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国际教育园北区详细规划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况
(一)背景
为保障苏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构筑新时期人才高地,苏州市政府作出了广泛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统筹规划国际教育园区的决定,并于2002年由美国龙安建筑规划设计顾问公司完成了苏州国际教育园区概念规划的编制工作,并通过了审批。2003年1月,我院受国际教育园区北区开发的主体——苏州高新中锐科教发展有限公司的委托,对北区进行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国际教育园区概况
国际教育园区于石湖地区,教育园区定点于城市西南角上方山的石湖傍,石湖地区属滨湖水网平原,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条件得天独厚,现状大学较为集中。国际教育区内以上方山为界又分山南、山北二部分。
(三)北区概况
规划区域位于上方山以北,北起胥江,南止上方山山脚,东起京杭运河,西止荡头村,规划区总用地面积:349.1公顷(5236亩)。
规划区内以大片农田和鱼塘为主,河道水塘较多,有天缘水泥有限公司大小工矿企业15家;有苏州科技大学石湖分校(原铁道师范学院)、邮政职业培训学校、蒋墩小学三家教育单位;有三家村等自然村落10余处;此外还有蔬菜园艺园、军事用地(中波天线群)上方山殡仪馆、高压电网等设施。
二、区位优势和周边环境特色
(一)日显重要的区位
北区位于市区西南角,紧邻市区,北接苏州高新区,东临吴中区,通过城市主干道宝带西路(待建)、城市快速路苏福公路与市区相连,交通便捷。
(二)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用地北临胥江,东临京杭运河和石湖,东南侧为石湖景区,南面为上方山森林公园,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用地内有河网交织,将石湖与胥江连为一体。
(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石湖和上方山是著名的名胜风景区,有越城遗址,吴越春秋,吴王宫、乾隆御道等众多古迹。作为文化的载体,如能结合历史遗存,将赋予园区深厚文化内涵。
三、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苏州市总体规划》(1996-2020)
3、《太湖风景名胜区石湖景区规划》(2002年版)
4、《苏州国际教育园区概念规划》(2002年版)
5、苏州市规划局关于国际教育园区北区详细规划的设计要求(2003年)
6、国际教育园区北区详细规划的任务书(苏州高新中锐教育发展有限公司)
7、《普通高等学校建设规划面积指标》(1992年)
8、国家其它有关法规、标准和规范
9、苏州国际教育园区北区详细规划专家论证意见(2003年3月18日)
10、苏州国际教育园区市长办公会议纪要(2003年4月22日)
11、本次规划中间的多次修改意见
四、目标定位
通过对基地内现有教育资源的重组和整合,形成一个以培养高级国际型人才、科研开发、本科教育为主的教育基地,并与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南区共同构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国际山水教育园。
五、现状分析
(一)人口分布
规划区现状内人口,主要包括零星村庄内的农村居民人口和苏州科技大学石湖分校(原铁道师范学院)、邮政职业培训学校的住宿学生,密度相对于规划总用地而言较小。
(二)现状用地
1、用地概况
规划区总用地349.1公顷,用地性质大体上可以分为工业用地、教育用地、军事用地,村庄建设用地等用地,其余为农田、水塘和水域。
2、用地构成
①居住用地:以少量各单位分散建设的职工宿舍为主,或聚或散。多层建筑结构尚好,设施基本配套。
②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区内公共设施用地极其缺乏。铁师路两侧靠近苏州科技大学石湖分校处分布少量商业和餐饮设施。
③工业仓储用地:现状有天缘水泥有限公司、胥江化工厂、苏州窑炉实业公司、苏州自行车厂、上方山预制场、奶牛场、石湖实业公司、功达精细化工厂、金马涂料厂、建筑公司仓库、横塘预制构件厂、电容器一厂等大小工矿企业15家。工厂规模、经营状况不一,有部分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有部分厂区内混杂有少量职工住宅用地。特别是铁师路以西胥江边的天缘水泥有限公司的二线刚投产不久,近期搬迁的可能性较小。
④文教用地:苏州科技大学石湖分校约250亩、铁师路南端的江苏省邮政职业培训学校约205亩,内部建筑质量较好,设施齐全。
⑤道路用地:现状道路用地面积占总用地密度极低。
⑥绿地:现状内公共绿地几乎没有。胥江、京杭运河及其它小河道的绿化体系尚未形成。沿石湖风景名胜区建设控制地带的绿化隔离带尚未设置。两所学院的内部绿化较好。
⑦军事用地:用地东侧存在四根中波天线,各天线250米之内为建设禁止区,占地约1000亩左右,近期市政府已决定中波天线远期将动迁。
⑧农业用地:以水田和鱼塘为主,地势低洼,水系河塘纵横。
⑨村镇建设用地:主要集中于三家村、蒋墩村、梅湾村、河头村、朱墩村等10余处自然村落,居住环境较差,设施一般,房屋结构除个别近几年新建的较好外,其余一般。
(三)道路交通
1、区域内道路交通
现状区域内密度较低,尤其是高等级的道路缺乏。道路主要由各单位为解决交通而自行修建的道路,路幅一般较窄,断头、丁字路居多。南北向仅靠路幅宽约8米左右的铁师路一条道路疏散,东西向则无贯通的道路。
用地北侧即将修建一条横贯东西的城市主干道——宝带西路,将京杭运河东西连为一体。铁师路根据总规将拓宽成为城市次干道,并向南延伸穿过邮政职业培训学校,与国际教育园南区通过穿山隧道相连。
2、周边道路交通
胥江北岸的城市快速路苏福公路与铁师路相连,是目前为止从市区进入北区的主要车行通道;用地东侧沿京杭运河的吴越路是由市区进入石湖风景区的主要通道;上方山北侧山脚下的环山路东接吴越路,西连马七路,现状道路路面状况较差,路幅较窄,远期将拓宽为城市次干道。
(四)环境绿化
城市道路两侧有一些带状树木,部分道路有灌木搭配。专用绿地较少。两所学院和某些机关单位内部内植有高大树木,绿化环境较好,但其服务对象有限,不对外开放,公共绿化十分缺乏。绿化面积不足,绿量不够。
(五)市政设施
周边有横山水厂、横塘变电站、城南污水处理厂(10万吨/日)新区污水处理厂(7万吨/日)。
(六)依现状调查和评定,归纳起来本规划区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用地高差变化大,低洼地较多,土地平整土方量较大。
2、绿化及水系有待整理。
3、道路交通不能满足教育园正常功能的要求。
4、规划区基础设施极为匮乏,防火消防、给排水以及电力电信等设施亦不完善,难以满足现代生活要求。
六、规划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规划结构体现现代形势下新的规划思想,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山水学园”。
(二)充分考虑引入的院校自身的特点和自主性,在保证总体规划骨架的前提下,结合自然地形条件,因地制宜划分教育用地,并提供多种弹性发展空间和用地组织方式,满足引入的不同类型的大学、学院对用地和空间的要求。
(三)满足共享、教学、生活、研发实践等各功能区的有机融合,并尽量考虑各院校的均好性,充分体现共享精神。
(四)完善规划区内基础设施、改善生活服务设施、适应现代教育园区的功能与生活需求。
七、规划方案
(一)功能结构与布局
尊重上轮概念规划的基本理念,进一步深化,提出 “一个中心、两环两轴、三个圈层”的空间结构。
1、一个中心
位于铁师路与宝带西路的交汇点处的入口核心区和共享区,是园区的核心。
2、两环
由一条园区级的环形主干道和一条环形次干道,分别构成园区的院校交通环和生活学习联系环。(详见下文道路交通系统分析)
3、两轴
①交通轴:拓宽后的铁师路北连苏福公路,南接环山路,是园区南北向的主要交通轴。远期根据总规,将向南经省邮政职业培训学校,通过穿山隧道与教育园南区相连。
②绿化景观轴——景观大道:遵循上轮概念规划的意图,保留景观大道,以城市绿轴的概念纵贯整个国际教育园,但由于铁师路是进入园区的主要车行道,且概念规划中的景观大道不通车,两路在宝带西路上的出入口太近,因此对原景观大道进行适当调整,建议从铁师路与宝带西路的交汇点东侧与上方山塔直接拉通一条轴线作为绿化景观大道,这样有利于铁师路上进入园区时能通过景观大道直望上方山塔,既满足原有绿色景观轴的构想,也对整个教育园区形成更好的入口景观和空间格局。同时绿化景观大道通过园区入口广场后,向宝带西路以北延伸,与胥江的沿河绿化带连为一体。
4、三个圈层
宝带西路以南的用地采用“环形+放射格网”的道路网,将用地分成三个圈层:核心区、共享区——教学科研区——生活后勤区,沿园区现状主河道布置的环形道路是整个园区的交通主骨架,并通过景观大道将三个圈层串为一体,充分体现“中心共享,环线分隔”的国际教育园布局。
(二)道路交通系统
1、规划原则
充分考虑现状及实施的经济性,因地制宜,车行成环,步行成网,并有机融入城市交通网。
2、园区主干道
在充分尊重现状河道的前提下,沿现状主河道走势布置一条环形道路,是整个教育园的车行主干道,并与宝带西路相交,将城区内的主要人流引入园区;并穿过宝带西路,把路南北连为整体。各学校的主入口设于此路之上。此外在东西两侧各设一条放射状园区主干道,将外围的吴越路、环山路与环形主干道相连,从而解决了园区东西的交通。铁师路拓宽后,承载园区南北主要的车行交通。道路红线宽度按上轮概念规划,定为双向四车道,宽30米。
3、园区次干道
以环形主干道为基础,向外围放射的道路为园区次干道,一方面连同外围道路与环形主干道,另一方面是各院校划分的边界,并且放射型次干道可根据学校的大小进行调节,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此外,在环行主干道与环山路之间再设置一条环路,作为园区的次干道,路的走线尽量减少对河道的破坏和避免穿过苏州科技大学石湖分校,并按合适的比例将用地划分为教学区和生活区。道路红线宽度为16米。
4、园区支路
园区支路是各院校内部的道路,以步行为主,允许少量车行,路宽8米,原则上由各校自行规划设计,但要注意与其它各级道路的衔接。
5、步行系统
调整后的景观大道是整个园区的绿化主轴和视觉景观走廊,结合教育园共享区和现状主河道设计成步行生态公园,并通过沿河道的各步行绿化用地和各院校内部的步行道形成园区的步行网络。
6、道路高程设计
为了既满足宝带西路南北两侧地块交通联系的方便,又不影响宝带西路的交通,本次规划除园区环形主干道与宝带西路采取平交的方式,其它道路一律采取下穿宝带西路的方式,共四个车行隧道,两个人行隧道。隧道标高可根据宝带西路设计与施工的需要进行调整,但车行隧道净高至少为4.0米,应满足消防车的通行要求,人行隧道净高为3.0米。
园区各道路交叉口及隧道标高参见规划路网图,但可根据现状和施工土方量等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外围的环山路、吴越路、马七路为的线型由规划局所提供,但道路标高未提供,规划路网图中上述各路的标高由现状标高所推算出来的,因此,下一步应注意区内规划道路的具体设计、施工与外围道路改造的衔接。
(三)用地布局
1、规划原则
根据各地块的区位、现状条件、未来发展的情况,按教育园、院校的具体要求,确定各地用地的功能性质。
2、宝带西路以北用地
宝带西路以北、铁师路以东的用地,扣除沿胥江50米的绿化带后,用地十分狭窄(最窄处只有80米左右),并且河道和道路噪音较大,作为教学用地显然不合适。因此考虑作为园区的研发和实习基地。宝带西路以北、铁师路以西的用地相对较宽阔,但包括近期不可搬迁的天缘水泥厂用地,因此考虑作为远期的教学用地。
3、宝带西路以南用地
园区环形主干道之内靠近景观大道的用地规划为教育园共享区和教师公寓,位于园区中心,与各教学用地联系较方便。环形主干道与环形次干道之间的用地规划为教学用地,环形次干道与外围的城市道路之间为生活用地。用地布局层次清晰,功能合理,交通便捷。
4、院校布局
由于北区进驻院校较多,土地供求矛盾突出,市政府、规划局、高新中锐公司、各院校等各方的进行了多次协调,最后于4月22日的市长办公会议上达成了共识,并确定了各院校的用地数量与位置,并同意
本站所有资源由用户上传,仅供学习和交流之用;未经授权,禁止商用,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