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史 2005.2-6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史
第一讲 导 论
一、为什么需要学习城市规划思想史?
1、思想/理论有用吗?
? Max Webber:“直接支配人们行动的不是思想,而是物质利益和理想利益”。但“由思想所创造的世界观念经常像扳道工一样,决定着利益火车头所推动的行动轨道”。
? 爱因斯坦:“理论决定着我们所能观察的问题”。
? 科学哲学家指出:“许多所谓的事实都是‘渗透着理论的’事实,它们的呈现方式、乃至它们的真正含义,都依赖于理论解释” 。
? John Maynard Keynes :“……经济学家和政治理论家的思想,无论是正确还是错误,他们的威力总是比一般人能想象到的还要强大得多。诚然,世界是由别的少数人统治着。讲求实际的人,他们自信自己并没有受到知识界的影响,其实,通常都是受某些已故的经济学家支配的奴仆” 。
2、思想史概论
? R.G.Collingwood 把思想史看作是唯一的历史。(事件的背后是思想)
? H.G.Wells认为:“全部人类历史从根本上说是思想的历史”。
?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提出,思想史就是“清理思想的‘内在秩序’”。
3、为什么要学习城市规划思想史
历史的目的在于把握发展演变的脉络,是理解现在的钥匙。
任何学科中的理论都是对该领域中普遍规律的反映,并且采取理论的形式来把握研究对象和方法的普遍规律性。
T.Parsons:“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门学科成熟与否的最重要标志是它的系统理论水平”。
理论与历史的辩证关系
– 无史不成论
– 无论不成史
伏尔泰:“了解前人是如何想的,比了解他们是如何做的更有益”。
理论的学习必须是在历史的背景下,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掌握理论的精髓。
理论的核心并不仅仅在于理论所揭示的现象及其结果,而在于揭示这些理论的过程,也就是说,要把握的是理论考虑问题的方式及其内在的思维方式。
实践本身有其自身的逻辑,在其展开的过程中,理论必须通过对其已被抽象的内容进行再具体化,然后才能正确地指导行动的开展。
二、如何学习城市规划思想史
Roland N.Stromberg:“思想史研究者通常坚信,任何一个时代(各个时代不同)都有一种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影响着思想和表达的所有领域”。
在这样的意义上,“思想史学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勾画每一历史时代的思想前提,解释这些思想前提在不同时代的变化”。
《思想史杂志》(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创办者之一的Arthur O. Lovejoy认为,提出思想史这一概念,就是为了突破旧的学科藩篱,在人类智力史的领域中做到“科际整合”。
思想史的几种组织方法:
? 选取一些公认的代表思想成就顶峰的思想家;
? 也可以不选取个人,而选取一些重要观念或理论,展示基本不变的理念的发展;
? 选取一些关键性的结构概念;
? 选择一些公认的重大历史事件,并可以将之归因于思想家的作用;
? 寻找各个时代的时代精神或知识型,表明这种东西是如何跨越各种界限而影响所有思想领域。
三、城市规划思想史概论
城市规划思想史研究的主题是:
? 认识学科的对象及其演变 ——为什么会这样演变(认识论)
? 处理学科的对象及其演变 ——为什么会这样演变(方法论)
? 学科自身是如何演变的 ——怎样演变的(思想观念、实践)
城市规划 规划城市
城市:城市规划的对象
人居形态之一。
社会系统:经济、政治、交通通讯、空间
规划:城市规划的本质所在
为实现一定目标而预先安排行动步骤并不断付诸实践的过程。
直接关注的内容:
? 对城市发展的认识:直接面对的问题,希望解决的问题;
—— 时代特征、社会经济水平、城市问题
? 对城市发展进行干预的可应用手段:对城市社会各方面可应用手段的界定,城市规划可应用的手段;
—— 社会制度、法律法规及行政能力,学科发展水平
? 建立城市社会有序生活的框架:城市发展的理想,社会对这种发展理想的可接受程度。
—— 社会思潮、时代精神、与城市规划的契合程度
四、城市规划的思想基础
1、理想主义——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一种预期,必然要带有某些超越于现实的理想。
缺少了这种理想,城市规划也就只能成为对现状的描摹, 相对于城市现实的发展而言,它便只能是一种倒退。
在城市规划的历史上, 人们往往是将一种社会理想通过城市规划而得到表现,并期望通过城市规划的实践而得到实现。
“乌托邦”这个词在学术的语境中并不具有在汉语中所具有的贬义性成分。
美国学者乔·奥·赫茨勒在《乌托邦思想史》中认为,乌托邦思想的基本精神是认为现实社会是一个不完美的社会,它有必要而且可以进行改造以符合某种合理的理念,最终使社会达到理想的境界。
鲍曼(Zygmunt Bauman)提出,乌托邦有一种悖论的性质,它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的非现实性。 “社会主义和一切其他乌托邦都有一种令人不快的性质,只有当它存在于可能的领域中,它才保有其丰富的生命力。当它宣布它作为经验实在已经完成时,它就失去了其创造力,而不是激发人的想象力”。
2、实践论——城市规划的社会意义
城市规划正是以实践——指导城市建设和发展为目的,通过对城市发展的预先协调,制订城市发展的行动纲领,通过对城市建设行为的引导和控制,使城市能够协调有序地发展。
任何城市规划和规划理论都应是对实践问题的解答并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作用。
从实际出发和以实践为目的正是城市规划及其理论的生命力所在。
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就是针对工业化给城市带来种种弊病以及快速的城市化使城市出现拥挤和不卫生的状况,而希望通过有计划地安排城市中的各项要素(尤其是工业和居住),减少和降低工业化对城市生活的不利影响,引导城市的合理发展。
城市规划实践在城市规划体系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城市规划学科的存在和发展。
实践——对城市现实问题的解决程度就成为检验城市规划的重要标准。
有许多城市规划,仅仅是为了解决某些实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提出并予以实行的。
城市规划中也有许多原理、原则的提出也并非完全是理论探讨的结果,而恰恰是在解决实际问题、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提出的,或者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然后,它们又指导了以后的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只有转化为实施活动,也就是说成为了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内在因素,城市规划才是真正具有了实践性。
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哲学家伽达默尔(Hans-Geoge Gadamer) 指出:“理论”所反映的是“观察力,它所受的严格训练足够使它识别不可见的,经过构建过的秩序,识别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秩序” 。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说,“理论本身也就是一种实践”。
“人们不是在人们自由实施自己认真考虑过的计划的意义上‘活动’,相反,实践和他人有关,并依据实践的活动共同决定着共同的利益” 。
3、理性思想 ——城市规划的方法论基础
理性就是正确判断、辨别真假的能力。
理性主义是近代哲学的起点,是近代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石,同时在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是现代社会的价值基础。
理性主义与理性思想的区别
理性思想是一种科学研究的精神和态度,它要求每一个研究者运用科学的、合乎逻辑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全面的、透彻的研究,因此,同样可以对非理性的内容进行理性的思考与研究。
理性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则只承认理性的正确性,一切从理性出发,将非理性的因素排除在外。
理性思想在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规划能够从传统的注重直觉和观念的思想转变为现代的对科学和现实的关注,其关键就在于规划过程中理性思想的发挥。
理性思想所倡导的并加以推崇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依然是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方向。当然,现代城市规划并不仅仅只是理性的分析思考,它的意义更多地来自于多元化的社会实践。
4、系统思想——城市规划中的基本思维方式
系统思想作为一种对事物整体及整体中各部分进行全面考察的思想。
现代系统理论经过四、五十年代的发展而逐步完善,成为现代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研究中重要的方法论工具。
城市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多功能、动态的大系统,因此,坚持系统思想是城市规划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现代系统理论的建立、发展和应用,使城市规划的系统思想从感性的、不自觉的认识观实现了向理性的、自觉的认识观的飞跃。
5、生态思想——城市规划内容的关系质量
生态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指的是一种普遍的关联。
它既可指生物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也可指生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种生态观,一是自然生态观,一是人文生态观。
? 前者着重于物质要素的相互关系,它既强调处理好城市与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也重视城市物质空间的组合关系;
? 后者则着重于人际关系的研究。
6、权威主义——城市规划作用发挥的保障
权威主义思想是城市规划存在和发展中所隐含的重要作用力之一。
在许多国家,城市规划都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城市治理的重要手段。
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都是一定权力作用的结果。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在城市中的各组成部门、机构和个人都有着各不相同的目标、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这些因素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竞争。
因此,城市规划也就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权力机制,树立权威,这样才有可能发挥作用,城市规划的权威作用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政府行政权力;二是通过立法赋予的权力。
五、本课程的安排
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与早期探索(1920s以前)
现代建筑运动主导下的城市规划发展(1920s-1950s)
对现代建筑运动和物质空间决定论的批判(1950s-1960s)
系统方法论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兴衰(1950s—1970s)
城市研究的兴起与繁荣(1960s-1980s)
世纪之交时期的城市研究与城市规划(1980年代以来)
六、主要参考书
1、L. Mumford, 1961, The City in History, 倪文彦和宋俊岭译,1989,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P. Hall,1975,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邹德慈和金经元译,1985,城市和区域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E. Howard, 1898,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 金经元译,2000,明日的田园城市,商务印书馆
4、 P. Hall, 1988, Cities of Tomorrow: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wentieth Century, Basil Blackwell
5、 J. Friedmann, 1987, Planning in the Public Domain: From Knowledge to Ac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6、 J.B. McLoughlin,1968,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A Systems Approach, 王凤武译,1988,系统方法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的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二讲 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与早期探索
第一节 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现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奠基于中世纪后期的城市文明
中世纪——黑暗年代(dark times) 基督教对世俗社会的全面统治
中世纪城市形成的一些观念和规则为现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其中包括:
? 特免观念
? 所有权意识
? 有限君主
? 契约关系
? 财产与责任观念
中世纪后期城市文明的崛起源于两股力量的推动:
? 意大利城市文明的兴起;
? 北欧的殖民与海上贸易。
此时城市的最基本特征是自治。
市民社会的三要素:贸易(市场)、市民和市政府。
二、资产阶级革命架构了现代城市发展的制度框架
欧洲政治革命的主要成分:
? 自由主义:为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目标提供了合理解释的新的思想意识。
? 社会主义:这一意识直接向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挑战,不仅提倡政治改革,而且要求社会变革和经济变革。
? 民族主义:这是影响到各阶级、使广大人民群众活跃起来的思想意识。
1、英国革命——建立起了代议制立宪政体。
1649年《人民公约》被称为“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被公认为是一个民主立宪国家的基础。
2、 美国革命——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1776年《独立宣言》宣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3、 法国革命——不仅标志着资产阶级的胜利,而且标志着广大民众的充分觉醒
1789年《人权和公民权宣言》——“自由、平等、博爱”
三、工业革命是现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最直接动力
工业革命指的是18世纪以来最先在英国物质生产领域出现的生产工具、劳动方式以及相应的经济组织的大变革。
经济和社会结构、法律制度和价值观念变革 ——在此基础上,人类进入了现代。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气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几百年历史累积起来的现代化潮流,经城市文明、商业革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等阶段,至此才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变得不可逆转。
工业革命的先决条件——商业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先决条件——技术与人才的集中,圈地运动。
工业革命在城市发展中的后果:
? 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经济在国家经济中占据了主导性地位,城市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
? 城市人口爆发性增长。如:伦敦的人口在十九世纪中增长了六倍,从1801年的100万左右增长到1901年的650万,而一些工业集中的城市人口增长更为明显,曼彻斯特在同期增长了八倍,从7.5万人发展到60万人。
? 城市设施严重短缺,导致出现区域性的流行疾病。
? 城市管理手段落后,工人保障严重不足,社会矛盾加剧。
第二节 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思想基础
一、空想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是现代城市规划最直接的思想源泉
T.More(1478-1535)的“乌托邦”(Utopia)
Robert Owen(1771-1858)的“协和村”
Charles Fourier(1772-1837)的“phalanges”
1840年,Etienne Cabet(1788-1856)的大城市设想“Icaria”。
1888年,Edward Bellamy 的《回顾(Looking Backward)》。
1890年William Morris出版了《News from Nowhere》一书。
Robert Owen协和村的理想社区计划。
二、理性主义思想创立了现代城市规划认识问题与处理问题的方法论基础
现代理性主义肇始于以牛顿为代表的科学革命时期,经笛卡尔的哲学论述与启蒙时期的思想家们的推进与普及化,而成为了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
现代理性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是笛卡尔(1596-1650)。
经启蒙时代的哲人们的阐述与推进,理性主义才逐步成为了社会的基本价值观。
合理性是理性主义思想的核心。
三、普遍主义和机械决定论保持了对解决城市问题的信心
理性主义的强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普遍主义与决定论的兴起。
普遍主义主张世界受统一的规律与法则支配,决定论则进而认为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由一定的规律决定。
普遍主义与决定论意识发展的决定性推动力来自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笛卡尔,一个是牛顿。
拉普拉斯将此原则推至极限。
斯宾诺莎的一个著名命题就是:“自然中没有任何偶然的东西……”,因此,“应该运用普遍的自然规律和法则去理解一切事物的性质”。
四、勘天役物的进步论观念强化了对发展目标的追求
歌德的名著《浮士德》中描述的追求无穷无尽创造的浮士德现象是近代精神的代表或象征,勘天役物,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造福人类是超越自我、战胜魔鬼、成为胜利者的必由之路。
笛卡尔:人们可以找到一种实用的哲学,依靠它可以认识水、火、空气、星辰及一切物体的力和作用,于是可把此用于适合的用途,“如此我们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翁和占有者了。这非但有利于发明无穷技巧,使我们能享受地球上一切成果而无患,而且主要地有利于保持健康”。
科学革命推动了这一观念的发展。
牛顿力学的创立更增长了人们的信心和自豪感:人类简直没有什么不能认识,也没有什么自然力不能驾驮,即使现在不行,以后准行,因为科学是累积的,是不断进步和无止境发展的。
斯宾塞(Spencer)的进步论: “理想人的终极发展具有逻辑上的必然”。因此他提出:
(1)有机体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多样化的过程,很多社会生活方式来源于极少的几个原始模式;
(2)发展的总趋势是:较复杂的结构和组织形式产生于较简单的形式之中。他认为进化过程是从无凝聚力的同质过程变为整合的异质的过程。
五、自由与平等的精神促进了对城市整体问题的思考
平等和自由历来被视做人的基本权利,甚至是民主的真谛。
启蒙运动时期和其之后,自由的含义在内容上更加广泛:
? 从积极的方面讲,表现为政治参与与民主制,信仰自由和思想自由等;
? 从消极方面讲,则表现为个体的权利受到保护,不容侵犯,包括人身权利、政治权利、财产权利等。
伏尔泰的一句名言:“您说的话我至死也不能同意一个字,但我要誓死捍卫您说每一个字的权利”。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
“百科全书派”认为,平等“完全基于人类天然素质而存在于一切人之中。这种平等是自由的根源和基础” (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
第三节 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技术基础
一、城市公园运动促进了对城市空间的整体思考
1、由园艺师Humphrey Repton倡导的“英国公园运动”
2、以F.L.Olmsted所设计的Yew York的中央公园(1858年设计,1862年开放;面积为624英亩,即252.7公顷)为代表的城市公园和公共绿地的建设。
F.L.Olmsted和C.Vaux于1869年设计的芝加哥Riverside镇的总体规划
Frederick Law Olmsted 1885年完成的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
二、建筑学的思维方式仍然是城市规划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最集中的表现是美国城市美化运动。
以1893年在Chicago 举行的Columbian Exposition(主建筑师为Daniel Hudson Burnham)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的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l movement)
1909年, Burnham发表了他的芝加哥规划。这一规划被称为第一份城市范围的“总体规划”(the first city-scale ‘master plan’)。
Burnham的名言是要做大的规划(big plan),而不要做小的规划(little plan),因为小的规划不能激动人心。
三、工程技术的发展为城市规划的统筹兼顾提供了原动力
四、行政和立法技术赋予城市规划操作的基本手段
五、公司城的建设为现代城市规划的成形进行了最早的实践试验
公司城的建设是资本家为了就近解决在其工厂中工作的工人的居住、从而提高工人的生产能力而由资本家出资建设、管理的小型城镇。
最初的概念来自于Alexander Hamilton在新泽西州帕特森城(Paterson)的一次尝试,他通过制造业应用协会代理机构予以实现,其规划是由Pierre Charles L’Enfant和N. Hubbard在1791-1792年间设计的。
这类城镇在19世纪中叶后在欧洲和美国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建设。
Godin于1870年在Guise的工厂相邻处按照Fourier的设想所建设的建筑群。
巧克力制造商George Cadbury于1879年在Birmingham所建的模范城镇Bournville。
美国火车车厢大王George M. Pullman在芝加哥南部建设的Pullman镇(1880年)。
利华兄弟肥皂厂的Lord Leverhulme于1888年在Liverpool附近所建造的城镇Port Sunlight等。
第四节、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体系:
E. Howard的田园城市期探索
Howard的田园城市的思想基础
Howard全面地参与到在1870和80年代的英国激进主义浪潮之中。
他们反对运用当时两种主要的思潮,即政府干预和劳工运动。这也是Howard的书名“the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的含义所在。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
城市中的所有土地必须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交付租金。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
Howard对城市、乡村生活优缺点的分析,而城乡结合体则可综合两者的优势同时也避免了两者的缺点。
Howard 认为田园城市是“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
田园城市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
田园城市是一个 “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
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每个田园城市的人口限制在三万人,超过了这一规模,就需要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
城市的四周为农业用地围绕。
第五节 现代城市规划早期的其他探索
一、“交通运输是组织城市建设的前提”:Soria y Mata的线形城市(1882年)
在新的集约运输方式的影响下,城市将更依赖于交通运输线组成城市的网络。
“只有一条宽500米的街区,要多长就有多长———这就是未来的城市”,使居民既可以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
“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运输问题为前提”,这是线形城市的基本原则的第一条。
二、现代城市组织原则的探讨:T. Garnier的工业城市
1904年提出。1917年出版《工业城市》专著予以详细阐述。
主要内容在于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
“建立这样一座城市的决定性因素是靠近原料产地或附近有提供能源的某种自然力量,或便于交通运输” 。
“这些基本要素都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的扩展”。
用地的安排尽量合乎工业部门的要求,这是布置其他用地的先决条件。
居住区划分成几个片区,每个片区各设一个小学校。
城市街道按交通的性质分成几类,宽度不等。
三、大城市改建的原则与方法:E. Henard的巴黎改建
汽车交通的重要性,地面交通在现代城市中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市中心规划必须考虑:
? 过境交通不能超越市中心区。
? 改善市中心区与城市边缘区和郊区公路的联系。
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处理是提高道路效率的关键。
城市绿地编制的原则:每个居民离大公园不超过1Km,离花园或街心公园不超过500m。
历史古迹的保护既要考虑它自身的保护,也必须考虑它和周围建筑的关系。
四、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C.Sitte有关城市形态的研究
对中世纪城市建设的重新认识。
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
在城市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在次要地区则可以强调土地的最经济使用。
Sitte也很清楚地认识到,在社会发生结构性变革的条件下,“我们很难指望用简单的艺术规则来解决我们面临的全部问题”,而是要把社会经济的因素作为艺术考虑的给定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来提高城市的空间艺术性。
在现代城市对土地使用经济性追求的同时也应强调城市空间的效果,“应根据既经济又能满足艺术布局要求的原则寻求两个极端的调和”。
五、基于经济利益调节的城市发展控制:New York的区划法规
Zoning作为一种控制私人土地的使用和开发的手段,最早出现在十九世纪末的德国。
十九世纪末,加州的一些城市中开始部分地运用区划的方法,在某些社区中限制建设与使用一些设施。
1909年,联邦最高法院在裁定Welch诉Swasey一案中首先明确了政府有权根据不同地区的要求限制建筑物的高度;
1915年联邦最高法院在裁决Hadacheck诉Sebastian一案时又明确了政府对土地未来用途的限定是为了保障社区的利益,是政府的应尽职责,而不是无偿使用私人土地,由此而确立了区划作为一种控制手段的合法性。
1915年,在纽约Pine Street 和Broadway的转角处建造的公平大厦(Equitable Building)成为建立区划法规的导火索。公平大厦高42层,把邻近一幢21层大楼的阳光全部遮掉,致使大楼的租户由于缺乏阳光以及视野受到阻碍而纷纷搬迁。显然,由于此大楼的建造,降低了邻近地区土地的价值,损害了他人的利益。
经由律师Basset的倡导,并在房地产经纪人和城市规划师的支持下,1916年7月25日纽约市议会正式通过了“纽约市区划条例决议”。
这部法规融合了建筑物在地块上的位置、高度和用途三种规定。
在高度控制上,它试图解决英国传统上两个长时期以来相互矛盾的原则,一是十七世纪初,由Coke提出的关于建筑物可以不受法律限制向高处发展的权力,即土地所有者有权任意将其建筑物向上建造;二是十二世纪末英王理查一世规定的“古采光法”,此法规定某建筑物如被邻新建大楼所阻挡,那么,其所有者就有申诉的权利。
1916年的区划法规建立了一种建筑后退(setback)的控制办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
根据这个法规,一个建筑者可以100%地利用土地面积,但建筑物的高度要受到限制。它规定建筑达到某些特定高度时,就必须从正面后退一定的距离再往上建造。特定的高度和后退的距离根据不同的土地和街道宽度而各有规定。
美国商务部于1922年提出了“标准州立区划实施通则”(A Standard State Zoning Enabling Act),作为各州建立区划法规的参考。
1926年俄亥俄州Village of Euclid诉Ambler Realty Co.一案最后经联邦最高法院裁定:区划法规“是市政府建立有关公共健康、安全、道德和公众基本福利法律的权力的正当扩展”, 由此而在联邦从此肯定了区划法规的合法性,并有力地推进了区划工作在各地的开展。
至1927年,全美已有525个城市实行了区划法规。
六、进化中的城市及其规划:P. Geddes的城市区域观和规划论
蒲鲁东(Pierre Joseph Proudhon)、密斯特拉尔(F. Mistral)和勒普莱(Pierre Guillaume Frederic Le Play)探讨了工业发展对于地理聚落发展的影响。
特别是勒普莱的研究阐明环境研究的重要性——因为特定的社会组织模式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系统地提出改善穷苦阶层生活状况的建议。
Patrick Geddes出版了《进化中的城市》( 1915)
人类居住地与特定地点之间存在着的关系是一种已经存在的、由地方经济性质所决定的精致的内在联系,因此,场所、工作和人是结合为一体的。
分析了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
七、大城市组织的有机疏散:E.Saarinen的大赫尔辛基规划
E.Saarinen于1918年在编制大赫尔辛基规划时提出的。1942年出版《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详尽地阐述了这一理论。
城市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城市发展的原则是可以从与自然界的生物演化中推导出来的。
“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所以这条原则,也应当作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
城市改建的目标:
? 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
? 把上述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它最适宜的用途;
? 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有机疏散就是把大城市目前的那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为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
针对于城市规划的技术手段,他认为“ 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这两种组织方式,是使原先密集城市得以从事必要的和健康的疏散所必须采用的两种最主要的方法。
第三讲 现代建筑运动主导下的城市规划发展(1920s-50s)
第一节 现代建筑运动及早期的规划思想
一、现代建筑运动的源起与思想根源
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黑格尔的历史观与时代精神。
理性的社会秩序。利用和通过建筑改造和发展来达到改变社会现状的社会目的,建立理性的社会秩序。
强调用全新的思想、方法、技术、材料面对全新的工业化社会的要求,反对复古倾向。
民主主义和为民众服务的思想。
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强调功能。提倡“形式服从功能” 。
注意应用新技术的成就,使建筑形式体现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和工业化施工的特点。
体现新的建筑审美观,建筑艺术趋向净化,摒弃折衷主义的复古思潮与繁琐装饰,建筑造型要成为几何体形的抽象组合。
注意空间组合与结合周围环境。流动空间论(Flowing Space),有机建筑论(Organic Architecture)和开敞布局(Open Plan)都是具体表现。
二、现代建筑运动草创期对城市规划的探讨
土地使用的分类,标志着理性的土地使用规划规划。
两种居住区布局模式的争论代表了1920年代有关城市模式争论的两个方面。一是Olmsted式的零散的、曲线的图画式的布局;一是Unwin式的更为理性的、规则式的布局。
格罗庇乌斯所做的日照与建筑物布置、建筑密度等的关系及按此原理设计的Dammerstook小区及建筑设计,1928年
J.J.P.Oud设计的鹿特丹的Kiefhoek小区,1925年
Otto Wagner编制的1911年维也纳新扩展地区的规划局部
W.G.Witteveen和L.H.J.Angenot对鹿特丹地区的Parkways系统和绿楔系统的规划研究,1928
1926-8年的斯洛文尼亚的Ljubljana规划,由Joze Plecnik编制。该规划在城市的各个部分之间建立了非常清晰和有效的联系。左图为城市整体的规划,右图为北部的一个片区。
三、CIAM的成立及其对城市的认识
二十世纪20年代末,随着现代建筑运动走向高潮,欧洲的一些建筑师于1928年集会组织了国际现代建筑会议(CIAM)。在此次会议上发表的宣言中,提出了现代建筑和建筑运动的基本思想和准则。
它认为,城市化的实质是一种功能秩序,对土地使用和土地分配的政策要求有根本性变革。
提出:“城市建设就是要把城、乡集体生活的各种功能组织起来。在城市建设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美学的标准,而只能是功能的标准。城市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组织居住、劳动和休息这三项功能” 。
“城市规划是组织集体生活的功能;它包括城市密集区和乡村。城市规划是在一切地区组织生活”。
“重新分配土地是任何城市规划的初步基础,它必须包括在土地所有者和社区之间公平地分配为双方共同的利益所进行的工程带来的自然增值” 。
“而交通控制必须考虑到集体生活的功能。能用统计数字证明的这个有活力的功能的不断增强,说明交通问题先于一切的重要性” 。
第二节 Le Corbusier的现代城市设想
主要规划思想:
? 通过对城市内部的改造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 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活力。
? 由拥挤导致的城市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改造而得到解决。
? 保证阳光、空间和绿地。
? 交通问题的重要性。
? 垂直的花园城市。
1922年出版《The City of Tomorrow》——300万人口的现代城市
1925年发表巴黎市中心改建规划方案——Plan Voisin
第三节 邻里单位理论与Radburn规划
C.A. Perry 于1939年提出的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理论,目的是要在汽车交通开始发达的条件下,创造一个适合于居民生活的、舒适安全的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环境。
Perry认为,邻里单位就是“一个组织家庭生活的社区的计划”,因此这个计划不仅要包括住房,而且要包括它们的环境,而且还要有相应的公共设施,这些设施至少要包括一所小学、零售商店和娱乐设施等。
他同时认为,在当时快速汽车交通的时代,环境中的最重要问题是街道的安全,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建设道路系统来减少行人和汽车的交织和冲突,并且将汽车交通完全地安排在居住区之外。
邻里单位的基本原则:
(1)规模(size):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
(2)边界(boundaries):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open space)。
(4)机构用地(institution sites)。
(5)地方商业(local shops)
(6)内部道路系统(internal street system):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雅典宪章》:
? “住宅区应该规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
? “一切城市规划应该以一幢住宅所代表的细胞作出发点,将这些同类的细胞集合起来以形成一个大小适宜的邻里单位”。
美国新泽西州新城Radburn,Clarence Stein(1928)设计
“大街坊”(superblock)概念,就是以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来划定生活居住区的范围,从而希望形成一个安全的、有序的、宽敞的和拥有较多花园用地的居住环境。
每个大街坊中,有完整的步行系统,与汽车交通完全分离,并通过人行地道跨越交通干道而与相邻的大街坊相互联系。
尽端式的汽车路。
第四节 《雅典宪章》
一、《雅典宪章》产生的背景
1933年召开的CIAM第四次会议的主题就是“功能城市”。
在这次会议上,对34个欧洲城市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了《雅典宪章》。
二、《雅典宪章》的主要内容
1、以人和人的活动为核心
认识到城市中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强调“对于从事于城市规划的工作者,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
在宪章的内容上也从分析城市活动入手提出了功能分区的思想和具体做法,并要求以人的尺度和需要来估量功能分区的划分和布置,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指明了以人为本的方向。
2、功能分区
城市活动可以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这是城市规划研究和分析的“最基本分类”。
“城市规划的四个主要功能要求各自都有其最适宜发展的条件,以便给生活、工作和文化分类和秩序化。每一主要功能都有其独立性,都被视为可以分配土地和建造的整体,并且所有现代技术的巨大资源都被用于安排和配备它们”。
3、对城市规划的认识
认识到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强调“城市规划是一种基于长宽高三度空间的科学”。
城市规划的主要工作:
? “将各种预计作为居住、工作、游憩的不同地区,在位置和面积方面,作一个平衡,同时建立一个联系三者的交通网”。
? “订立各种计划,使各区按照它们的需要和有纪律的发展”。
? “建立居住、工作、游憩各地区间的关系,务使这些地区的日常活动可以最经济的时间完成”。
? “必须制定必要的法律以保证其实现”。
4、理性的思想
认识到城市规划要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但仍然强调:
“必须预见到城市发展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不同的阶段”。
“各种住宅、工作地点和游憩地方应该在一个最合适的关系下分布到整个城市里”。
“每一个城市规划中必须将各种情况下所存在的每种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因素配合起来”。
“必须以专家所作的准确的研究为根据” 。
第五节 F. L. Wright的广亩城
一、Wright的建筑思想
在Wright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一种美国式的个人主义平等思想。
有机建筑
二、广亩城理论的内容
F.L.Wright1932年提出广亩城市(Broadacre City),将城市分散发展的思想发挥到了极点。
他认为现代城市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也不能代表和象征现代人类的愿望,是一种反民主的机制,因此这类城市应该取消,尤其是大城市。
汽车作为“民主”的驱动方式,成为他反城市模型也就是广亩城市构思方案的支柱。
广亩城市是一个把集中的城市重新分布在一个地区性农业的方格网格上的方案。
在广亩城市中,每一户周围都有一英亩的土地来生产供自己消费的食物和蔬菜。居住区之间以高速公路相连接,提供方便的汽车交通。沿着这些公路,建设公共设施、加油站等,并将其自然地分布在为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之内。
Wright认为广亩城市是一种必然,是社会发展的不可避免的趋势。他写道:“美国不需要有人帮助建造广亩城市,它将自己建造自己,并且完全是随意的”。
第六节 Abercrombie的大伦敦规划
第七节 英国的新城建设
第八节 Chandigarh规划和Basilia规划
第九节 美国的郊区化和内城改造
美国城市的原型,没有中心,没有明确的边界。Texas州Quanah地区的鸟瞰图。Thaddeus M. Fowler1890年的石版画。
芝加哥地区的城市扩张.
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市的同心环似的扩张,同时也可以看到沿着湖岸向北的扩张。
从中心向外辐射的线形发展是城际铁路后来是高速公路系统所带来的郊区土地使用的结果。
二次大战后,William J. Levitt建造的Levittown镇,占据了了纽约州长岛的5000英亩土地,安排了17447栋住房,所有的住房都以相同的平面布局,并且都以低于当时市场的价格进行大规模的成批生产。
上图为纽约的曼哈顿地区,是美国乃至世界上最密集的城市地区之一。下图洛杉矶地区,也是美国和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分散化发展的地区。
Atlanta城外的Lenox Square Shopping Center,这是美国南部最大的购物中心,总用地74英亩。
波士顿大都市地区的128公路
加州硅谷(Silicon Valley,California)的工业建筑的鸟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波士顿Scollay Square城市更新前的情景。
巴尔的摩内港(Inner Harbor)地区改造
第四讲 现代建筑运动和物质空间决定论的批判
(1950s-1970s)
第一节 物质空间决定论的本质与实践中的问题
物质空间决定论(physical determinism)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质在于通过对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就可以形成良好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就能自动解决城市中存在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这一方法论思想在五十年代以前一直是城市规划领域的主流思想。
这一思想是在空想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的双重影响下,在建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具体形式上,主要受建筑学思维方式和方法的支配,因此也就更多地关注于城市未来的空间形态。——物质空间规划、蓝图规划、终极状态
? 从建筑学学科中习得 “完形”思想方法,所有内容都须到全部建成以后才是完整的,之前的任何阶段都有欠缺,也不具有使用意义。
? 从现代主义理性思想中建立起的综合平衡论观点。这种均衡的思想要求,任何事情的处理都需要从根本上、从结构上来进行解决,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最完美的。
在这时期,物质规划的主要手段和方法是从建筑学方法中衍生出来的“预感规划”(hunch planning)。
这一方法就是依据Patrick Geddes所倡导的“调查——分析——规划”(survey-analysis-plan)的过程。
但这些预测、分析并不是以科学方法和客观标准为依据,这种过程和方法都是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调查自然地导致规划;对现在的研究不可避免地预示了未来”(Abercrombie,1959)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末初逐步兴盛起来的城市设计运动,在对二、三十年代基础上形成的城市规划主流思想——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进行反省和批判的过程中,对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论的变革提供了基础和先导。
国际现代建筑会议(CIAM)第十小组(Team 10)对Corbusier理想城市的评论:这些城市“是一种高尚的、文雅的、诗意的、有纪律的、机械环境的机械社会,或者说,是具有严格等级的技术社会的优美城市” 。
TEAM 10指出,任何新的东西都是在旧机体中生长出来的,一个社区也是如此,必须对它进行修整,使它重新发挥作用。他们认为城市设计不是从一张白纸上开始的,而是一种不断进行的工作。所以任何一代人只能做有限的工作。每一代人必须选择对整个城市结构最有影响的方面进行规划和建设,而不是重新组织整个城市。
Team 10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human association)思想。
“当代社会的显著变化……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这是改变城市结构的决定因素。建筑师应该‘努力去揭露包括人的主观意愿在内的一切现实形态’。就是说,城市和建筑的设计必须以人的行动方式为基础,城市和建筑的形态必须从生活本身的结构发展而来。建筑师不是生活的改革者,而是形式的赋予者”。
“门阶哲学”(doorstep philosophy),“含义是关于人类聚居地生态学的研究和新美学的研究,是说城市设计者应从一个孩子迈出自己家门的瞬间去开始考虑,因为从这时起城市设计的任务便开始了”。
Team 10所进行的工作主要仍限于建筑学范围,但他们所提出的“变化的美学”、“空中街道”、“簇状城市”等概念,则是从城市设计角度提出的、对城市规划产生重要推动力的新思想。
第二节 K.Lynch的城市意象
Lynch对城市意象的研究改变了城市规划领域内对城市空间分析的传统框架。
空间不仅仅是容纳人类活动的容器,而是一种与人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场所,空间以人的认知为前提而发生作用。
Lynch认为,意象是直接感受和以往经验的记忆两者的产物,它被转译为信息并引导人的行动。人并不是直接对物质环境作出反应,而是根据他对空间环境所产生的意象而采取行动的。
意象的三原则:
? 同一性(identity);
? 结构(structure);
? 意义(meaning)。
城市意象的五要素:
? 路径(path);
? 边缘(edge);
? 地区(district);
? 节点(node);
? 地标(landmark)。
这五项要素相互交织、重叠,构成了城市的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或心理地图(mental map)。
第三节 J. Jacobs的城市活力论
Jacobs于1961出版了《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一书。
“当我们论述一个城市时,我们也正在最综合和最认真地论述生活。正因为如此,对于能对城市做什么就有最基本的美学限制:一座城市并不能成为一件艺术作品”。
因此必须从城市生活和人在其中的活动来认识城市。
她运用社会使用方法对美国城市空间中的社会生活进行了调查,对当代城市空间的分析提出了许多见解,整体性地摧毁了以Le Corbusier为代表的现代建筑运动中建立起来的现代城市空间分析观点。
她认为,“要理解城市,我们不得不首先涉及到不同用途的联系或混合,而不是把这些用途相互分离,并以此作为必要的条件”。因为城市多种功能的混合是城市生活的原生态,没有了这样的混合就不可能有完整的城市生活。
因此,她将多种功能的混合称为城市生活多样性的“发生器”(generator)。而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则是城市以及城市地区活力的来源。
街道和广场是城市骨架形成的最基本要素。
城市街道有生命力的三个条件:
街道必须是安全的;
必须保持有不断的观察;
街道本身特别是人行道上必须不停地有使用者。
保证街道生活多样性的基本原则:
? 作为整体的地区至少要用于两种基本的功能,且越多越好;
? 沿着街道的街区不应超过一定的长度;
? 不同时代的建筑物共存于“纹理紧密的混合”之中;
? 街道上要有高度集中的人,并且作为街道的“所有者”而行动。
在理解城市活动和现象时,最重要的思想方法应该是:
要考虑过程(To think about processes)。
要用归纳的方法工作,从具体到普遍地进行推理(To work inductively, reasoning from particulars to the general)。真实生活中的城市,过于复杂,没有什么惯例可言;又过于特殊而不能套用抽象的理论。认识特定东西的特定组合,除去研究它本身之外,别无他法。
寻找一些没有“平均”化的线索,小中见大,以非常小的量中,揭示出大的“平均”的量的作用方式。没“平均”的东西,是分析的手段,是线索。大量没“平均”的东西,是焕发一座城市的生气所必不可少的。
第四节 倡导性规划与公众参与
倡导性规划是Paul Davidoff针对于过去的规划理论中出现的认为规划价值中立的行为的观点,而概括和总结出来的规划理论。
主要的内容体现在由Davidoff和Thomas A. Reiner1962年发表的《规划的选择理论》(A Choise Theory of Planning)一文中。
他们认为规划是通过选择的序列来决定适当的未来行动的过程。
选择的前提条件:
? 个人都有优先性,而他们的行为根据这种优先性而进行的;
? 行动者的优先性是各不相同的;
? 物品的生产和服务的进行都受制于一些限制,这些限制将回报降低到特定的程度;
? 资源是短缺的而随之的产出也受到限制;
? 规划过程所要处置的许多内容显然是由许多相关的部分组成,这些组成部分通常也是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
? 人类是在知识不充分的状况下采取行动的。
选择会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而这些限制本身又是难以克服的。
规划师只要面对现实,在对未来行动进行安排时就必然要在价值的构建、方法的运用和实现三个不同的基本层次上进行选择。
规划师不能以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这样的意识来决定社会的选择,规划师并不能担当这样的职责,而且这样做也不具有合法性。
规划的终极目标应当是扩展选择和选择的机会,而不是相反。
Davidoff在1965年发表论文《规划中的倡导性和多元论》(Advocacy and Pluralism in Planning),提出了“倡导性规划”的命题。
他认为,规划工作是不可能完全没有价值取向的,规划也决不是一种纯粹技术性和客观性的过程,他说,“当代社会财富、知识、技能和其他社会利益的分配,其公正性显然是有争议的。财富和其他社会商品应当分配到不同的阶级群体之中,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得出,而必须从全社会的高度提出问题和看待问题”。
根据Davidoff提出的倡导性规划,城市规划师应当有意识地接受并运用多种价值判断,以此来保证某些团体和组织的利益,从而担当起社会利益代言人的职责。
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已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成为此后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公众参与的兴起是两种社会思潮和实践交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受自由主义的复兴和民权运动的影响,公众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对社会提出了自我权利的要求;其次是城市规划界内部针对现代建筑运动主导下的城市规划所出现的弊病和在多元化思想的影响下的自觉反省,从而使相当部分的城市规划工作者从高高的象牙塔走向了社区和民众。
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直接导致了城市规划的社会化,由专业技术领域而转向了社会政治领域。
1969年英国的公众参与规划委员会(Committee on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提出的题为《 People and Planning》的报告,为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提供了最早的制度框架、参与过程和有关方法与手段。
英国的“社区建筑”、“社会建筑”运动等。
美国一些城市中成立了诸如社区改造中心(Centre of Community Change)之类的机构,有大量的规划师参与其中,帮助社区居民学习有关社区建设的知识和技术,为居民提供服务,同时也充实了城市规划中组织公众参与的技术手段。
第五节 C. Alexander的城市半网络结构
Alexander以其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形式合成纲领》(Note on the Synthesis of Form)以及七十年代出版的《模式语言》(A Pattern Language)而著称。
他认为,形式最直接地反映了生活,排除人为掺入的从意象到形象变易过程中的种种成见,那就将是最纯真、最丰富的境界。
所谓模式语言(pattern language)就是用语言来描述与活动一致的场所形态。这些模式,在任何特定的场合下,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着,每次总有些微的不同,但其本质上却是同一的。储存在人们头脑中的这些模式,反映的是现实世界的意象。
Alexander说:“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种模式语言”。“你的模式语言是你对如何建造的认识的总和,你心中的模式语言同另一个人的模式语言稍有不同,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但模式语言的许多模式和片段也还是共有的”。
1965年发表了《城市并非树形》(A City is not a Tree)的文章。
Alexander区分了“天然城市”(nature city)和“人造城市”(artificial city)两种不同类型和形态的城市,他认为天然城市有着半网格(semi-lettice)结构,而人造城市则具有树性(tree)结构。
树形结构是:“对于任何两个属于同一组合的集合而言,当且仅当要么一个集合完全包含另一个,要么二者彼此完全不相干时,这样的集合的组合形成树形结构”。
半网格结构是:“当且仅当两个交叠的集合属于一个组合,并且二者的公共元素的集合也属于此组合时,这种几何的组合形成半网格结构”。
他指出,人们偏爱简单和条理清晰的思维,比较容易接受简单的、互不交叠的单元,因此,在面对复杂结构时,人们也“优先趋向用不交叠单元在想象中重新构成这一结构”。
但是,“交叠、模棱两可、多重性和半网格的思维并不比呆板的树形缺乏条理性,而是更多。它们代表一个更密集、更紧密、更精细和更复杂的结构观点”。
而对于城市的发展与规划来说,他明确指出:“我们必须追寻的是半网格,不是树形”。
第六节 A. Rossi的建筑类型学
Aldo Rossi在1966年出版了《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一书(1982年出版英文版)
对于罗西而言,德国心理学家荣格(Jung)的“原型”(arch-type)理论对于解释城市的构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他认为,人的潜意识与生俱来,是存在于某一个地域的一个种群的人们世世代代所形成的,它凝聚了人类的基本生活方式,并沉积在每一个人的无意识处,共同成为一种集体的意识,并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据以对环境进行判断并不断地强化、充实和完善它。
类型:“持久不变之物和复合之物,一种先于形式并构成形式的逻辑原则”。
“类型学”即用分组归纳的方法,探索各种复杂因素影响下的事物本质结构与变化规律,揭示人类生活中是隐含的生存模式。
借助于分类的方法,旨在创造过去的形态和类型并以此进行设计。
城市的人造物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构成城市的基础并不是这些物本身,而是人在其中的体验,“许多人不喜欢一个场所,因为它与他们生活中的某次可怕的经历有关;其他人会把自己的幸福归因于场所,所有这些经历,它们的总和,构成了城市”。
他认为,建筑的类型和城市的形态都是死的、没有现代意义,因而,可以“拼贴”在一起。
做法是“积累再抛开”,就是把传统的形式和构件归纳起来,进行分类,再进行“只有类而没有型”的设计创作。
以社会观念来分析城市,来决定和影响其发展趋势。
在设计一座新建筑或设计一个城市的一部分时,要首先大量地研究城市变化的形态以及详细地比较各种建筑的类型,这是一个分类和抽象的过程。要寻求组成场所的元素中的潜在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理性的形态,以这种方式,一个类型被引伸出来,加以调节和改造,直到这些元素组成与现存结构的“部分与构件”相符。
城市是“一种集体的人工创造物”,是在时间的演进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最有意义的永久性是由街道和平面(plan)所提供的”。
Rossi在分析城市建筑物之间的结构关系时,指出:“我们已经指出了与城市人造物相关的基本问题——其中有个性、地点、记忆和设计本身。功能并未被提到。我相信,如果想要阐明城市人造物的结构与构造,那么任何依据功能来进行的解释都应被拒绝”,这是因为,从历史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城市建筑物的功能并不具有永久性,它是“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或者特定的功能从来不曾存在过”。
第七节 R.Venturi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以及拉斯维加斯的启迪
Venturi对城市空间组织的分析主要表现于与人合著的《Learning from Las Vegas》(1972)一书中,但他的主要思想在1968年发表的《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一书中已经形成,并在该书中得到了详尽的阐述。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
“我喜欢基本要素混杂而不要纯粹,折衷而不要‘干净’,扭曲而不要‘直率’,含糊而不要‘分明’,既反常又无个性,既恼人又‘有趣’,宁要平凡的也不要‘造作的’,宁可迁就也不要排斥,宁要过多也不要简单,既要旧的也要创新,宁可不一致和不肯定也不要直接和明确的。我主张杂乱而有活力胜过明显的统一。”。
“我认为用意简明不如意义的丰富。既要含蓄的功能也要明确的功能。我喜欢‘两者兼顾’超过‘非此即彼’,我喜欢黑的和白的或者灰的而不喜欢非黑即白。一座出色的建筑应有多层涵意和组合焦点:它的空间及其建筑要素会一箭双雕地既实用又有趣”。
“我接受矛盾及其复杂,目的是要使建筑真实有效和充满活力”。
《Learning from Las Vegas》:
开篇第一段就指出,现代建筑师们“脱离了客观观察环境的习惯”。
现代建筑一向“绝不宽容”,更愿意去“改变现存环境,而不是去美化它们”。
现代建筑到处试图创建并强行使用一种单一的语言,尤其是把现代建筑定义为封闭的空间。
“对建筑师来说,向现有的自然风景学习是创新的一种方法”,并主张向日常的民间风格学习。
建筑的特征是符号,而不是空间。
现代建筑以单一和纯净为荣耀,赞美真正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和每一地方都能运用的单一普遍法则,颂扬全神贯注地进行总体设计,其结果是引起普遍的死亡,显得刺眼却又空虚、无聊。
广告牌通常是工业无计划扩展中最亮丽、最干净、而且又是维护得最好的部分,既是风景的一部分又美化了风景。
Las Vegas 可以与罗马相媲美——“是丰富多姿的混合”。
《Learning from Las Vegas》非常想强调的一点是“公路商业区包含的秩序”。
秩序在现代主义城市空间中指的是受专家控制和支配的,在其中的人处于被动的地位。
作为建筑的Las Vegas当然是接近混乱的,但在接近混乱时获得了活力,而空间中的参观者和参与者,凭借着“移动的身体内移动的眼睛”,拥有空间和自由来解释种种变化中的、不协调且相互抵触的并列秩序,从而使得他们可以在其中玩味着不同的城市含义。
第八节 Krier兄弟的城市空间论
Krier兄弟(Rob Krier和Leon Krier)特别推崇C. Sitte对城市形态和类型的研究,提出空间的观念要回归传统,从传统的城市空间中吸取养分,应当摒弃现代建筑运动所形成的分离的空间,用以建筑物来限定的街道和广场的方式来组织城市空间,并以此作为手段从事欧洲城市的重建。
Rob Krier于1975年出版《Urban Space》。
城市空间就是人们活动产生的机制。城市空间的两个基本元素是广场和街道。
功能和空间形态是可以互相分离的。任何城市空间所表达的功能都是典型的功能,而且功能随时代而变化。如巴黎罗浮宫完全可以不叫博物馆,而可以称为房屋、一座城堡或一栋办公楼,这些也恰恰是它在历史上曾经担当过的功能。
“……总之,不同空间形式的审美价值如同象征主义的解释一样,只具有短暂的独立的功能关系,随时代更迭而相应变化”。
1975年,Leon提出了城市中的城市(Cities within the City)的概念。1977年,他发表论文“Cities within the City”,对此概念进行了深化。
他提出,功能分区“摧毁了19世纪复杂的城市规划,也是阻断建筑师与城市形态之间对话的根本原因。在分离的功能细胞中,工业与文化中心相分离,办公楼与居住区相分离,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相分离,纪念性建筑与一般建筑相分离”。
Leon关注于现代欧洲城市中公共领域(public realm)的被破坏,并强调诸如街道、广场、柱廊、拱廊(arcade)和庭院等传统城市要素作为记忆的关联组织。建筑类型和类型学分析应当用来重构城市和对贫瘠的公共领域的重新建设。
街区必须成为形塑街区和广场的公共领域的基本手段。
第九节 《马丘比丘宪章》
《马丘比丘宪章》申明:《雅典宪章》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一项基本文件,它提出的一些原理今天仍然有效,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发展面临着新的环境,以及人类认识对城市规划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雅典宪章》的一些指导思想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变化,因此就需要进行修正。
而《马丘比丘宪章》所提出的,“都是理性派所没有包括的,单凭逻辑所不能分类的种种一切”。
《马丘比丘宪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将理解和贯彻这一关系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与《雅典宪章》相反,我们深信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城市规划……必须反映这一现实”。
规划都“必须对人类的各种需求作出解释和反应”,并“应该按照可能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意义提供与人民要求相适应得逞时服务设施和城市形态”。
《马丘比丘宪章》提出:《雅典宪章》所崇尚的功能分区“没有考虑城市居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果是城市患了贫血症,在那些城市里建筑物成了孤立的单元,否认了人类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
“在今天,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并且强调:“在1933年,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在1977年,目标应当是把已经失掉了它们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关联性,并已经失去其活力和涵意的组成部分重新统一起来”。
《马丘比丘宪章》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要求“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人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这一过程应当能适应城市这个有机体的物质和文化的不断变化”。
《马丘比丘宪章》同时认为城市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确定性,“它的最后形式是很难事先看到或确定下来的”,规划师并非是能预知未来一切的万能之神,而是要通过对未来发展可能性不断搜索来实现比过去略好的城市状况,甚至可以认为,“一位不信奉教条的科学家比那些过时的‘万能之神’更受人尊敬”。
《马丘比丘宪章》提出:“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各专业设计人、城市居民以及公众和政治领导人之间的系统的不断的互相协作配合的基础上”,并“鼓励建筑使用者创造性地参与设计和施工”。
在讨论建筑设计时更为具体地指出:“人们必须参与设计的全过程,要使用户成为建筑师工作整体中的一个部门”,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人民建筑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充分强调了公众对环境的决定性作用,而且,“只有当一个建筑设计能与人民的习惯、风格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建筑才能对文化产生最大的影响”。
第五讲 系统方法论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兴衰
第一节 一般系统论与系统科学方法论
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在五十年代末被引入到规划领域而形成了系统方法论。
在对现代建筑运动主导下的城市规划进行批判的过程中,社会文化论主要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批判,而系统方法论则从实践的角度进行建设,尽管两者在根本思想上并不一致,但对城市规划的范型转换都起了重要作用。
现代系统思想就是将世界视作系统与系统的集合,它将研究和处理的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性、相关性、结构性、层次性、动态性和目的性。
系统方法则是以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运筹学等为手段以及电子计算机为工具来研究事物整体规律。
五十年代初,美国RAND公司运用系统方法从事军事系统的研究。
之后,P.M.Morse、G.E.Gimball等人提出了系统工程方法,成为“曼哈顿工程”、“阿波罗计划”的运行基础。
这些实例的成功促进了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的发展,并开始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
第二节 美国运输—土地使用规划
美国于五十年代末开始运用系统方法进行运输—土地使用规划 ( transport-land use planning )。
这些研究使用了综合的预测框架和应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学模型来模拟未来状态,这些预测受到以实施为目的以及选择最好的可能的行动方案的检验。
运输—土地使用规划研究突破了物质空间规划对建筑空间形态的过分关注,而将重点转移至发展的过程和不同要素间的关系,以及要素的调整与整体发展的相互作用之上。
其基本过程是:
建立有关土地使用形式和交通系统最相关的组织原则,对可能的未来方案的范围进行区别;
然后在技术基础上发展这些方案的细节,以此建立城市发展的模型并进行模拟;
根据模拟结果进行评价、反馈和调整起始条件甚至整个模型;
最终选择其中最符合政策目的的方案。
美国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期间约有70多个城市进行了运输—土地使用规划,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经验。
在1960年代以后,更主要运用于交通工程规划,并成为交通规划的最主要思想方法或方法论。
第三节 系统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
自六十年代中期后,在运输—土地使用规划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思想和方法,随着系统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向城市规划的整体转移。在美国有一些初步的尝试。
与此同时,系统方法在城市规划中运用研究的重心移向英国,McLoughlin、Chadwick等人在理论上的努力和广大规划师在实践中的自觉运用,形成了城市规划运用系统方法论的高潮。
McLoughlin于1965年发表于《Journal of the Town Planning Institute》的文章指出:“规划并不主要涉及人为事物的设计,而是涉及连续的过程,这个过程起始于对社会目标的识别,并通过对环境变化的引导而试图实现这些目标”。
McLoughlin在1968年出版了《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An Systems Approach》一书,详细阐述了运用系统方法认识城市和环境、系统方法论的思想和具体方法以及在规划各阶段的运用。
McLoughlin指出:“对人—环境的审慎控制必须坚决以系统观点为基础”。
根据他的方法:
整个规划过程以目的(Goals)的建立为起始,然后将目的深化并建立起具体的目标(objectives);
按照实施要求为衡量标准来检验行动的选择过程和方案,并以目标来进行评价;
在此基础上确定优先的行动方案并付诸实施;
在实施的过程中,运用按控制论建立的机制对选出的方案和政策进行连续的小幅修正,并进行阶段性的检测,及时修正所出现的偏差。
Chadwick在《A Systems View of Planning》(1971)一书中,则将城市和区域规划的循环过程更加空间化,他尤其强调目标表达问题的可量度形式,对方案评价更具操作性的方法,因此在以后的规划实施中更具实际意义。
在1971年进行的Coventry-Solihull-Warwickshire次区域规划研究则成为系统方法在规划中运用的典型,这是McLoughlin和Chadwick思想的具体实践。
1968年英国通过了新的城乡规划法。提出了两种类型的规划形式:
结构规划主要处理有关城市发展战略重要性的事务,主要包括土地使用政策的陈述和城市发展方向的确定,其中图表只具有说明和示意作用。
地方规划用来处理一些较小规模和较短时期的规划问题,在内容上与原来的发展规划比较接近,但无需中央政府的批准。
这一方法的提出和实施,将不同层次的规划问题区别对待,使政策的宏观协同性和行动的具体灵活性得到了统一,并提高了规划过程的效率。
系统思想方法论也常常被称为综合理性方法论。
系统思想方法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从一开始就立足于“理性”(即完全理性和客观理性)过程的概念之上,期望规划师能够不带任何价值观念,绝对公正和客观地对待相互冲突和矛盾以及竞争的社会、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
规划师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醉心于对“方法”本身的探讨,成为纯技术的操作者而陷于技术决定论的氛围之中。
到八十年代中期,系统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被其最积极的倡导者McLoughlin(1985)宣布为彻底失败。
McLoughlin(1992)在对澳大利亚Melbourne城市发展以及城市规划在此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中,以一系列图表显示城市规划在预测城市建成区的开展、社区商业服务业的集聚和引导中心商务区(CBD)的建设这三项历来被认为是城市规划领域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功能方面惨遭失败。而只在营造居住区环境(尤其是中产阶级居住区)等具体方面有较显著的成效。他认为这给了他一个警示,城市规划的主要传统严重地并在思想上限定了规划师理解城市问题和政策的能力。
McLoughlin认识到城市规划的传统始终没有能力也并不想来回答“城市是怎样运作的”这样的问题,因此也就无法为规划的内容提供充分的理论基础,而只能在“正当的规划”、“社区”和“平衡”等之类既含糊有毫无意义的词汇组成的原则上绘制规划(plan)和地图。如果我们要想能够理解城市问题并提出合适的政策以改进城市以及城市中居民的生活,那就有必要将城市规划“放逐”(relegate)到一个更为重要的但在更为广阔的空间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相对边缘位置。
他强调尽管这并不是建设一个好的城市的充分条件,但肯定是一个必要条件。
第四节 关于规划过程的理论讨论
一、综合规划理论(comprehensive planning)
Master plan— General Plan— Comprehensive Plan
以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为思想理论基础。
综合规划通过对城市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结构的研究,从整体上对城市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这些方案具有明确的逻辑结构。
综合规划的特征:
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形成了:
集中在物质空间方面;
将物质空间的设计与城市发展目标相结合;
成为一项政策手段。
因此,任何一个方案的编制都是一次整体结构的重新组织。
在方法上,通过对城市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结构的研究,揭示这些要素的性质、功能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全面分析城市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从而在整体上对城市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规划就是要组织和协调城市中各类组成要素之间的综合关系。
结果,规划的编制往往从理想出发,建立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的最合理的逻辑关系,从而使城市规划又走向了终极状态。
二、分离渐进规划理论
这一方法论的基础是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结合。
Charles E. Lindblom于1959年发表《The Science of “Muddling Through”》阐述了分离渐进方法的含义和内容。
这一方法的核心就是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
它主要用于对付规模较小或局部性的问题解答,即使是针对于较大规模或全局性的问题,也是通过将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甚至将它们分解到不可分解为止,然后进行逐一解决,从而达到所有问题都得到解决。
这一方法可以直接面对当时当地急需解决的问题而采取即时的行动。
这一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和多学科的知识,也不需要对战略问题和可能方案的反复探讨、比较和评估。
也不必陷于繁重的资料和信息的收集工作。
规划决策的基础相对比较可靠。
Lindblom通过与系统综合方法的比较,提出了渐进方法的优势主要在于:
决策者集中考虑那些对现有政策略有改进的政策,而不是尝试综合的调查和对所有可能方案的全面评估;
考虑数量相对较少的政策方案;
对于每一个政策方案,只对数量非常有限的重要的可能结果进行评估;
决策者对所面对的问题进行持续不断的再定义,通过无数次的目标—手段和手段—目标调整以使问题更加容易管理;
因此,不存在唯一的决策或“正确的”结果而是有一系列没有终极的、通过社会分析和评估而对面临的问题的不断处置;
渐进的决策是一种补救的、更适合于缓和现状的、具体的社会政策方法,而不是对未来社会目的的促进。
三、混合审视理论(mixed-scanning)
综合规划的问题:
受时间、资源、知识等方面的制约;
在多元社会要确立综合目标的困难性;
结构性改革的困难。
渐进方法的问题:
强调对现状的维持,过于保守;
所进行的工作与未来目标无关。
1967年Amitai Etzioni发表《Mixed-Scanning: A “Third” Approach to Decision-Making》。提出:“混合审视方法为信息的收集提供了一种特别的程序,对资源的分配提供了一种战略,并为建立起两者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引导”。
混合审视方法不象系统综合方法那样对领域内的所有部分都进行全面而详细的检测,而只是对研究领域中的某些部分进行非常详细的检测,而对其它部分进行非常简略的观察以获得一个概略的、大体的认识;
也不象分离渐进方法那样只关注当前面对的问题,单个地去予以解决,而是从整体的框架中去寻找解决当前问题,使对不同问题的解决能够相互协同,共同实现整体的目标。
审视层次的确定:
由基本决策和项目决策组成。
基本决策,即宏观决策,不考虑细节问题,着重于解决整体性的、战略性的问题。——确定规划的方向。
方法:简化的综合规划方法。
项目决策,小决策,是基本决策的具体化,受基本决策的限定。——执行具体的任务。
方法:依据分离渐进方法,但需在基本决策所确定的整体框架中进行。
四、连续性规划理论(continuous planning)
由Melville C. Branch于1973年提出。
成功的城市规划应当是统一地考虑总体的和具体的、战略的和战术的、长期的和短期的、操作的和设计的、现在的和终极状态的等等。
在对城市发展的预测中,应当明确区分城市中的一些因素需要进行长期的规划,有些因素只要进行中期规划,有些甚至就不要对其作出预测,而不是对所有的内容都进行统一的以二十年为期的规划。
长期规划也应当表达出连续的行动所形成的产出,表达出从现在可是向未来的不断延续过程。
连续性城市规划除了长远的综合规划外还包括: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