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商业地产操作模式历史转变
    2013年是中国房产界的商业地产转型与跨越年,商业地产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牵出了不少问题,政府、学者和业内人士都开始了速度与激情背后的积极反思,在2013年这个分水岭上,只有创新与归零才能生存,才能更好地发展。
    在住宅调控不断加码、松绑政策遥遥无期的背景下,2013年被定义为商业地产转型与跨越年,商业地产的发展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一方面是市场形势一片大好,众多开发商激情介入,另一方面是开发规模越来越大,中国似乎昂首挺胸地走进商业地产新时代,且不管商业地产是否真的有那么火,但是在开发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也确实为许多大城市创下了不小的业绩,丰富了城市商业形态,充实了城市经济基础,甚至改变了城市的区域产业、商业格局、商圈布局。 
    任何事物快速发展的同时,总是会让人提高警惕,商业地产也一样。目前关于商业地产快速发展可能会产生的问题,政府开始宏观控制平衡发展了,专家学者也开始提醒了,业内知性人士也开始反思了,即使是开发商在往钱包里装钱的时候也会想这钱是不是来得太快了。的确,这场火热的商业地产运动仍然不能掩盖其中出现的诸如空置率日趋增加、商场停业整顿等不良现象。某种形态发展到一定阶段,总是要面对前期透支留下的问题和隐患,而在此过程中,谁能够高瞻远瞩,率先变革,谁就能把握市场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同样,在这个分水岭上,总会有一批牺牲者和殉难者,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商业地产在城市化进程突进、城市扩大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在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下城市格局所留下的商业形态空白中火热起来,但是它同样要在这个过程中成熟起来以获得更稳定的发展。 
    我们将从商业地产定位模式、决策模式、开发模式、融资模式、经营模式、管理模式、营销模式、招商模式、盈利模式九大方面进行剖析。
     
    转变之一:定位模式——从购物中心到特色定位 
    从定位来看,中国的商业地产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以百货业的建设和商业改造为定位;第二阶段是1996年以后大型超市和卖场的兴起;第三阶段是商业街的上马和购物中心的建设浪潮,由此,中国的商业地产走进了MALL时代。 
    房地产投资中最经典的一句话是:地段、地段、地段。但是很多十字路口或者米字路口的商业地产失利证明了投资者和发展商在考虑地段的硬件因素外,更要考虑项目定位、商户结构、经营管理、营销推广等软性因子。商业地产中开业调整、经营难以为续,甚至是清场整顿,乃至转型经营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些状况其实都是因为定位不准确所引起的。 
    因此,对于发展商来说,最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定位,对于盯着资本利益而贸然进入商业地产的没有经验的发展商更是如此。定位就是要根据项目的各种影响因素,整合可利用资源,找出项目最根本的优势和差异,以营造出商业地产的特色功能。一站式购物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服务形态,但是却导致了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同时一味地追求卖场规模效应,对项目所在区域的辐射聚合能力认识不足,则容易导致场大人稀的凄冷境遇。随着年轻化消费主题群的求新求异心理和个性化特征的日益明显,目前商业地产已经进入追求特色追求个性的时代,特色正在成为商业地产的生存与发展的灵魂,个性就是竞争力,有特色的项目才能在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所以发展商应在定位上进行全面的考虑,不一定把目光都集中在购物中心这一种形式上。
     
    转变之二:决策模式——从经验主义到政府宏观调控结合三位一体决策
    决策是定位的基础,只有在合理的决策模式前提下,才能做出科学的定位,并为以后的持续经营做好铺垫和准备。由于目前商业地产所面临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市场竞争也愈演愈烈,只有在对市场动态和竞争项目以及其它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把握和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而这项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开发商是很难做得好的,正如上面所说的商业地产失败案例,根源在于定位,而定位不准确往往是由于开发商的经验主义所导致,在对环境把握不充分,未进行深入调研和综合分析的情况下,必然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而这个苦果最后还是要由开发商来吞咽。 
    商业地产不仅是城市功能的必备形态,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持动力,同时,城市扩大化会带来商业地产的繁荣,而商业地产的发展也会为城市稳固经济基础,在这种互动关系下,城市规划要考虑商业形态的格局,那么相反,商业地产的开发也必须适应城市规划的整体要求,因此在决策上,政府宏观决策是首要前提。 
    另外,咨询、策划、调研、商管等关联服务公司由于具有丰富的专业操作经验,从前期的区域消费能力和经济需求调研到区域经济形态特性的定位考虑,再到项目的招商和推广都能起到外脑的支持作用,而专业的商业经营管理公司在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方面的专业水平将能够为发展商解决很多项目发展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在项目初期的策划阶段,让有经验的商业运营公司介入定位,以确保所打造出来的产品能够正确地迎合顾客的需求是项目发展的良好开端。 
    在政府宏观决策的前提下,利用咨询、策划、调研、商管等关联服务公司的外脑优势、经营管理公司的运营经验和发展商本身的开发能力和资源整合的三位一体决策模式,将更能保证项目的稳定发展和永续经营。
     
    转变之三:开发模式——从自主规划到区域运营 
    只有具备辐射聚合能力和一定消费规模的城市才能够提高商业价值,并为商业现代化、多元化提供实际的载体和平台,而也只有丰富的商业地产形态才能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最有效的经济发展因子。 
    商业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商业规划只有适应城市规划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土壤。从目前各大城市的商业地产发展情况来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由于对城市商业规划的认知和理解不够准确和全面而造成定位失误,导致商业地产的黯然出局,这不仅影响了开发商自己的利益,也破坏了城市建筑格局(商业地产的外在载体空置甚至烂尾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空间格局)和商业格局,还影响了业主、经营者及消费者的利益。 
    这证明了目前的商业规划仍然缺乏前瞻性,对规划细节缺少必要的市场研究和可行性考证,另外,由于很多开发商被高额利润吸引,介入其中,根据自己的土地套现计划进行商业物业的开发,由于没有经验且其目的只是为了圈钱,所以急于回笼资金,在项目定位和商业形态界定上不做过多考虑,在经营管理方面专业水平也不高,这使得房地产商无形中成为了商业规划的主体,从而使城市商业布局整体失控。 
    商业物业对于城市的区域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有利于提升区域整体的商业竞争力和商圈的形成,促进消费能力提高,增大消费规模,但是作为和社会公众密切联系的地产形态,商业地产的开发应该站在区域运营的高度,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努力完善区域商业形态,营造社会公共商业空间,协调业主、经营者、管理者的关系,在提升区域经济力的同时发展自身开发水平。
    政府规划、企业经营、统筹开发、创造价值应该是较为理想的开发模式。
     
    转变之四:融资模式:从单一渠道到多元创新 
    对于自有资金超强的开发商,可以主要依靠自有资金来为建设资金筹资,这些开发商不会为资金偿还发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来持有物业并长期投资回报。 
    对于自有资金实力不强,而又想去尝试开发商业地产的开发商,他们最先想到的是银行贷款,这是目前最多采用的融资方式,当然可能为减轻利息压力,部分也会采用承建商垫资的方式解决部分资金缺口。当政府提高开发贷款的门槛后(四证金,35%自有资金),部分实力不够的开发商会考虑利用信托资金,但由于信托资金的成本相对较高(12%~15%的点位),更多的是利用信托资金作为过桥贷款,补充自有资金。随着新的房地产信托政策出台(同样要求四证金,35%自有资金,还得有金融机构担保),这条路基本也被堵死了。 
    对于自有资金不足的开发商,目前的市场行情下,可行的融资策略是与基金合作开发,虽然这些基金的要价比较高,但毕竟只是用力弥补自有资金不足的缺口,其金额不会太大,当自有资金达到标准,并且项目的资质不错的情况下,建议向银行申请开发贷款,毕竟银行的资金成本是相对最低的。目前来看,这是建设期资金比较可行的融通方式,也是国内大多商业地产开发最常用到的前端融资方式。 
     在产权式商铺的变现方式受到限制或者难以行得通时,越来越多的开发商选择了其他的后端融资或变现方式,部分开发成熟、经营状况良好的物业,可以向银行申请商业物业经营贷款;另外,具备一定规模并且收益质量良好的商业物业可以通过REITS打包上市,广州越秀2005年率先在香港发行REITS,为国内优质物业打包到境外上市融资开创先河,随着新加坡嘉德置地与深国投、澳洲麦格理银行与大连万达等大规模项目股权收购合作的尝试和努力,未来几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REITS境外上市。同时,具备一定规模、并且质地不错的商业物业还可以通过CMBS(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这证券)的方式来融资,CMBS类似于住宅MBS,只是支撑的资产不同而已。万达在发行REITS上市受阻的情况下,通过发行总价值1.45亿美元的CMBS产品来取得后端融资,这是国内此类融资方式的首例。虽然REITS和CMBS都是以租金收益作为投资回报的现金流,但CMBS是债权性质的证券产品,而REITS是股权性质的证券产品。REITS的销售对象主要是个人投资者,CMBS将主要针对银行间市场和机构的投资者。正式因为投资群体的不同以及证券性质的差异(股权VS债权),预计CMBS在国内的发展将会快于REITS,会被越来越多的商业地产开发商所运用。 
    相对于国内山商业地产的迅猛发展,国内的商业地产融资方式过于落后,未来几年这个领域的创新将会取得长足的发展,上述的各种融资方式将会逐渐成为常规渠道。不久的将来,商业物业的开发商将会采取的融资方式包括: 
    前端融资:自有资金+基金+银行贷款+承建商垫资的组合;
    后端融资:整售给机构投资者/打包RETIS上市/CMBS/改良的产权式商铺散售/银行经营贷款。 
    这些多元化的融资组合将成为未来商业地产的融资模式的主流,不同背景的开发商、项目质地的差异将会导致各个项目融资方式的各不相同,开发商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新的融资方式,组合出最适合自身的融资策略,可以预见得到,单纯依靠银行贷款来为商地产融资将会慢慢减少。
    转变之五:经营模式——从租售并举到纯物业经营 
    在世界范围内商业物业的经营模式中,我们可以大致地分为三种模式:一是纯销售模式;二是租售并举;三是纯物业经营。这三种模式也是物业经营模式发展的三个阶段,在商业地产刚兴起的时候,开发商怀着把钱先装到口袋再说的心理,为了快速套现,通常采取纯销售的模式,但是它明显不能体现出商业物业价值,是商业地产在极不成熟阶段的过渡产物;第二阶段的操作模式中开发商根据前期制定的销售比例和招商情况进行二度调控,划定销售范围,并明确经营范围和法律手续,同时,对于大部分物业仍然采取出租模式,以便在资金回收相对平衡的条件下保持物业的持续经营,开发商能够通过产权出售和租金收益来双重获取利润。第三阶段是商业地产发展到较为成熟阶段的必然产物,在欧美国家采用较多,开发商在物业前期依靠合理的商业运作,获取稳定的租金收益,经过若干年的正常经营,或包装上市或通过资产评估而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或将部分产权出售以套现,但此阶段的售价已经远远高于物业经营前期的价格了。
    租售并举是目前中国大部分开发商运用的经营模式,应该说,在现阶段的经济环境和城市发展情况下,这种操作模式较为灵活而且能更好地满足开发商的利润获取要求。但是它也存在一定弊端,因为在租售比例的控制上,很多开发商往往把握不住火候,通常来说租售比例应该控制在7:3之内才能较好地维持资金回笼和持续物业经营,如果出售的比例太高,而且投资成分太大,经过混乱的易手后,将会造成商业形态无法统一协调,由此影响商铺的入主绿,这样不仅使业主的产业无力增值,同时也使出租能力下降,从而使项目难以稳定经营。因此,中国的商业地产开发者和经营者为了发展必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商业运作能力,从而使纯物业经营模式成为可能,因为这种模式最重要的在于前期的商业运作,只有这个阶段成功了,后续的经营才能维系,并在经营增值后才会由于有多种处理方式而使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这是商业地产成熟的表现,也是商业地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评星:
  • 0
  • 0

作品评论(0)

登录 后参与讨论
相关推荐:
本站所有资源由用户上传,仅供学习和交流之用;未经授权,禁止商用,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浏览:232 次数:0
下载:免费下载 收藏:0
等级:
编号:112603 1
文件格式:word文档
文件大小:45KB
投稿:CAD 进入
上传时间:2016/3/4 8:37:49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可能在找这些:

网站首页 典尚平台 建筑素材 三维模型 室内装修 视频素材网 上传教程 帮助中心 热门搜索 版权申明 关于我们 联系典尚

Copyright © 2000-2020 www.jzsc.net.粤ICP备0704761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609470690 客服电话:0755-83549300 深圳市典尚风设计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6典尚平台 JZSC.NET

网站推荐使用腾讯、Chrome浏览器浏览,不推荐360,很卡

粤公网安备 44030302000908号

QQ咨询
推广分享
×
复制本页url网址

推广详情

如您已登录,分享网址将自动加载您的推广编号,您将获得2元/注册用户的奖励。

推广记录  积分记录

网站首页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