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王家墩商务区历史人文
阶段性成果资料
一、王家墩历史人文资料
(一)王家墩机场历史背景说明
武汉王家墩机场是位于中国湖北武汉的军民二用机场,建造时间很早,于2007年停止使用,军事机场迁至汉口的新机场,而民用客运的功能则由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取代。现今武汉王家墩机场用地将建设成武汉中央商务区。该机场于1999年时客运量为1,608,319人次,排行中国第19名。
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2月18日中国空军就于此机场出发,与日军进行第一次交战。同年3月12日,中国飞行员汤卜生驾驶单翼普式侦察机,从武汉王家墩机场机场出发,进入已经遭日军占领的南京上空。同年5月19日,由徐焕升领队的两架B-10轰炸机从该机场起飞,前往日本九州散发传单,成为二战开战之后首次飞入日本领空的外国军机。
(二)王家墩机场的建成历史
王家墩原来是湖北省的空军基地,而且原来武航的飞机也是从这里起飞的,后来才搬到天河去的!王家墩机场已经做为CBD的土地进入了开发阶段,原来所有的机场设施会搬到郊区去的 。
说到汉口王家墩机场,令笔者想起了一件往事。那是在71年前,我还是一个少年时,不知是谁要大家捐款献机,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蒋介石五旬寿辰而祝寿。当时,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的老百姓,不管男女老少或多或少地都捐出了款项,笔者那时也是捐款者之一。捐款收齐后,据说买了五架飞机,而为当时的“蒋委员长五旬寿诞”而祝寿。在那一年的不冷不热的季节里的一个晴好的一天,我作为献机祝寿而捐了款的学生代表,去了那时的汉口王家墩机场,“任务”是为了观看5架所献的飞机的试飞和空中表演,事后回校向我当时所就读的汉口市立32小的同学汇报。
到了汉口王家墩机场,才知道那5架飞机所命的名:3架飞机是以武汉三镇的名称为名,另外两架则为“禁烟1号”与“禁烟2号”。因为当时蒋介石正在搞“新生活运动”,内容有“禁烟拒毒”的活动。飞机起飞后在空中作了上升和下降的飞行,最后俯冲而下,在观众的头上擦顶飞行,机声震耳欲聋。当时我坐在草坪上,用双手掩着两耳躲避震耳的机声。因此,对那一天的感受较为深刻。我记得那一年是1936年,离今天已有71年之久,也说明汉口王家墩机场的建成使用已有70多年的历史。不是那篇报道所说的“始建于1937年日伪时期”。查抗日战争,是日寇侵略军在1937年7月7日在我国卢沟桥所挑起的,故1937年不是江城武汉的“日伪时期”。江城陷于日寇之手的时间应该是:从1938年10月25日敌军入侵江城武汉到1945年8月15日,敌寇向我无条件投降为止的6年又10个月时间。笔者在此除回忆我71年前在汉口王家墩机场的一件往事外,也为那篇报道中的讹误之处,作如上之辨证。
(三)武汉会战时王家墩的历史资料
资料1:《王家墩机场 抗日战鹰从这里起飞》
来源 : 长江商报
1938年6月至10月,日本侵略者动用了12个师团近40万人的海陆空军进攻武汉。中国军队为保卫武汉投入了近百个师,最后以巨大代价,毙伤日寇12万人,迫使日军改变南进战略,抗日战争从此转入相持阶段。
当年的战斗,首先是在武汉的天空打响,而中国军机起飞的地方,正是王家墩机场。王家墩机场的建设和武汉空战,为中国空军重新壮大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也为抗日赢得了“制空权”。
历史:英雄飞行员从这里起飞
置身已然部分搬迁的王家墩机场,它的周边正在建设武汉中央商务区,已找不到当年的跑道、机坪,但英雄的壮举始终留在人们的心中。
不少人知道,武汉有一条陈怀民路,正是为纪念在保卫大武汉中壮烈献身的飞行员陈怀民少尉的。陈怀民在战机中弹受伤、无法再战时,没有跳伞,而是驾着战机高速冲向一架敌机,与敌人同归于尽,为中国空军谱写了一曲悲壮的史诗。
从王家墩机场起飞的中国战鹰,还有两件抗战史上脍炙人口的壮举。1938年3月12日,中国飞行员汤卜生驾驶单翼普式侦察机,低空飞入已被日军占领的南京上空,飞谒中山陵;两个月后,5月19日,两架B10轰炸机满载着20万张传单,渡海远征,一路奔袭,飞临日本九州上空,散发了传单,安全返航,圆满完成远征日本本土的任务,成为战争开始后第一支飞入日本领空的外国军事力量,世界震惊。
探访:机场仍罩着神秘面纱
昨日,记者来到王家墩机场时,大门两侧均有士兵站岗。而机场周边,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将机场“包”在汉口闹市区。
王家墩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紧靠机场的居民楼,在上世纪抗战年代都属于机场管辖区,以前都是“禁区”。从上世纪90年代起,这些地方才相继被开发成商住楼。
42岁的黄先生住在王家墩社区旁的一栋居民楼内,他从出生起就住在王家墩机场附近。“在我小时候,爷爷就告诉我王家墩机场是由部队管的,里面有很多战斗机,还有机枪。”黄先生说,虽然他很小就想去看看战斗机,但由于警卫森严,他每次只能透过大门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如今尽管有部分原机场被改造成商住楼,但机场内的很多东西我还是不清楚”。
机场内的跑道到底有多长?以前的战斗机与现在的民用飞机有多大区别?记者走访了周边多位居民,没有一个人能解答这个谜。
地位:为我方赢得“制空权”
谈起王家墩机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院教授、民国史研究所长袁继成非常兴奋:“可以这么说,王家墩机场对武汉会战乃至整个抗日战争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为中国军队赢得了制空权。”
袁继成说,在武汉会战以前,中国的空军一直都比较落后。当时,中国空军的飞机在淞沪会战中几乎拼光,与日军的战斗多半只能靠陆地武器。没有了制空权,中国军队经常处于被动挨打之中。
1936年4月,蒋介石改组“航空委员会”,由宋美龄出任该会的秘书长,主管中国空军。宋美龄筹集资金,从原苏联等其他国家购进战斗机。武汉会战开始后,中国空军与日军进行了四次大的空战,其中有一次还击落了20多架敌机,极大鼓舞了中国军队的信心,也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王家墩机场的建设和武汉空战,为中国空军重新壮大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一位九旬老军人的“武汉空战”回忆
近百架飞机激战武汉上空
【人物简介】
张玉瑚,男,93岁,河南信阳人。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正在河南大学当旁听生的张玉瑚抗日情绪高涨,随即参军加入到国民党第一战区第一补充旅机枪连。
1938年4月底,在机枪连时任排长的张玉瑚,刚刚从台儿庄战役回来,就派到中央军校武汉分校军官训练班(地点在现在的南湖一带)代职学习,随即又来到中央训练团(当时的地点在珞珈山)担任第三大队十二中队分队长,直至当年10月20日武汉沦陷前夕,才离开武汉。这意味着,张玉瑚见证了武汉会战的整段历史。
1938年4月底至5月初的一天上午,张玉瑚与几名同学到汉口武汉关附近买东西,突然听到了刺耳的防空警报声。
“又有日本飞机来轰炸了!”张玉瑚与同学发现周围并没有更好的地方可以躲避,一番商量后,决定站在趸船上,万一飞机扔炸弹下来,可以随时跳入长江躲避。
紧接着,在张玉瑚的头顶,就看到30多架日本飞机从远处“轰隆隆”飞来,像大雁一样摆着“人”字阵型,从长江上游往下游飞行。
眼看着敌机越来越近,张玉瑚的心也越来越紧张,右手紧紧握住腰间的左轮手枪——尽管他知道面对飞机,左轮手枪并不起什么作用。
敌机慢慢逼近武汉城区!
突然,张玉瑚看到,在蛇山上不断有一团团银灰炮弹冲上天,朝着敌机飞去。
“好!我军开始还击了,已经在发射高射炮了!”张玉瑚紧张地关注局势的变化。
亲眼目击飞机空战
约十多分钟后,张玉瑚听到“轰”的一场巨响,亲眼看到一架敌机被高射炮击中,随即那架飞机开始摇晃,冒着浓浓地黑烟在江夏方向坠落。
敌机被击中了!
张玉瑚紧绷的心也慢慢平静下来,但他们仍不敢有太大动作,继续在趸船上观察。
最让张玉瑚感动的是,在高射炮发炮的同时,中国空军也出动几十架飞机,从长江下游迎面飞向敌机,与日军飞机展开面对面的空战。
近百架战机在空中盘旋,双方飞机上的机枪在空中飞来飞去,场面相当壮观。“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我们的飞机非常勇猛,面对敌机,根本没有躲避,而是迎头痛击,朝着敌机直飞过去。”正是因为中国军队的勇敢,双方在激战约40多分钟后,敌机不得不调头飞离武汉,而中国空军在后穷追不舍。
这一场战斗看得张玉瑚惊心动魂,尽管中国飞机也有损失,但在张玉瑚看来,这一场战斗是中国人胜利了!
1个小时后,防空警报解除,张玉瑚与同学们才得以上岸。
“时常看到日本飞机扔炸弹”
自那以后,武汉的局势越来越紧张,而张玉瑚也经常能听到日军飞机的轰鸣声在武汉上空盘旋。
“那段时间,经常能听到防空警报,然后所有的人都到处找掩体躲避。”当时张玉瑚正在南湖学习,只要一听到警报,他和同学们有的躲在树下,有的躲在偏僻的房子里,有的就躲在用泥巴糊成的简易“防空洞”里。
既然有飞机来,扔炸弹也是常有的事。“那时,只要你听到像‘曲——’的长叫,而且越是接近地面叫声越刺耳,就知道是日本鬼子又在扔炸弹了。”因当时的房屋多是土砖和石头结构,只要炸弹扔下来,地上就会有一个大坑,所有的房屋都倒塌,石头乱飞,当然也会有人被炸死。
当年10月,武汉的战事已进入到白热化阶段,而张玉瑚则被派到西北第二战区。10月25日晚,他和4名同学刚从武汉抵达沙洋,就听说武汉已经沦陷。
资料2:远征日本的和平壮举
1938年5月19日,中国空军第14大队队长徐焕升,副队长佟彦博,分别驾机从武汉机场起飞,在茫茫的云海上空向东飞去。
两架轰炸机飞出了大陆,飞出了中国领海。深夜两点四十五分进入日本本土。
日本全国一片惊慌失措,警报声响遍了日本列岛,他们以为中国人带来了报仇雪恨的炸弹。然而,当九州、长崎、福冈、久留米,佐贺等城市和乡村的居民,随手拾起天上飞来的中国传单时,才发现那上面充满了善意的文明的语言:
“中日两国有同文同种,唇齿相依的亲密关系,应该互相合作,以维持亚洲和全世界的自由和平。日本军阀发动的侵略战争,最后会使中日两国两败俱伤,希望日本国民唤醒军阀放弃进一步侵华迷梦,迅速撤回日本本土。”
徐、佟二人,本来抱着有去无回的心情前去日本撒传单的,谁知,到了日本上空却大出原来之意料。当他们驾着飞机在日本上空,从一个城市飞到另一个城市,撒完了所有的传单时,也没听见日本人开炮打他们。觉得好生奇怪,朝下一望,只听见警报声还在哇哇乱叫,各大城市一片慌乱,竟还没回过神来关灭电灯。徐、佟二人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在无线电里对起话来。
徐说:“你看他们慌得那样儿,到处都还亮着灯。”
佟说:“我们要真带着炸弹,那些城市准挨炸,电灯就是目标!”
徐说:“你看有一片灯光突然灭了。哦,又有一片灯光熄了。”
佟说:“他们到现在才想起该做什么事呢!”
两架轰炸机在武汉机场安全着陆。当徐、佟二人走出驾驶舱时,行政院长孔祥熙,参谋总长兼军政部长何应钦等军政要员已伸着两条胳膊迎了上来。
徐、佟二人成了大英雄,成了报纸电台的头号新闻人物。武汉各界代表前来慰问,请去作报告,把他们当圣品展览。
日军认为,这一次比台儿庄的“差错”更丢脸;日军航空部队对武汉地区,不分军民地施以报复性轰炸,同时,以绝对优势之空中力量,专寻中国空军决战,以图歼灭中国空军。中国空军虽然力量薄弱,却勇敢地迎战。
资料3:
1938年6月至10月,日本侵略者動用了12個師團近40萬人的海陸空軍進攻武漢。中國軍隊為保衛武漢投入了近百個師,最後以巨大代價,斃傷日寇12萬人,迫使日軍改變南進戰略,抗日戰爭從此轉入相持階段。
5月中旬,記者來到武漢,追尋抗日英雄遺跡時,得知當年的戰鬥首先是在武漢的天空打響的。雖然這是年輕的中國雄鷹與世界空軍強國日本空軍的第一次交鋒,但由于備戰得力,指揮有方,侵略者在丟下14架飛機殘骸後倉惶退卻。中國5位飛行員血灑長空,以自己的生命為中國軍隊和中華民族贏得了勝利,贏得了榮譽,贏得了尊嚴。
置身略顯空曠的王家墩機場,記者發現雖然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早已找不到當年的跑道、機坪,但英雄的壯舉始終留在人們的心中。據一同前來的空降兵某師政治部主任司家安介紹,武漢有一條陳懷民路,正是為紀念在保衛大武漢中壯烈獻身的飛行員陳懷民少尉的。陳懷民在戰機中彈受傷、無法再戰時,沒有跳傘,而是駕著戰機高速衝向一架敵
本站所有资源由用户上传,仅供学习和交流之用;未经授权,禁止商用,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