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大永續綠校園之親水環境--生態水池規劃設計說明
2005/11/16
報告人:總務處劉洸甫秘書
報告日期:2005/11/16(星期三) 12:00
報告地點: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行政大樓三樓第二會議室94年度校園規劃工作小組第二次會議
壹、規劃動機
一、 塔樂禮宣言(The Talloires Dclaration):
1990年位於法國塔樂禮杜夫特大學(Tufts University)舉行的「大學在環境管理與永續發展的角色」國際研討會中由22位大學校長與主要領導人共同發起簽署的宣言,塔樂禮宣言是目前國際公認,在大學推動永續發展最具指標意義之文件。其揭櫫之10大行動計畫如后 1.增加對環境永續發展的覺醒 2.創造一個追求永續性的校園文化 3.教育學生成為對環境負責的公民 4.促進校園每一份子對環境的認知 5.落實校園生態 6.結合政府與民間的力量 7. 跨領域的合作 8.協助中小學校在教導永續發展的能力與建立夥伴關係 9.加強國內外週邊合作與服務 10.持續交流與互持。
二、 永續水資源、生態工程、生物多樣性與環境保護之整合與教育
三、 跨科目(領域)研究之整合:
美國國會眾議院在2004.11通過提升合作性科技研發法案(Cooperative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Enhancement Act),簡稱Create法,旨在修訂現有聯邦法律,俾使政府得以批准由多個組織為共同發明提出之專利申請。由全美62所頂尖研究大學組成的美國大學協會,早已積極鼓吹此項法案。另一積極聲援的研究團體則為由威斯康辛麥迪森大學取得各項發明專利和授權的威斯康辛校友研究基金會。另美國國家科學院在2004.11發表的一項報告指出,為促進跨科目(領域)研究,學術機構和研究人員必需改變政策與思維。
四、 行政院「挑戰2008十項重點建設計劃之一---水與綠建設計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九十四年度政府科技計畫之第二群組生態工法及生物多樣性領域計畫。
貳、規劃目標及願景(環境意義與生態價值)
一、 瞭解人與自然環境生態之因果關連性---生命的秘密從此開始。
二、 尊重及愛護地球有限之自然環境資源及生命現象(以小花蔓澤蘭之生態危害為例)。
三、 文明是人類、動物、植物和土地之間共有共享且互助合作之狀態,卻極有可能在其中之一消失後瞬間崩解。Aldo Leopold(Game Management,1993)。
四、 如何學習愛護地球、尊敬地球並進而內化為與自然真心相處,從而落實環境倫理教育之深根學習。
五、 以「生物多樣化」之原則探討大尺度的「國家生物多樣化環境計畫--都市--鄉村--國家--全球生態綠網」。
六、 保育及復育生物的多樣性---永續利用及共享地球有限的生物生命組成、且公平合理善意的分享生物多樣性之遺傳資源與無價之貢獻。
七、 「土地公也是人,讓我們一起努力」---生態綠化工法之終極目標及價值:(一)、極相之原始森林:真--理性及自然主義 (二)、次極相之原始森林:善--和諧及合理主義 (三)、擬近天然之人造混交森林:美--感性及典範主義 (四)、荒野生態之近自然景觀:境--存在主義。
八、 生物圈的守護者---在這個我們稱為地球的家園中,有美麗的海洋與深谷,有高聳的山脈與天空,還有蓬勃的生機與豐富的生命,這些事物讓我們虔誠的接受自然的教導,讓它為我們指引方向。
------------契努克印第安族的祝禱詞
九、 哥斯大黎加雨林生物學家詹特森(Dan Jantzen):「說到物種與物種所交織成的生物網,人們總是想到一個二維的結構圖。其實,生物網(web of life)是多維複次方極複雜….之結構,生物、微生物及微微生物……就穿插在這些脈絡中,好比生態系中的「黏膠」,把各種雜七雜八的生物都黏在一起」。
十、 對自然環境生態之尊重及深度體驗,進而瞭解並學習以「生態工程學」之視野與概念保育地球,復育生物多樣化之生態目標。並使學生充分瞭解並認知生態環境與人文社會之內涵並期以「生態中心」之最高環境倫理價值重建新的環境典範與生態良知。
叁、生態水池設置背景說明
一、台灣–我們的故鄉,原本就是一個擁有多樣淡水生態系的島嶼,水棲物種相當繁多普遍,只是在近半個世紀工業資本主義文明的現代化過程中,城鄉發展太過迅速,國人生態保育觀念尚未健全,實踐行動不得其法,因而使得低海拔平原的許多湖泊、池塘淡水溼地遭受空前破壞,台灣的淡水溼地幾乎消失的無影無蹤,眾多水棲生物因無家可歸而數量銳減,如何復育水棲生物生境,展現台灣原有淡水溼地生機盎然的原貌是重要又迫切!
二、過去國內外有關水池(pond)的研究多著重景觀美質,較少關注到淡水溼地水文生態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層面;大多數是針對單一個別的水池,而不是注意關心水池溼地的數量與密度全面銳減後,所導致之景觀碎裂與天然食物鏈斷裂的環境生態衰退(基因窄化--導致滅絕)問題!
三、國內許多人造水池或水景的問題,因為欠缺相關的溼地水文生態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的知識觀念與實踐之道,普遍都有水池或水景管理維護不善,造成水池閒置荒蕪的現象。
四、生態水池的概念、定義與功能:
生態水池主要是以水文生態系統的思考模式觀察水池世界,首先就生態水池及水池景觀的相關觀念、定義與功能闡釋如下:
(一)生態水池與棲地營造
讓地球上的水回到它本來的位置,一直是綠色資本主義的關鍵智慧;正如卡洛法蘭克林(Carol Franklin)所說:「水並不像工程師所想像的那樣,只是從實體涵管中急速排出的H2O;水是動植物的生活圈,水就是生命。」生態水池可說是於陸地上儲留水體的方式之一,留住了水就是留住了生命,生態水池不但可以改變地方的水相,而且也可提供動植物棲息的生育環境;換言之,生態水池的營造也就是棲地的營造,其應強調以生態法則來恢復現今仍然存在,但已被破壞不堪的地方,重新創造一個更健康的生態系,它不僅僅只是一種修復破壞地區的工具或滿足地區居民景觀美感的方法,它更具有扭轉物種棲地長期消失、地景生態因過度開發而日趨單調衰退的深遠意義。
(二)生態水池的定義
英國的水池行動聯盟(Pond Action, 1995)(註)曾經針對生態水池相關術語的下過一些定義:(表1)
表1 水池及水池景觀:相關的一些定義
專有名詞
| 定義
|
水池 Pond
| 英國的水池行動聯盟(Pond Action, 1995)曾定義小型水體的範圍如後,譬如:水池每年至少有四個月會存在,面積介於1m2至2ha間,此定義包含自然、半自然及人造水池。
|
緩衝區 Buffer zone
| 位在水池周邊的土地範圍,分隔水池及陸域土地使用基質。在集約農耕區域,其緩衝區可能為不必要。
|
陸域基質 Terrestrial matrix
| 區域範圍內其背景的生態系統或土地使用。
|
水池景觀 Pond landscape
| 為水池的集合名詞,廣泛為鄰近或連結區域,為水池物種提供部份棲地。須對其碎裂程級(及其改變)及連結狀態、空間廣度及密度進行評估分析。
|
水池環境 Pond environment
| 包含水體、水源及水質,陸域基質則包含緩衝區;水景之空間廣度,其連結狀態及連結度。
|
水池資源 Pond resource
| 以水池數量定量測度棲地的可及度;特定時間特定品質的水池存量。
|
連結狀態 Connectedness
| 地景中水池空間配置的量測,是景觀結構,如連結度的一種呈現。
|
連結度 Connectivity
| 評量景觀機能或行為的健全狀態,意指景觀品質如何影響自然過程,譬如:動物遷徒及散播(生物廊道)。
|
碎裂 Fragmentation
| 因低連結狀態或低連結度,而使得個別水池與主要水池景觀產生個別孤立狀態。
|
註:英國的水池行動聯盟(Pond Action, 1995)是一個以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為基地的獨立非營利組織,宗旨是支持世界野生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 Fund for Nature)獻身淡水生態系的保育,曾經在1989-1994年間進行全英國的水池調查計畫。1996也進行英國低地水池的調查,可算是一個相當有權威性的水池生態保育團體。
(三)生態水池功能
生態水池營造就是水棲生物的棲境重建,不但是為水棲生物提供賴以生存的環境,更提供了觀察淡溼地與水棲生物的環境教育機會。其功能與效益如下:
1.它提供一般大眾接觸自然野生物與生態保育的環境教育機會。
2.水棲生物的棲境重建,可串連碎裂的景觀區塊,並使生存於孤立區塊的物種得以能夠散播至其他地區,達成生物多樣性的保育目標。
3.保護與復育地方生態資源,可以發揮地方環境特色與強化住民認同(生態文化產業)。
4.運用生態工程法則,讓自然自我組織設計,一方面減少水池或水景管理維護不善,造成水池閒置荒蕪的現象;另一方面則可節省維護管理的人力與經費。
肆、規劃內容及生態價值工程之核心設計重點
一、生態系統(生物圈)
包括生活在一個群落中的所有生命體,以及與其相互作用的所有非生物因子。故生態系統涵蓋實驗室的微小系統,如水族箱到湖泊或森林等;甚至於整個生物圈也可以當作一個全球生態系統,包含地球上所有局部的生態系統在內。
任何一個生態系均含有兩個基本過程,即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能量以陽光的形式進入大部分的生態系統,然後被自營生物轉換成化學能,以有機化合物的形式(食物)進入異營生物,最後以熱的形式消散出去。化學物質如碳和氮等都在生態系統中的生物與無生物之間循環。光合生物以無機的形式從大氣、土壤和水中吸收這些物質,然後將它們同化成有機分子,部分被動物所消費。這些物質經由植物及動物代謝作用和其他生物例如細菌和真菌將生物殘餘和餘體分解,而以無機物質的形式再回到大氣、土壤與水中。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是有相關性的,因為兩者均發生在生態系統的攝食關係中的物質轉移過程。但是因為能量與物質不同,它不能再循環,因此一個生態系統必須有外來的能量如太陽,不斷提供新的能量。
最近幾十年來地球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遭受有史以來最嚴酷的考驗,從1950年代區域性空氣污染奪走數千條人命開始,到後來的酸雨造成無數湖泊酸化,以及大片松樹林枯萎,到現今關係到地球上生物存亡的臭氧層遭受氣體如氟氯化碳破壞,所導致的紫外線過量及二氧化碳升高造成的溫室效應,所導致的全球氣候環境變遷等,這些環境的變化都是人類活動所致。為了遏止地球環境繼續惡化下去,生態與環境教育的推廣是刻不容緩的。
二、國家生態綠網
應是由(一)生態保護區、(二)都市生態綠網、(三)鄉村生態綠網等3大部份所組成。其基本結構均是由生態綠地的點、線、面所組成,面狀綠塊就如 國家公園、保護區、都市中的生態公園、鄉村中的大林地,而點狀綠塊就如都市中之小公園或鄉村中的小雜樹林,線狀綠帶則是都市中的道路、河川綠帶或是鄉村中的綠籬、農村綠帶。
國家生態綠網的形成就是以一連串的綠帶,將生態條件良好的綠面、綠塊串聯起來的網路,有如穿針引線將大鑽石、小珍珠串聯起來一樣、其中擔任串聯功能的綠帶,就是作為生態走廊的功能,使生物得以在多樣(元)化複數棲息地間自由移動,並可發揮連續複數生物棲息地之功能。
生態走廊並非如童話般的浪漫,並不是有了綠網就有很多生物絡繹不絕於途。事實上「生態走廊」僅是對部分小生物物種是有效的,如鳥類、蝶類之中途歇腳站、或昆虫植物基因之傳播,但並非對多數生物都十分有效,尤其對哺乳類動物的移動遷徙功能更是有限(除非其綠帶棲息處很寬)。當然,也未曾期望在狹窄的都市交通綠帶、綠籬中就有很大的生態走廊功能,畢竟生態走廊原本的意義,是在於生物棲息地的連結性、防止物種群的分斷、破碎,並希望藉由充實小生物物種的生態基盤,來引入更高階的生物物種、進而對物種的存續及多樣性有所貢獻。我們也必須注意到,大面積的生物棲息地遠比生態走廊重要,我們不能只建設生態走廊,而忘了開闢大型生物棲息地。要明白生態走廊對於生物多樣化的貢獻是有限的,如國家公園、大生態保護區、都市中的生態大公園、鄉村中的生態林地等大面積得生態綠地,是所有生態綠網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主角(就如同項鍊不能缺少主要的寶石一樣)。但當完整大規模生物棲息地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