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全部素材 > 建筑方案设计

                                          温州市瓯海区郭瞿溪用地发展研究

第一章  研究重点

一、研究范围和目的

    1.研究范围
    本用地发展研究范围包括温州市瓯海区的郭溪、瞿溪和潘桥三个组团(以下合称为郭瞿潘),现状总人口为14.75万人,土地面积为140.8平方公里,其位于温州市区西南部,距温州市中心6~12公里。
    2.研究目的
    按照上层次规划要求,本着郭瞿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原则确定研究范围内的用地发展方向,并对城乡建设用地范围、规模和开发改造等提出指导性意见。
    3.地域名称
    根据研究范围的区域特点,明确相应的地域名称。
    郭瞿潘指现三个镇的行政区划范围。
    郭瞿潘各组团指郭溪、瞿溪、潘桥三个镇的镇域,郭溪组团指郭溪镇域。
    组团城区,指城镇镇区。
    温州市区,指温州市鹿城、瓯海、龙湾三区组成的区域。
     

二、指导思想

    1.以国家现行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为基本依据,以节约用地、有效用地、合理用地等为准则,对郭瞿潘用地空间进行综合研究和利用。
    2.在《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温州市瓯海区三溪片分区规划》的框架下,以《温州市区村镇规划策略研究》为基础,明确组团内可用土地潜力、用地开发方向和用地结构形态等,并以此为基准确定各组团的用地项目和相应的工程设施项目。
    3.用地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相适应,同时注重环境效益。按照郭瞿潘功能定位和职能构成,处理组团内部不同性质的用地的关系,使城乡整体有序,协调发展。
    4.以整个温州市城市发展为大局,落实城市各项设施,为城市设施建设留有足够的余地。
     

三、上层次规划、研究评析

    与本研究直接相关的上层次规划包括《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温州市瓯海区三溪片分区规划》和《温州市区村庄规划策略研究》等,对本研究范围内的交通设施、组团城区、工业区和村庄规划等内容作了规划和研究,本研究按相应的规划内容作简要的评析。
    (一)交通设施
    1.铁路站场
    按照《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规》)和《温州市瓯海区三溪片分区规划》(以下简称《分规》),温州——福州铁路从郭瞿潘通过,相应的城市西客站、货运站场联络线以及编组站等将在本研究范围内落实。
    2.城市内外主要道路系统
    温州城市内外道路形成两条高速道和双环+连接道的快速道路系统。
    1)两条高速道分别为甬台温和金丽温组成的“y”型高速公路系统,郭瞿溪是该系统西出口的通道之一。
    2双环+连接道快速道路也是温州都市区的道路主骨架,其外环中的西环线(高桐公路):330国道——双屿——潘桥——桐岭——瑞安碧山公路将穿过本研究范围。它是分流过境交通的主要截流干道,也是温州都市区内外铁路——公路联运的主要道路之一,沿线有物流中心、货运站、客运中心等。
    3.轻轨交通
    在温州都市区内,共形成4条轻轨线路,其中的1号线为连接机场、铁路西站和瓯海中心区等,将从郭瞿潘东部通过,其线路可考虑与西环线(高桐公路)结合布置,沿线路布置轻轨站点,车辆段等根据用地特点,在机场附近设置。
    4.客货运站场
    根据客货运站场规划和用地现状,本研究范围可能设置的有铁路西客站、公路客站及相配套的广场停车场等。随着远期铁路系统的形成,温州的铁路枢纽功能加强,铁路西客站、编组站、铁路——公路和铁路——铁路联运的各类货运场、物流中心的建设,将必不可少。
    评析:《总规》和《分规》对城市重大交通设施布局方向较明确,但对具体的设施位置、相配套的站场及与本研究范围的衔接问题无具体落实。
    (二)组团城区规划
    《总规》和《分规》均将现状郭溪、瞿溪、潘桥城区和温州市中心城区融为一体,作为城市规划建成区,即为中远期的城市发展区。
    评析:对郭瞿潘各组团城区的功能、人口就业和用地构成等具体问题没有明确,尤其是用地统计范围和计算规模有出入。
    (三)工业区规划
    《总规》和《分规》落实了区、镇两级的工业区。本研究范围包括三个部分,即郭溪、瞿溪和潘桥三个分组团的工业区,一方面落实瓯海区级的机电工业园区,另一方面将现状零星分散的工业小区、工业点迁移至统一开发的工业区内。
    《温州市区村庄规划策略研究》(以下简称《策略研究》)提出迁村并点时,考虑以组团和区为单位(城边村和城外村见《策略研究》)设立工业区。
    评析:两个规划和《策略研究》在工业区问题基本一致。两个规划的工业区基本上摒弃现状工业园区位置,按相对集中的原则,共为两个,置换的工业用地较多;《策略研究》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兼顾人口就业和出路的前提下,提出二产(工业)发展用地在区、镇两级工业区内安排。
    (四)村庄规划
    1.分区规划
    《分规》将村庄改造分为四种类型:近期搬迁、近期限制、集中建设和旧村改造。
    1)近期搬迁。从其空间布局特点看,主要是与交通设施规划有冲突的村。
    2)近期限制。从近期限制村庄的空间分布看,其主要是位于山脚附近的村庄或自然村。
    3)集中建设。本研究范围内集中建设的村主要分布在郭溪组团凤凰山南侧的郭溪村和河头村,是1992年前乡政府所在地的村庄。
    4)旧村改造。从空间分布看,其主要为位于规划城区(即组团城区)生活居住用地范围的村或自然村。
    评析:不区分各村村民的生产方式、就业特点和建筑质量,提出的改造类型则较机械,其相应的改造措施也难落实。
    2.村庄规划策略研究
    《策略研究》根据市区村庄的类型特点和村民的生活、就业特征等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分析,将市区内的村庄进行了归类,并提出了不同的规划策略。就本研究范围而言主要分为两类(《策略研究》中分三类——城中村、城边村和城外村)。
    1)城边村
    《策略研究》中明确本研究范围内城边村为位于温州市城市现状建成区与规划建成区之间卫星城镇城区(镇区)两种。即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中的所有村。
    规划策略
    ·规划目标
    通过政策、规划、管理手段的综合运用,引导城边村健康有序发展,向城市社区顺利过渡。
    ·规划和改造策略
    根据《策略研究》的内容整理,现归纳如下:
    ·进行规划分区,即根据发展时序、建设区域类型(中心区、等级)和功能分区进行分区。本研究范围包括城市重点建设片区和一般规划建设区。
    ·按照不同区划类型提出相应的策略。其包括改造思路、时序和方式。
    政策措施
    ·调整征地补偿政策,并且与社会保障政策相结合。
    ·实施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方式和改革政策,并为撤村建居创造条件。
    ·推行就业政策,改变宅基地分配政策。
    ·不同地区,由政府组织、村集体和开发商不同参与程度的开发实施模式。
    2)城外村
    《策略研究》明确本研究范围的城边村为城市生态建设和山区移民需整体搬迁和控制的村庄以及除规划建成区和城镇镇区外的其它所有村庄。 
    规划策略
    ·规划目标
    促进村庄有序建设,改善村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完善城乡管理体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协调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规划范围和策略
    本研究范围被界定的城外村主要是山林中村庄。现状除少部分山坡地村庄外,大部分村庄已外迁。
    ·按照分区管制,对中心村和基层村的规划和改造有明确策略。
    ·对二、三产补偿作了规定。
    ·对城郊设施规划作了说明。
    政策措施
    包括旧村改造实施模式、宅基地政策、拆迁安置政策、征地补偿政策、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等。
    评析:《策略研究》对温州市现行土地的相关政策分析较细,可作为本研究的参考;针对不同特点,为不同分区的村庄改造指明了方向,留下的余地较多。但《策略研究》主要针对的仅为各类村庄而已,对郊区化环境下村庄改造、土地使用方式如何与城郊设施结合等问题有无明确说明;对研究范围内的村村庄划分和规划改造策略宜按人口和就业特点作详情的安排。
     

四、研究重点和思路

    (一)研究重点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研究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各组团城区用地
    在《总规》和《分规》的框架下,按照本研究范围的区位环境和新的历史背景特点,重点研究各组团城区的功能特征、用地结构、布局和规模,为各组团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平台。
    2.村庄用地
    以《策略研究》为基础,按照各村人口和就业特征以及农村社区文化和环境条件,重点研究村庄的未来发展方向、土地综合利用条件,为村庄整治改造提供依据。
    3.农业生产等非建设用地
    综合研究郭溪、瞿溪、潘桥三个组团的《土地利用规划》、《温州市城市防洪规划(中心片、西片)》等相关规划的基础上,以温州城市生态维持、环境保护为出发点,重点研究非建设用地的范围及其开发控制措施,为农业生产、农田设施、区域性土地配套设施、旅游景区等开发提供依据。
    (二)研究思路
    1.在对现状调查研究基础上,以评价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为起点,分析本研究范围的发展动力,从而明确各组团的职能定位,为各组团的用地功能和用地空间整合提供依据。
    2.根据本研究范围的发展动力,结合现状的城乡人口和就业特点,预测未来的产业人口结构和规模,对照本研究范围用地潜力和用地条件,核实未来的人口规模和空间布局,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城乡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
    3.根据人口和用地的空间布局规划,在综合分析现状村镇住宅建筑和空间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城乡尤其是乡村居民点的整治方式和土地综合利用条件,为未来乡村和郊区化人口居住区开发强度的确定提供依据。
    4.根据城市生态环境要求和本研究范围环境特点,提出环境保护措施,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依据。
     


第二章  发展条件评价

一、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自然环境条件
    规划的郭瞿潘为山丘平原交接的山谷地带,其北、西和南均为山丘,东北为谷口平原。三面环山的地势格局是郭瞿潘发展所需优越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天赋平台,也为该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而良好的气候为该区人居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生产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地理区位条件
    郭瞿潘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东南沿海城市温州市区西南,郭溪组团与温州市中心距离为6公里左右,瞿溪组团与温州市中心距离为10~12公里,依据《总规》,该区属于温州都市区核心圈层的发展概念区,这一概念区今后将承担大都市次中心、居住、工业、对外交通等城市职能。
    (三)交通区位条件
    城市快速路瓯海大道从郭瞿潘中部呈东西走向穿越,温瞿公路从北部通过,现高桐公路(至瑞安市)自北向南穿越本区域,对外联系络网已经基本形成。按照《总规》,正在实施的金丽温高速公路和规划的高桐公路、温瑞铁路都将在郭瞿潘通过,相应的对外交通站场都将在其东部区域附近设置。郭瞿潘的交通区位条件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将进一步优化。具体详见交通区位条件分析图。
    (四)产业发展条件
    1、郭瞿潘经济发展的区域总体背景
    根据行政区划调整前的资料表明,温州市瓯海区GDP增长量远远高于龙湾区,而在行政区划调整后,瓯海区则表现出相对的滞后态势。
    2、郭瞿潘产业发展
    1990年以来,随着个私企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发展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和企业运作模式的形成,郭瞿潘逐步形成了制革、鞋业、家具、眼镜、食品、服装、化工、机械等轻加工产业群,在郭瞿潘形成多个小型工业区和工业点。
    其第一、二产业无论从就业和产值看,均高于温州市区和瓯海区平均水平,三者中郭溪组团第二产业占明显高的优势,其绝对量和比重均最高;瞿溪组团第二产业比重较高,而潘桥组团则在绝对量和比重方面相对较低,但其第一产业相对发达。
    数据分析表明,郭瞿潘是典型的温州市城郊型城镇组合体。
     

二、发展的不利条件

    1、产业结构严重失调,农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有待提高。
    郭瞿潘GDP中一、二、三产产业比例分析表明,近年来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生产增加值比例一直占GDP较高比重(达70%以上),工农业产值极度不平衡。
    2、产业空间布局极度分散,城市化水平低下。
    根据郭瞿潘三个组团城区人口统计分析,2001年城市化水平仅为32.5%,远远低于按就业方式划分的非农化水平的71.3%。工业以及村镇空间分布分散、混杂已成为土地资源浪费,破坏郭瞿潘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3、重大基础设施和特殊用地的分布无序
    郭瞿潘分布着市级特殊用地、市政用地和其它一些公共设施用地。这些用地一方面承担着温州城市的特殊功能;另一方面,由于其特殊性,对郭瞿潘各组团空间结构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有些用地如220kV变电所等往往会影响用地整体性和破坏周边的人居环境。
    4、郭瞿潘呈传统的产业特点,现代产业结构特征不明显。
    郭瞿潘2001年按实际居住人口14.53万人计,人均GDP达到1.33万元,属于中等收入地区。从

评星:
  • 0
  • 0

作品评论(0)

登录 后参与讨论
相关推荐:
本站所有资源由用户上传,仅供学习和交流之用;未经授权,禁止商用,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浏览:325 次数:0
下载:0.10 收藏:0
等级:
编号:128894 0
文件格式:word文档
文件大小:271KB
投稿:YYY 进入
上传时间:2016/8/24 15:02:26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可能在找这些:

网站首页 典尚平台 建筑素材 三维模型 室内装修 视频素材网 上传教程 帮助中心 热门搜索 版权申明 关于我们 联系典尚

Copyright © 2000-2020 www.jzsc.net.粤ICP备0704761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609470690 客服电话:0755-83549300 深圳市典尚风设计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6典尚平台 JZSC.NET

网站推荐使用腾讯、Chrome浏览器浏览,不推荐360,很卡

粤公网安备 44030302000908号

QQ咨询
推广分享
×
复制本页url网址

推广详情

如您已登录,分享网址将自动加载您的推广编号,您将获得2元/注册用户的奖励。

推广记录  积分记录

网站首页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