市区,逐步发展。

3污染控制

严禁水泥、砖瓦厂等污染大的工业的发展。适当允许一般污染工业的发展。

4开发引导措施

相对而言,控制开发区开发建设具有一定的弹性,一般在控制开发区内建设用地不能超过总用地的30%,以保护和适当开发为主。本区位于临近城镇发展区和生态旅游区之间,可以适当发展污染产业,但是应以不危机山区生态环境为前提。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或增收资源费税等措施,迅速提高区域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利用率,形成无污染、高效节约型资源利用模式。

4山区生态旅游区:严控污染区

1范围

湖州市拥有十分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森林资源高达2827.3 km2,森林覆盖率为48.6%,主要集中在安吉大部分和德清西部。这些资源是湖州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必须加以保护和控制开发,实现旅游业的永续发展。山区生态旅游区主要包括湖州市区以西的山体、安吉西南大部分山区、德清西部山区和水库、水源保护地等地区。

2污染控制

严禁任何污染源和污染行为,以保护控制为主。

3开发引导措施

将本区作为全市的重点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区,可以通过经济和行政手段对本区的旅游和生态资源进行保护,进行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封山育林、限制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措施,真正搞好本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防止对下游造成灾害;应通过科学规划、移民搬迁、积极引导等措施,减少区域开发。现有乡镇和乡村维持现状,原则上不主张扩大发展。加快11省道和04省道的完善,使这里的旅游资源更具可达性。

5生态廊道区:严控污染区

1范围

生态廊道区也可以认为是生态环境屏障区,是指为城镇建设提供生态保护和环境屏障的地带(可认为是土地用途管制分区中的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城市与工业区之间、城市密集区之间、组群城市之间等地带。生态廊道还包括沿着具有生态意义的河道两侧的区域。

湖州生态廊道区大概范围为沿太湖岸边1公里范围和注入太湖的主要河道河岸两侧1公里范围和主要航道两侧,主要包括东西苕溪、杭湖锡航线、长湖申航线及其复线、东宗线和京杭运河沿线,以及镶嵌在中心城市中的主要生态绿地系统。

2污染控制

严禁任何污染源和污染行为。在城市地区的禁止工业建设。在非城市地区,禁止任何非农业建设。

3开发引导措施

严禁乱砍滥伐周围森林,积极鼓励大力发展植树造林。对由于开山采石、水质污染等原因导致的生态破坏地区要进行生态恢复工作。在城市与工业区之间、城市密集区之间、组群城市之间建设绿色隔离带,并在城镇建设中留出一定的绿色隔离带用地,在绿色隔离带用地上严禁非农建设。太湖沿岸除了在局部地段,如湖州市区西北的太湖山庄附近,可以适当开发旅游外,其他地区禁止任何开发。

市域、市区城镇体系规划

根据发展战略,湖州中心城市必须是全市域城镇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应该创造条件促进湖州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换言之,从相对均衡、弱中心式的发展转变为集聚式的发展是必要的。但是,市域各个局部仍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组织思路

1)集聚发展

城市在离心和向心两种力的作用下,城市开始了集聚分散集聚┉┉的循环。其发展历程可概括为四个阶段:前工业化时期膨胀阶段;工业化时期集聚阶段;后资本主义分散阶段;信息经济时代复合阶段。对应城市发展阶段,湖州目前应处于工业化时期集聚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特征即是首位门户城市得到发展,小城镇的发展优势消失,城市集聚和中心化程度提高。结合上文所述湖州弱中心城镇空间带来的种种弊端,我们认为湖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应本着集聚发展的城镇组织理念,相应地扩大中心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强化中心城市的地位。

2)因地制宜

针对湖州市域城镇空间发展的差异性,因地而异对其进行组织。

西部地区:基于自然地形的限制,城镇发展仍以集聚发展为主,继续提高中心城镇的集聚能力,加强增长极核的作用,带动整个地区城镇的发展,从而推动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具体措施上要加大力度发展两大中心城镇:雉城和递铺,培育发展两个重点城镇:孝丰、煤山,对其它小乡镇要适当合并整合。

东部地区:东部地区要加强湖州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极化发展中心城市,以期能够带动整个市域的发展。但由于受自然地形、历史基础的影响,东部地区均衡型的城镇空间暂时不会改变。因此仍然注意推动城镇群的发展,应注重多培育发展重点城镇。以此为基础,组织城镇带,包括湖州市区——织里——南浔城镇带,武康——城关城镇带。

北部地区:北部地区应注意太湖旅游休闲带的开发,整合沿太湖的空间资源,选择几个沿太湖重点发展的城镇,实现点——线贯通的太湖旅游休闲带。

2、空间结构:一城三星五点

本着集聚发展的理念,湖州一方面要积极吸引区域外的产业、人员、资金,另一方面应在市域空间拓展、行政建制方面加以保证,即进一步强化撤乡并镇的力度,建立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三级城镇体系。故规划湖州一城四星五点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其中着重环太湖城市区域:长兴——湖州中心区——织里——南浔的城镇建设。

湖州市域城镇空间等级体系

等级

名称

城镇

中心城市

一城

中心区+织里+南浔

次中心城市

三星

长兴



德清



安吉

重点中心镇

五点

练市镇



新市镇



孝丰镇



媒山镇



埭溪镇

 

湖州市域城镇空间组织


3、职能分工

湖州中心区是市域极化发展地区,它融中心、服务、品味和档次于一身,应是高水平工业化集中的区域。通过安吉旅游品牌的打响知名度提高湖州城市旅游的知名度,通过德清杭州后花园的称谓构筑起湖杭交流的桥梁,和休闲度假的又一中心。长兴与湖州市区的整合对湖州中心城市的发展而言是关键,凭长兴目前的经济实力、交通条件一旦与湖州整合必然提升两者整体的实力,他的区位条件决定了他要挖掘自身最大潜力的最佳途径就是与湖州共同进退。

1) 一城

中心城市融中心、服务、品味和档次于一身,是高水平工业化集中区域。

2) 三星

市域副中心,中心城市功能辐射的中继站。

?      长兴:三省门户、交通枢纽、西部经济中心和重工业基地。地位相对最重要,在自身颇具特点而湖州有所不为的情况下,空间较大,应成为湖州一部分。

?      安吉:严禁污染,旅游胜地,以打响旅游品牌为主导,着力为湖州旅游业的繁荣创造条件。

?      德清:湖州联结杭州的纽带,与湖州关系趋弱,不必强求,反可以共赢。

3) 五点

片区中心,提供基本的居住与服务功能,适当吸纳相对低水平工业。

4、湖州市区城镇发展研究


湖州市区城镇空间组织

湖州市区是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心城市的真正据点。市区城镇发展要求加强湖州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极化发展中心城市,并注重发展重点中心城镇。鉴于市区表现出均衡型的城镇空间,各镇的实力都较强,短时期不易实现极化发展,故规划市区形成中心——副中心——重点中心镇——一般镇四级城镇体系。

 

湖州市区城镇发展规划

等级

名称

职能分工

中心

中心市区+织里镇

市区综合中心区,未来极化发展地区。

副中心

南浔镇

市区副中心,旅游中心,需加强保护。

重点中心镇

练市镇、埭溪镇

片区中心,提供基本的居住与服务功能,适当吸纳相对低水平工业。

一般镇

双林镇、和孚镇、菱湖镇、善琏镇、东林镇

提供基本的居住与服务功能,控制工业的发展。

 

、人口城市化发展

本规划改变习惯做法,首先分析城镇体系的发展和规划,然后再对人口城市化进行规划。这种改变的理由在于,人口城市化是城镇发展的结果,因此只有清楚理解了城镇的发展之后,才能知道人口会有多少,这并不妨碍自然人口基础是分析城镇发展的一个条件。现有的基于城市化水平的人口预测本质上或者是静态趋势外推、或者是计划经济式安排,只是一种简单化的技术,似乎更适合反过来用于参考性地校合根据区域发展过程推理出的人口指标。事实上,传统的用人口来套用地的做法,已经被证明是一种倒果为因,在规划实践中已事实上被抛弃

1市域总人口预测

根据回归模型,预测市域总人口,常住人口约290万,湖州对外来暂住人口有所需求,但一般不会出现超常规增长的情况,应该保持稳定的增长。预测暂住人口占总人口的12则暂住人口约为40万左右,加上常住人口共计约330万。

2、市域人口分配预测

在湖州市域范围内,将市区和其它县市进行吸引力比较发现,集聚发展的理念将促使未来人口进一步向市区的集聚,也就是说未来增加的约40万流动人口将不会平均分布,而主要集中在市区范围内。

常住人口分配预测

城市

现状人口规模

所占比例(%)

规划人口规模

市区

107.5

41.9

122.3

长兴

61.8

24.1

70.3

德清

42.4

16.5

48.2

安吉

44.8

17.5

51.1

合计

256.5

100

291.9

 

市域人口分布预测

城市人口

市区

长兴

德清

安吉

330

150

75

52

53

 


3城镇人口分配预测

参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城镇化水平发展和市域城镇发展战略,湖州市域城镇人口分配预测如下

湖州市人口与城市化水平

 

市区

长兴

德清

安吉

市域

总人口(万)

150

75

52

53

330

城镇人口(万)

112.5

45

30.7

26.5

215

城市化水平(%)

75

60

59

50

65.2

 

湖州市域城镇人口分配

城镇等级


城镇名称

2020规划人口规模(万)

一级

中心城市

湖州中心区+织里镇

6080



南浔镇

2030

二级

次中心

雉城镇

2530



武康镇、城关镇

1525



递铺镇

1525

三级

中心镇

练市镇

3—8



新市镇

510



孝丰镇

58



媒山镇

510



埭溪镇

35

 


、市域综合交通网络规划

适应于前述的湖州发展定位,湖州综合交通网络不仅是辅助这些功能定位的实现,还要发挥交通优先引导和带动区域发展的作用,通过综合交通网络的引导和带动,促使区域共同发展。

1、交通区位由边缘到中心——湖州应成为交通网络节点和承接南北东西的枢纽。

湖州处在三省交界处,理应具有交通承接中转功能湖州未来地位的改变在于交通区位的改变,要抓住即将兴建和规划建设的几条交通要道的重要契机,主动做好与这些交通要道之间的衔接,由交通死角变为区域性交通枢纽。这几条交通要道包括既定的申苏浙皖高速公路、乍湖铁路、杭宁铁路、湖嘉高速公路、连接苏州、上海和宜兴的环湖和湖州至上海的轻轨交通。这几条交通通道建成后,湖州与周边城市的时间距离大大缩短(见图)尤其是到上海和嘉兴等经济联系较为频繁的城市的时间距离明显缩短。湖州要依托区域大交通,发挥其联系东西的重要中转功能,为皖南和长江中上游地区、浙北地区提供各种客货流中转服务。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表明,对过境通道利用好,可以使区域如虎添翼,如果不好好利用,将产生致命的离心力,使城市和区域的人流、物流更快的流向周边的强经济中心。湖州所要做的就是尽快建设和改善相应交通网络去主动接轨大区域交通,尽量减少离心力,尽早实现交通中心的新交通区位的转变,成为长江三角洲向中部地区(安徽)辐射的传承点;上海向长江下游、安徽等地辐射的中继站和新通道(长三角其它城市无此优势)。


湖州与周边城市接通高速公路前后时间距离对比

注:图中时间距离以一级公路时速为60km/小时,铁路为50km/小时,高速公路为100km/小时来计算。为计算方便,现状没有通高速公路的城市统一以一级公路计算。

2湖州未来主要交通枢纽功能

1) 中转承接功能

作为三省的交汇处,浙江北部的门户,湖州要发挥联系东西,东承上海,西连安徽,南承杭州,北连环太湖地区的纽带作用,依托大区域交通,为环太湖地区、皖南地区提供客货流和旅游中转的服务,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上海辐射内地的门户城市的功能。

湖州拥有大量的土地,加上交通区位的即将突破性改变,使得浙江省规划的4-10个工业区有可能落户湖州,可能促使湖州成为浙江省一个新兴的制造业基地。湖州中转枢纽功能还体现在支撑制造业的原料、产品和发展制造业必须的大量服务的集疏运的功能上。

2) 物流聚散

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杭州已经提出在北部建立物流基地,湖州与杭州的现状时间距离在1小时之内,未来随着各项规划交通设施的建成,湖州交通地位得到改变后,有可能构建杭州物流中心的分流中心,一方面引导生产要素向湖州集聚,提高其区域中心地位,另一方面辐射浙北、皖南和环太湖地带。

3区域交通规划

1) 环太湖和湖沪

?      作用



大区域层面重点便捷与环太湖城市联系以及接轨上海,加强湖州与上海和环太湖的苏州、无锡和嘉兴的联系,形成产业上的合作,加强联合与互补,促进环湖旅游带的形成。环太湖交通通道和杭宁高速还贯通了杭州与苏中和苏北地区,促使湖州实现贯通南北的交通枢纽作用。

市域层面该交通走廊支撑了湖州最主要的城市和产业带。随着长兴、湖州市区、织里、南浔的发展,尤其是中心城区的极化发展,这一交通走廊还将增加很多城市内部的交通,形成湖州市域内最重要的交通和产业、城市带,也是湖州参与区域竞争的主要组成部分。

?      

主要交通通道

依托既存的318国道,杭宁高速公路、规划的申苏浙皖高速公路、连接杭宁与沪宁高速公路的通道以及苏嘉高速公路,配合上海至震泽的轨道交通,建设环湖轻轨,与苏州规划的二号轻轨线(从常熟过市区到吴江,与沪杭线轻轨线连接)和三号线(从上海出发过太仓、常熟、张家港接入无锡江阴)相连接,形成区域性的环湖快速大通道。

 

依托环湖大道、长湖申航线和湖织公路以及湖州市区到织里之间的城市通道,连接起南浔织里湖州市区长兴, 

规划期除了建设前述的陆路交通外,要提高干线航道长湖申航线提升至3级、重点改善建设长湖申线复线和东宗线。开辟湖州至苏州的环太湖五级航线(与苏州规划的从市区到东山西山之间的航线相衔接)。

2) 宁湖杭

?      作用

大区域层面:未来将成为沟通杭州与南京这两个区域经济中心之间的最主要的距离最短的交通枢纽,也是连接湖州与无锡的宜兴的重要通道。同时还是湖州连接浙江省内大部分城市的主要通道。

市域层面:是湖州市区与市域西部的长兴和市域南部的埭溪、德清的武康、城关的主要通道,支撑了仅次于湖州环湖城镇和产业带另外一条主要的城镇和产业带。

?      主要交通通道

依托104国道、杭宁高速公路宣杭铁路和规划的杭宁铁路以及杭湖锡航道和长湖申航线部分,宣杭铁路湖州段、新长铁路湖州段,这些通道连接起长兴、湖州市区、埭溪镇、德清的武康和城关。这一交通走廊关键是完善各种交通通道。远景规划修建在湖州市区北连接环湖轻轨的通达杭州的轻轨。

 

3) 申湖宣芜和申湖黄

?      作用:

大区域层面:贯通上海与安徽的宣城、芜湖的联系,是上海向西辐射的仅次于沪宁高速公路的另一条重要的通道。上海-湖州-安吉--黄山一线路将成为上海-杭州-黄山这条黄金旅游线路的补充。通过这两条线路,湖州也真正实现承东启西的中心和中转枢纽作用,带动湖州安徽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市域层面:该交通通道在市域内部主要通过湖州西部的山区,是城镇和产业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该交通线的完善有望促进山区旅游和小城镇的发展。

?      主要交通通道

规划的申苏浙皖高速公路、既存的宣杭铁路、318国道以及11省道。这一交通走廊关键是加快申苏浙皖高速公路的建设,并尽快改善和完善其他交通通道。G318是承接浙江湖州及安徽方向与上海的过境交通,是湖州实现承东启西的重要通道。必须充分利用沿G318通道。

4) 湖嘉甬温台

?      作用

大区域层面:该交通走廊将把湖州与杭州湾大通道快速连接起来,是一条连接起湖州与浙江沿海主要城市嘉兴、宁波、温州、台州及上海的重要通道。

市域层面:连接起湖州市域内部的长兴湖州市区和孚双林练市,该交通走廊将成为湖州市域内部新兴的交通走廊,主要带动市区东南部的一些中心镇,促成新兴的产业和城镇带的形成。 

?      主要交通通道

即将上马的乍湖铁路、规划远景修建湖州至嘉兴海盐的高速公路。要抓住建立乍湖铁路这条国家大动脉的机会,作好与这条铁路和未来的湖嘉高速公路的衔接。

?      其他主要交通通道

除了上述交通走廊外,湖州市域内还应构建次级交通通道,以便衔接上述主要交通走廊,这些交通通道主要包括:纵向的连接长兴和安吉的04省道(安吉幽岭-长兴泗安(一级)、太湖村-织里-重兆-新市(二级)、(南洵-练市-新市(二级加宽)),横向的09省道及其延伸线;以及连接线湖州-和孚-菱湖-新市(二级)。此外要加快西部山区公路和县乡公路的改造,提高县乡公路的等级,提高乡村到达高速公路的便捷性。

 

5) 湖州的交通网格局

以高速公路、国省道主干线为主的五纵四横三连的贯穿三县两区、市区成网、外联沪杭苏皖、沟通南北、承接东西的区域交通格局。

 

 

 



自然与人文、历史与未来、现实与发展的对话

A Dialogue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History and Future, and Reality and Development



 


 

 

 

 

 

 

第五章 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自然与人文、历史与未来现实与发展对话

 

 

 

一、理念

据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湖州需要一个怎样的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的空间发展需要满足哪些要求?这里的答案对中心城市的空间规划至关重要。

 

现状图


我们认为,基于总体战略目标,湖州中心城市的空间性质是:迈向太湖时代的区域中心城市,高品味和亲和力兼具的人居城市、生态城市、文化城市,大量吸收产业资本、尤其是较高层次制造业资本的产业基地高品味和亲和力兼具中的亲和力,一方面指城市尺度、风格、文化的人性化,另一方面指城市的建设和运营能够实现适度成本的目标,这是吸纳产业、并帮助产业成长的必备条件,产业的发展最终也是城市持续发展条件新的空间发展显然就必须能够保护、延续既有的优点、改善原有的不足,并为即将到来的大发展提供核心的空间支撑,同时能够使这些发展得到有效引导。规划目标于一个高、雅的湖州,同时也要使这种高、雅与现实中的在发展中得到协调。

据此,情境分析的规划方案比较(见专题报告)的基础上,我们对中心城市空间发展规划如下,分为总体结构、用地布局、交通组织、城市景观与意象塑造、重要地段布局概念和城市发展的时序控制六个部分依次阐述。


二、总体结构:有机疏散的双核心城市




 

城市形成相对独立的古城区和新城区,各自拥有自己的市级综合性中心并围绕中心组织各类用地(除此之外,有若干区级中心);依托城市水的基底和山体、并与城市文化、生活、生产等功能的组织协调布局了大量成片带状绿地,使城市进一步形成若干有机疏散的组团,使城市享有最高品质的生态、生活、工作文化和产业环境。除此之外,这种结构还具有以下优点:

?      

用地发展方向上选择了向东、并以生态型功能向北开拓,主要用地在318国道和未来申苏浙皖高速公路之间发展,与织里粘连,符合融入太湖的区域定位、主要交通和经济联系方向、以及用地自然地理适宜条件

?      满足了未来产业区对充足空间的要求。

?      双核心结构能够有效保持老城的生态、文化,不致因随着城市发展、功能负担过重而老化。

?      帮助解决城市交通,避免尺度过大的奔袭式交通和钟摆式交通。

?      新的产业、城市发展都一定程度上有自己的新要求,相对独立的一个区提供了相对自由的舞台。

?      可以为新成立的吴兴区提供自己的空间,也使湖州和织里之间的联系更有机。当然,我们对新中心的定位并不仅仅是一个区中心,而是除了行政职能以外一个市级的综合性中心。中心在职能上有所分工对湖州的发展也将是有利的。

湖州的新产业区的发展、乃至湖州自己的跨越式发展都需要一个新的舞台,围绕新中心的新区就提供了这样一个舞台。否则,以湖州为单中心,将不负重荷而且必定效果不彰,而将织里发展成另一个中心,织里的基础将远远不能胜任高质量的新湖州形象,或者硬要高水平建设织里,则必将付出更加高昂的代价。这一结构使湖州未来的大规模的产业区成为有依托的、真正具有生命力的空间(而不是纯粹的近百平方公里的工业区)。


三、用地布局

将相近的用地按主要功能归入一类

,则规划形成两个市级中心(现湖州市政府算作老城中心一部分、三个主要居住生活组团、三个大型生态绿化组团、五个工业组团和一个生态景观产业带。



其中,贯彻新区的纵、横两条绿带以绿化为主,而且在性质上必须是连续的、放的公共绿地。其中在不影响绿带的功能和景观的情况下,有选择地布局公建和生活居住用地,包括对新区中心的建设和其它公建的建设这是为服务居住用地和产业用地;西山漾东西方向上适度、不连续的布局高级住宅用地,这可以帮助保持老城和新区之间的有机的息息相通,避免新区建设中产生跳跃、隔离感,这会不利于新区的形成和人气。两条绿化轴带配置以混合用地的作法也将保证建设的资金平衡,实现城市经营的目标。

沿太湖依照太湖保护要求,全部作为生态景观型用地,但显然,保护并不必然代表不发展、不建设,而在于发展什么、建设什么。因此在本规划中,沿太湖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部分生态景观产业发展用地,发展诸如非污染的研发产业、观光农业等


四、交通组织



城市对外交通主要是铁路、申苏浙皖高速、宁杭高速和湖嘉高速,318国道未来主要服务城市,除此之外,规划有环太湖轻轨线,在市区有支线方便与铁路站场的联系和对市区客流的组织。城市道路一级干道形成相对独立网络系统,组织联系全部对外交通;二级干道同样形成相对独立的网络系统,组织城市内部较大运量混合性交通;次级道路主要承担通连性和相对单一性质的生产型或生活型交通。



五、城市景观与意象塑造

湖州是一座山之城、水之城、湖之城、民之城、文之城我们的战略定位湖州是一个人居城市、生态城市、文化城市,我们的空间布局、景观设计目标在于体现这些因素、包容这些因素、并使它们在相互的关联中生动起来、在被人感知中活起来,从而塑造湖州一个美好的城市意象


1湖山入城

太湖和山地被纳入城市空间统一规划,通过新区通向太湖的生活性绿化景观带、新老城之间通向太湖的隔离防护绿带、老城通向太湖的景观绿带、老城新市政府通向市中心的绿化生态公园和绿化带、以及老城中心通向山体的景观视廊的控制,真正将湖、山引入城市,使太湖和山地在意象上真正成为城市的背景和开放空间。

2新区依托西山漾、入太湖的河流构筑大规模带状公共绿带

成为两条核心景观轴带,并在呼应了老城、呼应了城市生产生活运作的需要的同时,呼应了历史与未来的对话。大规模绿带结合周边混合性高质量用地的布局方式,也是一种具有特色的景观和城市经营手法。



3老城:基底和景观设计概念

城市的水除了太湖之外,集中体现于老城。这里规划围绕城市的水的基底结合步行道路的开通布局公共休闲游憩绿化空间,形成相对小型但连续的开放空间。除此之外,通过三条景观视廊(其中两条实际是景观轴线)与其它地区通连。

 

这些概念合起来就是:湖山半入州,绿带襟两城;六水绕西厢,古渡望吴兴。

 

 


、重要地段布局设计概念



1老城

随着城市进一步的发展,双心结构实质上为迈入大城市行列的湖州准备了对老城规模的适度控制乃至适度疏散,同时老城在行政、文化以及部分商业方面无可替代的功能也保证了老城的活力。这样的方案相信是合理的,也是诸如前面说的景观设计得以实现的前提。今天可能还很少会有意识地考虑湖州老城也会有适度疏散的问题,在这种时候未雨绸缪就更有必要。本身,对于湖州今天特有的小大由之、人性、文化的气质而言,它也需要在空间上保持尺度的合理。

2、新区



大型绿带加多功能生活用地是新区生活用地的基本布局模式。右图示意了该类用地中可以布局的内容和布局方式。另外,为了新区、尤其是新区中心区的发展,规划建议对穿越的50万伏高压走廊作适当改线处理。尽管这会付出一定代价,但相比于涉及土地的增值而言,将是合理的。


3、工业区



作为发展战略和空间布局理念的延伸,本规划也为湖州工业区的布局提出一个新的模式见右图。

?      在该模式中,通常的工业区或开发区模式中连续成片的工业用地格局被打破,而是在工业区中引入一个服务于工业用地公共的绿化休闲服务开敞空间

?      这个空间,在本规划中,可以通过支路乃至步行系统和新区的绿化开敞空间和生活服务空间有机沟通,使这类用地成为整个新区布局模式的一个有机环节,也改善了生产和生活环节的联系并且这种呼应关系也帮助使这类空间受到人们的欢迎。

?      我们认为它赋予工业区以公共交流空间和活力,有效改善工业区的肌理新型产业和新管理模式下的工业欢迎这种模式,而湖州,正应为使自己受到先进产业资本的青睐而作出努力。

?      

同时,通过公共环境的改变,湖州工业区的发展可以有意识地努力减少个体企业的圈地行为。


、城市发展的时序控制



规划的可行性最重要的一环应该从预测的准确性(比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方面转到规划的弹性和对发展过程的适应性方面,当然,这同时还需要规划管理中过程管理能力的提高。本规划将规划的实现分成四个阶段,来阐述其发展的时序。由于任何对时间的设定都只是给出一个概念,阶段的意义是指完成了这个阶段后才可以开始下一个阶段,而不是说到了哪一年后就必须开始下一阶段,因此本规划中并不明确每个阶段的年限,而只分一、二、三、四期,其中,又因为起步阶段通常较难把握,所以有可能一开始的两期发展得快,很快就会跨越过去

1第一

近期的发展应着重控制好规划用地,同时完善连通主要交通线路和老城、新区的几条道路。吴兴区作为新成立的区,可以考虑让其先行开始在新区中轴带靠近318国道的地块开始发展。申苏浙皖高速基本建成,老城工业区可在该路下来、近城市地带、基础设施可以依托地区发展。

2第二

西山漾生态绿化景观带和配套高级居住公建用地基本形成,新区大规模开发启动,部分居住用地建设,部分公建设施到位,工业区主要在老城向新区的延伸线上新区内以及西山漾以南发展,条件都比较成熟。




3第三

新区发展比较成熟。

 

4第四

实现全部规划目标(见规划图)如果在更远的将来湖州还需要更多的空间,那么本规划提供的是一个开放的结构,跨过318国道,城市仍然能保持居住和产业用地的各得其宜。

 

、结论:自然与人文、历史与未来现实与发展的对话

作为对发展战略在中心城市空间上的落实,我们对湖州中心城市的规划中,城市和它的居民对山、水、湖获得最大程度的享有,山、水、湖得到城市空间对它们的最大尊重老城新区在城市中拥有各自适的舞台并塑造着不同的优雅和美,并在呼应和协调中完善自我以及整个城市;城市现状中的各种价值在发展中得到保护和延续,同时城市经营的理念贯穿于对规划用地功能的细致筹划和城市发展的过程理性的规划中。所有这些,体现着在湖州城市的发展中,自然与人文、历史与未来、现实与发展的对话与和谐实际上,整个规划都体现了这些对话正是在这些对话中,我们认识湖州价值和潜力,也认识了湖州实现这些价值和潜力的未来之路。

 



 

 

 

第二部分   报 告

 

 

 



产业发展及其未来

Development and Future of Industries



 


 

 

 

专题研究一 产业发展及其未来

 

 

 

一、湖州产业发展现状特征分析

1经济总量逐年上升,发展相对迟缓,市域各区县发展相对均衡,湖州中心城区核心作用不明显





从湖州市1991年至200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发展来看(图1),自1993年湖州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呈下降趋势(按当年价计算),到2000年有所回升,但2001年降幅较大。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但仍然维持在10%以上;第二产业逐年增长,但到2000年后略有下降;三产持续增长,已经超过GDP30%。湖州市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虽然保持在10%以上,这与湖州的自然资源优越和农业发展水平较高有关,但是二产和三产比重已占较大优势,呈现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特征。工业已经历了传统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如丝绸、建材等行业向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转变,制造业生产正向规模化、专业化、技术化方向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的早期阶段。


 

 

 

 

 

 

 

 

2000年湖州市与周边地级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的比较统计来看(图2),湖州的经济总量只比南面的衢州和安徽的宣城要大,比起苏锡常和绍兴、嘉兴等地区都要小。可以看出,湖州的经济发展相对周边地区来说,经济处于下游水平,发展态势相对迟缓。

2整体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长兴和湖州城区重工业比重较大(图34;工业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小型企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市区已完成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造,公司和民营企业发展迅猛(图5



1991年到1999年湖州市轻重工业占工业比重来看(图4),轻工业比重逐年略有提高,到90年代末轻重工业比例约为73,轻工业占有重要地位。从2001年湖州各区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统计表(表1)也可看出,全市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比重为5446,这不包括大量的小型国有和民营工业企业,这些小型企业以轻工业为主。但从市域来看,城区和长兴的重工业比重较大,特别是长兴县则以重工业为主,这与两个城市的重工业长期投入有关。

 

 

 

 

1  2001年湖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统计表             单位:万元

 

全市合计

比重

市区

市区



德清县

长兴县

安吉县





城区

南浔区

菱湖区




工业总产值

4095037

100%

2207097

488079

918393

341393

885186

521419

481335

轻工业

2225393

54.34%

1265881

211139

523726

259119

559071

151818

248623

重工业

1869644

45.66%

941216

276940

394667

82274

326115

369601

232712

资料来源:《湖州统计年鉴2002


2001年湖州市企业规模结构统计来看(表2),大中型企业工业产值比重占40%,发展呈负增长趋势,而小型企业则占到60%,且以接近30%的速度增长。这一方面说明湖州小型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湖州的大型企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并不明显。

2001年湖州市各经济成分构成统计来看,公司和私营企业占全市企业产值60%以上,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尤其是私营企业,增长达到150%以上;而包括国有和集体企业在内的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其产值比重低于40%,而且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国有企业比重只占到4%左右,这是湖州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和大力进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造的结果。

2  2001年湖州市企业规模结构统计表              单位:万元

企业分类

工业产值

产值比重

比上年增长

大中型企业

1650059

40.3%

-9.4%

小型企业

2444978

59.7%

27.8%

资料来源:《湖州统计年鉴2002

3湖州市以轻纺工业及基础工业为支柱产业,机电工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图6,已经进入工业化的扩张阶段;工业园区发展成绩显著,某些园区特色产业优势突显,一些产业呈簇群发展的特征



根据2001年湖州市各种工业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相应的行业利税占工业利税总额的比重及各行业近五年产值年均增速等三个指标的统计分析(表3),揭示各工业行业在湖州工业中的相对地位。为了进一步从市场导向的角度分析湖州市各工业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潜力,在此采用波士顿距阵来分析湖州未来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7的横坐标表示2001年湖州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纵坐标表示各行业产值近五年来平均增长速度。与横坐标平行的线代表支柱产业的临界比重标准(5%),与纵坐标平行的线代表各行业工业产值近五年平均增长速度的均值(24.8%)。由这两条线将各行业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3  湖州市工业行业产值比重、增长速度及利税贡献(2001年)

工业行业

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近五年产值年均增速

占工业利税比重

煤炭采选业

1.40%

9.83%

1.90%

非金属矿采选业

1.46%

10.24%

2.30%

食品加工业

4.56%

2.61%

1.25%

食品制造业

0.48%

-11.62%

0.56%

饮料制造业

0.96%

-12.48%

1.16%

纺织业

26.81%

14.46%

20.25%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

3.58%

7.66%

3.11%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

1.27%

14.14%

0.93%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

5.98%

88.15%

5.55%

家具制造业

1.86%

105.57%

1.35%

造纸及纸制品业

1.27%

-1.33%

0.80%

印刷业

0.65%

11.15%

1.83%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1.40%

0.69%

1.20%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0.01%

-24.35%

0.01%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4.36%

4.83%

5.52%

医药制造业

5.12%

141.38%

6.89%

化学纤维制造业

0.16%

-21.69%

0.01%

橡胶制品业

0.06%

20.31%

0.11%

塑料制品业

1.62%

136.93%

1.9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8.87%

9.61%

13.01%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28%

-16.46%

0.02%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5.25%

69.45%

4.41%

金属制品业

3.21%

10.65%

3.24%

普通机械制造业

1.75%

17.74%

1.51%

专用设备制造业

0.74%

1.19%

0.64%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0.79%

-11.85%

0.40%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8.88%

10.78%

9.77%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0.50%

-5.55%

0.66%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0.14%

39.47%

0.38%

其它制造业

0.73%

112.13%

0.82%

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5.68%

48.90%

8.31%

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15%

11.24%

0.01%

资料来源:《湖州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

 


一类行业



特点是目前所占比重低于5%,但增长高于平均速度,其中有些行业具有增长潜力,但有些行业未来可能进入衰退,包括家具制造业、塑料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

二类行业

当前占有较大比重,且增长速度高于平均速度的行业,它们属于快速发展的支柱行业,包括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医药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及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

三类行业

当前占有较大比重,是目前的支柱行业,但近年来的增长已低于平均速度,属于发展动力不足的支柱产业,包括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

四类行业

比重低于5%且增长速度低于平均速度的部门,属低增长或衰退型行业,包括煤炭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及其它制造业等。

 


工业化起步阶段——主导部门:轻纺工业(劳动密集型)

工业化扩张阶段——主导部门:基础工业(原料工业,材料工业,能源工业),机电工业(工业设备和耐用消费品),建筑业(资本密集型)

工业化成熟阶段——工业产品深加工化(技术和知识密集型)

由上述可以看出,湖州市以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制品业、医药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及电力生产和供应业等产业作为目前支柱产业,以轻纺工业及基础工业为主,机电工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的扩张阶段。

 

 


4  浙江省各地区主导产业统计表  

地区

主导产业

地区

主导产业

杭州

机械,电子,食品,纺织

湖州

丝绸,毛纺,建材

宁波

石化,电力,冶金,服装

舟山

海洋水产品,电气机械,海洋药物

温州

机械 ,塑料,皮革,仪表,电子零部件

金华

机械,纺织,服装

绍兴

纺织,印染,化纤,酿酒,医药

衢州

化肥,氟化工,矿山设备

嘉兴

纺织,皮革,造纸

丽水

木材加工,冶金,非金属矿开采加工,日用化工

台州

工艺美术,交通设备,普通机械,金属制品,家具

 

 

资料来源:《浙江省区域特色经济研究》,浙江省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会,2000

 

5  湖州市各区县主导产业统计表    

县区名称

主导产业


湖州城区

城区

丝绸,毛纺,生物(医药)化工、机械电子、粮油食品、新型建材


织里

纺织、服装及建材

南浔区

南浔 

通信电缆、机械电器、木业建材、纺织、电子信息、生物科技


连市

轻纺、铜业


双林

电子信息、特色轻工、新型纺织及服装、毛纺、建材

菱湖区

新型纺织、生物医药化工、轻工机械、新型建材


长兴

建材、轻纺,电力


德清

生物医药化工、机械电子、粮油食品、新型建材


安吉

转椅业、竹制品、旅游业,电力


资料来源:《湖州年鉴2002

 

湖州市近年来工业园区的发展成绩显著,2001年全市43个园区累计签约和进园区项目1001个,协议总投资75.85亿园,其中已实际完成项目537个,完成投资38.51亿元,产值65.83亿元,有2个园区被列入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园区,5个园区列为省级乡镇工业专业区,南浔木业、织里童装、德清生物化工、长兴纺织、安吉竹业等9个工业园区被列入省级特色工业园区规划,南浔木业、织里童装的产业发展呈现簇群发展的特征。湖州城区、南浔、德清等地的产业正向特色机电、医药化工、电子信息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转变。湖州工业园区多以轻纺工业为主,表现为工业化初期的发展特征,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业层次低,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

 


6  湖州市重点工业区一览表                    

所在区县

 

重点工业区名称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方向

2001年产值(亿元)

市区

 

 

城区

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新型纺织、特色机电、医药化工、新型建材

46.56



织里经济开放区

童装、纺织

 



八里店工业园区

金属制品、丝绸轻纺、通讯器材

 



西南工业园区

机械电子,新型材料,新型纺织,医药环保

 



环渚工业园区

丝绸纺织、织物整理、服装服饰、新型建材、机电仪表、汽车配件及蔬菜加工

 


南浔

南浔经济开发区

木业建材、皮革皮件、轻工机械、丝绸纺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电电梯

63.25



练市工业园区

丝绸纺织、皮革皮件、铜制品

 



双林工业园区

电子信息、特色机电、新型纺织、现代轻工

 


 

菱湖工业园区

水产品深加工,新型纺织,电子信息

 


菱湖

东林工业园区

纺织服装鞋帽,电子电器,皮革箱包,五金机械,食品饮料

 



棣溪工业园区

汽车配件、五金机械、电子电器、竹木制品、矿产建材、轻纺服装

 

德清

莫干山工业园区


电子,生物制药,食品加工,轻工机械,纺织服装,化工木业,建材

 


木业工业园区


木制玩具加工,纺织业,丝制品深加工,农副产品加工

 

长兴

李家巷新世纪工业园区


轻纺,机械,化工

 


煤山星火科技工业园区


新型建材,电子,丝绸轻纺,轻工机械,竹制品,食品加工

 

塘浦工业园区 


竹制品,电子,转椅,食品加工,高新科技产业

 

资料来源:《湖州市重点工业园区投资指南》,湖州市经济委员会,2002



4第三产业呈快速增长的势头,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贡献最大,尤其以旅游业的发展最为迅猛,专业市场采用传统的有形市场形式,以湖州中心城区、织里、南浔及长兴等地发展较快

2001年全市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27.11亿元,增长13%,三产占GDP的比重已达到33%。从湖州市第三产业各行业比重的比较来看,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占第三产业比重的65%房地产业也占到9%的比重,为第三产业的支柱。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15亿元,增长9.6%,商品市场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年末拥有各类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市场222个,成交额375.8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年成交额超亿元的消费品市场和超十亿元的生产资料市场34个。2001年全市旅游业共接待旅游人数532万人次.增长51.5%,旅游收入33.33亿元,增长47.6%。交通邮电业快速发展,全年共完成交通邮电业增加值28.34亿元,增长14.9%。2001年房地产业开发投资达23.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5.7%,实现增加值8.3亿元,同比增长16.2%,增幅高于三产平均增幅1.8个百分点。

7  2002年主要专业市场统计表

所属县区

所在

区位

市场名称

交易货物

成交额(亿)

备注

城区

西南商贸区

 

农副产品交易中心

农副产品

 

 



江南粮油副食品综合市场

粮油副食品

 

投资1.4亿



温州商城

农机、机电、五金、交电、灯具、油漆

 

已立项,投资1.4亿



浙北机动车交易市场

机动车

 

投资1.4亿



化学危险品市场

化学危险品

 

 



废旧物资交易市场

废旧物资

 

 



旧货调剂市场

旧货

 

 


中心城区西南

汽车配件市场

汽车配件

 

 



花鸟市场

 

 

已立项,投资0.6亿,占地120


中心城区南部

丝绸城

 

 

投资0.37亿



建材装饰市场

 

 

投资0.44亿


城区中心

小商品市场

 

 

 



电子城

 

 

 



集贸市场、观凤商城

 

 

 


环城东路

副食品市场

 

 

投资0.1亿,占地2200


织里镇

浙江织里童装城

童装

100

 



中国棉布城

棉布


 



服装辅料市场

服装辅料


 



织里国际童装城

童装


 

南浔

 

南浔建材市场

胶合板、地板、家具

90

 

长兴

 

农副产品交易市场

农副产品

14.9

总投资1.3亿,占地210

 


二、产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1宏观经济背景分析

1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加入WTO 以后,受到经济和社会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既给湖州的产业发展带来了引进资本和技术的便利条件,但同时也对其产业的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近湖州的上海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龙头,与国际经济联系密切,是接轨世界的前沿,而杭州与南京两个城市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两个次中心,也具有较高的经济外向度。

2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潮流不可逆转

知识和技术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伴随而来的信息化为产业的发展营造了一种新的经济和社会格局。而知识经济属于经济发展的后工业化阶段,其最具代表性的产业就是高新技术产业,即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包括湖州在内的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距离知识经济还有相当的距离。

3城市化和大都市区空间形态的快速发展

在新的世纪,中国乃至浙江省的城市化进程将明显加快,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主题。湖州城市化发展相对较快,近年已接近40%的水平,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将有力地促进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中国区域城市联系正呈网络化发展,经济的竞争由单个城市的竞争转向城市区域的竞争,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大都市区高度集聚,大都市地区的能效和产出都是最高的,我国已基本相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等多个大都市地区,这些地区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

4国家和浙江十五计划实施的影响

国家和浙江十五计划都把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为湖州产业发展目标和政策的制定指明了方向。浙江十五计划建立在国家十五计划的基础之上,突出浙江的产业经济发展特色和优势的挖掘和培育。浙江十五计划提出要进一步突出杭、甬、温三大城市的龙头地位,加快建设杭州、宁波、温州三大都市区,杭州湾两岸和温台沿海两大城镇绵延带的目标,而湖州虽然属于杭州大都市区的范围,但只能是杭州都市区的经济腹地,偏离了该都市区未来发展的重心,在这个意义来说对湖州的发展是不利的。湖州如何突破地域经济空间的发展障碍,成为不能回避的问题。

另外,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意味着我国消费性需求结构的有节奏、有阶段的演化和扩展,引导社会的生产性需求结构也会不断演变。

2产业发展条件评价

1有利的条件

?      位于繁荣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条件逐步改善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实力雄厚,工业化程度较高,科研院校高度密集,为湖州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湖州位于浙江省北部,太湖南岸,踞苏浙皖三省交汇和水陆运输要冲之地,处于上海,杭州,南京三地构筑的地域三角形中心,随着宁杭高速公路的建成,湖州至杭州仅一小时车程,距上海和南京也在两个小时左右车程。处于这一相对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利用上海,杭州,南京三个大城市的扩散效应,接纳这些城市富余资金,技术和产业的转移,并在这些中心城市的主导产业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宁杭高速公路建成后,杭州和南京的经济联系势必加强,虽然这一联系不能与上海和杭州,南京的经济联系强度相提并论,但湖州作为宁杭在太湖西岸的唯一快速通道,将起到两地经济联系的桥梁作用而从中获益,宁杭两地如果能够撇开行政体制的障碍,加强联系共同发展,实现共赢,开拓太湖西岸的宁杭经济发展轴,必将推动湖州产业的快速发展。

?      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      人杰地灵,清雅毓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

?      充足的土地资源、灵活的经济政策和更高的技术平台建构后发优势

湖州近年来相对周边地区的发展相对迟缓了,丝绸,建材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步履艰难,但湖州并没有放弃这方面的努力。2001年对湖州市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已经完成,其他县区国有企业的改革也正加快进行,初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运作的多元产权制度,民营企业的发展迅猛。湖州产业将很快甩开传统产业发展的体制包袱,使产业的发展站在一个更高的崭新平台之上。

后发从另一种意义来说,就意味着可以利用更加成熟的技术设备来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部门,便于了解产品市场定位,在上海等大都市的新兴主导产业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培育自身的优势产业。

2制约的因素

?      既定的产业空间格局

长江三角洲地区现已形成沪杭甬和沪宁两大经济发展轴,湖州介于两大发展轴的夹缝之中,似乎成了人们遗忘的角落。湖州及西面相临的安徽地区没有一个类似宁杭等重要的特大城市,与上海没有形成重要的产业经济带。湖州与上海的联系仅靠318国道和沪青平公路衔接,而上海的城市和产业重心正向东移,不论从交通和产业区位来说都不利于湖州的发展。

同时,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快速发展,特别是上海、无锡、苏州、杭州、宁波等中心城市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产生巨大的集聚效应,吸纳着周边地区的资金,人才,信息和技术,使包括湖州在内一些城市和地区的生产要素大量外流,丧失不少的发展机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湖州这种腹地城市的经济发展。

从浙江本省的产业空间布局来看,杭州湾两岸和温台沿海两大城镇绵延带是浙江发展最快的地区。杭州作为浙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同时受到上海经济的强势带动,已从西湖时代钱塘江时代迈进;宁波拥有全国第三大的集装箱港,吸引巨大的外商投资;温台地区是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而湖州不具有沿海建港条件,外商投资量小,民营经济起步较晚,因此没有成为浙江产业空间发展的核心,浙江产业政策对产业资源的配置并不向湖州倾斜。

?      小富则安的传统思想观念

湖州自古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之美誉,农业发达,民间殷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在产业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减小,植根于湖州人民的安逸富足思想使湖州产业发展缺乏奋发创新的动力。相对于原来穷山僻壤的温台之地,人们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下走南闯北,开拓当今成功的温台经济模式。小富则安的传统思想把湖州人民束缚在依然肥沃的土地上,不思进取,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湖州相对落后了。

?      政府角色的模糊,体制转轨的困惑

湖州市区已完成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其他区县的产权改革也正在进行,政府需要由原来管理向服务的角色转变,然而政府体制的转轨必然要受到体制惯性的约束,既得利益不会轻易放弃,权力寻租现象没法杜绝,仍有深刻的思想和体制根源。湖州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环境而对政府机构所作的调整,依然没法适应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机构人员的思想和工作作风仍停留在管理者的角色层面,政府为防止市场失灵而需要加强宏观调控,但似乎又缺乏足够的人力和有效的办法。政府的干预还应避免这样一种结果: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全面介入,既推动了乡镇工业化的进程,又是导致过度工业化的主要原因。

?      产权改革引发的深层次矛盾

湖州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步伐在全国来说是走在前列的,但是产权改革的复杂性和隐患并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产权改革之后国有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逐渐淡化,企业在决定今后的内部治理结构,在资产重组与劳动力解雇等方面需要和不同的组织发生关系,这些组织在经济转型之前是很不健全的。

从政府的层面上来看,如何解决产权改革后的失业救济和重新就业的问题是关系到湖州社会安定的重大问题。同时,政府由对国有企业补贴转向增加社会保障资金开支,这种财政支出的结构性变化将使政府财政面临更大的压力。而从企业经营者层面来看,他们将倾向于对赢利的企业重构,而亏损的企业则被遗忘,沦入恶性循环的境地。

?      民营经济起步期存在的资源障碍和无序性竞争

湖州这几年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民营企业都为中小型企业,原始资本不足,总体融资环境不畅,产品技术含量低,生产的产品大都是建立在对外部品牌的模仿基础之上,没有形成自身的品牌效应。如何跨越其发展的资源障碍是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同时,刚起步的民营企业由于资金有限,没有能力到工业园区落户,而向园区外扩展,占有非工业用地。同时由于全市目前建设用地总体占补较难平衡,原规划的工业园区扩展与农保区保护之间存在矛盾。而针对某些乡镇建立起来的专业市场规模小起点低,没有形成相应的产品批发、信息咨询和现代物流等功能,专业分工和配套生产的能力较弱,产业和市场联动效应不充分。内部在销售上竞相压价、恶性竞争,甚至低于成本价进行,极大影响了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      高层次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缺乏

湖州的经济发展处于上海,杭州等特大城市的阴影之下,高层次的人力资源为这些城市所截流,特别是既懂技木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使湖州产业升级缺乏足够的技木支撑和人才储备,影响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较弱。政府和企业在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的氛围和环境条件营造上做得还不够。

3面临的机遇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机遇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使湖州有机会接受发达国家制造产业资金和技术的转移,如苏州、无锡就是成功的例子,湖州产业的发展应在国际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湖州的某些服装、纺织等出口产品生产是以国际成熟技术为依托,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加入WTO将有效消除一些歧视性待遇,出口产品将可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趋势。另外,城市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将使之成为外资投资的热点,能有效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转换。

?      国家十五计划实施的推动

国家十五计划提出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等产业升级战略,是对湖州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的政策推动,作为自上而下的政策指导,可以统一政府各部门对产业宏观调控的思想和行动。

湖州处于苏浙皖三省的交界,是浙北联系安徽及中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国家十五计划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湖州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中西部的能源,技术和人力资源是湖州可资利用的资源。

?      上海等大都市的跨越式发展对周边地区的强力辐射

21世纪初,是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快速发展时期,将大力发展信息、金融、商贸、汽车、成套设备、房地产六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环境保护、现代物流四大新兴产业,继续优化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石化、钢铁两大基础产业,进一步推动企业利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造船、轻工、纺织、食品等传统工业。而杭州则把旅游业信息设备制造业和环保产业作为其主导产业,城市空间已由西湖周边区域向钱塘江方向拓展。上海和杭州等城市强力的发展态势必将对包括湖州在内的周边地区经济产生很大的辐射。

4存在的挑战

?      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的激烈竞争

长江三角洲是国内在新世纪有望首先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地区。经过九十年代以国内要素市场为主要争夺对象的发展竞争后,目前长三角正处于一个为构筑更高竞争平台而激烈重组的时期。这是包括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布局,空间架构,设施建设在内的全方位重组过程。在这个高度竞争,迅速变动的区域环境里,湖州的产业发展能否找准位置,抢占优势,妥善处理好与周边城市的竞争与协作关系,将直接决定湖州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的成败。

?      城市文化个性丧失的可能

80年代以来,许多城镇大搞建设,把很多有价值的老街区给拆掉了,城镇景观虽然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但已使人找不到她的历史文化脉络。城市中流行和宣传的文化大都是西方的文化,而传统文明则被处在为人遗忘的角落。而当城镇及其郊区的工业蔓延无序发展,历史形成的城市机理就被打破,城市居民对自己居住的城市越来越陌生。湖州许多城镇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各自独特的城市文化和空间机理,如何在产业的快速发展中维护城市文化个性,将是摆在湖州人民面前的一个挑战。

?      生态环境恶化的可能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关注的问题。1992年里约会议之后,我国明确了要在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要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必须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它必须保护自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多样性。

而湖州除了安吉的工业园区提出入园企业绝对无污染的要求,其他县区的工业园区都以发展制造业为主,乡镇工业园区遍地开花,一方面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带来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未来湖州的工业必然会有非常迅猛的发展,在这过程中怎样解决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问题,是不容湖州人民忽视的。

三、产业发展战略

1产业发展的思路

1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

?      市场主导的原则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变,一个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往往是市场来决定和主导的,市场中的投资者可以从市场中敏锐地发觉高投资回报的产业,政府所要做的是向投资者提供市场发展状况的信息,营造有利于优势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对不利于地区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做出政策的限制,有所为有所不为。

?      生态保护的原则

?      比较优势的原则

?      收入需求弹性决定的原则

收入需求弹性是指某种产品的需求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增长率之比,反映随着国民收入增加而引起的对各产业最终需求的变化。只有收入需求弹性系数大的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才能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获得较大的市场利润。社会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总呈现一种阶段性演进的过程,产业的优化升级应根据国民收入需求弹性的变化不断地作出调整。

?      产业关联带动的原则

主导产业应具有较强的前向、后向或横向关联效应,产业关联度大,可形成较长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规模经济的发展。

2产业发展导向

?      第二产业发展导向

——限制发展的产业:污染大和资源约束型的产业,包括钢铁工业、化工原料工业和矿物开采业

——鼓励发展的主导产业具有发展优势的支柱产业,包括新型纺织、新型建材、精细化工、机电仪一体化、特色轻工、电力生产和供应

——积极培育的产业具有发展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包括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

?      第三产业发展导向

 ——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和房地产业

8  “十五期间各工业行业增长趋势分类

分类

行业

主要的增长带动因素或制约因素

高增长行业

电子

国民经济信息化步伐加快和数字技术的发展


医药

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保健需求的提高


汽车

收入水平提高带动消费结构向住、行方面的升级


成套机械设备制造业

电力、石化等领域结构升级产生的装备要求


农用机械制造业

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和较强的出口竞争力


通用设备制造业

多个行业装备升级的要求


家用电器制造业

城镇家电产品的升级换代、农村家电需求迅速增加和出口


皮革毛皮羽绒制品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将更注重质量和追求精神文化享受,另外,部分行业具有明显的出口优势


家具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

城市化步伐加快对城市基础设施产生的巨大需求


食品加工和制造行业

收入水平提高使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服装行业

我国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使该行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印刷业

数字技术发展的替代作用


橡胶、塑料等化学原料工业

新材料技术不断发展带动需求增长


造纸及纸制品业

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问题


专用设备制造业

总量增长是次要的,关键在于技术结构的提升


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仪器仪表行业



电力工业

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有利于电力增长

低增长行业

纺织业

总量过剩条件下的产品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和高质量产品的开发是发展的关键


石油业加工及炼焦业



钢铁行业



有色冶金及金属制品业


衰退行业

矿业

资源约束和生产成本递增(不排除部分产品如黄金、稀土等开采业的进一步发展)


烟草业

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的增强


木材采运业

资源约束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资料来源:转引自刘世锦等著:《中国十五产业发展思路》。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2产业发展定位

挖掘和培育湖州产业发展优势,寻找区域城市群的主导产业链的切入点,形成与区域内其它城市的相互错位的产业分工。在第二产业发展方面,湖州应定位为长江三角洲独具特色的新型纺织、新型建材、精细化工、机电仪一体化、特色轻工制造基地之一与电力生产和供应枢纽之一;在第三产业发展方面,大力整合湖州的旅游资源,提高湖州旅游的国际和国内知名度,重点创建湖州旅游的品牌项目,高标准高品位地发展房地产业,构建人居湖州的品牌,并以现代物流业为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强化中心城市的生产性服务功能,适度超前发展快速信息通讯网络,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构建数字湖州

1产业发展策略

?      加强城市间的合作,主动接轨上海、杭州和南京,面向国际,在城市群中借势成长

湖州处于上海,杭州,南京三个城市的几何中心,高速公路和信息网络改变了四地的时空关系。湖州的产业定位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要以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为中心,将自身产业融入大城市群的产业分工体系,挖掘湖州与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的产业互补性,鼓励湖州企业将研发和销售设在上海,使之成为引进外资和技术的龙头和接轨世界的桥梁。 湖州与其它城市间的合作展除了与上海,杭州,南京等特大城市的合作以外,还包括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乃至与中西部地区及国内其他地区之间的合作。合作的领域既包括生产过程的纵向合作,还包括科技,人才,能源及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合作。

?      构建南京湖州上海及杭州的产业发展轴,建构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浙江与上海之间正在强化杭州湾两岸与温台地区等沿海一线的联系,特别是浦东嘉兴杭州宁波一线的经济联系,湖州可以主动地构筑湖州至嘉兴的快速交通联系,打通与上海之间的快速联系通道,改变目前的空间格局。同时借宁杭高速公路建成的机遇,努力创造新的产业发展轴,构建南京湖州上海或杭州的环太湖西线产业发展带。湖州产业布局主动向上海杭州的发展轴靠拢。

?      建立政府制度创新逻辑演进思维,不断推进政府功能角色的转变

城市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体制,制度的竞争,并最终转化为经济实力的竞争,湖州应建立和贯彻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的发展思维,释放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制度性制约,产生激励竞争的机制和公平规范的氛围。

当前湖州可以做的制度创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树立功能导向型的城市经营意识;

——城市品质和产业形象的营销,打造诚信湖州

——由管理到服务,从市场干预中淡出;

——促进企业家精神及其环境的生成;

——确立区域管治理念,促进区域合作发展。

?      苏南温台浦东三种发展模式兼收并蓄

湖州位于苏浙两省交界,80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受到苏南模式的影响,乡镇企业发展很快,在湖州的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但是近几年暴露出来的许多弊端而受到人们的质疑。而温台地区则最早采用了温州模式,大力发展个私经济,焕发出旺盛的生机。同时,90年代中以后上海浦东开发,外资经济产生强烈的辐射力。因此,湖州处在上海,温台,和苏南三个经济板块的交叠处,不应把自己限定在固定的经济模式框架内,而应各取所长,使多种经济模式在这里交融,多种经济成分在这里融合,多种先进理念在这里碰撞,构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发挥各自的活力。

?      建立新的科技和人力资源概念,实现区域科技和人力资源共享

当今城市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缺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城市就缺乏发展的后续动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杭州和苏锡常等地对高素质的人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使湖州相形见拙。湖州市内只有少数几所专业型高等院校,其研发能力并不能满足湖州产业发展的要求,湖州也不具备短期内建成一所大型高层次的综合高等院校的软硬件条件,除了在湖州实行人才资源战略,改善人才吸引环境以外,湖州可以利用周边城市中密集的高等院校的智力资源,鼓励湖州本地企业与这些高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实现区域科技和人才资源共享,运用新的科技和人力资源概念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优势产业的发展。改善湖州人才吸引环境和体制环境,把湖州营造为一个人才圆梦的地方

?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构建数字湖州

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定位要适度超前,把信息化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把信息服务业作为先导产业大力培育,形成政府驱动型的发展思路,以政府信息化促进行业信息化和社区信息化建设,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高速流动,使数字湖州深入城市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信息化建设最终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和企业竞争力。

?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湖州应珍惜目前宝贵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限制发展污染大和资源约束型的产业,积极开展资源回收利用,提高淡水、土地、能源等资源利用效率,健全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加强污染排放总量控制;贯彻生态经营理念,实行生态环境效益补偿制度,逐步建立生态环境效应补偿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加大对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的投入。完善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法律法规,强化执法监督。

四、产业空间布局研究

1产业布局现状特征分析

1湖州中心城区工业布局现状特征

湖州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城区西面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括凤凰工贸开发区、杨家埠重工业开发区和西塞港仓储综合开发区三部分,规划面积约为19.6平方公里。杨家埠重工业开发区以钢铁和化工产业为主,但由于发展欠佳成为最早衰败的传统产业区;近几年西塞港仓储综合开发区落后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经营不善、业务量少、利用率低;而凤凰工贸开发区大力发展新型纺织、特色机电、医药化工、新型建材等新兴优势产业,成为湖州经济开发区新的产业支柱。

湖州东北部和南部也分散布局了许多丝绸、纺织、建材和食品等工业企业,但是这些企业近年来生产的产品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亏损面大,许多企业逐渐破产,成为急需改造的传统产业部门。

湖州东南靠近318国道的八里店工业区发展迅速,以金属制品、丝绸轻纺、通讯器材产业为主,成为湖州城区工业的主要增长区域之一。

2市域其它区县主要工业园区空间布局现状特征

湖州各个县区及所属的乡镇都在发展工业园区,布点过多,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如湖州市本级19个乡镇,就有22个工业园区,个别园区总面积还不到100亩。

市域重要的工业园区大都集中布局在湖州东部和南部,以南浔、织里和德清的工业园区发展最快,同时湖州城区和南浔、德清等靠近上海和杭州的工业园区正向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子信息、机电和生物医药等产业转变,显示上海和杭州产业和技术扩散对湖州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的影响。

织里的童装、棉布等产业以织里镇区工业园区为中心向外围扩展,呈现产业集群发展的空间态势,同样南浔的建材市场也带动周边地区同类市场的产生和集聚。

3主要专业市场空间布局现状特征

集中分布在沿318国道沿线,受上海的经济辐射影响最大,其中以南浔建材市场和织里童装市场的发展最快

湖州城区的专业市场也集中在西南靠近318国道和104国道的交汇处,形成约1300亩的西南商贸区。

2产业空间布局调整的动力机制

?      城市外围快速交通网络的逐步完善

宁杭高速和申苏浙皖高速及其它快速交通线,原来靠近318国道和104国道的产业可能向高速公路的出入口附近集聚或迁移;

?      市区分区的调整

城区、南浔、菱湖三个区并为吴兴和南浔两个区,产业空间的发展重点将会调整;

?      城镇空间拓展的作用

随着城市内部空间的拓展,原来在城镇边缘的产业成为内城区的一部分,而城镇空间的优化使某些产业用地置换成生活性用地;

?      产业升级的推动

随着产业的优化升级,原来不适宜发展产业的空间区位变得合理,而某些如矿场、铁路等要素约束条件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      生态环境系统优化的要求

?      开发区空间建设指导政策的调整

为改变现今的工业园区遍地开花的局面,节约用地资源和建设资金,提高产业园区的等级形象,浙江省将有可能调整开发区的空间建设指导政策,更加集中地建设产业开发区,这将导致湖州产业空间的重大调整。

3产业空间布局总体思路

为适应城市化发展进程及城市空间拓展和功能优化的要求,提高城市空间的整体运行效益,提升产业发展的区域竞争力,推进湖州产业经济的发展,湖州产业空间布局调整的要点包括:

?      实现湖州城市功能的拓展和整合,提高土地的整体利用效益;

?      迎合湖州人居城市建设的空间组团架构,强化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符合区域生态格局建构的要求;

?      提升产业发展形象和经济竞争力,展示现代化的产业园区景观形象,以高效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作为产业发展的平台;

?      整合产业簇群发展的空间关联要素,促进产业簇群的整体发展;

?      建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形成开放、有序、高效的交通运输网络、信息网络和供水、供电、供气等设施网络。

4产业空间布局战略

?      依托各区县产业比较优势,沿快速交通走廊形成轴带联动的产业空间布局:

——长兴湖州织里南浔沿太湖产业带

——长兴湖州德清沿宁杭高速产业带

——环太湖旅游发展轴

?      增强长兴湖州南浔组合城市的产业集聚,形成各具特色产业优势而又有统一的现代产业景观形象的产业园区组群

?      增强湖州及各区县城市中心的产业服务功能,建构高效的中心城市服务空间体系

?      有侧重、分步骤地推进产业空间布局调整:原有衰退产业园区的土地置换,新的产业发展空间的拓展和有效控制

?      有选择的乡镇产业空间调整策略:

——方案一:维续现有的乡镇工业园区发展空间政策的情况下,增强产业集聚,  明确产业簇群的发展特色定位,实现产品差异化发展和优化升级;

——方案二:集中发展大型省级产业园区的情况下,产业的集聚应以城镇空间和人口的整合与集聚为前提,新发展的产业向省级产业园区集中。

 

 




中外城市空间组织理论与实践及对湖州的启示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Spatial Organisation and Implications to Huzhou


 


 

 

 

专题研究二 中外城市空间组织理论与实践及其对湖州的启示

 

 

 

一、湖州城市功能空间演变和评析

建国以来湖州的城市功能空间演变可以大体分为四个阶段,最初10年城市功能空间拓展主要是在原有的老城墙内部;1958—1976年间,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增长,城市空间突破城墙范围,主要向西侧、东北、东南发展。1977—1983年,城市空间继续向四周扩展,分别在东部建立了吉山、西部建立了红丰、南部建立了潮音和车站小区,城市用地由3.1km2扩大到6.47km2,受到河道的限制,这一时期城市空间扩展重要是在近似菱形的四水合抱范围内。1983年至1995年,城市空间迅速扩展,跨越了四水,建设了湖东、市北和西北三个新区,城市用地扩展到17.42km2。最近几年,湖州城市空间继续向西北、西南扩展,在西南建立了工业区,在西北建立了仁皇山新区,作为新的行政中心。

 



           

湖州1983年现状图                                   湖州1993年现状图

综观湖州城市空间演变的历史,可以看出,由于河道纵横交错,湖州市区南部和西部又有山体的限制,城市空间的每一步扩展,都要受到很大的制约,难以实现大手笔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加上城市建设资金的缺乏,导致市区功能空间布局混乱,总体规模偏小。湖州历次城市规划也往往局限于现有的水系和山体的制约,在城市规模和城市发展方向上比较迁就于现状,而现实的城市发展往往欲突破规划。

目前的湖州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面临着很多新的发展机遇,高速公路的建成和乍湖铁路的即将建成对湖州城市未来发展格局可能产生方向性影响。未来的城市功能空间大幅度拓展将成为必然,城市土地市场的逐渐完善也将加速城市功能空间结构演变,湖州未来的城市功能空间拓展将何去何从?如何合理组织城市功能空间,才能实现城市整体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从而避免城市历史发展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内部组织的混乱?通过借鉴国内外城市功能空间组织的实践和理念,从中可以发现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国外城市空间组织方式的发展趋势

1新的城市功能空间不断出现

商务中心、研发机构、产业园区及主题公园等新城市功能空间也大量出现,并在城市空间布局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这些新的城市功能空间在湖州也悄然兴起,比如湖州市区西北出现的新的行政中心以及以旅游休闲为主的太湖度假村。

2城市功能空间组织作用形式不断演化,集中与分散并存

根据发达国家城市功能空间布局与组织的历史与现实,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城市发展阶段,城市主要功能作用的形式不断发生变化,在前工业社会以统领、控制为主、工业社会以聚集、扩散为主、在后工业社会以渗透、辐射为主。按照这种划分,西方国家的城市功能空间组织已经进入了以聚集、扩散为主向渗透、辐射为主的过渡阶段。从城市功能空间的变化来看,金融、管理、信息等服务日益集中到大城市的核心区,一般加工制造业的分散化。

3城市功能空间的分散化成为世界大都市的共同发展趋势

从国外大都市城市功能组织的实践可以看出,避免城市规模过大、密度过高的关键是避免所有城市功能向单一中心的不必要集中。大都市功能的分散化成为世界大都市的共同发展趋势。

表现之一:城市的区域化和区域的城市化,当原有单核城市不能容纳快速发展的城市中心职能时,就有可能在其他地方出现另外的中心或次中心,或原有的功能发生分化,使一部分功能在其他区位集中,而保留下来的部分功能因专门化程度提高而使集中程度加强。

为了克服单中心城市模式存在的问题,近数十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及城市规划专家提出了多核心城市区域发展模式,引导大都市区向多中心城市演进,形成了具有与中央核心区互补和竞争的郊区次中心的现代多中心城市网络结构模式。主要的做法是:随着郊区城市化的进展,逐渐将大城市的发展重点放到郊区,在大都市区周围建设若干卫星城镇,作为疏散中心城市人口和产业的后方基地。同时采取多种战略和措施,利用地价、税收、福利等经济杠杆手段,鼓励人口和工业外移,从而大大推进郊区城市化的步伐。这样,不仅使大城市拥有地域宽广、经济发达、城市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郊区,而且推动郊区及城市吸引范围内中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如英国在1978年前建设卫星城33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疏解作用;70年代后,法国于巴黎、马赛、里昂、卢昂周围建立7座卫星城,对改善市、郊区地域结构,促进城市周围地区开发以及大都市区多级中心结构的形成具有积极影响。巴黎卫星城的建设还注意协同外迁居民居住与就业之间的相对平衡,并将近郊副中心和远郊卫星城建设紧密衔接起来,对完善城镇规模等级体系和人口分布体系具有积极的意义。莫斯科除建设郊区中、小城镇和卫星城外,还将市区区别分为8个综合规划区,分担市中心职能和人口,这种规划措施同样旨在改变城市的单中心结构为多中心结构。日本在6070年代共建设卫星城35座,但由于数量过多,分布较广,且以职能单一的卧城居多,因而多数卫星城并末真正起到疏解大都市区人口和产业职能的作用,仅对缓解大都市住房紧张起了些许作用。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世界上大多数卫星城已从最早的卧城形式演化成为具有综合性功能、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快捷顺畅的交通、良好的生活服务设施、独立性较强的现代化新城。而且伴随世界大城市由单中心城市结构向多中心城市结构的演进,卫星城的结构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一方面,中心城市的部分职能分散到卫星城;另一方面,又逐渐形成了组团式的卫星城市结构,从而提高了卫星城的空间容量。

表现之二:由单个城市向大都市区、巨型城市和城市群演变,内部也出现了分散化和功能分工的趋势

随着区域一体化和快速交通网建设,国家和地区之间联系越来越密切,区域专业化分工、协作趋势日益明显。在大都市圈内的各个城市之间,其专业化分工十分显著。如在美国的东部沿海大都市带中,纽约为经济中心,华盛顿特区为政治中心,波士顿为文化中心。在日本的阪神京大都市圈内,大阪是工业城市,神户是港口城市,京都是文化和旅游城市。在荷兰的兰斯塔德城镇群地带,阿姆斯特丹虽然是首都,它承担的主要是全国的商业、金融和文化中心职能,其政治中心职能则由海牙承担,鹿特丹是最大海港,主要承担着物流中心和重工业基地职能。可见城市群或城市地带内部之间功能合理分散与分工协作是可以实现的。

三、国内城市功能空间组织的进展

国内大城市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拥挤、城市环境恶化等问题,也纷纷对城市功能空间组织进行分化和重组。有两种比较典型的方式,一种是通过扩大行政区范围,撤县建区,如南京市、无锡市等,力图通过建立新区或都市圈提升城市功能,转移老城区的功能。另一种是通过建立卫星城,减轻老城区的压力,如上海的一城九镇计划。上海中心城区将制造业、居住与部分服务业向郊区的九个镇转移,同时集聚和整合高级服务业,以配合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要求。

应该指出的是,发达国家大都市功能分散是在快速交通和私人小汽车的刺激和带动下进行的,中国目前尚没有进入小汽车时代,而且根据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也应该慎提私人小汽车时代。促使国内城市功能空间组织演变的最主要动力应该说是1990年代开始建立的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19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土地使用逐渐由无偿向有偿转变,城市土地市场逐渐形成,迫使城市土地提高容积率,驱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高效集约化。高回报率的零售商业和其他第三产业置换出核心区原有的居住和工业用地,城区工厂企业和居住大批外迁,城市用地类型迅速出现退二进三的演化趋势,城市功能空间组织产生了剧烈的转换、调整和分散化的趋势。

中国大都市城市功能扩散与西方大都市功能扩散在表现形式上也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西方国家城市功能分散是包括居住、工业、甚至零售业和办公的全方位的扩散,而中国城市功能扩散主要是工业和部分商业、部分居住;在城市中心工业用地的废墟上,除了建设商业服务设施外,也有一部分是作为高档的居住用地。

综观大城市功能空间组织的实践,无论是国外为了追求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还是国内土地有偿使用而导致的追逐利润的退二进三,城市功能的有序分散和城市功能空间结构的转变都是现代大都市发展的共同趋势。从湖州城市发展来看,短期内城市功能空间仍然以集中为主,远期随着中心城区规模的扩大,过度集聚带来不经济时,将逐渐过渡到集中与分散并存阶段。

四、对湖州的启示

国内外城市功能空间发展的实践促生了城市空间组织的理论和理想城市形态,而各种学派对城市功能空间组织理论也指导和印证了城市功能空间组织的实践,在理论和实践的交融中,有诸多的理念值得湖州城市发展借鉴。

1、集中式发展与分散式发展相融合

芬兰著名的建筑规划师沙里宁1942年提出了有机疏散理论,通过空间扩展的过程将城市的无序发展变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有机体;他认为城市问题基本上是以人为本的,真正的有机分散开始于对城市中人们活动的分布与相互关联进行安排,单独居民的各种活动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的类别:日常的活动偶然的联系,前者需要集中布置才能作较好的安排,后者是不太频繁的活动,可以分散布置。这些单独的活动经过重复及组合,则变成城市总的活动。通过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这种组织方式,既能给城市的各个部分带来安适的居住条件,又能给整个城市带来功能性秩序与效率。

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埃认为现代大城市市中心人口密度与建筑密度过大,机动车辆与现行道路系统不相适应,日照、通风、采光、绿化、休闲等条件太差,因此应采用多建高层建筑的办法来降低建筑密度,建筑底层架空,增加空地、绿化以及其他文化生活及便利设施;增加路网的数量以及道路的宽度,道路建在半空中,并可与建筑连通,分工明确;垂直交通占很大比重。为了减少通勤距离,柯氏建议市中心建设高密度的摩天大楼,围绕着中心区居住着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而工人居住在城市以外。城市空间组织中集中与分散的调和,需要借助网络化的开敞空间。

对于湖州这样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中等城市来说,在短期内,中心城市的发展模式是集中式发展,到中远期逐渐过渡到分散式发展。从城市功能空间的演化来看,金融、管理、信息等服务等功能应日益集中到湖州市区,一般加工制造业应逐渐向外为何有可能出现的大型工业全区分散。

2、对基于绿色空间和休憩开敞空间的生态城市目标的追求

城市空间应当首先是绿色城市和生态城市,城市必须给市民提供工作之外的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的地方。绿色生态城市是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它的空间结构必须具备城市内外部系统之间能量流、信息流、物质流循环的优化以及城市各种能源高效利用的一个系统。城市开敞空间体系的建立和维护,对改善和保护城市整体的运行效益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城市各功能区之间要有足够的开敞空间,以湖泊、绿地、森林、公园、文化体育休闲空间等形成以不同功能不同内容的开放空间,使开放空间布局与社会经济及居住空间布局有机联系。在本次规划中,我们正是怀着对生态城市目标的追求,在中心城市中保留了大量的绿地和水体等开敞空间。

3、人道主义的理想和3E目标的追求

NTBA指出,人们的幸福来自于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应该创造新的城市和城市生活模式。在工作场所与住宅之间要建立步行化和公交化的联系,这样可以使人们可以更加灵活地控制自己的金钱和时间,使堵塞的交通、乏味的快餐、昂贵的住房和人与人之间的隔离现象成为过去。

无论是政府首脑,还是规划师必须明确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经济,还要考虑社会公平和人居环境的优质(3E),应该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增加选择的可能性:包括就业、居住、商业等,以达到方便市民生活,提高市民生活舒适度的城市发展目标。

日常的人口通勤应尽可能在功能区内或混合组团内解决,服务、就业场所和居住尽量接近。各功能区实行以专业化功能为主的混合结构,如以居住为主的社区配置相应的学校、综合性商店以及其它社区性服务机构,同时,还应安排一些中小型商务机构及厂商,以便就地平衡一部分就业。各功能区内以步行交通为主,功能区与功能区的联系以快速交通为主,功能区以1020平方公里为一个功能单位,组团布局代替以往的块状、线状布局,视不同规模的土地资源、人口状况、气侯条件等确定相应的规模及密度控制,以开发垂直空间资源相结合的方式取代以往的摊大饼马赛克式的蔓延和抱团,使所有城市居民既可享受人文关怀,又可获得自然关怀。

4、弹性规划与渐进决策的介入:中期目标和终极目标的渐进式过渡

根据过去的经验对现行的政策作出边际性修改,从边缘的改进最终趋向一种整体的和谐,将调节性目标性规划与渐进性决策结合起来。表现在对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以及用地性质不要定得过死,为以后发展留出余地。将城市的近期和中期目标作为一种调节性目标,根据城市的发展演变,不断进行修正,渐渐逼近理想的终极目标。在本次规划中,这种思想还集中体现在对污染控制区的范围和层次的控制,我们没有将区域的发展方向和范围定死,除了必须严格控制污染的区域之外,其他地域只是勾勒出大概的范围和大致的污染控制程度,为以后的实际发展留有大量的弹性空间。

5、功能依赖和形态依赖的有机结合

一般来说,城市功能空间扩展总是在城市现有功能区的基础之上,以减少城市建设成本,如居住用地的扩展和填充尽可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居住空间。从城市扩张的外在表现也就是城市形态的演变来看,城市形态的扩展方向总是依托原有的城市空间形态,以减少风险和社会成本。湖州过去发展方向的摇摆不定,既浪费了大量的社会成本,又破坏了城市空间本应具有的有机联系和贯穿如一的城市形态体系。

6、交通对城市空间的引导

交通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交通框架构建了城市的空间格局。现代城市往往借助快速、中速、慢速的立体交通网络连接城市各功能区,形不同等级的节点,道路两侧以绿带联结与空间隔离,通过这些道路和道路连接的结点共同构筑城市布局。

从区域的角度来看,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临近城市之间的合作而不是竞争,这个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需要相近城市之间的合作而不是竞争,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从长远利益上协调环保和交通系统。湖州未来发展成为组群城市将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而组群城市实现的基础就是在各个城市之间建立快速交通系统。

斯通认为25万人的城市宜采用较小的集中组团式,而不是单中心的城市布局。湖州目前所采用的就是较小的集中组团式,未来发展成为大城市时的较为合理的城市形态,应是集中式分散的组合城市形态,或说分散与紧凑相结合的公交主导型的城市。在原来的湖州中心城区为高度集中的购物和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场所和居住,拥有良好的公交系统。从中心市区向外为疏密相间的中高密度和低密度发展区,为以居住或工业为主的一般服务设施可以自给自足的组团,给市民以选择的权利和可能。外围组团中心城市之间为公共交通相连,不同功能组团之间为绿化带相隔离。也正是在上述理念指导之下,我们提出了湖州城市空间拓展与组织的几种方案。(见空间专题)


附:几种学派对城市空间模式的探索和几种理想的可持续城市形态

1、各种学派的探索

对于城市功能在城市内部空间上的排列组织模式,出现了早期芝加哥学派、新古典主义学派、行为学派和结构主义学派。各种学派对此作出了不同的描述、分析和解释。

早期芝加哥社会学派先后构筑了同心圆、扇形以及多核心模式。在同心圆模式中,由内向外依次为中心商业区、早期移民点区、工人住宅区、较好住宅区与通勤人员住宅区,经济收入是导致不同阶层人们演替的根源,并用生态学入侵和承继解释同心圆模式的动态变化,即低收入阶层不断由中心城区向外扩展,高收入向更外围地区迁移。扇形模式则将运输线路可达性和定性惯性的影响考虑到功能用地的形成中:轻工业和批发商多沿铁路、水路等主要交通干线扩展;低收入环绕工商业用地分布,而中高收入住宅区则沿着交通主干道或河岸、湖滨、公园、高地向外发展,独立成区,不与低收入的混杂。扇型模式的动态变化机制类似于同心圆模式:当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需要扩大,高收入的富人就从原住区搬迁到新的声望更高的地方,原来的高收入住宅区的房地产变为低租金的住宅,供贫民居住,出现土地利用的演替和滤变。但大部分低收入阶层,由于经济和社会因素的理智内聚力,很难进入中产阶级和高级住宅区居住,只能在原有贫民区的基础上向外作条带扇形状延伸发展,因此城市各类土地利用呈现出扇形结构。多核心模式则指明城市土地利用是围绕若干核心进行空间组织的,这些核心不断发挥成长中心的作用,直到城市的中间地带完全被扩充为止。而在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新的极核中心又会产生。城市核心的数目多少及其功能,因城市规模的大小而不同。中心商业区是最主要的核心,另外还有工业中心、批发中心、外围地区的零售中心、大学聚集中心以及近郊的社区中心等等。除了这三大经典生态区位理论外,还有一些学者结合实际提出了同心圆——扇形理论的综合模式,同心圆——扇形和多核心理论综合模式以及同心圆基础上结合历史和地形发展起来的三地带理论。


几种学派探索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                    扇型模式                  多核心模式

     

          中心商业区过渡地带             1中心商业区  2批发和轻工业区3低收入住宅区

      工人阶级住宅区中产阶级住宅区       4中收入住宅区 5高收入住宅区6重工业区

       高级或通勤人士住宅区             7卫星商业区8近郊住宅区  9近郊工业区

 

新古典主义学派则探讨自由市场经济状态下的区位均衡过程。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这一规范理论为基础,将空间变量引入经济行为,从最低成本区位入手,解释城市空间的内在功能组织。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不同的支付能力决定了各种功能在城市空间的分布,其简单模式为:从市中心由内向外依次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从中体现出了土地的级差收益。之后,又有学者建立了一个由各级中心并存、环行与放射状道路并存的空间框架,提出了土地价值的规律。

    行为学派和结构主义学派则注重人类行为和社会结构体系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从而丰富了城市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模式。此后,又有学者提出将构成机制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使得有关空间结构布局的研究也要从作为其内在机制的社会过程来加以分析,例如后来出现的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互补理论等。

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y),沙里宁的有机疏散城市(Organic decentralizatin city),雷蒙、恩温的卫星城镇,赖特的广亩城市,库克(P.Cook,1964)的插入式城市(Pluged city),赫隆(R.Herron,1964)的行走式城市(Walking city),技术与乌托邦派的吊城方案,以及有些学者提出的 柔性城市柔性住宅的设想等,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对人类归向大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环境的愿望,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创造一个既符合人类工作与交往的需求,又能使城市与乡村、人工与自然和谐结合的理想的城市空间环境的憧憬。为使这种和谐关系得以存续,应该创造一种理想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各种学派对城市空间结构模式思考的出发点不外乎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因此也就存在着相互交织的现象。例如,同心圆的五环模式和新古典主义学派的空间模式,都基于地价地租理论;而扇形模式则蕴涵着行为学派和结构学派中对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结构的思想;后期的芝加哥学派和新古典主义学派则都针对各级中心并存的情况提出了多核心模式。湖州的城市发展也同时蕴涵了这几种理论。


2、六种理想的可持续城市形态

Hidebrand Frey在《城市设计——迈向一种更加可持续的城市形态》一书中,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城市及城市区域的物质形态进行了探讨,提出了6种理想的可持续城市形态。

?      核心城市(the core city

所有的城市功能都集中在连续的城市地区中,城市中心具有很高的密度和大量的活动,高度依赖公共交通系统,服务设施、工作场所和住宅之间距离很短。问题是随着规模的扩大会导致拥挤和污染。

?      星型城市(the star city)

拥有一个具有高密度和混合功能的主要中心,以此为中心出发呈放射状的交通线路是公交系统和主要机动车交通线路,沿着这些交通线放射状呈中等密度发展。其间是低密度的开敞空间。

?      卫星城市(the satellite city)

卫星城市通常成组地在一定距离外环绕一个中心城市,使中心城市的增长不集中在连续的开发带,而是被引入到卫星城中。

?      住区体系(the galaxy of settlements)

城市或大都市由于持续的分化过程,古老的城市中心和现代的次级中心被疏散到小的城市单元中;每个城市单元具有中低密度,有密度较高的中心核,由交通网络相互连接,这些城市单元被低密度开发或开敞地区相隔离。

?      
线形城市(the linear city)

线性城市沿着连续的交通线路增长,总体上紧凑,但没有核心区,公交系统可以发挥效率。在密集型功能地带和车站周围,各项功能可以得到充分混合。

?      多中心网络城市或区域城市(the polycentric net or the regional city)

类似于分散的大都市形态,呈现三角状的网络结构,在交通结点上有很大的密度,沿结点之间的主要通道也有线形的密集带。在网络内部的高密度节点和线性开发带之间是大片的低密度区域,绿带和楔形绿地形成另外一种网络。

住区体系     多中心网络城市模式

在现实的城市世界中,难以找到或构建切合上述理想城市发展形态,往往是几种模式的综合。

 

 



城市功能与定位

Fimctions and Position of the City



 


 

 

 

专题研究 城市功能与定位

 

 

 

一、失落的湖州:渐趋边缘化的城市

1渐趋边缘化的城市

1经济社会发展边缘化

?      经济总体量化水平较低

不可否认,近年来湖州城市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如表1所示,2001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84.05亿元,比2000年增长12.11%。其他各项经济指标也都显示湖州经济运行良好,表现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


1  湖州经济发展比较

 

2000

2001

增长幅度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43.42

385.00 

12.1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13445

15031

11.80%

财政预算内收入(亿元)

21.06

29.48

39.98%

城乡居民年末存款余额(亿元)

160.28

182.01

13.56%

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8205

20972

155.60%

自营出口(亿美元)

4.63

5.76

24.41%

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8684

9872

13.68%

资料来源:2002湖州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但是,正如表2所示,当我们把湖州放进一个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即与同处长江三角洲的其他城市横向相比却发现,湖州经济的近年来的发展实际上是落后了,特别是当与其周边的发达城市如苏州、无锡相比时。我们可以看到,湖州各项经济指标除人均GDP略高外,均处于长三角城市的最后两位。从量化方面讲,湖州的GDP总值仅相当于排在13位的泰州的85%。而人均GDP也刚超过15000元,仅为排在第10位的嘉兴的80%。可以说,湖州基本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不发达的城市之一。在长三角城市经济呈整体推进的态势下,湖州的经济发展水平使湖州的经济地位在长三角区域中日趋边缘化。


2  2001年湖州与长三角城市经济发展比较

城市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三次产业比重

财政收入

(亿元)


人均GDP(元/人)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数值

位次

 

数值

位次

数值

位次

数值

位次

上海

4950.8 

1

1.747.650.7

1995.6

1

37382

1

40.3

1

苏州

1760.3 

2

5.256.838.0

208.9

2

30384

3

11.9

5

杭州

1568.0 

3

7.150.642.3

188.5

5

25074

4

12

4

无锡

1360.1 

4

4.055.240.8

141.9

6

31248

2

10.4

7

宁波

1312.7 

5

7.654.837.6

190.3

4

24213

5

14.5

3

南京

1150.3 

6

5.147.647.3

204.8

3

20597

6

17.8

2

绍兴

822.5

7

9.858.132.1

62.4

9

18997

8

7.6

15

南通

809.3

8

16.848.534.7

66.8

8

10329

14

8.2

11

常州

672.9

9

7.056.636.4

75.3

7

19704

7

11.2

6

嘉兴

604.3

10

10.555.234.3

53.5

10

18223

10

8.9

9

扬州

505.5

11

13.348.738.0

40.7

12

11205

13

8.1

12

镇江

502.7

12

6.655.338.1

40.8

11

18852

9

8.1

12

泰州

450.0

13

15.348.036.7

38.5

13

8958

15

8.6

10

湖州

385.0

14

13.153.933.0

29.5

14

15031

11

7.7

14

舟山

126.7

15

26.134.139.8

12.4

15

12893

12

9.8

8

资料来源:国务院政策研究中心


?      产业发展阶段相对滞后


3 2001年湖州市企业规模结构统计表  单位:万元

企业分类

工业产值

产值比重

比上年增长

大中型企业

1650059

40.3%

-9.4%

小型企业

2444978

59.7%

27.8%

 

从湖州目前的产业结构比例来看,湖州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一、二产业比重较高,初级产业比重高。如表2所示,湖州市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依然保持在13%左右,这尽管与湖州的自然资源优越和农业发展水平较高有关,但仍然反映湖州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整个产业结构呈二、三、一的格局,虽然二产比重较高,但以小型企业(见表3)与传统的纺织、建材和金属加工工业为主(参见产业专题),产业结构水平较低,基本处于工业发展的中期阶段。

2城市地位边缘化

?      要素集聚、扩散能力弱 


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中国的明星城市,

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九大科技新城之一。

无锡经济文化基础雄厚,交通优势明显,素有小上海之称。 

嘉兴区位优势突出,乍浦港作为上海分流港的重要性日渐突出。 

湖州……,对外人来说却是陌生的城市。

相对于周边相同级别的城市如苏州、无锡、嘉兴,湖州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小很多。城市是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各种要素流通和集聚的地方,城市因集聚而产生,城市因集聚而发展,城市的真正魅力也在于此。但湖州由于一系列的限制条件,既不像苏南城市那样获得外资的垂青,又不像温州那样有着极强的自生长能力和扩散能力。城市对资本、劳动力、信息等要素的集聚与扩散能力相对较弱,影响未来城市进一步扩张和功能的进一步提升。

?      弱中心趋势逐步显现

通常来讲,作为地级中心的湖州相对于其郊县由于有着更为有利的发展条件,其发展应更有活力。但是,正如图1所示,历年来湖州郊县的经济增长比市区表现更为出色,市区经济的相对优势正在消失,没有展现出广阔发展前景和夺目魅力。湖州市作为弱中心城市的趋势正逐步显现。


湖州市县GDP增长率比较

 

 

 


 

 

?      
经济腹地受到挤压


德清由于其紧邻杭州市的特殊区位和旅游资源,将自身定位于杭州的后花园,其主要经济联系方向是杭州。

长兴有着更为突出的交通区位,湖州市区经济的弱小难以给它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安吉借助浦江源头的开发,吸引的大量上海游客,据统计高达90%的游客来自上海,无疑安吉的经济联系方向在上海。

在我国现行的市带县的行政体制下,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本应对其所辖县市有着较大发展优势和强大的影响力,郊县是其天然的经济腹地。但由于湖州自身作为弱中心城市辐射力较小和周边强中心城市的影响,其经济腹地正受到多方挤压。一方面,湖州中心城区对其邻县的影响力基本只限于政治力,经济力的影响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湖州周边县市如嘉兴、吴江、宜兴的发展要好于湖州,集聚能力更强,湖州的经济腹地可能被袭夺,甚至自身也可能附属于其他城市。湖州中心城市的经济腹地难以得到有效拓展。

3核心产业边缘化

?      主导产业方向在所处区域的边缘化

一直以来,长江三角洲都将自己定位于世界制造业基地,而从目前长江三角洲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其核心产业的发展方向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和重化工工业。在现有基础上,最有可能形成苏锡常和杭甬两大高科技产业集群以及包括宁镇扬、苏锡常和宁波在内的沿江、沿海的重化工产业集群。这两个产业集群包括了长三角地区所有的先进城市。然而,我们面对湖州时却发现,湖州基本没有这两大产业,也就是说湖州脱离了区域产业发展的主流,无法借助区域集群竞争的优势。

?      核心产业发展推动力的相对缺乏

如果从长三角产业发展的动力来看,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外资,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另一个是民资,集中于浙江,并且开始进入快速扩张期。但在湖州的发展动力中,外资经济与整个浙江的情况类似处于起步阶段,与苏南城市不可相提并论,而自身传统上又受苏南影响较大,民营经济弱小,城市产业发展缺少强大动力。

4经济联系边缘化:大城市的阴影交汇区

所谓城市阴影区就是处于某城市的理论辐射腹地的地区,由于一系列限制条件,未能或者很少受到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      上海

就湖州而言,位于上海经济圈内,但上海目前的主要腹地是苏南地区,未来则主要是北上南下,将南通、嘉兴揽入怀中,湖州尽管一直希望接轨上海,但上海却未对湖州产生多大兴趣。

?      

湖州也位于杭嘉湖平原,是杭州的天然腹地,但杭州正由西湖时代进入钱塘江时代,南进的趋势十分明显,而从历史上来看,杭州对湖州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

?      

?      苏锡常

湖州与苏锡常的传统联系十分密切,但由于苏南城市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未能对湖州产生明显的辐射拉动作用,只能起到一个发展路径的示范作用。

湖州没有能够成为区域内任何一个核心城市的重要组成经济伙伴,成为离群的大雁,不能跟上区域整体发展的步伐,处于经济联系边缘化的危险境地。

 

2成因探析

1区位条件的相对弱势

?      交通条件相对落后

大交通区位似无可匹敌的嘉兴

2002年以前,湖州境内没有高速公路,只有104318两条国道,在现今高速化的时代,这样的公路网已显得十分落后。境内虽然有宣杭铁路通过,但离市区较远,通达性较差,同时宣杭线没有经过如上海这样辐射力强大的城市和苏锡常这样的增长极,无法取得经济轴线的地位。而运河运输在现在大运量、快速运输的要求面前显得已不合时宜。交通条件的相对落后,极大限制了湖州与外界要素交流的能力,尽管与上海仅165公里,却无法象距离相近的无锡、常州一样获得来自上海的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支持,比起嘉兴也有很大不足。

?      处于发展轴线的死角

——之字形扩展轴线之外,空负长三角虚名

在传统的轴线理论中,处于增长轴上及其临近城市会得到最佳发展机遇。长江三角洲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沪宁、沪杭、杭甬交通沿线为城市密集带,也是产业集中带和生产力发展的主轴线,沿江、沿海地带的港口、工业城市,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也得到快速发展,由此形成了沪宁、沪杭甬铁路沿线的产业轴、苏南临江产业轴和苏北沿江产业轴线以及苏南和杭州湾两大发达城市群,即所谓的字型发展轴线。而位于这一轴线死角的湖州由于太湖的天然限制,隔断了增长轴通过湖州的可能,空负长三角中心的虚名。


区位处境尴尬的湖州

——杭州湾V形城市带边缘,杭州有限的辐射带动

从浙江省来讲,湖州属于浙江最发达的杭嘉湖地区,在杭州大都市区的范围之内。位于这一发达区域的湖州受惠于杭州,似乎应该获得很好的发展。但是,湖州但并不在杭州湾沿岸V形城镇绵延带上,只能是杭州都市区的腹地范围,偏离了该都市区未来发展的重心。同时杭州自身有限的发展水平,决定其只能发挥有限的辐射作用。

?      区域经济的整体弱势

——位于长三角南翼

传统上,长江三角洲以太湖为界通常分为南北两翼。由于经济基础和交通区位等各方面的原因,长三角南翼城市的整体经济发展一直落后于北翼。位于长三角南翼的湖州其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有其必然性。

——位于经济凹地

从长三角整体环境来看,湖州正处于沪宁杭大三角最弱的宁杭线一边,杭宁两个城市的辐射扩散力均无法与上海相比,加之缺乏快速和大运量的交通联系,处于杭、宁两极之间的地区经济发展普遍较为落后,形成了的经济凹地。处于这样区域位置,湖州很难获得超常的发展。

2发展机遇的丧失

?      第一次发展机遇期:乡镇企业兴起

长三角城市通常都认为经历了两个发展机遇期。第一个是始于1980年代初至1990年代初的乡镇企业发展期,在此期间,长三角城市充分利用来自上海的信息、技术和智力支持,结合农民高涨的创业热情,整个长三角区域的乡镇企业迅速兴起,并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产业的空间分布可以用家家点火、村村冒烟来形容。区域内城市普遍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湖州也利用了这一机遇,获得了相当的发展。

?      第二次发展机遇期:外资经济与民营经济

这一阶段从1990年代初到2000年代初。长三角区域经济呈现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吸引国际资本的外资经济模式,以苏南为代表,形成了大规模制造业基地和大型企业集团;另一种是集聚民间资本发展民营经济的模式,以温台地区为代表,建立了具有全国甚至是世界意义的产业集群。这时的产业空间分布开始以开发区的形式出现,并且代表了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和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极大成功,更是极大的刺激了各地的开发区建设热情。区域内城市经济开始拉开差距,一些城市由于没有及时调整发展思路,丧失了发展机遇。

?      与苏州的比较:龟兔赛跑


苏州、湖州经济发展比较(GDP总量,单位:亿元)

 


如图2所示,湖州经济一直以来的发展都比较平稳,没有很大的起伏。在1983年以前,尽管由于经济基础和人口规模不同,湖州与苏州存在着一定差距,但这种差距并未拉大。而从19831991年间,也就是第一次发展机遇期间,出现了两市之间的差距放大的征兆,但仍能基本保持同步增长。从19912001年间,相当于第二次发展机遇期间,对于湖州市来讲,是其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但恰恰是这一时期,湖州与苏州的差距急剧拉大。因为苏州更好的把握这次发展机遇,找准了自身发展思路,吸引外资发展工业园区,以至与上海相比也毫不逊色。而由于一系列客观和主观原因,湖州却没有很好的把握这次机遇,形成了龟兔赛跑似的发展,湖州被远远抛在身后。

?      与嘉兴的比较:渐行渐远

从图3我们可以看到,在1994年以前,也就是在第一次发展机遇其前后,湖州和嘉兴的经济发展基本成同步状态。但随着上海向南推进的态势的显现和乍浦港的开发,定位于上海南翼副中心的嘉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及时调整了自身发展思路,很好的把握了这一机遇,比湖州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嘉兴、湖州经济发展比较(GDP总量,单位:亿元)


?      问题症结:亦步亦趋,缺乏独立的发展思路

我们认为,如果区位条件是湖州经济相对落后的客观原因的话,未能把握发展机遇则是主要的主观原因。特别是未能很好的把握第二次发展机遇,湖州与苏州、嘉兴发展比较数据也证明了我们得这一论断。宏观发展机遇对每个城市来讲有其普遍性,关键是城市发展必须有其自身特色,有着独立的发展思路。我们看到,温州发展的是个体民营经济,苏州发展的是外资经济(主要是台资),无锡则是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和日资。相似的宏观机遇与各个城市不同特点的结合则产生了不同的城市发展思路。而湖州的发展的最根本问题在于没有充分抓住自身优势(在后面会加以详细论证),找到适合湖州的发展思路。因此,本应可以取苏南和温台两种发展模式之长的湖州却在效法何着之间摇摆,处境尴尬,丧失了发展的良机。


湖州建国以来市域演变简表

建制

年代

治所

辖区

说明

嘉兴区专员公署

194910

嘉兴

湖州、嘉兴两市、吴兴、嘉兴、德清、长兴、嘉善、平湖、海宁、海盐、桐乡、崇德10

 

嘉兴专区

1958

湖州

湖州、嘉兴两市、吴兴、嘉兴、德清、长兴、嘉善、平湖、海宁、桐乡8

同年,武康、德清合并未德清县,孝丰、安吉合并为安吉县,嘉善并入嘉兴,海盐并入海宁,崇德并入桐乡

嘉兴地区

1968

湖州

吴兴、德清、长兴、安吉、嘉兴、嘉善、平湖、海宁、海盐、桐乡10

19689月成立嘉兴地区革命委员会

嘉兴地区行政公署

19789

湖州

吴兴、嘉兴、德清、长兴、安吉、嘉善、平湖、海宁、海盐、桐乡10

1981年撤吴兴县改湖州市(地属市)

湖州市

19837

湖州

城区、郊区两个区和德清、长兴、安吉3个县

撤销嘉兴地区,改省辖湖州市,1988年撤销城、郊两区建制

湖州市

1983

湖州

市区(原城、郊区)德清、长兴、安吉3个县

1990年,复设湖州镇

资料来源:湖州市城乡建设志,地质出版社


3行政区划的多次变更

              从上表可以看出,建国以来,湖州行政建制经过了多次变更。过于频繁的行政变更,客观上使湖州的发展路径难以延续,无法集中区域资源专注于经济发展,给湖州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4传统文化的惰性

?      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湖州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物产丰饶,自古以来便是富庶之地,鱼米之乡,所谓苏湖熟、天下足,湖州同苏州、常州、嘉兴等地同被成为国之仓庾。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湖州物富民殷,风俗阜安,人民生活富足,没有走出去的动力和必要,容易产生安于现状的惰性。不像温台地区的人民,自然条件的相对恶劣,迫使人们不得不走出家乡闯天下,并由此带来了外界的丰富信息和先进技术,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勇气,是湖州在新时代落后的内在原因。

?      相对闭塞的自然社会环境

双溪合流、四水绕城形成的城市格局尽管特色鲜明,富有水乡神韵,但表现的却是一种封闭形态和氛围。而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使湖州不易受到外界影响,成为世外桃源,形成了从农业社会延续至今的相对封闭的自然社会环境。与沿海、沿江城市相比,湖州与外界交流的能力和可能性要弱许多。实际上,闭塞的自然社会环境可以说是湖州落伍的外部原因。

二、重振的希冀:第三次发展机遇期

1第三次发展机遇

1区域的整体推进态势

?      全球经济重心东移,中国正成为世界工厂


目前公认的五个世界级城市群:

1.由伦敦、利物浦、伯明翰、曼彻斯特组成的英国城市带;

2.由巴黎、鲁尔、鹿特丹、阿姆斯特丹组成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3.由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组成的美国东北部城市群;

4.有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组成的美国西部城市群;

5.由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京都、神户组成的日本东海岸城市群。


2002年以来出现了一个新的重要现象:一些跨国公司正在将中国作为其第二总部的地位。韩国LG集团的行动是典型代表。2002年7月,韩国LG集团宣布,正式把大本营扎进中国。预计投资高达4亿美元的北京LG双塔大厦,正式在北京最繁华的商务中心地带——建国门外大街CBD商圈内动工。


世界著名的管理顾问科尔尼公司2002年9月公布的最新的外国直接投资信心指数调查结果,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最有吸引力的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国。此次调查是针对全球1000家大企业的首席执行官、财务总兼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所做。调查显示,今年几乎所有国家的投资吸引力都呈下降趋势,只有中国仍保持强劲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被中国市场所吸引,并对中国的经济前景持更加乐观的态度。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企业首选的投资国。

20世纪后半期,世界经济的产业结构中重大的变化是制造业的逐步成熟,并因之引起制造业在经济中地位的下降。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欧的大多数工业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都下降到20%以下。由于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环境成本的提高,促使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纷纷外移。东亚是发达国家制造业向外转移的最大受益者。从60年代到90年代初,整个东亚地区的制造业迅速崛起,其产值已占全球制造业产值的三分之一,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全球经济重心东移的趋势十分明显。 从资本转移角度讲,中国作为东亚地区的主要国家以其资源优势和广阔市场,吸引了巨额国外投资。虽然增长速度放慢,但从绝对规模上看,未来2-3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数额仍有可能保持500亿美元左右的高位。从技术转移角度讲,过去很长时间,大部分在华外商投资企业不引进其海外母公司最先进的技术,这是中国国内对引进外资意义最重要的质疑之一。即使在1997年,也仅有13%的外商投资企业将其最先进的技术引入中国。最近几年,外商投资企业向中国转移先进技术的速度大大加快,在2001年,已有42%的企业使用其母公司最先进的技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逐步确立,重复当年英国、美国走过的历程。

?      长三角区域发展正进入黄金时期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比较分析,长三角被定位王者中的王者,成为领跑中国经济的火车头


2002115日,浙江省政协1号提案撩开面纱《实施环环杭州湾区域发展战略,迎接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有专家指出,就区域经济发展规律而言,长三角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实际已经成熟,正在迈入新一轮更高层次发展经济一体化的门槛。

注:环杭州湾区域包括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

20世纪60年代初,著名地理学家J?戈德曼就把长三角地区划归为世界6大城市群之一。目前,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龙头城市,其经济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可动摇,辐射力和集聚力无可匹敌,其发展直接影响和带动了整个长江三角洲的发展。相对于中国其他两个重要的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中国世界制造业基地的逐步确立,如果把中国称为世界工厂的话,长三角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生产车间。整个区域经济的联系互动发展不断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十分明显,长三角地区正进入一个黄金时期,成长为世界级都市群,湖州由此可能而进入世界城市体系的核心组织中,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

?      长三角产业梯度推进的趋势


目前上海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开始步入工业化高级阶段,众多传统产业特别是普通制造业已经开始外迁,同时,长三角部分发达地区也开始进入产业结构升级调整阶段,如与湖州隔湖相望的苏州就面临着产业外迁的问题。其中必然包含等级扩散和传染扩散两个过程。湖州邻近上海和发达的苏南地区,而且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推进的阶段,这两个过程中都离不开湖州。发达地区传统产业的外迁无疑为湖州产业的引入提供了难得机遇。

?      可能的重点开发区机遇

针对浙江开发区普遍过多、过散,规模偏小,水平较低的状况,浙江提出建立410100平方公里面积的重点经济开发园区,并在政策上有所倾斜。湖州有利区位的条件和充裕的土地资源决定了湖州有条件建设这样一个规模的浙江重点开发区。如果这一切可能的化,该开发区对湖州的作用不亚于新加坡工业园区对苏州的作用,一扫湖州经济的颓势,从根本上推动湖州经济的发展。


2区位条件的有利变化

?      

湖州交流圈变化图

 

?      成功联接金三角

今年第一条经过湖州的高速公路——杭宁高速公路浙江段建成通车,规划中的杭宁铁路也必会通过湖州。未来,随着杭宁城市经济的发展和联系的增强,目前长三角经济仅靠上海一极拉动的形势将得到根本的改变,从而真正形成沪宁杭鼎足拉动的局面,杭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辅以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处于咽喉部位的湖州必然能够有所作为。紧邻上海和杭州两大区域中心城市,并且是杭州联系南京唯一通道,与长三角三大中心城市均有密切、便捷的联系,这样的区位条件放眼长三角无人可及。

?      与长三角南北两翼联系空前加强

根据已有的规划,2005年前,另一条在极为重要的高速公路——申苏浙皖高速公路又将建成,湖州与上海、苏南的交通联系全面打通,同时使湖州连上了杭州湾大通道,温台地区充裕的民资可由此直达湖州并进入安徽。从湖州交流圈变化图可以看出,杭州、嘉兴已进入一小时通行圈,而整个苏南地区和杭嘉湖绍地区以及龙头上海都已进入两小时通行圈,湖州与长三角南北两翼的联系空前密切。


从边缘到核心——区位条件的根本改变


?      
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

由于湖州特殊的地理位置,未来杭宁间交通和环太湖交通必然经过湖州,包括杭宁高速公路、杭宁铁路、环太湖高速公路、环太湖轻轨等。未来湖州交通网络将包括杭宁、湖嘉、申苏浙皖、环太湖等高速公路;G318G104等高等级公路;宣杭、新长、乍湖、杭宁、环太湖轻轨等轨道交通;并且能够快速到达乍浦海港和上海虹桥、上海浦东、杭州萧山等航空港,形成完善的交通网络。

?      

?      可能形成的环太湖都市圈


最近,一些游客在江苏无锡和浙江湖州购买旅游纪念品时可以买到配套包装的无锡泥人、紫砂和湖州的湖笔。浙江的湖州、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这四个环绕太湖的旅游城市正在携手共同开发太湖旅游资源,实现同饮太湖水、共唱太湖美环太湖旅游圈逐渐形成,太湖大旅游时代已临近。

苏州天生是上海的后花园,而上海的后花园却不天生就是苏州,其中存在一个相互选择的问题。湖州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但是太湖却只有一个,上海的后花园天生就是太湖流域而不会是其他。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太湖城市间的合作已经开始进入一个实质性阶段,环太湖都市圈正在形成。作为都市圈重要组成部分的湖州,不仅可以借势上海,还可以借势苏南。同时,在全球化时代,一个整合的区域显然比单个城市更有竞争力,借助区域的整体优势加入到世界城市体系的竞争中,赢得更有利的发展条件。

3后发优势的充分利用

湖州现在的发展落后与其他苏南和浙北城市,但这种落后只是表明现在的状况,是湖州未抓住先发机遇的表现。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灰心,我们应该看到,湖州的暂时落后可能以为意味着一种后发优势,未来的发展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充分发挥这一后发优势。后发优势包括很多方面:

?      充足的未开发的资源

相对于由于开发区高速扩张,土地资源已趋紧张的苏州、昆山而言,湖州有着充足的优质土地储备。而且紧邻太湖,水资源准备充分。湖州产业发展基本上不存在自然资源的限制。

?      良好的生态环境

湖州现在的产业以轻型工业为主,污染较小,城市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在未来的发展中,生态环境将是城市吸引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高科技产业更是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湖州的这一优势将日益凸显。

?      没有制度包袱

城市的发展往往表现为一种路径依赖的模式,就是城市以往的发展模式会左右城市未来的发展。由于产权不清,苏南在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发展中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不得不进行体制改革,背着较重的包袱。而湖州由于发展相对落后,这种包袱也较小,可以轻装前进。

?      已有经验教训的汲取

苏南和温台两种发展模式,对湖州来讲有着极好的借鉴价值,它们发展中的失误也值得湖州深思,避免走同样的弯路。处于江苏、浙江结合部的湖州完全可以结合两者之长,吸引外资和民资两个来源,走出湖州自己的发展之路。

4国家城市化政策的推进


据了解,世界平均的城市化水平约为47%,发达国家和地区约为75%,发展中国家在38%左右,最不发达国家大约为22%。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在这十年中以年均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引起世界瞩目。然而,我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仍然偏低,与那些人均GDP和中国相当的国家相比,大约低10个百分点左右。因此,推进城市化进程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迫切问题浙江从1998年到2001年3年之内,城市化率提升了6个百分点,至2001年底,浙江的城市化水平达到了42%。

 

 

目前湖州城市化水平较低,五普显示,2000年湖州城市化水平为38.7%,城市化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而我国正在实行国家性的城市化战略,创造更大的市场似乎可以视为这种战略背后的直接动机,更深远的意义应在于其试图更有力地推动人们观念的改变和素质的提高。与以往的一般城市化发展方针政策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国家性城市化战略中显然对集聚发展、对合理的发展大城市乃至特大城市、发展城市区域、城市群、城市带等抱有更积极的态度,甚至是鼓励的态度。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促进地区、城乡协调发展,既是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同时也是我国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城市化的全面推进,使湖州在未来集聚优势更为明显,城市功能得到提升,从而实现城市的更大发展。

2固有优势

1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

?      物产资源

湖州传统上就是我国重要的稻米和丝绸产地,有苏湖熟、天下足湖丝甲天下之说。安吉毛竹资源丰富,保有量占全国的1/10。长兴有丰富的石灰石矿藏。

?      土地资源

湖州地处杭嘉湖平原,境内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原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50.7%,全市土地面积概称五山一水四分田。东部平原土地储备充足,足以满足未来湖州城市扩展和产业开发对土地资源需求。

?      水资源

湖州濒临太湖,又有东西笤溪穿城而过,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37亿立方米。如果得到有效的保护,水资源可谓取之不尽。

2良好的城市环境


清雅灵秀的湖州景致

湖州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物之邦的美誉,自战国楚春申君筑菰城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山水清远,傍太湖浩渺烟波,倚天目苍山竹海,景色秀美。湖州古城按传统水乡城市的格局设置,古有水晶宫水云乡之美称。2000多年的历史积存留下了丰富的古建筑遗产,飞英塔、南浔民居见证了湖州的繁荣。今年来,湖州在城市建设方面也颇有建树,特别是在小区建设与环境营造方面成就斐然,曾多次获奖。在一个日益注重生态环境的时代,无论是在选择居住还是发展生产,生态环境都是被首先考虑的因素,在这一方面,湖州无疑具有天然竞争优势。

3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      

湖州文化蕴于生活点滴

?      繁盛的湖州文化

湖州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丝绸文化、稻作文化、茶文化、湖笔文化、酒文化、陶瓷文化、建筑文化、鱼文化和竹文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湖学文化。这些传统文化蕴涵这丰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文化之邦的真实体现。其中丝绸作为湖州传统名产,宋、明两代即有湖丝遍天下之说,至明代中叶,更是湖丝冠绝海内。而刚柔相济、小大由之的湖笔,经过历代书画名家的推动和发展,终得吴兴毛颖之技甲天下之美誉。湖州山水清远,人物贤贵,其钟灵毓秀之山水也孕育了众多文人骚客,或本籍人士或寄寓兹土。著名教育家胡瑗在湖授徒所创教学法,被朝廷取为太学法,称湖学,明代已是湖学之盛,东南鲜伦,到清代更是学校人才之盛,称于历代。时至今日,湖州文化的2000多年深厚底蕴仍可见于生活点滴,城市中的古街、古桥、古塔、古镇无不在向我们倾诉曾经的辉煌与迤逦。

?      包容与创新禀性

回顾历史,历史告诉我们,古代湖州文化的繁盛根植于其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禀性,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和敢为天下先的豪情。正是东晋时期大量中原人士的南迁,使华夏文化同吴越文化相互渗透、融合,才迎来了湖州真正大发展时期,也正是众多客籍名家文豪留连与此,催生了湖州文化之邦的盛名。各种文化在湖州的汇集与碰撞,才激发了湖州本地文化的形成和不断进取。

而正是不断创新与突破,才有了甲天下的湖笔和东南鲜伦的湖学。这一创新也包括了对外界事务的不断学习和借鉴。湖州人以好学与勤奋著称于世,这从古代湖州所出举人数即可略见一斑。因此,我们说包容与创新是湖州文化的禀性

?      取法古今

全球化的时代意味着交流的日益密切,也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它需要的正是一种包容与创新的文化氛围,而实践也早已证明这一点。湖州的文化禀性正与这一要求相一致,所需要的只是保持这一禀性并对新的环境作出调整,取法古今的湖州文化必然有力的推动湖州在一个全新历史时期与背景之下重现辉煌。

3可能面临的挑战


1区域与城市竞争

?      区域间竞争激烈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区域发展的整体背景。目前中国三个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各有优势,相互之间存在激烈竞争。区域之间的竞争直接影响了区域内城市的发展。

?      区域内强敌环伺

环顾四周,强敌林立。区域内,湖州的周边城市均不是等闲之辈。杭州自不必说,嘉兴已定位为上海都市圈南翼核心城市,结合上海的南下政策,加之乍浦港这样的深水良港,摆脱商品粮基地束缚的嘉兴发展潜力决不在湖州之下,其建设百万人口特大城市雄心和决心更是不容小觑。即便是周边县级城市包括吴江、宜兴甚至是长兴都有成为大城市雄心,从而与湖州中心城市争夺发展资源。

2上海、杭州的虹吸效应 

由于上海和杭州这样的城市中心极化能力过强,位于这两大城市泛都市圈内的湖州发展可能受此影响。日本在六七十年代发生的人口、资本大量流入东京大阪等大都市,由此产生的大都市人口过密化和周边地区人口过疏化现象就是典型例子。湖州与上海、湖州与杭州也可能出现类似的现象。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由于大城市有着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湖州很难留住优秀人才,外来资本也更愿意进入这些大城市,从而获得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3成为通过性城市的危机 

湖州作为交通要道,其交通区位优势突出。但在区域快速交通网络的建构中,铁路和高速公路都是通过型交通方式,不会与湖州市区发生联系,要素的流动无需在湖州停留,高架的公路隔断了湖州与其联系,湖州很可能而沦落为一个通过型城市而非通道型城市。

三、复兴的湖州:进入核心的太湖城市

1区域角色定位

1目标

长江三角洲核心环太湖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辐射纵深的门户城市,浙江接轨上海的前沿与窗口,浙北地区最重要的陆上交通枢纽。

2依据

?      环太湖都市圈,长三角核心成长区

我们常说杭嘉湖(绍)地区,但实际上这样的区域定位对湖州来讲却有所牵强,完全是受到浙江行政区划的影响而作出的划分。湖州经济发展模式与苏南更为相近,传统文脉、血脉和经济联系与苏南更为密切,历史上称为苏嘉湖地区,而一个更为完整的概念则可称为环太湖都市圈,这样一种突破行政界线的区域划分可能更准确的反映湖州的经济归属。

从地理位置上讲,太湖是长江三角洲的中心。我们所讲的环太湖都市圈包括湖州、苏州、无锡、常州、嘉兴五市,他们组成了目前长三角最有活力的成长区,2001年五市GDP占整个长江三角洲的28.2%,而增长贡献率达到33.4%,经济总量已经能与上海抗衡,不管从那个方面来讲,环太湖都市圈都是长三角的核心都市圈。

湖州作为环太湖都市圈的天然成员,真正融入该都市圈意味着湖州从此可以摆脱边缘化的尴尬地位,从此进入长江三角洲的核心。而从笤溪时代走向太湖时代,更意味着湖州摆脱封闭的环境,融入开放的大太湖区域。从现实可能性来讲,未来包括路上和水上区域交通网的建立,实现环太湖都市圈的整合绝不只是梦想。

?      区域发展态势,梯度推进纵深辐射

目前上海人均GDP已超过4500美元,开始进入新的产业结构调整阶段。传统产业的外迁趋势和新兴产业的配套要求,为湖州产业的发展带来契机。一方面,湖州可以选择性的接受外迁产业,发展配套产业;另一方面,湖州作为浙江北部门户,必然需要其成为浙江接轨上海战略的前沿与窗口城市,而地处三省交界的特殊区位条件,使湖州完全可以作为上海和长三角其他发达城市如苏南、温台地区辐射安徽、江西腹地的通道和门户,发挥二传手的中介、调整作用。

?      天赋区位禀赋,承东启西联南接北

乍湖铁路、湖嘉高速公路的规划,使湖州直接获得了优良的出海口,并可使发达的皖北制造业可直接借道湖州出海。规划中的乍湖、宣杭、新长、杭宁四条铁路将在湖州交汇,湖州可能成为浙北地区最重要的路上交通枢纽,与浙北最重要的海港嘉兴各有优势。

2产业发展定位

1)总体目标

上海都市圈首位旅游休闲城市之一,浙江吸引外资的首选城市、投资兴业的新高地。

2制造业

?      目标

以开发区建设为契机,引进外部资本与技术,大力扶持本地优势产业和民营企业,吸引创业型企业,力争成为浙江接轨世界的窗口,吸引外资的首选城市和投资兴业的新高地。

?      依据

——重点开发区的建设将极大提高湖州产业集聚能力

浙江省提出建设若干个100平方公里左右的重点开发区,对这些开发区的扶持态度使它们具有极好的开发前景。湖州如果能够争取到这一发展机遇及其相关优惠配套政策,无疑会为湖州的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极大提高湖州对外部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发展要素的集聚能力,从根本上推动湖州的发展。

——长三角区域产业均衡发展态势可能为湖州高技术产业发展带来契机

国家已明确提出要将长江三角洲建设成为世界工厂,置身于此种背景之下,湖州的制造业必然也会提到一个相当的高度,面临大发展的良机,可能成为这一巨大工厂的重要车间。在目前长三角区域两大支柱产业中,重化工业由于其高污染不适于湖州发展,因此湖州如果想发展长三角核心产业则是非高科技产业莫属。而长三角正日益成为世界高科技产品制造基地,其空间分布已从上海扩散至苏锡常和杭甬地区,并正向纵深发展,呈现均衡分布的趋势。湖州可以充分利用周边城市发达的高科技产业,借势发展,引进高技术产业或发展其配套、服务产业。

——中小企业与传统产业的发展要求

在当前长三角产业发展态势特别是开发区建设中,其发展重点在于外资和大型企业集团,而往往忽视了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创业型企业的发展要求,而在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同时也往往忽视传统产业的要求。湖州可以针对这一要求,一方面竭力营造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创业与成长环境,成为浙江投资兴业的新高地;另一方面根据湖州的实际情况,也不能放弃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规模和水平,拓展发展空间。

——国外资本的引入和民间资本的释放

处于苏浙交界处的湖州,也是苏南模式向温台模式转变的重要过渡地带,完全有理由可以取两者之长,实现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融合发展。学习苏南成功的发展经验,以积极的姿态,良好的环境吸引外资,既是浙江接轨上海的前沿,也应成为浙江接轨世界的前沿,借势苏沪,打造浙江吸引外资的首选城市。湖州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不能忽视本地和浙江雄厚的民间资本,也就是学习温台模式,发展民营经济。浙江的民资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已经达到一个惊人水平,民间资本的力量的释放,将对紧邻这一力量中心的湖州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3旅游业

?      目标


旅游业不像工业产业,会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成熟,再而衰退,它永远是一个朝阳产业,只要人们对外界美好事物的好奇和追求没有泯灭,旅游业就永远不会停止发展。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以及休闲时间的延长促进了国内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度假正逐渐成为国人的一种休闲时尚,而假日旅游已成为我国城市新的消费增长点。  

 

充分开发人文与自然资源,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力争成为上海都市圈内的首选旅游休闲城市和旅游线路的重要节点。

?      依据

——湖州有着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

湖州钟灵毓秀,人文荟萃,依山傍水,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太湖、莫干山、竹海飞瀑无一不是天然胜景,古镇、飞英塔、嘉业堂都是人间奇观,更不用说包孕其间的悠悠2000年湖学文脉,构成了湖州丰富的旅游资源。

——区域客源市场广阔


多年来,湖水之声相闻的四市在旅游开发方面各自为战,缺乏合作互动,近距离重复建设现象时有发生。湖、锡两市专门成立旅游合作机构,确定联合进行旅游产品的研发、市场分析、宣传促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震动了整合华东旅游市场,被称为太湖南北岸的两个上海后花园从竞争对手变成利益共享的伙伴。合作很快扩大到苏、常,四市建立高效的信息互通、客源互送机制,环太湖旅游合作体将进入实质性的运作阶段。

 

国家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且把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作为核心任务之一。假日旅游作为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之一得到了广泛认同,成为我国城市新的消费增长点。湖州身处发达的长江三角洲,长三角经济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居民有愿望并且又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湖州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客源市场。而放眼长三角,尽管经济发达,没有一个可供双休日休闲居住,调节生活的城市。湖州可以充分依托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优美的城市环境,发展休闲居住产业。

——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湖州旅游的发展


无锡:太湖绝佳处,毕竟在鼋头。

苏州:太湖风光美,一半在姑苏。

常州:太湖旅游中的重要城市。

湖州: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

太湖是我国旅游资源重的瑰宝,其包孕吴越的气度与文化底蕴蜚声海内外。环太湖城市无锡有鼋头渚、灵山景区、影视城,宜兴有陶都和古洞,苏州有园林、西山和古镇,常州有恐龙园、天目湖,湖州有南浔古镇、湖笔和菰城,无一不是旅游精品。各个城市也已经意识到联合发展的必要,并以取得了相当成效。而湖州作为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拥有独特的优势,尽管目前在太湖开发方面落后于其它沿湖城市,但随着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可以利用其它城市的客源打造湖州旅游品牌。可以说就城市而言,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最大收益者将是湖州。

4房地产业

?      目标

利用湖州上佳城市环境,建设长三角最佳人居城市。

?      依据

自古以来,湖州便拥有良好的人居传统,许多文人豪客曾寄居于此,留下众多文化古迹,由此而形成的浓重历史氛围与现代城市景观的完美结合是其他新兴城市所无法比拟的,也是湖州营造最佳人居环境的主要依托。同时,湖州的人居环境具有浓郁的水乡地方特色,在小区和环境营建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是未来人居湖州的特色所在。在如此有利的条件下,建设长三角最佳人居城市,湖州舍我其谁。                                                                                    

5现代服务业

?      目标

依托湖州门户城市的地位,积极发展物流业和中介服务业。

?      依据

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腹地拓展和交通体系日趋完善等一系列条件决定长三角的发展将进一步突破地理限制而进一步向腹地纵深进。湖州特殊的区位条件,使其成为长三角辐射内地的门户城市与过渡地带,在内地与长三角的双向联系与交流中起着承接和服务作用。湖州可以依托这一特殊优势与机遇,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作为浙北重要陆路枢纽的作用,发展物流业和其他现代服务业。

6商贸业

?      目标

以信息技术等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商贸业,保持湖州商贸业的先进地位。

?      依据

    湖州传统上就是一个发达的商贸城市,从古代的湖丝到今天织里童装和南浔木业都彰显着湖州作为商贸城市的繁荣。湖州未来的发展要依靠新兴产业的拉动,但更需要保持和发挥其旧有优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贸业这一传统产业的形式可能发生改变,但其功能和作用却不会动摇。对于商贸业的发展,也决不是因循守旧,维持原有发展模式。在面临现代交易方式冲击的情况下,必须要有敢为人先的气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商贸业,改变形式而维持功能,才能保持湖州商贸业在新时期的先进地位。

3文化生活定位

1)总体目标

传承湖学古韵、融汇山水湖州的亲雅人居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依据

?      传承湖学古韵:包容与创新

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当今世界,伴随着资本与技术的迅速蔓延,文化的扩张与交融也成为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之一。我们已经也必将面对一个复杂多变的、快速交流的、日益多元化的社会。未来的城市,除了在生产、科技、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外,是否拥有一个安全文明、平等开放、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也对其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城市以文化论输赢城市越发展越需要文化与精神的支撑,尤其是先进文化的支撑。这一论断将在未来城市发展的轨迹中不断得以证实和强化。城市的发展轨迹最终由城市的文化秉性决定。湖州包容与创新的文化禀性正是新时代湖州最需要的文化支柱。未来湖州文化的发展必然需要以自身传统文脉的延续为基础,但决不意味着因循守旧,而必须有所扬弃,必须是其精髓部分,是符合时代脉络的部分,也就是湖州文化包容与创新的禀性,并由此而发展新湖州文化。

?      融汇山水湖州:开放的太湖时代

湖州以湖而得名,但现在看来湖与州之间却有所脱钩,我们说湖州从笤溪时代太湖时代不仅是城市空间向太湖推进,也是社会精神的一种转变,从适应农业社会的封闭偏狭的笤溪情结到新时代所需要的开发广阔的太湖胸怀。在此过程中,作为湖州传统城市要素的山水在新的城市空间中仍将得到延续与张扬。我们设想的新湖州应该包孕山水,滨湖立州,从而实现融汇山水湖州。

?      建树理想:人居湖州、文化湖州、生态湖州

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人们为了生活得更好而留在城市(亚里斯多德),城市的第一位功能是生活,生产功能的最终目标仍然是生活。在此基础上,我们建树我们的理想,即:人居湖州——一个最适宜人居住的城市;文化湖州——一个传承历史文脉、彰现现代文明的文化城市;生态湖州——一个拥有并保护者完好生态环境的城市。

4、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湖州城市发展的功能定位是:

长江三角洲核心环太湖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辐射内地的门户城市,上海都市圈内首位旅游休闲城市,浙江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传承湖学古韵、融汇山水湖州的亲雅人居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市域、市区城镇体系与人口城市化

Urban System and Demographic Urbanisation in the City Region



 


 

 

 

专题研究 市域、市区城镇体系与人口城市化

 

 

 

这里,我们改变习惯做法,首先分析城镇体系的发展和规划,然后再对人口城市化进行规划。这种改变非常必要,因为事实上,人口城市化是城镇发展的结果,因此只有清楚理解了城镇的发展之后,才能知道人口会有多少,这并不妨碍自然人口基础是分析城镇发展的一个条件。现有的基于城市化水平的人口预测本质上或者是静态趋势外推、或者是计划经济式,只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的技术,应该反过来用于参考性地校合根据区域发展过程推理出的人口指标。事实上,传统的要人口来套用地的做法,已经被证明是一种倒果为因,在规划实践中已被事实抛弃。

一、市域城镇空间现状特征解读

湖州市域城镇空间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即是空间形态应地形结构的变化而变化。湖州地形整体上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西部地区以山地形态为主,东部地区湖塘密集,为水网平原区[1]。这种自然地形导致湖州东西部城镇发展形态差异显著:西部城镇以点状发展为主,集聚效应比较明显;东部城镇以网状发展为主,表现出均衡型的城镇空间形态;北部由于濒临太湖,故居民点呈现带状发展。

1、西部:点状发展,集聚空间

湖州西部地区包括安吉和长兴两个县,由于地处山地丘陵地区,城镇发展受到自然地形的阻碍,在平地规模相对较大的地区往往能发展成为一个中心,集聚发展效应明显。从城镇人口首位度看,安吉为3.89,高于德清的2.83,而长兴则高达14.7,为全市最高;从地均城镇密度看,安吉为9/千平方公里,长兴为11/千平方公里,均低于德清的17/千平方公里和湖州市区的16/千平方公里,但中心城镇的规模相当。因此西部地区城镇呈现点状的发展模式,集聚的空间形态。

2、东部:网状发展,均衡空间

湖州东部地区包括湖州市区和德清县,这一地区湖塘密集,水系发达,内部城镇发展的条件十分相似,包括自然地形、空间背景、经济背景、社会背景等等,这些相似的发展条件使得城镇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小。上文分析的东部城镇首位度以及地均城镇密度也可看出,目前湖州东部地区城镇均衡化发展比较明显,城镇群体的概念比较突出。而且东部地区城镇之间的交通连接基本成网,较西部地区相对完善。但是这使得湖州中心区作为整个湖州市域的中心,其中心化程度显得偏低。

3、北部:带状发展,休闲空间

就湖州城镇空间发展而言,基本可划分为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两大各有特征的地区。但由于湖州北临太湖,这赋予了湖州一个特殊的地区,即沿太湖呈带状发展的居民点空间。历史上湖州沿太湖而居的居民点十分密集,今后随着旅游业的日益兴起和成熟,太湖沿岸的开发利用将成为热点。因此我们将这一地区从湖州市域突显出来,将成为沿太湖带状发展的休闲空间。因此,湖州市域城镇空间可划分为三个区即:西部山地形态:点状城镇空间,东部湖塘形态:网状城镇空间,北部沿湖形态:带状休闲空间。

4弱中心的市域城镇空间

就整个湖州市域而言,中心城市地处东部水网平原区,此处相似的发展条件引发了均衡型的城镇空间形态,这种相对均衡制约了周边地区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的意愿。由此使得湖州中心城市首位度偏低(图1),对市域城镇发展辐射力较弱,削弱了湖州在区域的影响力。

1:湖州主要城镇非农人口比较

二、湖州市域城镇空间组织

1、组织思路

1)集聚发展的组织理念

城市在离心和向心两种力的作用下,城市开始了集聚分散集聚┉┉的循环。其发展历程可概括为四个阶段:前工业化时期膨胀阶段;工业化时期集聚阶段;后资本主义分散阶段;信息经济时代复合阶段。对应城市发展阶段,湖州目前应处于工业化时期集聚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特征即是首位门户城市得到发展,小城镇的发展优势消失,城市集聚和中心化程度提高。结合上文所述湖州弱中心城镇空间带来的种种弊端,我们认为湖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应本着集聚发展的城镇组织理念,相应地扩大中心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强化中心城市的地位。

2)因地制宜的组织方式

针对湖州市域城镇空间发展的差异性,因地而异对其进行组织。

西部地区:基于自然地形的限制,城镇发展仍以集聚发展为主,继续提高中心城镇的集聚能力,加强增长极核的作用,带动整个地区城镇的发展,从而推动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具体措施上要加大力度发展两大中心城镇:雉城和递铺,培育发展两个重点城镇:孝丰、煤山,对其它小乡镇要适当合并整合。

东部地区:东部地区要加强湖州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极化发展中心城市,以期能够带动整个市域的发展。但由于受自然地形、历史基础的影响,东部地区均衡型的城镇空间暂时不会改变。因此仍然注意推动城镇群的发展,应注重多培育发展重点城镇。以此为基础,组织城镇带,包括湖州市区——织里——南浔城镇带,武康——城关城镇带。

北部地区:北部地区应注意太湖旅游休闲带的开发,整合沿太湖的空间资源,选择几个沿太湖重点发展的城镇,实现点——线贯通的太湖旅游休闲带。

2、空间结构:一城三星五点

本着集聚发展的理念,湖州一方面要积极吸引区域外的产业、人员、资金,另一方面应在市域空间拓展、行政建制方面加以保证,即进一步强化撤乡并镇的力度,建立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三级城镇体系。故规划湖州一城四星五点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表1),其中着重环太湖城市区域:长兴——湖州中心区——织里——南浔的城镇建设。


1:湖州市域城镇空间等级体系

等级

名称

城镇

中心城市

一城

中心区+织里+南浔

次中心城市

三星

长兴



德清



安吉

重点中心镇

五点

练市镇



新市镇



孝丰镇



媒山镇



埭溪镇

 

3、职能分工


湖州市域城镇空间组织

湖州中心区是市域极化发展地区,它融中心、服务、品味和档次于一身,应是高水平工业化集中的区域。通过安吉旅游品牌的打响知名度提高湖州城市旅游的知名度,通过德清杭州后花园的称谓构筑起湖杭交流的桥梁,和休闲度假的又一中心。长兴与湖州市区的整合对湖州中心城市的发展而言是关键,凭长兴目前的经济实力、交通条件一旦与湖州整合必然提升两者整体的实力,他的区位条件决定了他要挖掘自身最大潜力的最佳途径就是与湖州共同进退。

(1) 一城

中心城市融中心、服务、品味和档次于一身,是高水平工业化集中区域。

(2) 三星

市域副中心,中心城市功能辐射的中继站。

?      -长兴:三省门户、交通枢纽、西部经济中心和重工业基地。地位相对最重要,在自身颇具特点而湖州有所不为的情况下,空间较大,应成为湖州一部分。

?      安吉:严禁污染,旅游胜地,以打响旅游品牌为主导,着力为湖州旅游业的繁荣创造条件。

?      德清:湖州联结杭州的纽带,与湖州关系趋弱,不必强求,反可以共赢。

(3) 五点

片区中心,提供基本的居住与服务功能,适当吸纳相对低水平工业。

湖州市区城镇空间组织

4、湖州市区城镇发展研究

湖州市区是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心城市的真正据点。市区城镇发展要求加强湖州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极化发展中心城市,并注重发展重点中心城镇。鉴于市区表现出均衡型的城镇空间,各镇的实力都较强,短时期不易实现极化发展,故规划市区形成中心——副中心——重点中心镇——一般镇四级城镇体系。

 

2:湖州市区城镇空间等级职能体系

等级

名称

职能分工

中心

中心市区+织里镇

市区综合中心区,未来极化发展地区。

副中心

南浔镇

市区副中心,旅游中心,需加强保护。

重点中心镇

练市镇、埭溪镇

片区中心,提供基本的居住与服务功能,适当吸纳相对低水平工业。

一般镇

双林镇、和孚镇、菱湖镇、善琏镇、东林镇

提供基本的居住与服务功能,控制工业的发展。

 


三、人口发展

1、人口预测

1 市域总人口预测

?      常住人口预测

湖州市2001年市域总人口256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8‰,建市以后,人口逐渐稳定增长,主要年份市域总人口增长情况见图2

2:湖州市主要年份人口情况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              

Pt =a+ b·Yt                                 

其中:Ptt年的市域人口;Ytt年年份;ab回归系数。

湖州市域人口的回归系数和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如下:

回归方程:  Pt = -3121.90 + 1.69 * Yt      (方程1

回归系数:a=-3121.90 b= 1.69

相关系数1.0

故计算出2020年市域人口为291.9万人。

?      外来暂住人口预测

湖州外来暂住人口2001年为31万,占总人口的10.8%。

对湖州暂住人口增长的态度:

——湖州本市劳动力有逐步脱离高劳动强度行业,而去从事经营管理等其它行业的趋势,这部分岗位需要外来劳动力补充。且湖州濒临安徽具有丰富的外来劳动力后备资源。

——湖州历来外来人口较少,且增长的速度比较稳定。鉴于其在吸引外来人口的优势目前并不十分突出,故如果没有经济的突发腾飞,外来人口应该不会大幅度增长。

因此,湖州对外来暂住人口有所需求,但一般不会出现超常规增长的情况,应该保持稳定的增长。预测暂住人口占总人口的12%,则暂住人口约为40万左右,加上常住人口291.9万共计约330万。

2 城市人口分配预测

在湖州市域范围内,将市区和其它县市进行吸引力比较发现,集聚发展的理念将促使未来人口进一步向市区的集聚,也就是说未来增加的约40万流动人口将不会平均分布,而主要集中在市区范围内。

3:常住人口分配预测

城市

现状人口规模

所占比例(%)

规划人口规模

市区

107.5

41.9

122.3

长兴

61.8

24.1

70.3

德清

42.4

16.5

48.2

安吉

44.8

17.5

51.1

合计

256.5

100

291.9

 

4:湖州市域人口分布预测

城市人口

市区

长兴

德清

安吉

330

150

75

52

53

 

3 城镇人口分配预测

根据以上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城镇常住人口预测得2020年为120万,考虑到乡镇合并,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加上外来流动人口基本都留在城镇里,故市域城镇人口共计215万,城市化水平为65.2%。参考上文市域城镇发展研究,根据规划的城镇等级及其功能整合推理出湖州市域城镇人口分配指标。

5:湖州市人口与城市化水平

 

市区

长兴

德清

安吉

市域

总人口(万)

150

75

52

53

330

城镇人口(万)

112.5

45

30.7

26.5

215

城市化水平(%)

75

60

59

50

65.2

 

 

6:湖州市域城镇人口分配

城镇等级


城镇名称

2020规划人口规模(万)

一级

中心城市

湖州中心区+织里镇

5070



南浔镇

2030

二级

次中心

雉城镇

2530



武康镇、城关镇

1525



递铺镇

1525

三级

中心镇

练市镇

3—8



新市镇

510



孝丰镇

58



媒山镇

510



埭溪镇

35

 




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Plan



 


 

 

 

专题研究 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湖州位于浙江、江苏省和安徽省的结合部,在浙江北部、北临太湖,与江苏省苏州、无锡合围太湖、西与安徽省宣城接壤。

一、湖州城市综合交通现状

1市域交通路网现状:初步形成以公路为主、水路和铁路为辅的综合交通系统

湖州市域现有的骨干公路包括四纵两横和三连。具体线路如下:四纵(杭宁高速公路、104国道(二级加宽)、安吉幽岭-长兴泗安(一级)、南洵-练市(二级加宽));两横(318国道(二级加宽))、09省道及其延伸段(二级加宽,部分未建好));三连(11省道部分(鹿山-唐舌岭)、湖盐(二级加宽))、湖州-菱湖(二级)。此外,还有众多县乡道组成。

干线航道:长湖申线(四级)、京杭运河(四级)、杭湖锡线(五级)和东宗线(四级)四条线路组成,总长度为188.6km。此外还有梅湖线、东苕溪、湖申复线、李湖北线、李湖南线、泗湖线等483.4km的支线航道组成,形成以湖州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连接三县和湖州市区的内河航道网。

通过湖州境内的铁路主要有宣杭铁路和长兴铁路,两条铁路交汇于长兴。

总体看来,由于地形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湖州市域的西南部丘陵山区,有一些季节性航道,通航能力较低,陆路路网较为稀疏,呈现放射状;东北部平原水网地带干线航道较多,历来舟楫之便为这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陆路呈现网格状布局,交通路网东密西疏。

2交通运输结构

与其他城市客运结构类似,公路客运量和客运周转量都稳步上升,而内河客运量直线下降。水运在客运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不到0.1%,公路运输方式是旅客运输的主要方式。


1湖州市历年客运量情况

年份

客运量(万人)

公路

内河

客运周转量(万人km

公路

内河

1990

3078

2808

270

97065

105533

4904

1991

3337

3123

214

109235

112915

3702

1992

3233

3054

179

115863

144832

2948

1993

3859

3770

89

146007

204815

1175

1994

4923

4853

70

205884

231338

1069

1995

5326

5276

50

232090

241095

752

1996

5430

5378

52

241912

252241

817

1997

5886

5861

25

252683

144377

442

1998

6060

6043

17

252594

260386

256

1999

6369

6359

10

260515

267404

129

2000

6675

6670

5

267491

275336

87

2001

7016

7016

 

275336

 

 

资料来源:湖州市统计年鉴(2002),下同。

 

1湖州市历年客运量情况

 


2湖州市历年货运量情况

年份

货运量(万T

公路

内河

货运周转量(万Tkm

公路

内河

1990

3142

1587

1555

269164

31747

237417

1991

3104

1523

1581

276299

35217

241082

1992

3828

1940

1888

340135

44379

295756

1993

4392

2249

2143

431089

74702

356387

1994

5275

3032

2243

504760

133340

371420

1995

5472

3149

2323

502443

138168

364275

1996

5457

3227

2230

499552

143228

356324

1997

5747

3128

2619

578193

137597

440596

1998

5493

3150

2343

497963

136015

361948

1999

6501

3249

3252

614481

137163

477318

2000

6541

3329

3212

611205

142927

468278

2001

7267

3489

3778

754924

160832

594092

 

2湖州市历年货运量情况

3湖州市客货运和路网密度情况(2001年)

 

全市

市区

德清县

长兴县

安吉县

客运量(万人)

7016

3873

890

940

1313

客运周转量(万人km

275336

160765

36630

35663

42278

货运量(万T

7267

2394

1234

1891

1748

货运周转量(万tkm

754924

281004

107216

223861

142843

公路密度km/km2

42047

37018

46.92

38.93

47.31

公路通车总里程km

2470.27

582.745

439.21

555.98

892.34

内河航道里程km

1163

637

219

256

51

与客运结构不同的是,湖州市货运结构中,公路和内河平分秋色,而且水运货物趋向于长途运输。

  从公路、水运和铁路运输量的比较来看,湖州境内公路客货运量的增长速度都明显高于水运和铁路。

同周边的苏州、无锡和常州的公路客运量(19394157699928)和公路货运量(473859963445)(2001市区数据)都高于湖州。从浙江省内客货集运量来看,湖州的铁路客运量在浙江省排在最后,(台州没有铁路除外),仅为94.51万人;公路客运位于第7位;水运仅高于绍兴,为2万人。从货运来看,铁路货运量较高,位于第3位;公路货运量位于第8位;水运货运量仅次于嘉兴。交通运量与经济总量之间是互动的关系,湖州经济地位相对落后的原因之一就是湖州交通区位的相对落后,而交通区位和交通设施的相对落后,又影响湖州的对外经济联系,影响湖州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3主要交通、通讯经济流向

3湖州与周边城市汽车班次比较

资料来源:湖州市长途客运总站

从大区域的角度来看,湖州的主要交通联系方向为省会城市杭州、长江三角洲经济中心城市上海、湖州周边的区域性城市嘉兴、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和广德,每天的汽车班次都在6次以上,其中杭州和上海都在38次以上。从湖州市域内部的交通联系来看,主要集中在安吉和德清,每天的汽车班次都高达30次以上。可见湖州的交通联系主要集中在沿着318国道和104国道以及杭宁高速公路、宣杭铁路沿线的强经济中心城市和地域上较接近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以及下属的三个县级中心镇。这与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的区域交通联系格局非常类似,即强经济中心的吸引和地域上的临近性是产生交通联系的动因。


4湖州主要通讯联系城市

5湖州主要通讯联系城市通讯联系所占的比重

  资料来源:湖州电信局20031月中旬的通话记录。


从湖州在一周内打到全国300多个地方的通话联系中选取通话次数超过9000次的城市来分析湖州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发湖州的通讯联系与交通联系的范围和强度非常近似,主要通讯联系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杭州、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中心上海、近邻和区域经济中心苏州、嘉兴、宣城、无锡、安庆、绍兴、宁波、金华、温州,以及首都北京,武汉和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南京其中,对杭州和上海的通讯联系所占的比重分别高达24.74%14.15%。(见图5)因此从湖州对外通讯联系所反映出来的经济联系与上述的交通联系是类似的:即强经济中心的吸引和地域上的临近性是产生通讯联系的主要原因。与交通联系有所区别的是,湖州对外通讯联系范围更广,涉及300多个城市,这与电话联系的即时性和全天候的特性有关。同时湖州对外通讯联系的城市中,强政治和经济中心城市的吸引作用更明显,地域上的临近性的作用次于在交通联系中所体现的作用。比如北京、重庆等城市在湖州的对外通讯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在对外交通联系中,远距离交通则相对缺乏,也就是说湖州与这些中心城市的联系必须通过其他更大的城市来中转。有形交通的相对不便可见一般。

 

二、未来交通发展要点

1加强环太湖和湖州与上海之间快速交通通道的建设,重振湖州交通枢纽地位:通过环湖轻轨和快速通道以及申苏浙皖高速公路的建设,加强湖州与上海和环太湖的苏州、无锡和嘉兴的联系,形成产业上的合作,加强联合与互补,促进环湖旅游带的形成。乍湖铁路和湖嘉高速公路将把湖州与杭州湾大通道结合起来,抓住建立乍湖铁路这条国家大动脉的机会,沟通与上海与长江三角洲东部地区的联系,并带动湖州西部的安徽地区的经济发展。

2交通导向与土地利用的整合:要把土地利用、交通运输和增长管理及区域化的城市带发展统一考虑。通过交通通道的超前性和引导性带动,促进产业布局的合理,促进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产生,并以产业为依托,构筑城市合理的发展形态。

3便捷与人性化的追求:结合区域性国境通道的建设,提高在不同区域层面交通运营效率和速度,市域内实现一小时交通圈,即重点镇到湖州市区的交通时间控制在1小时内,争取所有乡镇到达高速公路接口控制在半小时内。在保证交通运输系统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同时,还要通过其功能的完善,满足市民的根本需求,提高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效率与方便,并应用交通规划控制和改善大气质量,提高城市的空间容量、环境容量及区域容量等等,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4综合交通运输理念:湖州具有较为综合的水陆综合交通运输方式,水路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货运体系中,仍然会占据一定的地位,要积极拓宽和疏浚现有的重要航道,同时,更应着眼于快速便捷的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加快其与周边城市的时间距离,构建水陆双网型的交通格局。

5区域视野中的大交通:交通不仅仅是市域内部的线路,更是对外经济交流的导向,交通规划要有区域大格局的视野。

 

三、湖州未来交通功能定位:中转型区域交通枢纽

1交通区位的尴尬是湖州衰落的重要原因

客观地说,湖州过去的交通地位是尴尬的,是一个交通死角地区,虽然有宣杭铁路、长兴铁路和即将建成的杭宁高速公路通过,但是由于它们远离市区,湖州火车南站远在三环以外,非常不利于客源集聚。湖州也缺乏主动开拓进取的意识,没有主动接纳这些区域性交通通道,缺乏较好的交通与之衔接,导致这些交通要道主要作用为过境性通道,对湖州市区经济发展并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

2重要交通通道的建立将促进湖州向中转型交通枢纽迈进

湖州在地理位置上是三省交界处,理应具有交通中转功能湖州未来地位的改变在于交通区位的改变,湖州要抓住即将兴建几条交通要道的机遇,由交通死角变为区域性交通枢纽。这几条交通要道包括既定的申苏浙皖高速公路、乍湖铁路、杭宁铁路、湖嘉高速公路、连接苏州、上海和宜兴的环湖和湖州至上海的轻轨交通。这几条交通通道建成后,湖州与周边城市的时间距离大大缩短,(见图6)尤其是到上海和嘉兴等经济联系较为频繁的城市的时间距离明显缩短。湖州要依托区域大交通,发挥其联系东西的重要中转功能,为皖南和长江中上游地区、浙北地区提供各种客货流中转服务。湖州自身要适应新的交通区位变化,建设相应交通网络去主动接轨大区域交通。

湖州与周边城市接通高速公路前后时间距离对比

注:图中时间距离以一级公路时速为60km/小时,铁路为50km/小时,高速公路100km/小时为来计算。为计算方便,现状没有通高速公路的城市统一以一级公路计算

未来湖州交通枢纽功能主要体现在:

?      中转功能

作为三省的交汇处,浙江北部的门户,湖州要发挥联系东西,东承上海,西连安徽,南承杭州,北连环太湖地区的纽带作用,依托大区域交通,为环太湖地区、皖南地区提供客货流和旅游中转的服务,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上海辐射内地的门户城市的功能。

?      长江三角洲新兴现代制造业基地

湖州拥有大量的土地,加上交通区位的即将突破性改变,使得浙江省规划的4-10个工业区有可能落户湖州,可能促使湖州成为浙江省一个新兴的制造业基地。湖州中转枢纽功能体现在支撑制造业的原料、产品和发展制造业必须的大量服务的集疏运的功能上。

?      物流基地

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杭州已经提出在北部建立物流基地,湖州与杭州的时间距离在1小时之内,湖州交通地位改变后,有可能构建立杭州物流中心的分流中心,辐射浙北、皖南和环太湖地带。

 

四、区域交通构想和布局

1主要交通走廊的构建

交通走廊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带,同时它也反映了城市对外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湖州主要的对外经济联系通道集中在环太湖的南浔、湖州市区、长兴向西延伸地带和从长兴到湖州市区西侧至德清、杭州的杭宁高速公路附近,在此基础上。这两条x字型交通走廊几乎集结了湖州境内的主要交通通道,也是未来区域性过境交通的主要通过地带。

1环湖交通走廊

依托申苏浙皖高速公路、杭宁高速公路、连接杭宁与沪宁高速公路和苏嘉高速公路以及配合上海至震泽的轨道交通,继续向西延伸,建设环湖轻轨,形成区域性的环湖大通道。对于湖州境内来说,依托环湖大道、长湖申航线和湖织公路以及湖州市区到织里之间的城市通道,连接起南浔织里湖州市区长兴,形成不同层次的环湖交通走廊。该交通走廊也是接轨上海的主要延伸带。远景随着长兴、湖州市区、织里、南浔的发展,这一交通走廊还将增加很多城市内部的交通,将成为湖州市域内最重要的交通和产业、城市带。

2长湖德交通走廊

依托104国道、杭宁高速公路和杭湖锡航道,连接起长兴、湖州市区、埭溪镇、德清的武康和城关。这是一条仅次于环湖交通走廊的交通较为密集的地区,也是湖州较为重要产业带和城镇发展带。

3新兴的交通走廊

远景随着湖州至嘉兴海盐高速公路的修建,从长兴湖州市区和孚双林练市也将成为一条新兴的交通走廊,这条走廊依托湖嘉高速公路和长湖申航道复线西段、规划乍湖铁路连接起湖州市区东南部的一些中心镇。

2市域交通分区

由于地形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湖州境内不同区域的交通网络密度和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根据这些要素,可以将湖州市域交通分为3种类型。

?      西南丘陵区

以递铺为中心的稀疏的放射状交通布局,主要包括安吉,以陆路为主,有少量的航道为辅;

?      北部环湖交通密集区

以湖州市区为中心,主要包括湖州市区的北部和长兴大部分地区,是前述的环湖交通走廊区,集中了湖州市境内的大部分高等级交通要道,铁公水俱全;

?      东南交通网络均衡区

主要包括德清和湖州市区南部,水陆交通网络都较为密集,近期多为中等级别的交通要道,远景逐渐增加级别较高的交通要道,如湖嘉高速公路。

这三种交通分区也分别代表了湖州市三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阶段,在未来交通建设时,应分清主次。在相对建设时序上,应优先发展环湖区,主动接轨上海和环湖城镇带、产业带的建设,其次是东南区和西南区。

3区域交通布局

前述的交通走廊是区域交通网络布局的基础和核心,在此基础上扩展出以高速公路、国省道主干线为主的五纵四横三连的贯穿三县两区、市区成网、外联沪杭苏皖等经济圈的陆路交通网,形成沟通南北、承接东西的区域对外大交通格局

?      五纵

杭宁高速公路(在南浔、织里、和湖州市区的东、长兴分别设立四个接口)、104国道(二级加宽)、04省道(安吉幽岭-长兴泗安(一级))、太湖村-织里-重兆-新市(二级)、(南洵-练市-新市(二级加宽));

?      四横

申苏浙皖高速公路、环湖轻轨(东至震泽,西至宜兴)、318国道、09省道及其延伸线;

?      三连

11省道(鹿山-唐舌岭,二级加宽)、湖(嘉)盐高速公路、湖州-和孚-菱湖-新市(二级)。

此外要加快西部山区公路和县乡公路的改造,提高县乡公路的等级,提高乡村到达高速公路的便捷性。

?      铁路

未来将形成宣杭铁路、新长铁路、乍湖铁路和杭宁铁路组成的铁路交通格局。现状的火车站场对湖州市区意义不大,配合宣杭铁路复线工程和乍湖铁路的建设,应提升湖州火车站的等级,并在远景将湖州客货运站合并,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实现规模效益,带动西部地区发展。

此外为重新塑造湖州铁路新格局,充分抓住乍湖铁路马上上马的机遇,可以考虑在湖州市区东八里店附近,设立湖州东站和东分流线,以解决湖州市区向东,至织里和南浔一线的物流问题,带动组合型城市的发展。

?      水路

由于水路的主要作用在于支撑远距离、大宗货物的运输,所以未来航道与码头的改造与提升既要根据河道本身的自然条件,又应根据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期重点提高干线航道长湖申航线提升至3级、京杭运河(四级)、杭湖锡线(四级)、长湖申航线复线(四级)、湖州至苏州的环太湖五级航线(与苏州规划的从市区到东山西山之间的航线相衔接)和东宗线(四级),同时提升支线航道的等级,加快其与主航道之间的衔接。

 

五、市区交通组织

1现状湖州市区交通线路虽然已经形成环形+放射状的路网格局的雏形,但是市区交通组织缺乏秩序,线路直达性依然较差,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导致城市空间拓展四面突击,路网建设跟不上城市扩展的步伐。

2湖州处于城市大规模扩张阶段,要充分利用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布局对土地开发产生先导性影响,改变城市空间的发展态势和演变趋势。

3从交通设施本身来看,现代化、高标准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是城市发展的必要和先导条件。只有建立高效、安全、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才能满足和支持城市空间开敞布局后更高的集散功能的要求。

4在交通组织模式上,要树立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思想,将现代和传统交通观念和方式相结合,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将生态与交通建设相融合,创造快速通畅、生态共生的城市运输体系,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5完善的交通设施虽然重要,但交通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交通作用的发挥。湖州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同时提高交通管理的水平。

6城市的区域化是当今城市发展的一种趋势,针对湖州现状,建设组合型城市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组合城市不同于一般城市,外地入境及过境交通与区间交通重叠,形成干线交通上强大的交通流,路网是公路网套城市路网,必然要求中心城所属的交通区再分成若干交通小区。与之相对应,要建设紧密联系湖州市区和织里、南浔之间大运量公共交通走廊,引导空间有序开发,形成疏密相间的城市功能区

7按照完善骨架、拓展路网、合理流向、便捷通畅的要求,配合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轻轨的建设,对规划建成区内的道路进行重新整理和疏导,形成主次分明、功能分明、外连内通,外成环、内成网组织有序的道路交通格局。具体路网见规划方案。

 



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方案比选

Scheme Comparison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Central City based on Scenario Analysis



 


 

 

 

专题研究 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方案比选

 

 

 

、湖州城市空间影响要素解析

1 地形解读空间:西、南抑,东、北进

湖州中心城区除西北部、南部和西南部有低山丘陵地形外,其余广大地区均为湖沼平原。从城市建设的角度看,湖州城市空间拓展的自然障碍暂时还不存在,向东、向北发展的余地仍然很大。因此,20年内湖州空间的可生长潜力很大,自然地形不是障碍。从规划的角度看,西部的山丘和南部的河流将会限制城市向南、向西方向大规模扩张。

2 山水解读空间:山之城、水之城、湖之城、民之城

山之城:湖州西南部依天目山余脉低山丘陵,南有南郊山地,西北有仁皇山,山既赋予了湖州城市美丽的自然风景区,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湖州的拓展方向。向南和向西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水之城:湖州市区河港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地表水资源丰富,境内主要河流有东苕溪、西苕溪等。元黄晋钱山有诗吴兴水为州,诸山若浮萍,江南水乡泽国,跃然纸上。水赋予了湖州城一种灵秀和恬静的气质,以千百年的流韵映衬着成长中的文明都市,成为湖州城市空间特质的关键要素。在城市空间构造中,突出以水为魂构建城市的视觉空间体系,以水为脉构建城市的生态空间体系,营造东方水都的神韵。

湖之城:湖州北临太湖,长达60Km的太湖岸线加上临湖的平原地形为湖州建设沿太湖旅游休闲圣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同时,随着环太湖城镇群构建呼声的日益高涨,湖州这一湖滨城市必然能发挥后发优势,迎接太湖时代的来临。从空间上看,湖州今后有迎合太湖向北发展的趋势,这不仅表现在城市建设上,更主要的是城市功能的体现,湖州沿太湖休闲旅游区的发展将是发展的重点。

民之城:山之秀丽、水之灵气、湖之壮阔使湖州成为民之城,一个清雅灵秀之城,一个绝佳的人居之城。而维持人居城市的特色将是今后湖州空间规划的一个主要依据。

3 文化解读空间:小大由之、弹性空间

湖州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湖笔之都之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名人辈出,丝绸、湖笔、茶艺、书画等四种文化瑰宝聚集一地,是湖州文化积淀的一大特色。就其中一种湖笔而言有一特色即是小大由之,这种湖笔文化从一定程度上映射了湖州空间的特征即是弹性的空间结构。

4 经济解读空间:刚柔并济、均衡发展


21世纪生态环境、人文精神将成为城市竞争力的一个评价指标。城市招商引资一个优势即是城市是否有着良好的生态和人居环境。而湖州具备了这个优势。

湖州目前经济实力在长三角或环太湖地区同类城市中属于较落后地区,因此加快湖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成为首要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与湖州良好的生态环境相冲突,相反应利用它作为湖州经济发展的柔性竞争力,培育产业的后发优势。从空间上看,规划应为湖州今后产业的发展预留很大的空间,以为产业的后发优势提供基础。

5 人文解读空间:联动跟进,北上发展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的一些行为也将影响城市空间的发展,诸如政府的大型投资建设(如行政中心、科教中心建设)将显著影响城市空间的拓展方向,往往是能够带动周边城市的建设。湖州新的行政中心、科教中心已经明显北拓,这显然会带动北部地区房地产、商业、金融、教育、文化的发展。

、空间规划总体目标

1 迈向太湖时代的区域中心城市

迎合太湖城镇群构建的需要,依托太湖逐渐迈入太湖时代。在空间上并不表示城市围在太湖发展,而是空间规划理念、城市功能组织等向太湖城镇群靠拢,借势为形成更大、更强的区域中心城市创造空间载体。

2 高融合、高质量的生态共生城市

生态环境是未来湖州进行城市竞争的重要资本,大力保护湖州天赋的、卓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建构大尺度自然空间与中微观环境相结合的城市生态框架,在不超越适宜自然生态自我修复的环境开发容量内,协调城市建设、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城市与自然生态的共融、共生、共长,创造真正的山水湖州。

3 高品位、高舒适的人居最佳城市

充分挖掘、发扬湖州城市的文化内涵与底蕴,大力提高城市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品位,以人为本进行城市的规划、建设,配套齐全的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活设施。使湖州成为上海经济圈内乃至更大区域范围内最适宜人们居住的生活首选城市。

、空间结构多场景方案及其比选

本研究将运用剧情与场景分析(Scenario Analysis)法,从 基于区域城市整合发展模式基于传统开发区发展模式基于跨越式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三个剧情分类,来思考和比选湖州城市的发展方案。

方案一:基于区域城市整合发展模式

?      规划思路

虽然湖州正处于发展的机遇期,但是湖州的发展仍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并不具备吸引国家政策刻意倾斜的条件,因此它不可能出现诸如深圳等城市超常规、超高速增长的现象。因此我们需要理性地去思考湖州未来城市发展的规模、空间拓展的能力以及与周边城镇的关系。在湖州获得发展机遇的同时,处于相似区位的长兴、织里、南浔同样面临着这样的机遇,特别是作为交通枢纽的长兴从某种程度上看其发展条件更好,因此我们采用区域城市的理念来组织长兴、湖州中心区、织里和南浔的城镇空间,实现他们功能的有机疏散、基础设施的共享、生态资源的协调开发。

 

?      
空间结构:一体三星,带形城市

规划湖州中心城区由四个城镇组成,包括长兴县城、湖州中心市区、织里镇和南浔镇,其中以湖州中心市区为中心来组织整个区域城市,形成一体两翼的城镇结构。绿色通廊、城市绿心构成湖州天然有机疏散屏障。

一体:湖州中心市区——服务业中心(包括商业、娱乐、体育、科教等)、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中心、传统工业分布区。

三星:长兴——交通枢纽、物流中心、重工业基地;织里——工贸区;南浔——综合功能区,在区域城市中应突出的是其古镇旅游职能。

绿心:湖州与长兴的便山、牟山等构成了今后城市的绿心。

?      实现路径

——湖州区域城市的组织涉及到三个不同的行政区,即吴兴区、南浔区和长兴县,因此要实现这个方案要求进行适当的行政区划调整,撤长兴县为区归并湖州市区共同管辖。

——加快步伐建设各组团之间的道路联系系统,包括湖州至长兴主干道一条,湖州至织里主干道三条,其中一条直通南浔,保证四个城镇便捷顺畅地联系。

——加强长兴、织里、南浔与中心城区的景观、产业、基础设施的对接,着重中心城区服务中心的建设。

?      方案评析

优点:

——延续湖州均衡型的城镇空间发展模式,本着公平的原则保证每个城镇发展的空间,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有利于城市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以功能协调的区域城市参与到区域竞争中去。

存在问题:

——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实现长兴的撤县并区在目前来看似乎可能性不大。

——规划对原有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均有所调整,协调的难度较大。

 


方案二:基于传统开发区发展模式

?      规划思路

浙江省在全省规划410100 Km2工业园区,湖州凭借其东部富足的空间,很有可能在其中分得一杯羹,这对湖州而言是一个契机,将大大有助于中心城市实力的壮大。鉴于湖州中心城市规模不大,仍然处于集聚发展的阶段,所以近期工业区的建设应依托老城发展,采用传统的开发区模式。



?      空间结构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向心布局六个功能组团,各个功能区之间具有一定的绿化分隔,外围自然环境通过绿楔渗透到城市中心,形成一心七片的城市布局。

——老城中心区:居住、商业、娱乐

——西南传统工业区:传统大运量工业、仓储、居住

——西北新城区:行政中心、高档居住

——东部工业区:新型产业、仓储

——东部居住区:与工业区相配套的居住区

——沿太湖高新产业综合区:高新产业、居住、娱乐

——环太湖生态区:包括小梅口太湖度假区,旅游、居住、生态保护

——织里综合功能区:居住、工业、商业

?      实现路径

——以产业推进城市空间大力向东发展。

——严格控制各片区之间的绿楔,保证中心城市环境的不恶化。

——加快步伐建设进入城市中心的公共交通体系,满足中心城市交通设施的供应。

——通过多种渠道融资,完善各个城区商业和服务副中心的建设。

?      方案评析

优点:

传统开发区发展模式是一种单中心发展方案,它是建立在湖州发展现状基础上的现实方案,对现有城市结构改变最小,从短期看,投入的成本最低。

存在问题:

该方案从长远看城市需要付出代价,在这种布局模式下,城市被越来越强大的产业区包围,可能会作茧自缚。首先,城市单中心布局最终会产生诸多的交通,造成城市空间运行效率的下降,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进行弥补;其次,由于城市土地价值的峰值在城市中心地段累加,影响了城市其他地段土地价值的发挥。

 

 

 


方案三:基于跨越式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      规划思路

单中心发展方案从长远利益看有所不适,故当湖州中心城市建设达到一定的规模应考虑新中心的建设以缓解中心城市的压力。本方案本着生态网络城市与跨越式发展空间相结合的理念,维持湖州原中心城区的适宜规模,并在其东侧建设现代化工业新城,与织里相连,使城市空间跨越原有的历史格局,建构崭新的空间发展平台和新的城市竞争力。城市空间总体向东向北拓展,由苕溪时代迈向太湖时代。以太湖和西南山脉作为湖州城市大生态网络系统建构的依托,以充足的绿化生态隔离实现各功能区的有机集聚。



 

?      空间结构

——湖州文化古城现代化工业新城织里工贸新城建构带状组团城市格局。

——湖州文化古城:半山入城,六水环绕;

——现代化工业新城:一核两翼,纵横脉络;

——织里工贸新城:南北延伸,工贸结合。

?      
实现路径

-——极力争取浙江省规划的四至十个重点开发区之一落户在湖州。

——整理东部地区的土地使用,保证新中心的发展空间。集中公共和私人投资,在东部地区逐步组织大型公共设施,推动新轴线的形成。

——疏通东西向的交通骨骼,强化城市东西向交通的联系。

?      方案评析

优点:

——本方案现状与远景的结合紧密,城市发展的弹性大,对老城城市结构调整小。同时保证了城市的持续发展能力和近期发展的活力。城市东部规划的产业新城,土地储备充足,有利于城市土地的经营活动。

——改变目前工业园区遍地开花的状况,高效利用土地,使产业的发展建立在一个更高的管理和技术平台之上,营造崭新的开发区形象,有利湖州城市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有利于湖州旧城生态环境和城市机理的保持和优化,创造更适宜人居住的城市空间

存在问题:

方案不利因素在于需要大量城市建设资金的启动投入,应注重城市开发时序问题。与方案二相结合,增强弹性发展的力度。

 

 




中外城市空间组织理论与实践及其对湖州的借鉴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Organisation of Urban Space and The Implications to Huzhou City


 


 



城市景观风貌研究与设计

Examination and Design of the City Landscape



 


 

 

 

专题研究 城市景观风貌研究与设计——???

 

 

 

湖州市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西侧。东临上海,南接杭州,西近南京,北与苏州、无锡隔太湖相望,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太湖而得名的城市,湖州市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物之邦之美誉,自战国时期(公元前331)楚春申君筑苑城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湖州境内山清水远,景色秀美,傍太湖浩渺烟波,倚天日苍山竹海,是一座典型山水城市。

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湖州的城市建设特色并没有日益凸现出来,从城市规划领域来看,城市的意象和空间景观的特色是城市特色最直接的表现。各个城市本身的基础条件不同,对于湖州来讲,塑造和强化城市空间特色,完善城市景观体系,才能清晰地找出湖州在中国城市中特有的位置。

湖州的景观大基底

借山水之势,酿湖州之韵


1以山为骨

湖州市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包含山地、丘陵、平原三大地貌类型。西南及西北部中低山地属天目山脉,一般海拔500—800m,最高峰龙王山海拔1587m。中西部为丘陵、盆地、河谷相间,丘陵主要分布在孝丰、泗安、煤山盆地四周和东西苕溪、埭溪两岸,相对高程10—200m。东部为湖沼淤积平原,平均海拔1.6—3.1m,湖塘荡漾密布,地势低平坦荡,呈现江南水乡特色。

2以水为脉

湖州市地表河湖众多,水资源较为丰富。全市水面面积536平方公里,水系由苕溪(现称东苕溪、西苕溪)、长兴湖区、杭嘉湖区(现称东部平原河网)等三大块。

东苕溪发源于临安南市岭,由南向北经临安、余杭、德清进入湖州市区,并经长兜港、大钱口入太湖,于流全长165公里,流域面积2267平方公里,湖州市境内段长59公里,河面宽90米左右。西苕溪发源于安吉姚村狮子山,由西向东经塘浦、安城、梅溪等进入湖州城区与东苕溪导流港汇合由小梅口、新港口入太湖。干流全长150公里,流域面积2274平方公里。长兴湖区包括乌溪、箬溪、泗安塘等组成。东部平原河网由市辖区东西向的页塘、  中北横塘,双林塘、阳安塘、练市塘以及南北向的菱湖塘、善琏塘、邢窑塘、丁泾塘、白米塘、含山塘等组成,其中页塘长37公里,双林塘长31公里,练市塘长42公里,以及京杭大运河在德清县境内的东、中、西三条支流为骨干组成纵横交错的河网水系,大部分水量向东流经桐乡汇入大运河,部分向北入千金塘、含山塘、练市塘水域。

湖州另一大水资源乃北部濒临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太湖夏名震泽,周曰具区三万六千顷,周围八百里。太湖河港纵横,河口众多,湖岸线405公里,平均水深1.89米,最大水深2.6米,具有调蓄水量、灌溉农田、供应水源、养殖水产、发展航运、调节气候和发展旅游事业等综合性作用。

湖州市区内市河纵横,荡漾甚多,呈现出二水合流,四水环抱的态势,因而有水晶宫水云乡极乐城之称。

3以城(州)为核

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年)春申君筑城,成为湖州最早的城池基础。秦末时项梁起兵,据乌程地,始于湖州地建子城,故子城又名项王城(址在今人民公园及其附近)。子城即为乌程县治,后为郡署。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置湖州,因地滨太湖得名,为湖州名称之始。湖州领乌程、长城、武康、绥安四县。后湖州城废而又立,归属也不断变化,民国元年(1912年),乌程、归安合并为吴兴县。19494月湖州解放,置湖州市、吴兴县。1950年,湖州市并入吴兴县。1951年湖州始建制恢复。现湖州市管辖长兴、德清、安吉3县和湖兴区、南浔区。

湖州古来即凭河而筑,水乡城市的城市中心区布局一直保持至今,古城区水道纵横,河街并行,河道水系纵横交织有序,河道水系极大地优化和美化了城市环境,湖州人民常年享有自然的亲水空间。城市交通骨架呈现出环网放射的形态。湖州利用城市大交通如宁杭高速公路、318国道、104国道进行建设,并有机地与自然环境结合在一起,在河荡湖泊、大块绿地及农田之间穿插、而远处的山峦起伏,成为城市大地景观的背景,形成以湖荡群、河道为骨架的湖泊型山水城市。

4以绿为肺

湖州市历史悠久的古城,园林艺术丰富多彩。在著名学者童  先生编撰出版的《江南园林志》中称:南宋以来,园林之盛,首推四州,即湖、杭、苏、扬也。而以湖州、杭州为尤。湖州素称山水清远,私家园林盛于宋,至明、清时逐渐衰败。

湖州城市绿化起步于1955年,建苗木基地1978年后,城市绿化发展较快,大力发展道路绿化,东街、南街、104318国道城区段筑起道路绿化隔离带,并逐步使城区绿化成网。2001年建成区绿地面积6.99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77平方米。

 

在长江三角洲的城市中,湖州的自然山水条件保护得相当完整,具有自然景观的天然优势。湖州新近拥有了太湖岸线,因此在景观上,太湖将是一大重要资源。湖州逐步从河之情润走向湖之绮丽,湖州的新形象、新特色正在凸现出来。

二、市域景观建设总体把握

1市域景观分区

根据市域自然、文化景观分布,城镇、产业布局的现状,结合市域空间组织的格局,营造湖州市域的大景观分区:

?      环太湖生态景观控制区:在太湖沿岸1公里范围内严禁发展工业,以发展旅游和高尚居住为主要发展内容的区域。

?      新城与古城景观交融区:包括湖州与南浔,以新老城市景观融合共生为特色的区域。

?      西部山林生态景观保护区:包括安吉(递浦)、德清(城关、武康)在内、以保护莫干山天然资源为主要目的、以生态旅游为主要开发内容的生态保护区域。

?      工贸城镇景观区:主要包括织里、长兴等主要城镇的区域。

2重点地区景观营造

湖州有着丰富的山水资源,加上市域内主要的路网构架,做好四边”——山边、河边、湖边、路边的生态保护对塑造湖州的市域景观体系至关重要。在山体、河湖、主要道路的两侧留有一定的生态隔离带,如太湖周边建设1公里宽的生态防护带,主要河流水系两侧在郊区留有80-100米的生态隔离带,在市内则配套25米的生态隔离带。市域主要大交通两侧应留有50-100米生态隔离带,使市域内的生态景观系统成网成环。

三、构筑中心区的城市生态景观

1中心区既存的生态景观建设遗憾

太湖沿岸各地级市绿化指标比较(2001

指标

园林绿地面积

(公顷)

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

(公顷)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湖州

1141

1362

5.89

24.7

苏州

3315

3627

6.2

33.4

无锡

10052

4860

4.6

29.7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02、湖州统计年鉴2002

与太湖沿岸其他城市相比,湖州的生态基底和保护情况较好,但是与苏锡两市相比除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一项指标外,其他绿化指标均处于末位。而无锡市的总人口是湖州市总人口的1.98倍,苏州则为2.68倍,在湖州大发展的今天,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相对优势也将受到威胁。湖州的绿化绝对指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亟待提高。

但老城区由于旧城区建筑密度过大,城市绿地的进一步拓展困难,绿地分布不均匀,公共绿地均集中于中心地带,西部、北部和东部绿地缺少。近年来新建居住小区绿化配套较好,但居住区公共绿化指标有待增加,某些地区绿地配备不足。城市的道路绿化率不高,道路的绿化形式单调。

此外,湖州的生态防护林体系不健全,大部分的公路、河道两侧缺少防护林带;工业区、尤其化工区这样有污染的工业区,周边缺少与其它功能区之间的防护林带。

湖州的城市景观特色不突出,具备所有水乡城市的共性,缺乏个性。城区景观建设滞后,虽在一些大型河道两边修建了开敞空间及街头小品,但整个城市没有体现出山水城市的清丽之姿。山水城市一词不再仅仅指有山有水的城市,而是指自然、城、人融为有机整体和互惠共生结构,形成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新型住区形式。湖州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大力建设山水城市景观,挖掘湖州特色,是湖州景观建设的重点所在。

2湖州中心区景观设计思想与原则

鉴于湖州的城市定位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湖州中心区应建设成为集山、水、城、人于一体的景观体系借用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进行大型景观规划设计,建设优美的城市景观,使城市环境与园林、绿化和水体充分结合,给人以充分亲近自然的空间,使人身居闹市,仍能最大限度的生活在高质量的自然环境中,达到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的意境。

设计原则:尊重湖州的历史风貌与现代风貌,结合现代化新湖州的发展历程,强化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点、线、面要素和区域。大自然山水是城市生态平衡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城市自然屏障和美丽背景。城内外的景观互相渗透、凭借、对景,显示出城市景观的精心设计。注重城市景观系统的持久性维护,加强城市景观特色的包装与宣传力度,为湖州在新经济、新文化、新体制领域的不断创新升级提供一个良好的城市基质环境。

3湖州中心区景观总体格局

1) 湖州中心区景观分区

利用湖州现有的景观条件,抓住湖州景观特色培育生成三大景观片区,使每个片区各具鲜明特色,共同打造湖州全新的城市景观,实现在空间景观层次的和谐交融。

?      依托市河老城古韵的湖州古城景观核心区

 

湖州古城景观核心区具有良好的景观现状条件,四水合抱,双溪合流将湖州古城的风韵展现无遗。因此在本次规划中将在保留老城古韵基础上,适当合理的进行老城区的建设,将老城区分为五个景观亚区:

——老城中心商贸景观区:由老城区内环路以内的地区组成,以居住、商贸、休闲功能为主,不允许发展工业。

——老城休闲度假景观区:由临靠仁皇山的新行政中心区、临靠太湖的小梅口太湖旅游度假休闲区、在西苕溪和仁皇山之间建设的生态公园三块组成,具有高档居住功能和旅游休闲功能。

——老城城北工业景观区:西苕溪以东从外环路到申苏浙皖高速公路之间的地区发展一类工业,呈现大型工业区的景观。

——老城城西工业景观区:由依托宁杭高速公路、宁杭铁路和湖州火车西站建设的一类工业区、二类工业区和大型仓储区组成,以生产、中转仓储功能为主,配套适当居住用地。

——老城城南生态保护区:在内环以外的南部地区主要作为控制用地,以生态保护为主,为湖州主城今后发展提供备用地。

?      新城景观区

新城景观区是利用目前湖州老城与织里之间的大量用地建设的具有现代城市景观特色的区域。这一区域融合了行政管理、居住、生产、研发、商贸、会展、旅游休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主要分为三个亚区:新城中心综合功能景观区、一类工业景观区、生态工业景观区。该区域以新城景观为特色,如大型会展中心、大型交通中转设施——轻轨车站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使新城的现代氛围与老城的古城古韵相应成趣。

?      织里水乡环境景观区

本区是在织里原有的居住和生产功能的基础上,利用水乡特色进一步发展商贸、旅游、休闲度假等功能,形成两个工业景观区以及一个融各项城市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功能景观区。


2) 湖州中心区的景观节点

?      市级景观节点:老城核心区、新城中心区、织里商贸中心区

?      重要景观节点:新行政中心、太湖旅游度假区、湖州火车西站、轻轨中转站

?      次要景观节点:各片区的中心

3) 湖州中心区的景观廊道

通过四条主要的景观通廊连接大型景观节点,从而在景观设计上达到呼应、承接、对景的效果:

?      营造湖州南部山体——老城中心——小梅口太湖度假区之间的呼应关系

?      营造仁皇山——新行政中心——老城中心之间的呼应关系

?      营造老城中心——西山漾生态公园——新城中心——织里组团中心之间的呼应关系

?      营造太湖——生态工业园区——轻轨车站——新城中心之间的呼应关系


4城市重点地区的生态景观

1) 山体楔入

    湖州中心区有着良好的山体资源,西北、西南、南部的山体均保护良好。利用天然资源,加上公共绿地、防护绿地、控制性绿地的建设,使得山体能够成为绿楔进入中心城区,不仅有利于湖州市区景观质量的提升,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调节小气候,从而达到提高湖州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2) 滨水地区的景观设计

?      河道景观

市河应注意河道两岸6—8米之间的尺度设计,重视节奏和变化,同时由于市河有部分担负着航运功能,应重视河道交叉口的节点处理以及桥梁的设计。老城外要保留600800米间距的河道网,并做好东西苕溪主要河道的景观设计。

?      湖滨景观

主要为太湖沿岸的观光景区,重点处理好人与水的关系,按照与人的接触程度分三类:直接接近的近水点——太湖生态景观区、快速通过的线型带——环太湖大堤、作为背景的远观片区——太湖沿岸控制的1公里生态保护带。

四、需要协调的关系

1自然因素与人工因素的关系

要尽可能顺应、利用和尊重富有特色的自然因素,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创造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美好环境。

2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

城市建筑应当多样化,同时又要维护城市的统一性、整体性和协调性。

3新与旧的关系

城市在发展长河中,总是新建筑与旧建筑并存,有特色的现代城市,一方面要珍惜和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旧建筑,另一方面又要建起一批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意识的新建筑,但决不能把旧的统统拆毁,以新的代替旧的。

4重点和一般的关系

城市的各项建设量大面广,要使城市体现出特色,一定要突出重点,照顾一般,不可能处处体现特色,重点是搞好总体构思,精心设计和建设好重点街区和节点。

 

湖州循序渐进有序的发展,在如此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禀赋的保证下,自己的特色会越来越显著,城市竞争力也会随之得到更大的提升,不仅成为长三角的湖州,也是中国的湖州、世界的湖州。

 



信息化、网络化与湖州城市发展

Informationalisation, Virtual Spa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zhou City



 


 

 

 

专题研究 信息化、网络化与湖州城市发展

 

 

 

19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了世界上每个人和每一个角落,由此促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的变革、全球市场的融合与重构引发了一场足以与19世纪工业革命相提并论的信息革命,改变了整个社会的根基,从而带领世界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或称之为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城市作为全球经济活动的节点,其经济社会基础正发生重大变化。同时,信息时代的另一个驱动力量来自于远程通信与控制技术的发展,而这些技术的发展将对城市的职能、规模、空间结构带来深刻的变化。

一、一般概念


  协作效应:指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城市发展呈现一种协同前进的趋势,在空间上表现为信息空间的扩展与城市空间延伸的复合。

●  替代效应:指通讯技术的发展可以克服原本存在于人际流中的一些时间和空间障碍,利用信息传递取代或减少人的来回通勤。人们为未来勾勒出一幅乌托邦式的图景,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日趋完善,人的活动将摆脱距离的约束,而城市将逐渐消失。

●  衍生效应:表现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  增强效应:指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扩大原有物质形态网络,如路网、电网、水网等的容量,提高它们的功效,使其更具吸引力。

GrahamMarvin将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对城市的作用概括为4种效应,即协作效应、替代效应、衍生效应和增强效应。因此城市信息化对于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这是城市国际化的需要。快速的全球化加速了城市国际化步伐,城市日益融入到全球的概念框架之中,湖州不可避免的也要参与全球合作与分工体系中,提高城市的区域和国际竞争力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目标。而城市信息化将为全球化的实现和全球城市体系的构建提供物质基础和社会保障,同时信息化也是城市国际化和现代化的重要表现。

其次,城市信息化是城市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城市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转型,这为城市实现信息化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支持。城市信息化可以帮助城市经济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进。

第三,信息化城市是解决城市病最优化方案。建设信息化城市可以提高城市行政管理水平,有效配置管理城市资源,包括人文资源和物质资源,适应技术的飞速进步,致力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息化条件下的城市特征

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在一个地理摩擦几乎为零的信息化时代,城市是否仍能维持经济活动聚集中心的地位,未来城市发展的进程呈现何种形态,专家们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城市发展的新理论,其中包括全球城市(世界城市)理论、柔性城市(后福特城市)理论、信息城市假说、学习城市以及智能社区理论等等。


全球城市理论将城市视为高等级的商务和金融活动的集聚地

柔性城市理论将城市视为后福特资本主义的柔性综合体

信息城市假说将城市视为信息经济地集聚地

学习城市理论将城市视为学习性的地方网络

智能社区理论将城市视为利用信息中心获取竞争优势的地域

尽管存在着种种理论,但都显露出信息化城市的某些共同特质。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的处理、生产和传递是城市活力和城市发展的基本来源和动力。目前意义上的的信息化社会和信息化城市仍是工业社会和城市的延伸,资本和工业的重要性仍是显而易见的。但随着信息力量的逐渐加强,人们的活动方式溶进了信息技术的经济范式中获至少与其相关。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些迥异于以前的城市发展要素的特征:

1信息化城市的结构特征:网络化

信息时代城市各种主要功能发展过程不断以网络方式组织起来,包括城市经济活动、生产方式、沟通方式和娱乐方式等。这种网络化结构首先体现在生产和管理向网络形式演变。这种演变有两个层次,在全球层次上,它是全球生产网络的节点,起着经济分工的作用;在地方层次上,城市企业趋向于以不同形态的网络组织起来,包括不同部门间的合作和同一部门间的分工。其次体现在资本流动的网络化上。资本借助网络在全球自由流动,实现资本的分配、重组、优化和联合。第三体现在城市物质空间结构的网络化上,信息网络的发展使城市物质空间结构表现出集聚与分散的二象性,关键节点的高度集聚与空间整体的有机分散同时存在,城市空间结构体现出更为复杂的多元化。

2信息化城市的经济特征:新经济

新经济在二十世纪最后二十五年出现,M?Castells将其称为信息化(informational)、全球化(global)与网络化(networked)的经济。在新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两大支柱产业,一是信息产业,它是新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二是金融业,它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新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即是信息经济,其对传统经济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使成熟工业经济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提高了经济的运行效率。新经济的基础是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即创新氛围,在城市中体现为高技术城高技术园区。这种创新氛围的空间基础可以是实体的相邻空间,也可能是网络所联系的虚拟的非相邻空间。

3信息化城市的空间特征:流的空间

信息化时代的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均将发生重大变化,城市体系也将不再是传统的行政区相连模式,而是构建在功能节点(中心城市)和发展轴上的商品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流动。信息化社会以其成员和要素的高度自由与频繁流动为主要特征。信息流动、知识流动、人力流动、技术流动、资金流动和组织性互动组成了信息化社会的主要活动内容。信息系统中的技术基础设施、远程通讯以及高速交通运输线构成,它们共同形成了信息化社会的关键物质基础。在信息化社会中,将产生一个新的空间结构,这个结构以相关联地域的集聚和分散运动为特征,M?Castells将其称为流的空间,我们将其称为具有聚散二相性的空间。流的空间由基于网络的节点和中继站构成。节点和中继站根据它们在网络中的相对重要性而形成有层级的组织。例如华尔街是世界金融流的节点,而硅谷则是世界技术流的节点。中继站通常由流动节点(如机场、码头、电信公司)来担任。

4信息化城市的文化特征:融合的虚拟文化

信息化社会的文化包括了技术上、社会历史背景上、空间上等多方面的内容。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以及不同阶层的各种文化在网络中相互碰撞、相互影响,融合而产生新的文化,即广义上的网络文化。这种文化特征的重要表现是新电子媒介传播方式的崛起,其代表是整合了不同媒介方式以及互动方式多媒体(multimedia)。对传统的文化传播媒介产生了剧烈的冲击。对现实体验的需求逐渐减少,更倾向于非现实或虚拟的文化交流活动,产生所谓的虚拟文化。

三、信息化对湖州城市发展影响的辨证思考

1对城市功能的影响

未来信息化社会信息网络的重要性可能就像今天交通网络对城市的重要性。火车、飞机、高速公里等每次交通方式的提升都对城市功能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城市的影响、交流范围日渐广泛。而通信本质上也可以认为是一种零接触的交通方式,它既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也适应了全球化背景下对超常距离、大范围、及时交流的要求。而对于城市来讲,未来处于信息网络节点的城市可能就像今天处于交通网络节点的城市一样由于其最好的通达性和交通分配管理能力而获得佳的发展机遇。对于湖州而言,其交通的咽喉作用同样也体现在通信上,东西向光缆必须要通过湖州,湖州由此而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节点和中继站。

但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又使湖州在交通上的重要性日益下降,信息化的发展使实际接触的必要性日益下降,实际交通量也可能随之下降,许多必须经过湖州的交流可能直接越过湖州而实现。反映在城市体系中,则是最高等级的核心城市和控制中心地位和影响控制能力日益提供,而其余城市的等级差别相对缩小,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与核心城市直接控制能力的提高,而不需要湖州这样中等级城市的传递,因此湖州城市的地位和重要性可能下降。

湖州所作的应是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作为交通咽喉的重要性,维护和提升自身在信息网络中的重要性,避免矮化,而这一切都有赖于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的实现。

2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在传统工业化时代,由于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制约以及大工业化生产所需的部门协作和规模效应,城市的总体布局往往表现为一种内向型和圈层式扩散的发展模式。但在信息化时代,科技革命改变了整个城市的空间格局,城市功能受其影响将进行新的整合,使城市空间进一步扩大,城市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将趋于更加有机化和整体化。信息网络可能代替交通网络成为城市空间布局的主导脉络。信息化时代更多的联系可以在信息网络中实现,并不需要面对面的接触。各种现代化的交通和通信设施,使距离在城市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相对弱化。城市涵盖的范围比以前更为宽泛,呈现出一种网络化的的开放结构。通过高速信息通道的建设以及多种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可使处于网络覆盖下的成员进行实时的的交流与互动,在此条件下,区域城市可能真正出现。功能上,城市的控制管理和作为交流平台的作用日益突出和集中,空间上,则可能为了追求更好的环境而有分散发展的趋势,有着更宽敞的空间。这两者直接的矛盾通过远程通信、控制结束的发展得到完美解决。

在城市的内部空间中,信息管理、控制与服务中心的规模和重要性将得到扩大,并可能成为城市布局中的决定性要素之一。信息的集中与交流中心也可能大量出现。而作为信息化时代主导产业的空间要求,高技术产业园区和高技术研究中心可能成为城市机构中的核心部分。

3对城市产业的影响

信息化对湖州城市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信息化时代提出了新的产业要求,许多基于信息技术的研发、生产与服务产业应运而生,并且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对湖州来讲,这为湖州产业的重新崛起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遇,使湖州有可能跨越传统产业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门槛。以信息化推动产业发展,也符合国家提出的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当然,发展什么新兴产业和如何发展新兴产业仍然需要我们的努力,但信息化时代来临毕竟为湖州提供了一条重现城市辉煌的道路。

另一方面,信息化又对湖州的传统产业产生提出了挑战。许多产业由此而面临困境甚至是消亡的危险。比如,信息技术条件支撑下的第三方物流和电子商务对湖州引以为豪的商品市场产生直接的冲击,因为它们能够更好的满足获得丰富商品信息和减少交易成本这些商品市场本来所具有的优势。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电子商务也正逐步开展起来,各种网上交易方式如B2C(企业对顾客)、B2B(企业对企业)甚至是C2C(顾客对顾客)的迅猛发展,直接对现实商品市场的存在构成威胁。

湖州的出路在于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之符合新的时代要求,最大限度利用信息化所带来的技术进步,保持原有优势和创造新的优势。

4对城市文化的影响

我们已经讲到,信息化社会以其成员和要素的高度自由与频繁流动为主要特征,SOHOSolo Office&Home Office)的工作形态日益普遍。。信息化使人类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获得并传递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提供给人类一种非常有效的交往手段。一方面,人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和必要性减少了,另一方面人们交流的范围又前所未有的扩大了。新的时代特征要求产生一种融合的、创新的新文化氛围,湖州也概莫例外。我们说包容与创新是湖州的文化秉性,其精神实质与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也是一致的。但是信息化时代全球文化的交融,也可能使破坏地方的传统文化。面临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处于弱势的地域文化如果缺乏内在动力,没有明确的发展和自强意识,没有自觉的保护与发展,就会显得被动,有可能丧失自我的创造力和竞争力,湮没在世界文化大同的潮流中,丧失文化的地方特性。如何在信息化时代文化的交融和创新中保持湖州文化的地方特色是我们所要关注的问题。实际上,关键是湖州必须弘扬自身的地方文化特色,必须是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融入新的时代精神,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湖州文化。

四、湖州信息化发展总体目标

信息化的实质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湖州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数字化的新湖州,我们将其称之为 数字湖州

数字湖州广义上即指城市信息化,是指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渗透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本质是对物质城市及其相关现象(社会经济特征)统一的数字化重视和认识,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促进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畅、协调、高速。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智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公众信息服务、教育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城市环境质量检测与管理、社区管理等几乎涵盖城市生产与生活的方面和层面。


◆ 电子政务:在以电子签章(CA)及公开密匙等技术构建的信息安全环境下,推动政府机关之间、政府与企业间以电子资料交换技术EDI进行通信及交易处理。

◆ 电子采购及招标:在电子商务的安全环境下,推动政府部门以电子化方式与供应商连线进行采购、交易及支付处理作业。

◆ 电子福利支付:运用电子资料交换、磁卡、智能卡等技术,处理政府各种社会福利作业,直接将政府的各种社会福利支付给受益人。

◆ 电子邮购:建立政府整体性的电子邮递系统,并提供电子目录服务,以增进政府之间及政府与社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效率。

◆ 电子资料库:建立各种资料库,并提供人们方便的方法透过网络等方式取得。

◆ 电子化公文:公文制作及管理电脑化作业,并透过网络进行公文交换。

◆ 电子税务:在网络上或其它渠道上提供电子化表格,使人们足不出户从网络上报税。

◆ 电子身份认证:以一张智能卡集合个人的医疗资料、个人身份证、工作状况、个人信用、个人经历、收入及缴税情况、公积金、养老保险、房产资料、指纹等信息,通过网络实现政府部门的各项便门服务程序。


五、现实问题与战略规划

1现实问题

1)政府网站还处于仅仅在网上发布政府信息的初级阶段,所谓的政府上网只是流于形式,并未真正体现信息化所带来的高效。各个单位都在自建网络,如何整合这些网络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发挥其整体效应值得思考。

2)开展电子商务对于湖州企业来讲似乎尚未了解其重要作用和巨大潜力,企业网站的作用只是作为企业宣传和广告的地方,没有实现其商业价值。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嘉兴的丝绸市场已经完全实现了网上交易。

3)信息化建设忙于硬件投资而忽视了应用开发。网络宽带建设商们正忙于一种类似圈地运动的网络建设中,只注重用户或潜在用户量的增加,而对如何提高质的方面却重视不够。对网络硬件建设的关注胜于对网络应用的关注,信息网络对生活尚未产生根本影响,对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也不明显。

4)市场经济下的残酷竞争使各网络运营商们倍感压力,过多的资源在相互的猜疑与抵制中无谓消耗。协调电信、移动、联通、网通、吉通等各公司的关系,实现各个网络的互联互通,发挥竞争带来的积极因素是未来湖州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六、实施战略

1数字政府

从世界范围来看,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和实现信息的全面共享是大势所趋。在世界各国积极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五个应用领域中,政府上网位列第一,可以说政府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为适应未来信息化社会的要求,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通过网络向世界宣传、展示湖州,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完善政府职能,湖州应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的开展,建设数字政府

事实上,如果政府上网工程不能有效实施,就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建设数字湖州的目标。政府通过上网工程实现政府网络与其它网络(如教育、金融、公安系统的局域网)的互联互通。政府除提供一般性的网络信息服务之外,将逐渐建立网络政府,从而开启政府管理模式的新时代。

在信息化时代,数字政府的管理模式与传统政府管理模式相比较而言有四大创新:

?      组织决策创新:由满意决策到最优决策

?      组织方式的创新:由封闭式到开放式信息化管理的转变

?      组织结构创新:由层级制到扁平化组织的转变

?      激励机制创新:由经纪人、社会人到信息人

拥有创新传统的湖州人在数字政府的建设上完全可以走在时代的前列,以取得信息化建设的先发优势。通过政府信息化,提高城市管理决策水平,促进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现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和政务公开,为社会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公平、公正的服务。

2电子商务

?      冲击性影响

电子商务是影响整个社会和时代的一次经济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商品经济出现以来的商品交易方式。它把互联网由单纯的媒体转变为一个虚拟的市场,以信用为担保的名以上的而非现实的商品在其中交易。其优势在于将商品的非生产性成本降至最低,从原材料的采购到商品的销售都极力减少中间环节,并谋求位企业和个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目前,BtoB(企业对企业)BtoC(企业对个人)是两种主要的电子商务形式。BtoC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一种便捷的购物方式,使顾客足不出户即可购买到自己满意的商品。而BtoB的电子商务模式通过减少信息搜寻投入,降低信息传递成本,提高市场信息的实效性,强化企业产品的匹配度来创造经济价值。

?      商品市场

发达的商品市场是湖州经济的优势之一,但是在信息化时代,传统商品市场在电子商务的冲击下,其作用将大为削弱,甚至可能消失。湖州在未来信息化时代想要保持商品市场的繁荣,必须结合自身优势,站在时代的高度,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湖州的织里童装市场和南浔木业是具有全国和区域影响力的发达商品市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极为频繁。在未来的信息化时代,湖州应充分利用商品市场信息富集的优势,建设辐射全国甚至是全球的商品信息网络,力争成为世界信息网络的节点之一,成为商品信息的汇集与发布中心。

我们提出建立数字湖州市场的设想。这个市场以完善的电子通信网络为基础,以提供商品的展示、供给和需求信息为主要内容。客户不论身处何地,只需以其电子身份登录该市场,即可参与市场的交易,而商品也不需要在湖州市场中实物展出。不会再有堆满货物和人头攒动的场面,通过远程调度和控制技术,结合湖州先进物流基地的建设,辅以的先进商品配送体系,建立公众电子商务平台,努力扶持湖州信息市场的培育,建立湖州商品市场的新优势。

?      企业

资金实力雄厚大企业在信息化时代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带来的先进生产、管理与营销手段,采用CADMPRⅡEPRCIMS等先进技术,引导企业信息化向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发展的。但对以家庭式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湖州企业群来讲,企业信息化所需要的巨大投入无异于压在肩上的沉重负担,实现企业信息化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遥远目标。然而没有实现信息化的企业在信息化社会将难以生存。这一博弈成为湖州企业未来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障碍。同时湖州中小企业存在产品结构趋同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建议在企业动态数据库的基础上建设湖州企业公众电子商务平台,以整合湖州中小企业资源,协调各企业的生产,发挥湖州企业的群体优势,实现市场和产品信息的共享。各企业以会员身份参与公众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并拥有该平台的使用权益,以减少单个企业信息化投入费用。以信息化带动湖州工业化,实现湖州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3信息港战略

广义的湖州信息港是指运用遥感、遥测、网络、多媒体及仿真/虚拟技术对城市的全部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动态监测与管理、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      建立信息化城市基础设施

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的基础上建立城市信息数据库,反映地形、地貌,反映城市的基本面貌以及各种专业性质的地理数据。

?      
建立空间信息工程系统

可以完成从三维或多维空间信息的采集到地理信息系统(GIS)及信息管理系统(MIS)和通过网络实现的分布式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全程建设和运行,实现各种信息的数字化、标准化、计算机化和网络化,从而达到可以进行统一交流、管理、数据共享与办公自动化相连等一系列系统运行功能。

?      建立城市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在以上空间信息工程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不同专业的分析模拟和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对城市建设的主要问题,如交通网络、规划管理、选址定点等提出方案,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使城市决策者有根有据的作出快速反应。

4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的形式是伴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远程教育的实现,使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可以相隔万里,摆脱了传统的面对面的教学方式。由于网络资源的相对无限性,使有限的师资力量得以充分的挖掘和发挥,或许完全意义上的全民高素质教育必须倚赖于远程教育实现。

湖州建设中国名牌大学湖州分校梦想在远程教育技术的支撑下变得更为现实,即便是与世界名牌大学联合办学也未尝不可。在未来的信息化时代,湖州大学学生的课程和授课老师与哈佛学生可能是完全一样的。

5智能交通


◆ 智能住宅:

4C技术(Computer计算机技术,Control控制技术,Communication通信技术,CRT图形显示技术)综合运用于建筑物中,在建筑物内建立一个计算机综合网络,使建筑物智能化。建筑智能化结构由三大系统组成:楼宇自动化系统(B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通信自动化系统(CAS)。

◆ 智能化住宅小区:

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由家庭智能控制系统、通信接入网、小区物业管理服务系统和小区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来支持实现。

智能交通系统(ITS)就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定位、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电子地图和其它相关技术来减少交通拥挤、提高交通量、改善安全状况、充分利用路网资源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改善地面交通运输条件。 湖州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包括计算机化的交通管理系统,具备计算机化指挥调度系统的公共交通系统,汽车安全和事故预防系统,快速货运系统(运用物流理论指导运输的组织和管理,并且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EDI技术、车辆定位跟踪技术和货物的管理技术,为货主提供快速、完善的货运服务),交通信息服务如通过交通信息网为公众提供订票、旅行、住宿、货运及道路交通状况等服务。

6数字生活

数字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市民充分享受信息化带来的高效、便利的数字生活。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适度超前为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公众数字网络的建设。湖州在完善和提升现有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建成覆盖全市的宽带通信网络。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提供不同水平的高速、安全的Internet接入。大力建设智能住宅和智能小区,基本实现1001000M到小区、大楼,10100M到桌面。研究和解决电信网、宽带网和有线电视网合一的问题,以有效整合资源。加快改造原有通信网络,使每个市民都能享受到数字生活。

二是努力提供丰富的数字化服务。优先发展IP电话、视频点播(VOD)、远程诊断与医疗、网上购物、电子媒体订阅等服务项目。

7人才战略

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于信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必须大力发展信息科学技术教育。紧紧围绕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努力探索幼儿的早期电脑教育,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强化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有计划的对各类在职人员进行信息科学技术知识培训,造就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注重既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又有信息处理分析和服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实施引进信息化人才的鼓励政策,尤其是引进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优秀拔尖人才。鼓励留学人员规湖以智力或资金兴办计算机软件、专用集成电路、计算机外部设备和现代通信设备等高新技术企业。

8整体策略

湖州信息化建设应作整体性的考虑和安排。建设数字政府应与建设数字湖州结合起来,而建设数字湖州则应将其置于建设数字浙江甚至是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全局中考虑。研究区域对其要求和制约以及它对区域信息化建设的影响。没有区域信息化的基础,作为区域信息网络节点的城市数字化恰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体现其作为信息控制中心的价值。湖州信息化建设必然是浙江信息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数字湖州的实现必有赖与数字浙江的实现。

 


 



[1] 东西部地区的划分主要以104国道为界,但为了统计方便,我们划分西部地区包括安吉县和长兴县,东部地区包括湖州市区和德清县。

评星:
  • 0
  • 0

作品评论(0)

登录 后参与讨论
相关推荐:
本站所有资源由用户上传,仅供学习和交流之用;未经授权,禁止商用,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浏览:295 次数:2
下载:免费下载 收藏:0
等级:
编号:10292 5
文件格式:word文档
文件大小:38.30MB
投稿:CAD 进入
上传时间:2015/12/5 8:42:19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可能在找这些:

网站首页 典尚平台 建筑素材 三维模型 室内装修 视频素材网 上传教程 帮助中心 热门搜索 版权申明 关于我们 联系典尚

Copyright © 2000-2020 www.jzsc.net.粤ICP备0704761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609470690 客服电话:0755-83549300 深圳市典尚风设计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6典尚平台 JZSC.NET

网站推荐使用腾讯、Chrome浏览器浏览,不推荐360,很卡

粤公网安备 44030302000908号

QQ咨询
推广分享
×
复制本页url网址

推广详情

如您已登录,分享网址将自动加载您的推广编号,您将获得2元/注册用户的奖励。

推广记录  积分记录

网站首页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