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地下商业空间综合开发
---七号线浦江耀华站所在街坊综合开发项目
立题目的和意义:
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物质文化的不断需求,消费理念逐步趋于国际化,近10多年来,以轨道交通建设为龙头的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 上海轨道交通建设新兴行业异军突起。以地铁为发展轴的地下空间线性开发,结合以地铁站点为枢纽的综合节点开发,带动整个城市地下空间网络的形成。然而在大规模地铁建设的同时,
如何将城区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单一的交通功能与商业闹市的公共空间融为一体,在保证疏导大量客流的主要功能下充分利用客流集聚时购物休闲的商业人气,发挥地下交通空间的综合作用,使沉闷的地下交通空间变成多元化、人性化、生态化的综合开发利用的商业地下空间,是现代地下交通枢纽建筑设计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目前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观念、理念进行研究以及对地下空间的发展目标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研究旨在通过七号线浦江耀华站所在街坊综合开发项目,探讨地下轨道交通站点建设与公共商业空间的综合开发设计,从城市设计的视角审视当前地铁站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加以鉴戒,为快速发展开发建设模式积累经验。
通过合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使其综合开发建设的模式产生良好的深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一 地下空间设计经历了从实用性——舒适性——个性化的转变过程。
轨道交通是现代城市快速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轨道交通车站遍布繁华城区,地下交通枢纽节点交汇,构成了大量的地下空间形态。地下空间设计正是设计创新的典型标志。
中国上海轨道交通站点地下空间设计经历了从实用性——舒适性——个性化的转变过程。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站点地下公共空间设计及商业开发是轨道交通建筑设计的延伸,地下公共空间设计与建筑功能相协调,融入建筑设计语言,与之高度和谐。站点设计的变迁发展,也体现了地下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提升和成熟的过程。
设计不断创新,多元文化发展,个性元素在公共空间设计设计中的地位也得到人们的日益接纳与重视。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地下空间设计在设计理念及工艺上,交流频繁,逐步与国际接轨。
随着国内外人们对个性化的需求,多元化的发展,中西文化的融汇,传统文化与乡土文化的认识与重视,地下公共空间设计及商业开发设计开始进入更冷静,更现实,更有效的探索。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元素,原生态元素,时尚元素,更多的在地下公共空间设计及商业开发设计领域中被广泛引用,多元文化发展,个性元素在公共空间设计设计中的地位也得到人们的日益接纳与重视。
以地铁站点为核心,建立地下空间网络城市密集地区发展地下空间是新世纪
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地铁站是发展地下空间的原动力。城市设计以地铁站为核心,
建立地下一、二层的公共步行空间网络(图3-6)。步行网络组织首先重视将人流有序疏解,突破地铁站地块界限,在行为单元范围内安排10 多个出入口,有独立使用供全天通行的,也有与物业开发相结合在商场营业期间开放的;
其次是合理组织通勤消费空间,便利市民;
第三是力求地下空间的易达性组织和促使地下空间的环境地面感,这是地下空间建设有效性的关键,城市设计充分利用下沉广场和建筑室内中庭等手段来实现(图7-9)。
如香港铜锣湾(如图1所示)
当前主要
有以下三种:
单一站点型综合开发、
两线换乘型站点综合开发、
三线(及以上)换乘枢纽型综合开发。
车站从商业开发地块中穿过;
地铁地下人流运输系统地下物流系统地下快速道路地下能源储藏
二 地铁七号线浦江耀华站所在街坊综合开发项目简介
1 地块区位
上海浦江耀华站所在街坊综合商业开发项目是黄浦江两岸建设的组成部分,地块位于浦东耀华路的西端,地块形状方正,地势平坦。规划的“红线”—- 上海世博城市级生活设施轴上,中心之间,串接了城市主要的商业文化及行政中心。西临规划中的滨水游憩轴和自然生态轴,自然环境优越,水景资源丰富。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配套服务项目,2006年列为上海市重大工程项目。该地块建成后将成为上海世博地区商务、商业、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魅力都市中心。
(如图1所示)
2地铁交通
轨道交通7号线东西向穿越本项目所在地块并在地块内设车站, 7号线是一条横贯宝山、普陀、静安、徐汇和浦东5个城区的交通大动脉,计划2009年年底建成试运营,地块内各个部分与地铁出入口均有紧密联系。按照区域规划,未来耀华路西端地块将建成“一纵二横”快速公路网和“六横六纵” 轨道交通骨干网,街坊新城将构建以道路交通有轨电车、浦江航道、轨道交通三位一体的水陆立体交通构架。
设耀华站 (如图1所示) ,共有3个地铁出入口,2个市政连通口。
3、技术经济指标及参数
总建筑面积:162379 m2
其中:地上:106817 m2
地下:55562 m2
北区面积:69941m2 ;办公楼标准层层高:4.2米;楼层面积:1453~1429m2
南区面积:92438 m2;
其中:东楼: 46320 m2;酒店东楼标准层层高:3.6米;楼层面积:1527 m2;客房数(标间):312间
西楼:22041 m2; 酒店西楼标准层层高:3.6米;楼层面积:811 m2 ;套数:144套
地下:地下三层层高:7.0米,地下二层层高:6.6米;地下一层层高:5.4米,局部5.4米。
3、设计理念
3.1、有机处理建筑对城市的影响
作为城市空间组织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型超高层办公建筑的结构布局、平面形态、造型特征、空间特征等对城市空间及社会生活影响极大,同时,它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品味,是人们评价一座城市的重要参照物。因此,高层建筑对城市历史、文化特征、社会发展的恰当反映,对城市形象有极大的提升作用。
3.2、营造功能有机、合理高效的复合空间
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高层群集的城区特征,高层超高层建筑难免要复合各种使用功能,在创造办公、酒店等主要空间之外,尽可能附带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各种功能,既满足开发要求,又为办公、酒店、商业、交通等各种功能相互利用,综合发展创造了条件,符合现代城市建筑综合体混合使用、有机高效的设计理念。
3.3、协调生态化与人文化、高科技化的关系
随着人们对机械式、国际式的抨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日益重视协调建筑的高科技化、人文化、生态化之间的关系。人们意识到人工控制环境并非办公空间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未来建筑必然趋于生态化、人性化,而结合地域文化特征与时代氛围的建筑形式能给人富有情感体验的建筑艺术享受,建筑的个性特征也随之而生。
3.4、确保使用功能合理
功能是建筑生成机制的主要控制因素,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建筑设计的至高原则,建筑应综合地区发展,协调周边相关地段,合理确定功能布局,建立方便的交通系统及完善的配套设施,这都直接影响项目的开发质量及经济收益。
4、平面功能
本项目总体功能主要由办公、酒店、商业、地铁交通四大部分组成,地上形体分为南北两部分。
?北部:
北部为办公楼及地铁上盖物业,地上二十六层、地下三层。地下三层与两个夹层为地下机动车停车库,地上塔楼部分为办公、群房地下三层为地铁月台层,地下二层为地铁站厅层,地下一层至地上二层为商业,地上三层、四层为餐饮用房,空间与塔楼连通。
?南部:
南部为酒店及商业群房,酒店包括东、西两幢塔楼,东楼为五星级标准酒店,高16层,西楼为其配套的公寓式酒店,高22层,裙房地面四层,地下三层。地下三层为机械式停车库,地下二层为停车、商业和设备用房,地下一层为商业、自行车库、酒店后勤用房。地上裙房一层和二层为商业,三层和四层为酒店餐饮娱乐用房,群房上部为客房层。
5、交通组织
5.1 水平交通
本次方案水平交通设计的重点在商业空间内部,设计将商业群房的水平交通围绕中庭、下沉广场等公共空间展开,形成通透的视线,几乎所有店铺都处于非常有利的视觉范围,有利于商业空间的使用。
酒店东楼主入口设于用地东南角,并在入口附近设机动车坡道进入地下室,西楼主入口设于用地西面,由坡道到达门厅。
5.2垂直交通
商业
本方案着重强调地铁交通与建筑之间特别是与商业功能之间的联系,乘地铁检票出站可直接进入商业部分,再经地铁疏散口、竖向交通核心可至上部商业用房。商业用房分南北两部分,其竖向交通设施包括北部两组自动扶梯,两组楼电梯;南部两组自动扶梯,三组楼电梯,及两部疏散楼梯。
4、建筑造型
本方案建筑造型简洁、明快、新颖、具有较强的标志性和识别性。整个建筑综合体被处理成三个带群房的竖向形体的有机组合,裙房以雕塑的手法,衬托出主楼的造型。裙房在地铁南部形成围合下沉广场,形成具有人性尺度的近地空间,也是与地铁交通有充分联系的富有向心性的开放空间,呼应地铁走向的弧形玻璃幕墙是本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造型元素,是一种速度、力量的象征,
三个塔楼之间相互呼应的弧形外墙,是对地铁与地块不规则关系所做的一种适应性选择,地铁斜向划分了长方形地块,使用地变成北部三角形与南部不规则多边形两个部分,而弧形使建筑与道路的关系更为柔和。
由于比例、纹理以及美学的众多其它方面都来自于细部特征,而细部的传统却同时来自于东西方建筑艺术的传承。通过由科学技术所支配暴露各种结构的基本手法,并运用严谨的比例和精致的构配件组合,来反映当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以求通过它向人们传递现代技术信息,并展示这一新时代的现代建筑的丰富内涵。
5、材料选择
建筑塔楼饰面材料采用高技术玻璃幕墙和金属饰面,通过运用不同性能的玻璃、不同的规格的金属以及幕墙构件的组合,形成了立面的各种层次与肌理,构成了建筑既简洁明快又丰富多彩的整体形象,裙楼部分则通过石材墙面、陶土面砖与玻璃幕墙的组合,以及夜幕下灯火辉煌的泛光照明,从而取得了极具现代感觉且气势不凡的总体效果。
建筑室内公共区域承接建筑外立面的风格以玻璃、金属以及石材结合使用,以达到室内外统一的效果,而对于人们工作的办公环境则通过地面的地毯以及天花吊顶形成多一份柔性的空间感觉。对于商业区,娱乐区域则主要以玻璃、石材、木材饰面为主,局部应用金属材料以呼应整个建筑的风格。同时使这些区域的空间更为丰富以满足功能对空间的需求。
三 探索“上盖开发”。建设项目尝试分析
浦江耀华站综合开发项目位于线路中段,属于世博会影响区域和浦江两岸的城市更新区域和拓展区域。7 号线耀华车站斜插地块中部,将地块分为南北二个三角形,由于地块面积小,开发进行了“上盖开发”的尝试。作为上海第一个探索性项目,设计因势利导,在车站主体上方设置带状商业,并通过中庭和下沉广场空间的设置将商业开发与车站组织在一起。由于综合性很强,在具体项目的推进中,系统中各种矛盾显露无遗,
(效果图1)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受地块的开发类型的限制,车站与高层建筑距离很近,专门
的结构咨询单位介入进来,详细研究高层建筑对车站沉降带来的影响;第二,由于地
铁工程与开发项目属于不同的工程范畴,难以同步实施,工程进度需要特别筹划;第
三,由于采用“上盖开发”,当前在消防、人防审批中没有相应的规定,在操作中推进
难度很大,需要走专门的程序;第四,由于结合过于紧密,运营界面难于明确划分,而
地铁车站的供电、通风等设备系统都需要
独立运营,车站与开发防灾规范也各不相同,运营时间不能完全同步,不一而足;第
五,车站本身的噪声、振动问题对地上商业、紧邻的办公的品质产生很大影响,这也
是当前有些综合开发不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
4.1、总体布局
M7耀华站周边地块规划可以概括为“三轴两核五区”。地块东面及南面是两块居住区,规划建设出租公寓和小户型SOHO建筑,南面临江品质较高规划小高层和高层住宅,东面多是更贴近地区尺度的多层住宅;西面临江规划宽度不少于50米的沿江绿化休闲带,另有绿化带沿本单元地块南北面布置,三面围合成一体系;地块中心滨江商业文化休闲综合区和滨江商务核心区。
(总平面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