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说明
一、工程概况:
泉州市博物馆位于泉州市总体规划中的北峰、丰州组团。北靠清源山、后厝山,南临西湖公园和305省道,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捷,总用地约34.6273公顷,实际用地约为27.4554公顷。
泉州市博物馆规划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博物馆区35000m2,文娱服务区5000m2,辅助设施区10000m2及城市广场区,共四部分。其中博物馆区将分期建设,一期征地80余亩,一期主馆建筑控制面积1.5万m2左右。
二、设计依据:
1、《泉州市博物馆区规划设计方案国内招标设计竞赛文件》(泉州市城乡规划局、泉州市文化局,2001.5)。
2、《泉州市博物馆新馆设计任务书》。
3、《泉州市博物馆区规划设计研究与建设》。
4、泉州市城乡规划局批准的用地红线及地形图电子文件。
5、《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6-91)。
6、博物馆方案评审会议意见。
三、总平面规划设计:
1、设计宗旨:
(1)寓教于乐:力求将博物馆规划为以博物馆为主体的文化区及市民广场休闲区。
(2)绿色环保:充分利用其珍贵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协调基地及周
边环境的内部联系,突显生态主题,将馆区与清源山风景区整合为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
(3)承前启后:注重从当地深厚的人文史沉淀中提炼出其精华,将文化、自然的魅力融入到功能的建筑环境中,创造一个再现历史的新的人文景观。
2、设计构思:辉煌的历史与飞腾发展的现代
泉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博物馆的建筑定位是泉州城市丰厚文化形象的窗口。本方案所创构泉州博物馆,要体现出泉州绚丽悠厚的“泉州文化”,即“泉州性”,或“泉州特色”。
现代“泉州文化”的历史背景及现代背景。一是她有着辉煌的东、西方交流溶合的历史。二是她在当今改革开放,极具强旺的经济发展活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正在开创现代,更新更高的辉煌未来。
“泉博”的文化组构:
(1)泉州文化的底蕴:
在工艺上有举世惊赞的石雕技艺;在戏曲方面有我国南戏艺术瑰宝——泉州木偶戏、歌仔戏等戏派;在商贸方面唐、宋、元时代,泉州就是世界著名的商贸海航巨港,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还有泉州地区宗教文化、茶文化及大量文化胜迹。
(2)建筑文化轴——地理空间关系:
在地理环境的空间关系上,有着一条天然形成的建筑文化轴,这就是:
清源山——泉博——西湖——开元寺双塔,这几个不同的空间形态,由
南北天然地联结成空间文化轴,可谓天成神构。
在总体布局上,“泉博”主馆正座此“神轴”上,并在广场南边设一牌楼与轴南天水一方的开元寺双塔,牵引神联以强化这天成的天宇一线的城市区域空间文化轴。
3、场地概况:
(1)环境优越:馆区位于文化名城泉州市西北部,北峰-丰州组团的东南向,东北面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清源山,毗邻西湖公园,距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约2公里。
(2) 交通便利:用地南侧为50米宽省道305,西侧为18米宽新华北路延伸段,北靠北高渠,东北面清源山下有漳泉肖铁路及泉山路通过,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3)场地:建设用地背山面水,坡度平缓,用地内多为水田。
4、平面布局——中国庭园合院与西方现代广场的组构
一期工程建设用地80余亩为长方形,南北311m,东、西宽166m,平面分区利用其特点,按建筑主轴由南至北依次划分为门前停车区,馆前广场,主馆区,辅助设施区。
整个总图布局以中轴对称构架,主馆居中南镇2.3公顷的馆前广场,以中国庭院型式布置,广场以现代型制布置,广场内按不同功能设置具有闽南色彩和历史内涵的休闲绿化空间及旱喷泉。广场东西两侧设两组弧形文化柱以限定东西向广场空间。广场南向以透空铁栅围墙和牌楼为空间限定构筑物。南门楼仿石主体配以石雕花饰及额扁构建,以层层扬起的“鞍脊”构成特点,给人以振奋动人的活力感。
5、交通分析:
利用场地南临305省道(50米宽路幅),为主出入口,将人流、货流、车流作有序的规划,人流由南向305省道进入,步行至广场区及主馆,货流主要通过主楼东西侧门进入。车流:设门前停车场,广场区及馆区不考虑普通车流道行,内部及贵宾,消防车有环形车道通达。并在北向设内部停车场,做到人、货、车分流并保证馆区及广场休闲的安全、亲切的文化氛围。
6、竖向设计:
(1) 根据现有地形,合理规划,减少工程土方量。
(2) 考虑百年一遇洪涝不利情况,场地平整标高以高出省公路500高为基准。
(3) 雨水及污水向305道及新华路方向排放。
(4)设置无障碍设施,室外通道均设盲道及残疾人坡道。
7、绿化:
(1)用地北侧零星的民宅影响北向景观,在基地临北高渠一侧设置较高大乔木绿屏。
(2) 整个用地园林化,建筑空间与绿化有机结合,利用草皮、灌木、乔木等组合成各种形态及不同性质的绿化群落空间。
(3) 馆前广场设休闲绿化铺地及旱喷泉、文化柱、雕塑等建筑小品。
8、技术经济指标:
(1)、总用地面积: 53601.3m2
(2)、建筑占地面积: 7785.6m2
(3)、总建筑面积: 15380.6m2
(4)、容积率: 0.30
(5)、建筑密度: 14.5%
(6)、绿地率: 56%
四、综合博物馆设计:
1、 平面布局:
利用泉州地区气候常年温和,室内外空间可交溶流通,有利于博览性空间内外置换。平面布局按传统内庭院式结合露天展示场地设置。南主楼以高大体量,镇座2.3公顷的馆前广场。主楼一层为技术层,以展品的整容、美工制作,库藏及研究工作和设备用房。
二至四层为陈列用房,展室平面逐层双向收缩,四层平面设观景廊,主踏步直上二层陈列室大厅。
庭院北向三栋副楼分别为500座报告厅和陈列室及行政管理用房。
2、 参观交通路线,大空间灵活隔断:
“泉博”属综合性博物馆,区别于一般专题性博物馆的单一性,其路线要有顺序性相结合的灵和性及可选择性。因此,水平交通路线以双层联廊环道为主。周边桥廊还可以俯视庭院展品,丰富观览视角的多样性。陈列室由大空间与专题性陈列室组合,大空间陈列根据布置灵活设置隔断。
环形联廊边栏设“美人靠”,既作交通道路又作为敞开式休息空间。使参观人群在室内封闭空间漫长行走路线后转换到开放式庭院空间休息调整。这是适应南方地域布局上的又一特色。
主楼一层及副楼一层行政用房,由于底层跨度较大,设双走道,两侧用房的走道纵墙用现代半高玻璃磨花隔断,以增加走道的亮度。
3、 建筑造型:
体现绚丽多姿现代泉州文化辉煌的“气势”。借鉴传统的“三重檐”的屋面为母体,结合韵律性极强的叠檐洁化。充分调动“三重檐”的神韵。采用重构手法,吸取闽南建筑色彩,使“泉博”型体既具现代特色又有传统神韵的泉州文化辉煌气势的建筑形象。
同时将基本单元元素,在博物馆主体群和副体群延展,变奏构成泉州博物馆群建筑空间乐章。
泉州博物馆群层层叠檐升起的动感,具有一种气势,体现了层层绚丽的历史波澜;又意喻重重叠叠涌向新高度的波澜壮阔新的辉煌未来
本站所有资源由用户上传,仅供学习和交流之用;未经授权,禁止商用,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