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 人与自我
——华侨城中央花园概念设计
人与自然是建筑上永恒的话题,而已有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用自己的灵性发现了自然之美,又可悲的在所谓的征服中失去了自然。建筑的宗旨是“以人为本” ,人通过各种建造活动改善自我的生存条件,但以人为本决不是炫耀式地征服自然,东方哲理寻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共生,尊重自然其实也是对人的尊重。人对自我的实现,是通过寻求自己潜在的要求,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自己创造的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升生存空间品质,达到更高的生存质量。
华侨城中央花园位于深圳市华侨城OCT生态广场以北,欢乐谷二期工程以南,东邻杜鹃山,西望燕晗山,设计要求强调连接华侨城OCT广场至欢乐谷二期的连接通道,并以新颖的概念设计2.2万平方米的住宅。基地独特的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以及南北向狭长的地貌给住宅开发带来很大的机遇和挑战。
在华侨城中央花园的概念设计竞赛中,我公司的方案以其对环境周全考虑形成的唯一性,对新生活方式(可调控自我实现空间)提出的新颖性以及对生态观点运用形成的独特性得到了评委的高度评价,认为概念新、理念强,是一个因地制宜的佳作。
我们发展方案的主要概念是:
? 从自然景观中发现和享受自然之美(人与自然)
? 从已有人文环境中提取和延续美的规律(人与人文环境)
? 在已有的居住模式上探求人更高的需求(人与自我)
1、 地域性与惟一性
设计概念的形式根植于三个尺度的分析之上,规划尺度——总平面布局——建筑要素。
分析的目的是生成一个根植于特定环境下的新生体,以母体的血液(原有环境),养育全新的生命,是一个不可移植的个体。
从规划尺度而言:
主次轴网的形成:先取基地西南(杜鹃山)及东北(燕晗山)两山山头的连线,构成基地主要轴网,再取成功的建造实践——OCT生态广场的棕榈广场延伸的轴线,构成基地的次要轴网,并由此确认“自然”与“延续”的主题。(图一)
收缩式穿越通道:仔细分析城市肌理,基地南面华侨城的建筑到此形成加速收缩部分,顺应其整体趋势,加速穿越的收缩式连接通道由一个由张而合,合后复张的钳形空间限定。其形态及空间的动感是已有建筑环境形态及逻辑(建筑空间的收缩)的延伸。其具体形状则分别平行于基地主次轴网的纵轴。(图二)
平面逻辑的延续:基地独特的位置确定它是OCT生态广场及欢乐谷二期之间的转换枢纽。OCT广场建筑已形成的曲尺形平面,界面清晰,感知性强。方案设计中,先以小体量隔街呼应与延续OCT生态广场建筑,形成穿越式通道的一个侧边,其与基地次轴网纵轴平行。然后在此侧边与荔枝林交接处,绕一转换点将OCT广场曲尺形建筑布局旋转至基地主轴方向。以新的形态,统一的逻辑,使OCT广场得以新生,又使新生的个体(华侨城中央花园)有着深厚的根基。(图三)
从总平面布局而言:
空间质量:将焦距拉近,总平面布局中的穿越通道(连接OCT广场与欢乐谷二期)及曲尺形平面布局(OCT生态广场建筑布局逻辑的旋转与延续),在第一个层面分析中已确认,而由此形成的两个内外空间:OCT棕榈广场延伸而来的外部空间及由荔枝林向内院渗]透而成的内部空间(外部空间是将城市空间以缝纫相接的方式将城市纳入小区,而内部空间是屏蔽外界不良影响,满足住户内部交流)。两个空间以其方向的相对性(外部空间由南向北穿越而内部空间由北往南渗透)及空间品质的对比性(外部空间加速穿越的动感,内部空间景观渗透,建筑围合的静感),咫尺之间给人以迥异的感受。空间的质量体现在它的层次感与丰富性。(图四)
景观品质:景观视点的朝向(图五)以及不同景观特征是对周围环境分析观察后的应答。北向荔枝园,其平面形态自由,其特征为自然原生,所以在内院北面开小口,荔枝林如水般自然流入,在接近外部道路时逐渐规整。而南向棕榈广场的棕榈林继续以其规整的布局向北延伸,在接触到建筑物表面时自然消失,成为穿越通道的界定,这种“延续”与“渐变”的手法使行者总在统一的感觉中找到新意。景观设计中景观与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以不同的方式共生。(图六、图七)
建筑体量:小巧而打碎的建筑体量是希望在两山之间形成谷底建筑群,配合通透的建筑立面以保证视线的穿越,以谦逊的姿态适应周围优美的环境。所以除一栋18层小体量(一梯两户)建筑以控制总体体量之外,其余大部分为6-7层建筑。(图八)
日照分析:深圳属于炎热而潮湿的亚热带气候,对日照的考虑是对其地域气候特征的尊重。基地不利日照为西向及西偏北方向。而基地南北狭长的地形更给住宅布局带来限制。曲尺形布局逻辑地旋转,使平面主朝向由原来的东西向偏45°,改善为偏60°,既尊重地域气候又不完全为其所制,体现的是方案的地域性与适应性。
从建筑要素而言:对景观考虑的回答是保证建筑立面极大的通透性。面向荔枝林的单体只是一道半透明的屏障。荔枝林通过架空层、通透的楼梯间以及穿越式大阳台渗入内院所有建筑的穿越式大阳台在减少体量的厚重感同时,使人与自然以建筑为媒,相互交融。(图九)
对气候的回应是每户穿越大阳台造成的浓重阳形以及穿堂而过的自然通风,极大地改善自然界抵御性的炎热潮湿。
通过三个尺度的分析及相应的回答,中央花园已成为与当地环境密切咬合,不可替代的建筑群。它不可以随意移植,它唯一地适应所处的环境。
2、 可变性与新颖性——个性化空间
对住宅单体概念而言,其核心是提升人的生活质量。那么在当今物质生活
已相当满足的情况下,人潜在的对生活品质的要求究竟是什么?人的进步在于越来越多的选择性,人性的多元化及文化层次的多样化,也要求市场的丰富性,那么相对于市面上千篇一律的户型及外貌,我们为住户提供的是有新意及有吸引力的选择。
大众住宅的概念是功能齐全,舒适实用,是建筑师配合发展商给大众“安排”的一种生活方式。而“高尚”住宅,或新概念住宅强调的是人的自我调整与自我实现,对生活内涵更丰富的体验以及对生活质量的自我控制。
穿越式大阳台——个性化空间
阳台达到一定面积后,成为住户室内与室外的一个转换空间。合上阳台门,阳台成为外界恶劣气候的屏蔽。而日升日落,阴晴转换之际,打开客厅与阳台之间的中转门,室内外空间自然流动,客厅扩大至整个阳台。此时无论幼儿内外奔走,高朋满聚叙旧,甚至举办小型派对,都有足够空间,更不用说藤椅香茗,赏景自怡。而关门闭户,则可以听歌看电影,小小空间,足以自陶自醉。四季的交替,阴晴转合。自然界分秒变化的魅力可以更迫近更经常地细品。而不同时期心情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可以通过调整空间的大小及开合来实现。生活面对的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空间。由地至顶的大玻璃阳台门。可滑动的通高厨房门全是可活动隔断,它们一起提供自由调控的空间。它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交融以及人对自我的实现。(图十)
穿越式通道——丰富空间
在复式的客厅中,一条通道横跨二层空间通往住宅外,尽端形成小阳台。从一层客厅看,这是室内外的视觉通道,以及对单调空间的打破,而从二层走出,则有下眺客厅及步出户外的双重作用。若想个性化此空间,则可于墙面加做图书架,席地可读。此穿越式通道从形式到功能都是趣味之点,空间的丰富带来感受的丰富。(图十二)
动感立面
立面窗采用轨道滑动遮阳板,活动的百页使室内光线可以由全透明到半透明以及全遮光之间调控。白天小憩也可如夜晚般安宁。而传统厚重窗帘的取消使室内更清爽。遮阳板在每户随意调控下,使立面增加一种有规律的活动因素,立面于统一中的随机变化,使小区更为人性化,增加居民的新奇感与归属感。(图十二)
此外屋面顶板及穿越阳台形成的空框将整个天空变成住宅变幻的背景画,建筑立面与自然更有机地咬合。人的视线随时享受这种变化带来的新鲜感。
3、 生态性与独创性
生态的观点其实是人以其智慧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利用及改善当地自然气候,如何利用当地材料,如何以一种主动及开放的姿态与自然共处。
平面设计:水平方向的通透(即每户穿越大阳台及穿越式餐客厅的组织)
使穿堂风成为可能,从而降低空调系统的使用。而阳台檐口设反光件,使阴影中的阳台光线柔和而充足。(图十三)
立面设计:对于不利日照方向的立面开窗,首先是减小窗洞面积,其次是
在窗洞两侧墙面设60公分厚壁柜。窗退至壁柜内沿,墙自然地成为遮阳构件,而窗则处于阴影之中。(图十四)
另外,在朝向荔枝林的别墅式住宅中,引用双重表皮概念,充分利用材质的特性,内皮为混凝土及玻璃围合,而外皮为铝合金遮阳百叶,百叶在窗及阳台的开口位置转为实体遮阳板,或上悬开启,或为左右推拉遮阳片,清晰的建构逻辑给住宅带来一种材质美。(图十五)
生态概念还体现在半开敞式地下车库的设计上,半开敞式地下车库节约大量的机械通风设施。同时也延续生态广场的车库设计逻辑。(图十六)
另外,在铺地上,以竹片镶地,而室外休息长椅采用金属框架并填充可折卸竹节,这也是对当地材料的应用。
以建筑为媒体,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实现自我的方式,关键在于建筑师对人深层的关怀以及对设计哲理的发展。华侨城中央花园住宅概念设计提供了一个展示我们思考的结果的机会,建筑与当地环境紧密结合,并成为实现人潜在的高质量生存要求的载体。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