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银行贷款外,许多创业者在起步阶段,都是依靠的是亲戚、朋友或熟人的财力。这些资金可以采取借款和产权资本的形式。不仅是个人之间,企业之间也会有资金充裕者将钱借给短缺者进行周转,收取一定的利息,这种资金融通方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民间借贷。

   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资金借贷存在。但以规模和组织性而论,福建、广东、江苏等沿海发达地区较普遍,湖南、四川、东北等内地亦不鲜见。有一个湖北小业主先生,干了十多年服装生意,就从未向银行贷过一分钱,做生意全靠自有资金和向朋友临时借,或者企业之间相互拆借,最多时曾向社会上借了100多万元。他告诉我们,企业向社会借钱一般由他写张私人借据即可,一年还一次利息,期限也很灵活,利率则由借贷双方自行协商,不像银行,既要审查财务报表,还要半年结算本、利息。他说:“做服装生意讲求的就是个信息灵,反应快,耽误不起。现在社会上借给我平均利息是8厘,而银行现在尽管利率降了,也还有5厘多,还要经过多道审批,花很多的费用,最后还不一定能够批得下来,太折腾人了。”

    先生的意见颇具代表性。由于金融机构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短期、灵活、便捷的资金需求,后者只好“望贷兴叹”,转而寻求民间资金的支持。以我们的观察看,目前国内的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包括那些已经做大的企业,都是靠民间借贷发家的,即便如今富豪榜上响当当的富豪也未必能有例外,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创业者才利用扩股等其他形式筹集资金。

    在多年来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浙江都有不少富豪上榜,其中浙江温台(温州、台州)地区的富豪尤其引人注目:一是人数多,二是财富量较大而少泡沫,不像有些人在富豪榜上坐过山车,一会儿上,一会儿下,老是让人感觉不踏实。

    但在这两个深藏在浙江南部山区的城市中,其实真正令人吃惊的并不仅仅是民间藏财的丰富,还有其财富的运作方式。让我们对此作一回顾,朋友们或许能得些有益的启示。李书福是个名人,他造的吉利车,在社会上口碑不一,但卖得一直不错,因为吉利是确确实实的国产货,百分之百、如假包换的民族产业。吉利集团遭遇的“侵占巨额财产”事件,曾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据公开报道,事件的主人公之一李国顺回忆:“1997年李书福要搞汽车,李书福说你把钱投进来,我按2分利给你,我说投资太大了,李书福说有钱的带钱,有力的带力,你投个1 500万就够。”事情后来不了了之,像这种事,本来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外人不便置喙,只是由此事件可以看出,在吉利的四个轱辘底下,并不只有李书福一个亿万富翁,还匿伏着多个亿万富翁、千万富翁、百万富翁。李书福正是集众人之力,依靠各种方式“集合”来的民间资本,才得以圆了自己的汽车梦。

向亲戚朋友借一些钱作为初始资金投入,是许多创业者的起点。只是在浙江温州、台州,他们将“民间借贷”这种形式发挥到了极致。这里,家家户户手里都有几十万的现金,但相当一部分温台人手里的钱不存银行,不炒股票,他们的资金在民间金融体系里快速地流动着。

    “标会”或者“抬会”,是这个地区普遍的现象。长期以来在民间形成的老百姓之间互相接济的这种组织,在温州被叫做“会”。早期的会有的不收利息,如官会,只是为朋友或族人解一时之急;在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后,温州人开始按月收息,民间借贷与金融机构的贷款之间存在2~9厘的利差。在某些地方,往往有一些人是当地公认的资金周转人。平时谁手里有闲钱,会先向他们“登个记”。如果有人要做生意,就去找当地的周转人,周转人在对借钱人的以往信用非常了解的情况下,一旦确认生意没有太大风险,就会把会内其他人的钱先借给他,几百万的资金在几个小时内呼之即来,令人惊讶。

    过去民间借贷的范围比较小,主要用于生活临时资金急需,如结婚、建房等等,是老百姓自助互助的一种形式。而现在成为投资融资的重要形式,不仅工业、商业,就连办学校、办医院,也会采取向民间募资的办法,综合性的温州大学大部分的股份都来自民间,其最大股东的投资额是5 000万元。有关人士表示,如果没有民间借贷,温州的桥头纽扣市场、柳市的低压电器市场等十大专业市场,根本就不可能发展壮大。一项统计表明,温州中小企业共有16.7万家,资金来源60%靠民间借款,台州地区的民间融资甚至占到企业资金总数的50%左右。

    关于大规模、有组织的民间借贷行为,过去央行的态度是明确反对,现在则是不置可否。由明确反对,到不置可否,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央行对于民间借贷感到头痛的,一个是监督管理,一个是混乱的利率,冲击金融市场。同时,在民间借款者与被借者之间引起最多矛盾的,也主要是利率,闹不好就成了高利贷。

    现实中,老百姓对自己手中的钱拥有自主权,同时逐利又是资本的天性。银行利率高的时候,民间资金流入银行,民间借贷利率随之水涨船高,资金又会由银行流向“民贷”市场,就好像潮水涌动。随着民间对资金需求量的不断增大,如“抬会”、“标会”之类的各种“会”规模越来越大,有的最终发展为地下钱庄,不但提供存贷服务,同时提供洗钱和境内外的地下资金流动,这种行为是违法的,但因为市场需求存在,虽屡经打压,但难以彻底根除。有人将民间借贷行为定义为“草根金融”,名其“草根”,就意味着这种“土生土长”的融资方式,具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特点,几经打击,依旧顽强地存在。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合法的融资渠道可以满足那些生意人的资金需求。在调查中,有一个企业经营者向我们反映,企业到处借款也是“被逼出来的”,如果有正当的资金融通渠道,谁愿意跑来跑去,花高价去买罪受?他说,现在搞一个技改贷款,要跑两、三个月,还不一定能批下来,用房产作抵押,要打两个“七折”,100万的房产,评估70万元,银行最后贷70(万元)×70%=49(万元),还要房产保险。在一个“会”的周期里(一般只有几个月),借款利息可能高达30%,但急需用钱去周转生意的人,则心甘情愿地或者无可奈何地接受了这样的条件。

当听到我们说国家对民间借贷的利率是有规定的,否则属于违法时,先生感到很惊讶:“我还真不知道自己这么多年一直在‘违法经营’,不过,人家借给我钱,半年一年,6厘8厘的利息,也很正常啊,我对人家是心怀感激的,只有好朋友才这么肯帮忙。我也一直按时还本付息,即便有什么预料不到的事情,我也会跟人家说清楚。这么多年了,大家彼此信任,互相帮助。真要按规定2厘3厘利率,我还不干呢,那也显得我太不够意思了。”先生边说边摇着头,连说基准利率不合理,“退一万步来说,协商利率也没有什么不好,愿打愿挨的事嘛。”

    尽管求助于亲人和朋友融通的资金有限,但仍不失为一种非常重要,甚至是创业之初唯一的融资渠道。但是又因为资金需求的增大和借贷范围的扩大,使钱和这种融资方式一道变得不安全。于是,人们借入钱创业和借出钱令财富增值的梦想,连同亲戚朋友熟人彼此的信赖、信用关系,一同经受煎熬、经受考验。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像民间借贷这类民间金融活动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无法消灭,甚至在事实上已成为当地金融市场“必要的有益的补充”,不能一味采取“关门政策”,必须区别对待,开启民间资金的多种投资“通道”,“堵”、“疏”结合,最大限度发挥其积极作用。总而言之,更好的办法总是会有的。

    很多朋友做生意、创业,首先会想到的就是向朋友借钱。民间借贷,尤其是其中的向亲朋借贷,其实是成本最高的一种融资方式,却很少有朋友会想到。成本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开口向亲戚朋友借钱,无论借到借不到,都可能会引起人家的反感,可能以后老远见到你就会绕着走,为什么?因为害怕你再开口向他借钱,借与不借都不合适。不借,得罪你;借,害怕收不回来,所以干脆躲开你,这是一种成本。第二种成本,向亲戚朋友借到钱去做生意搞事业,事业一旦成功,你给对方多少回报合适?你给的高,自己所得就少,受不了,而你给的越高,对方只会认为你赚得越多,所以,他总是嫌少,不满意;你给的少,或者干脆就给个本钱,对方意见就会更大,因为他会想,我这钱存银行至少还会有个利息,还不担风险,他更不满意。一般情况下,我们总是按我们所能承受的限额给,这样,就意味着我们资金使用成本的提高。第三种成本,万一事业失败,你可能只向你的亲戚朋友中的一个人借了钱,消息却会迅速传遍所有的亲友,因为在中国,每个人的亲友圈子基本都是一个封闭的圈子。封闭圈子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传播快。你其实只是借了其中一个人的钱没还,或者一时还不上,但是很可能就引起所有的人都将你当做仇人,同仇敌忾。亲友圈子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软资源,这个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重新构建,你的“生存环境”将被严重毒化,这种成本的付出才是最为可怕的。而据我们的统计,中国创业者首次创业的成功率不到30%,五年存活率只有5%~10%,后果相当令人恐怖。所以,我们总是同那些向我们征求意见的朋友反复叮瞩,除非万不得已,或者是对生意确有把握,否则,不要轻易向亲友借钱开创事业。

    民间借贷的基础是信用。关于如何建立信任,曾国藩对家人有一个很好的交待,可以供我们学习。曾国藩总是叮嘱他的家人在不需要借钱的时候向人借钱,每年都要借几次,然后按时还上。家人都很吃惊,说我们家里又不缺钱,而且以大人在朝中受器重的程度来看,一时半会儿也不可能家道中落,为什么要去向人借钱呢?曾国藩说正是因为如此,我才让你们要不时地去向人家借点钱,因为你们这样想,人家也是这样想,到时候我们家里要是万一出了点事,接济不上,需要借钱,人家都不会相信我们的话,自然也就借不到钱,如果我们在不需要借钱的时候就不时地向人家借钱,就会给别人留下一个印象,原来曾家也是经常要借钱的,这样的话,我们的面子虽然损失了一点,但是真正到了我们需要借钱的时候,人家就不会因为怀疑我们家不需要借钱,而不将钱借给我们,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如果我们不时地向人家借点钱,然后又总是按约定及时将钱还给人家,这样就会在别人心目中形成一种我们曾家人有信用的印象,这样,人家才肯放心地把钱借给我们。作为一代枭雄,曾国藩为子孙后代深谋远虑,值得我们所有的人学习,记住那句老话:“天晴不晒,下雨哪里会有收?”

 

评星:
  • 0
  • 0

作品评论(0)

登录 后参与讨论
相关推荐:
本站所有资源由用户上传,仅供学习和交流之用;未经授权,禁止商用,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浏览:644 次数:1
下载:免费下载 收藏:0
等级:
编号:55691 4
文件格式:word文档
文件大小:31.5KB
投稿:YYY 进入
上传时间:2016/1/24 20:17:40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站首页 典尚平台 建筑素材 三维模型 室内装修 视频素材网 上传教程 帮助中心 热门搜索 版权申明 关于我们 联系典尚

Copyright © 2000-2020 www.jzsc.net.粤ICP备0704761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609470690 客服电话:0755-83549300 深圳市典尚风设计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6典尚平台 JZSC.NET

网站推荐使用腾讯、Chrome浏览器浏览,不推荐360,很卡

粤公网安备 44030302000908号

QQ咨询
推广分享
×
复制本页url网址

推广详情

如您已登录,分享网址将自动加载您的推广编号,您将获得2元/注册用户的奖励。

推广记录  积分记录

网站首页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